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那跋摩梵语:Guṇavarman,367年—431年),意译功德铠迦湿弥罗国王子、僧人,佛教译经师、禅师[1][2]

生平

编辑

20岁时出家。30岁时,国王逝世,没有继承人,众人希望他还俗继位,但求那跋摩拒绝了请求,归隐山林。后至狮子国阇婆弘法。

沙门慧观、慧聪等,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启宋文帝,求迎请跋摩。跋摩经海路至广州,于始兴见虎市山形势颇似耆阇崛山,故将其改称为灵鹫山,并在山中建立禅室习禅。元嘉八年(431年)正月,到建业传法,于寺开讲《法华》及《十地》。求那跋摩译出《菩萨善戒》、《昙无德羯磨》、《优婆塞五戒略论》、《三归及优婆塞二十二戒》,又续出《杂阿毘昙心论》。

于元嘉八年(431年)九月二十八日,圆寂于建康祇洹寺。

临终遗文

编辑

临终前作遗文 偈颂三十六行:
前顶礼三宝 净戒诸上座 浊世多谄曲 虚伪无诚信
愚惑不识真 怀嫉轻有德 是以诸贤圣 现世晦其迹
我求那跋摩 命行尽时至 所获善功德 今当如实说
不以谄曲心 希望求名利 为劝众懈怠 增长诸佛法
大法如是 仁者咸谛听 我昔旷野中 初观于死尸
膖胀虫烂坏 臭秽脓血流 系心缘彼处 此身性如是
常见此身相 贪蛾不畏火 如是无量种 修习死尸观
放舍余闻思 依止林树间 是夜专精进 正观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 犹如对明镜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轻身极明净 清凉是乐 增长大欢喜 则生无着心
变成骨锁相 白骨现在前 朽坏肢节离 白骨悉磨灭
无垢智炽然 调伏思法相 我时得如是 身安极柔软
如是方便修 胜进转增长 微尘念念灭 坏色正念
是则身究竟 何缘起贪欲 知诸受生 如鱼贪钩饵
无量坏 念念观磨灭 知彼所依处 从心猿猴起
业报果 依缘念念灭 所知种种 是名别相法
是则思慧念 次第满足修 种种法相 其心转明了
我于尔中 明见四念处 律行从是竟 摄心缘中住
如炽然剑 斯由渴爱转 爱尽般涅槃 普见彼三界
死焰所炽然 形体极消瘦 喜息乐方便 身还渐充满
胜妙众相生 顶忍亦如是 是于我心起 真实正方便
渐渐略境界 寂灭乐增长 得世第一法 一念缘真谛
次第法忍生 是谓无漏道 妄想及诸 名字悉远离
境界真谛义 除获清凉 成就三昧果 离垢清凉缘
不涌亦不没 净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纯一寂灭
非我所宣说 唯能证知 阿毘昙 说五因缘
实义知修行 名者莫能见 诸论各异端 修行理无二
偏执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 修行众妙相 今我不宣说
惧人起妄想 诳惑诸世间 于彼修利相 我已说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缘起 摩罗婆国界 始得初圣果
阿兰若山寺 道迹修远离 后于师子国 村名劫波利
进修得二果 是名斯陀含 从是多留难 障修离欲道
见我修远离 知是处空闲 咸生希有心 利养竞来集
我见如火毒 心生大厌离 避乱浮于海 阇婆林邑
业行风所飘 随缘之境 于是诸国中 随力兴佛法
无问所应问 谛了真实观 今此身灭尽 寂若灯火灭

参考资料

编辑
  1. ^ Gunavarman |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Nichiren Buddhism Library. www.nichirenlibrary.org.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英语). 
  2. ^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南京市志(第12册)杂记·大事年表·重要文献·南京历代地方志记略·索引.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1440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