爱情

感情的深入发展
(重定向自戀愛

爱情,或作“坠入爱河”等,是强烈的依附的感觉的发展,通常是对另一个人。

这个过程有时就像跌倒的身体行为一样,是突然的、无法控制的,让爱人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类似于“生病”或“落入陷阱”。[1]

这可能反映了人脑下部中枢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2]

一般定义

编辑

马克思说的形而下的爱情是仅建立在物质和情感上的爱情。弗洛姆《爱的艺术》说的是泛爱,就是广义上的爱。曹菁《爱情信仰论》说的是爱情情感加上爱情关系(产生于情感又超越情感的爱情关系)。根据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男人的潜意识中有且仅有一个女性性格——阿尼玛,她同时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当男人对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时,他可能是将他心目中阿尼玛的形象投射在这个女人身上。而女人潜意识中可有多个男性性格——阿尼玛斯。此外,爱情关系也存在于同性或多个人之间,而不仅限于一男一女之间。

在文学作品中,以及心理学家、哲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其他职业的专家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关于爱情定义的争论。爱情是相对的,但是被普遍认同的是,爱情是在人际关系中对某个人产生的一种特殊而极为重要的感情。

在浪漫爱情的初始阶段,人们往往更重视情绪,尤其是爱、亲密、同情、赞赏和亲和等,而不是身体上的亲密。

在一种爱情关系已建立之后,可以通过一种盛大的仪式如婚姻来完成对亲密关系的确认和释放。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然而后果自负的关系。

在一些文化中,基于安排和习俗的包办婚姻和订婚可能会和爱情发生冲突。然而,包办婚姻中的伴侣间同样可能存在着强烈的爱情。

科学模型

编辑
 
《吻》,古斯塔夫·克林姆所画

生理学上,爱是有性繁殖动物的意欲表现,就如饥渴心理学上爱是社交与文化的表现。其两者皆有可能是正确的,爱肯定是受到荷尔蒙(如催产素)与外激素影响而产生的表现,但同时人们对爱的想法与行为亦受到其对爱的信念影响。

吸引与依附

编辑
 
由天鹅组成的爱心,很多人视这为两人相爱的象征

生物学观点普遍认为爱有两种主要意欲,性魅力依附

2006年2月,该期的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文章《爱:化学反应》讨论了爱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其作者史雷特解释了部分关于此领域的研究,部分重点为:

  • 化学触发反应可以表示为热烈的爱,长期的依附的爱则要双方互相参与而非只是单人参与。
  • 沉醉在爱河时的血清素效应(serotonin effects)拥有与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症相似的化学表现(这解释了为何沉醉在爱河的人通常在思考中把其他人的存在淡化)。因此亦有人主张若患有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症的精神病人服食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剂或其他抗抑郁药,其堕入爱河的能力会被阻碍。举例:
  • 当刚开始时期的热爱消失后,便会转为长期依附的爱,这是因为催产素等化学物的影响。按摩与做爱可以帮助触发催产素的作用。

理论

编辑

友爱与热爱

编辑

传统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爱情是由友爱与热爱组成。热爱是强烈的渴望,通常陪随着生理激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如堕入爱河)。友爱是由紧密的行为而引起的爱慕与感觉,但不陪随着生理激起(如君子之交)。

爱情三因论

编辑

1986年,心理学家史登堡在《心理学评论[4]里发表了其著名的“爱情三因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对爱情作出几何学的假设。根据爱情三因论,爱情可由三部分组成:

  1. 亲密”(Intimacy)——包括了紧密感、联络感与约束感。
  2. 激情”(Passion)——包括了驱使人恋爱、互相吸引与进行性行为的动力。
  3. 承诺”(Commitment)——包括了短期的爱恋与长期的爱的维系。

对其他人的爱的程度主要是看这些组成部件的绝对强度;而对别人的爱的种类则是看这些组成部件的相对强度。这三个组成部件可当为三角形,互相影响,使得爱出现很多不同类别。三角形的大小代爱的程度,越大代表越爱对方。而三角形的形状则代表爱的种类,普遍分为“激情阶段”(三角形倾向右方)、“亲密阶段”(正常三角形)、“承诺阶段”(三角形倾向左方)。这三个元素可以构出七种不同的爱的组合[4]

  亲密 激情 承诺
友谊之爱 o    
迷恋   o  
空洞之爱     o
浪漫之爱 o o  
知己之爱 o   o
愚昧之爱   o o
圆熟之爱 o o o

此表格来源于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93, No.2, 123 Table 2[4]。原文中有nonlove(没有爱情) 亲密、激情、承诺皆无,在此表中省略。

风格

编辑

苏珊与克莱德根据李约翰英语John Alan Lee的理论开发了爱的态度指标,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分为六个基本类别:

  • 情欲之爱——基于对方的外表而产生的热爱。
  • 游戏之爱——爱就如游戏,充满乐趣,通常不重视承诺而着重征服对方。
  • 友谊之爱——缓慢发展的重情义的爱,基于双方互相尊重与友善。
  • 现实之爱——倾向选取可以帮助自己的朋友,使双方皆可由此得益。
  • 依附之爱——重情绪的爱,不稳定,是由浪漫之爱衰退而成,充满妒忌与争执。
  • 利他之爱——完全无私的爱,可不惜伤害自己或舍弃任何东西。重视神交。现代多半喜欢称呼这种爱为“真爱”。

两位汉迪斯认为异性恋男人会渐渐趋向游戏之爱与依附之爱,反之异性恋女人则会渐渐趋向友谊之爱与现实之爱。两者之间的关系若是具有相类的爱可维持得更为长久。

阶段

编辑

海伦·费雪英语Helen Fisher (anthropologist)提议爱情有三种主要的状态:情欲、吸引、依附。爱通常会由情欲状态开始,主要着重激情而忽略其他元素。此阶段最基本的推动力是基本性本能、如外表、气味与其他相似的因素是选取伙伴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元素可能会增多而激情则减少,但这却是每个人皆不同。在吸引阶段,人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对对方的影响上,而此时忠诚最为重要。

与此相似,当一个人长时间被爱,其将会与其伙伴发展出依附的关系。一段时间后,激情消失,爱会由热爱转向友爱,或由浪漫之爱转向好感。

文化

编辑
 
《神圣的爱对比肉体的爱》,由巴里欧列所绘

神话与神学观点

编辑

很多文化将爱情神格化,通常以男与女的形态显现,这里列出不同神话里的爱神:

即使在一神教里,神亦是爱的象征,此外,亦经常有如天使或相似的东西象征爱: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Pines, Ayala Malach. Falling in Love. 2000-10-27. ISBN 9780203902608. doi:10.4324/9780203902608. 
  2. ^ Desmond Morris, The Naked Ape Trilogy p. 387
  3. ^ True Lov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 Slater, in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2006 Retrieved 22 May 2009
  4. ^ 4.0 4.1 4.2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93, No.2, 119-135 - Robert J. Sternberg,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DF). [2016-07-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1-12). 

扩展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