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穆之(?—?),宪祖,小字虎生[1]荥阳阳武人。因与哀靖皇后王穆之同名而称字,后又因权臣桓温母亲孔氏名字有“宪”字而再称小字。故此史书中有称毛宪祖毛虎生替代其名。东晋将领毛宝的长子,自己亦是东晋将领,曾协助桓温北伐和参与多场东晋前秦的战事。

生平 编辑

辅助庾翼 编辑

毛穆之果敢坚毅,有父亲毛宝之风。被安西将军庾翼任用为参军。毛宝于咸康五年(339年)战死后, 毛穆之承袭州陵侯爵位。建元二年(344年),晋康帝庾冰相继逝世,庾翼回镇夏口并接管庾冰的部众,留长子庾方之为建武将军,代其守襄阳。因庾方之年轻,庾翼要选可信赖的将领辅助他,如此就选了毛穆之为建武司马永和元年(345年)庾翼死后,将领干瓒戴羲等作乱,毛穆之与江虨朱焘联手平定。同年朝廷以桓温接任荆州刺史,毛穆之又任其参军。

参与北伐 编辑

永和三年(347年),桓温攻灭成汉,毛穆之亦有随军。不久迁任扬武将军[2]颖川太守。永和十二年(356年),随桓温北伐,再次收复洛阳。同年桓温表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驻镇洛阳,不久班师回荆州,留毛穆之等人留守守卫洛阳并等待谢尚。升平初年迁督宁州诸军事、扬威将军、宁州刺史。升平四年,桓温被封为南郡公,因毛穆之受封的州陵县在南郡,故此改封为建安侯,并再任桓温的参军,加冠军将军。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再度北伐,进攻前燕,毛穆之监察凿开河道的工程,成功引水令桓温水军进入黄河。同年桓温撤退,留毛穆之以本官督东燕四郡军事,领东燕太守。同年豫州刺史袁真寿春叛归前燕,毛穆之以冠军将军领淮南郡太守,守历阳。太和六年(371年),桓温攻陷寿春,袁真余众溃散,毛穆之则督扬州之江西军事,领陈郡太守以作安抚。及后改督扬州之义成、荆州五郡、雍州京兆军事、襄阳、义成、河南三郡太守。不久进领梁州刺史。但不久就因病解职,以冠军将军身份征还。

助守国境 编辑

宁康元年(373年),前秦进攻蜀地,梁州刺史杨亮及益州刺史周仲孙都不能抵抗前秦的攻势,各自都弃州退走,周仲孙亦因益州失守而被免官。桓冲于是让毛穆之假节督梁州之三郡军事、右将军、西蛮校尉、益州刺史、领建平太守,戍守巴郡。毛穆之随后便与儿子毛球领兵攻伐前秦,但到巴西郡时就因缺粮而退屯巴东郡。太元二年(377年)获桓豁表监沔北军事。[3]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将领彭超进攻彭城,毛穆之假节监江北军事,镇守广陵,及后即迁宣城内史,镇守姑孰,领五万兵在当地抵御前秦军。太元四年(379年),兖州刺史谢玄率兵救援彭城,成功令留守彭城的沛郡太守戴逯安全撤出彭城,然而彭城还是被前秦夺去。毛穆之在谢玄出兵后受诏改受荆州刺史桓冲节度,桓冲于是命毛穆之游军沔中,支援被困于襄阳朱序。但同月襄阳陷落,朱序被俘。毛穆之又领三万兵进攻巴郡,派赵福袁虞率水军沿江西上,以图救援被围于魏兴吉挹,但赵福等人被前秦击败,毛穆之退屯巴东郡,而魏兴后亦被前秦所攻陷。[4]

毛穆之及后病死[5],朝廷追赠中军将军,谥号为

子女 编辑

  • 毛珍,毛穆之子,官至天门太守。
  • 毛璩,毛穆之子,毛穆之诸子中最为知名,官至益州刺史,后被谯纵所杀。
  • 毛球,毛穆之子,梓潼太守。
  • 毛璠,毛穆之子。
  • 毛瑾,毛穆之子,官至梁二州刺史,后被谯纵所杀。
  • 毛瑗,毛穆之子,官至宁州刺史,后被谯纵所杀。

注释 编辑

  1. ^ 《晋书》因避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而作武生
  2. ^ 据《晋书·穆帝纪》。《毛穆之传》作扬威将军。
  3. ^ 《晋书·桓豁传》有载:“俄而张天锡陷没,诏遣中书郎王寻之诣豁,咨谋边事。豁表以梁州刺史毛宪祖监沔北军事,兖州刺史朱序为南中郎将、监沔中军事,镇襄阳,以固北鄙。”然而前凉亡于太元元年,此时毛穆之未有再为梁州刺史的记载,而按《晋书·孝武帝纪》,朱序于太元二年获授桓豁所表之职位及镇守城池外尚有梁州刺史一职,却未提毛穆之,亦未见毛穆之在此之间有何升迁,或有误。
  4. ^ 《晋书·毛穆之传》先写彭城被围之事,再写朱序城陷,后写蜀地陷落,周仲孙及杨亮溃退,最后写毛穆之病卒。然而根据《晋书·苻坚传上》所载顺序,进攻彭城及襄阳明显迟于攻蜀。《资治通鉴》及《晋书·孝武帝纪》皆载蜀地失陷于宁康元年,而朱序被俘则皆载于太元四年。而《晋书·苻坚传上》及《资治通鉴》皆载彭超进攻彭城与前秦攻襄阳时间相同。可见《毛穆之传》时序有误。
  5. ^ 《晋书》未言毛穆之卒年,而《晋书·毛璩传》载毛璩:“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寻遭父忧。”然而按《晋书·桓豁传》桓豁于宁康元年(373年)自右将军进号征西将军,太元元年(376年)再进征西大将军,而死于太元二年(377年)。而毛穆之最后活动时间于太元四年(379年),即使毛璩于377年任桓豁参军,亦难借此反推毛穆之的卒年,只能肯定是379年以后。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