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化

(重定向自歐美化

西方化,是指非西方社会语言生活方式政治经济产业艺术法律生活方式饮食宗教哲学价值方面被动或主动采纳西方标准的社会进程。在历史上,西方化多发生于受西方人统治下的非西方地区,最显著的例子是门罗主义兴起以前的美洲大陆。然而西方化这个概念善普遍受到质疑,这是由于何谓“西方世界”是难以被定义,而且,任何定义下的所谓“西方世界”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不是一个客观而固定的存在,因此“西方化”这个概念一直难以洗脱作为伪命题的嫌疑。

1920年世界各大殖民帝国的版图及其势力范围,其中欧洲诸势力占据了全球土地及海域一个具主导性的比例。在扩张主义的氛围下,西方社会及学术的标准随着各大欧洲殖民帝国不断拓展的领土及贸易航线,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得以建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

定义及性质

编辑

词源

编辑

古罗马人将西方文化与安纳托利亚的东方文化区分开来。在约1000年后,东西教会分裂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分裂出来,西方受到影响,西方的定义因而改变。伊斯兰教拜占庭帝国的学者添加了西方的教规,他们所贮存古希腊及古罗马典籍驱使了文艺复兴俄国彼得大帝法国把西方的意念带回俄国,使俄国也成为西方的一部分。现今,西方的现代用法包含西欧及中欧的社会,以及他们的亲近系谱语言哲学后裔,特别是那些在种族认同和主流文化上源自欧洲文化的国家。

定义

编辑
 
拉丁字母的使用被认为是西方化的象征。现今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深绿色表示为唯一官方文字,浅绿色表示拉丁字母和其他文字同时为官方文字。

“西方世界”不能被视为一个客观上统一的集体。另外,任何定义下的所谓“西方世界”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狭义的西方文明国家至少包括欧盟北约的大部分成员国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洲的南锥体三国(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西方的广义存有争议,包括以下这些国家:

  • 东欧巴尔干半岛:由于这些国家都是欧盟欧洲睦邻政策的成员,他们都与西欧分享著一些共同的特性,因此他们都包括在西方的定义里。这种观点日益得到支持,特别是在共产主义瓦解及其直接导致的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下。不过,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认为,正教会多数的部分欧洲与西方大相径庭[1]。许多支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巴尔干半岛、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及高加索地区没有经历文艺复兴及全面的工业革命,这些都被认为是西方的定义。他们又主张,东欧文化没有受到西欧天主教习俗的熏陶,而是受到正教会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东欧及巴尔干半岛地区的经济及生活水平不足以与“西方”持平(不过这其中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波罗的海三小国是东欧国家中的例外,主因在于二战前这些东欧国家就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了)。
  • 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有时都被视为西方国家,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人民在种族上是欧洲人(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和当地人的后裔,他们的社会运作模式也高度西方化。许多拉丁美洲的国家都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外,大量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如意大利德国英国)的移民也定居拉丁美洲并带来了自己的一些文化元素(如南美洲的足球盛行即源于对英国侨民的足球爱好的耳濡目染)[2]。拉丁美洲亦存在着当地的文化和语言。

性质

编辑

被动或主动

编辑

取决于文化接触的处境,西方化可以是被动或主动的。被动的西化是历史上各大欧洲殖民帝国向全球武力扩张的副产品,表现为欧洲势力向其领地灌输西方文化、及语言传统,或摧毁当地社会的文化等行为。各大欧洲殖民帝国的势力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

双向性

编辑

所谓“西方化”是一个双互影响的过程,不论是被动的西方化或是主动的西方化。即是说在一个非西方的社会在转变成西化社会的过程中,其目标西方社会也必然在同时间被动的进行着微妙的“去自身化”转变,使得双方能够续渐近似,否则该非西方的社会的任何西方化尝试将无法取得成功,这是基于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的自然运作机制。文化互渗是指一个社会或文化里两个不同族群的持续接触所产生的转变,接触以后双方文化模式的转变是明显的。[3]

手段及过程

编辑

据人类学家康拉德·科塔克所说,“西方人试图以他们的想像力重塑当地文化,漠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模式不适合西方文明以外的范围这个事实”[4]可能是由于康拉德·科塔克认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的亚细亚人(当时所指的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臣民)比欧罗巴人更具奴隶性,他们忍受专制统治而无怨的欧洲中心主义观点是正确的,非西方国家只适合绝对君主制不适合民主

自1492年后,欧洲化殖民主义逐渐扩张至世界大部分地区,在主要的地区都开拓出殖民地。两次的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势力,殖民地受到民族主义运动鼓舞而纷纷谋求独立,开始了非殖民化的时期。直至1960年代末,许多殖民地都已自治,这些新的国家采用了西方政治的一些元素,如采纳宪法,同时又抗衡西方文化。

影响

编辑

经济全球化

编辑

西方世界某程度上主导了近代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为贸易自由主义,国与国之间的货易成本下降。然而在全球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正令经济全球化有倒行的迹象。[5]另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为产业私有化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许多苏联前加盟国逐步放弃对国营企业的控制,走向全面的产业私有化[6][7]

种族融合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atherine Evtuhov、Stephen Kotkin. The cultural gradient: the transmission of ideas in Europe, 1789-1991.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年: 第230页. ISBN 0742520633 (英语). 
  2. ^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1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5) (英语). 
  3. ^ Ed Cairns、Micheal D. Roe. The role of memory in ethnic conflict. Palgrave Macmillan. 2003年: 第57页. ISBN 0333751337 (英语). 
  4. ^ Conrad Phillip Kottak. Window on humanit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McGraw-Hill. 2005年. ISBN 0072890282 (英语). 
  5. ^ Kaplan、Peggy Martin. Kaplan SAT Subject Test: World History 2009-2010 Edition. Kaplan Publishing. 2009年: 247. ISBN 1419552678 (英语). 
  6. ^ Roger Segelken. China Study II: Switch to Western diet may bring Western-type diseases. Cornell Chronicle. 2001-06-28 [201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5) (英语). 
  7. ^ George Ritzer. Globalization: A Basic Text. John Wiley and Sons. 2009年: 第80页. ISBN 140513271X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