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庆之(386年—465年),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北朝时期刘宋将领。沈庆之曾参与多场战事,包括讨平蛮族、元嘉北伐、讨伐刘劭、鲁爽、刘诞等事,得宋孝武帝重用于军事,并因其遗诏成为顾命大臣。沈庆之后瓦解了刘义恭、柳元景等人废黜前废帝的图谋,却因屡次劝谏前废帝而为其所杀。

沈庆之
刘宋始兴襄公
刘宋太尉侍中、车骑大将军
国家东晋刘宋
时代魏晋南北朝
主君东晋安帝东晋恭帝刘宋武帝刘宋少帝刘宋文帝→元凶刘邵刘宋孝武帝刘宋前废帝
沈姓
庆之
弘先
封爵南昌县公→始兴郡公
族裔汉族
籍贯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
其他名号刘宋前废帝顾命五大臣之一
苍头公
出生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
逝世刘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年)
465年11月15日(465岁—11—15)(78—79岁)
刘宋都城建康
谥号忠武→襄
宁远中兵参军
殿中员外将军
淮陵太守
正员将军
建威将军
北中郎中兵参军,领南东平太守
抚军中兵参军
北中郎中兵参军,加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
太子步兵校尉
安北中兵参军
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使持节、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镇北大将军,加督青冀幽三州军事
使持节、都督南兖、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
侍中、太尉

生平 编辑

早年事迹 编辑

年少时即以勇猛闻名,孙恩之乱时沈庆之还未二十岁,但就率领宗族抵抗来侵的孙恩部众。战乱以后吴兴郡中人口流散,沈庆之参与耕作,勤奋刻苦自立。三十岁时沈庆之到襄阳探望兄长沈敞之,兄长上司赵伦之见对其相当欣赏,遂命儿子竟陵太守赵伯符版庆之为宁远中兵参军。当时赵伯符讨伐竟陵郡蛮族,沈庆之为其出谋划策,伯符亦因而屡破蛮族。永初二年(421年),庆之任殿中员外将军,又跟赵伯符参与北伐。北伐时伯符患病南返,但沈庆之转隶檀道济,并向文帝荐称沈庆之忠心知军事,遂获任命领一队禁军防御东掖门,得引见下更能出入禁宫。后历戍钱唐新城及淮陵太守。时领军将军刘湛想拉拢他,和他见面并表示想要帮他升官,但沈庆之一面严肃地拒绝。不久转正员将军。元嘉十七年(440年),宋文帝将要收捕刘湛及其党羽,故此乘夜召见了沈庆之以作指示,但庆之已预料到文帝所图,故此一身戎装进见,吓了文帝一跳,文帝果派他收杀吴郡太守刘斌

讨平诸蛮 编辑

元嘉十九年(442年),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当地蛮族乘机起事,征西司马朱脩之出兵讨伐但失败,朝廷遂任命庆之为建威将军,率兵协助脩之讨伐。后朱脩之因行军纪律不佳而下狱,沈庆之遂专掌讨伐事宜,大破沔水缘岸的蛮族,生擒了七千人。接着进攻湖阳蛮族,又俘了万多人。沈庆之后转刘诞的北中郎中兵参军,领南东平太守,又转刘骏的抚军中兵参军。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刘骏以本官转雍州刺史,沈庆之亦随府到州,但就遇上蛮族起事,声势之大阻塞了水陆交通,刘骏停驻在大堤无法继续前进,沈庆之出兵讨伐,大破蛮族,二万多人投降,刘骏亦得以到襄阳。不久驿道蛮又反,庆之又将之讨平。沈庆之接着又消灭了实力最强的郧山蛮,俘三万多人。后庆之还都,改任刘诞的北中郎中兵参军,加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雍州蛮族又反叛,刘诞改任雍州刺史,沈庆之以本官随其移镇,到襄阳后率柳元景宗悫等人率二万兵讨伐沔北一众山蛮,诸军八道并进,庆之在破坞节度诸军。沈庆之鉴于昔日讨伐都是在山下结营,令蛮族得以据山防御,屡征无果,是命令诸军这回在山上结营,惊吓蛮族,从而乘机进袭。诸军于是上山,直接攻进其心腹要地,占领险要位置,果然令到蛮族震恐不巳,诸军于是乘机围攻,蛮族于是崩溃。诸军期间就食用俘获的蛮族粮食,由冬季打到春季。不久南新郡蛮帅田彦生反叛,庆之派柳元景平定,附近山头的蛮族于是尽皆臣服,也相当恐惧沈庆之,因其常戴狐皮帽而叫他“苍头公”,每次庆之军来都恐惧地说:“苍头公又来了。”

后沈庆之又经茹丘山出检城,在诸山大破蛮族,杀三千多人而收降二万五千人,也俘获二万八千多人,七百多头牛马及九万多斛米粟。庆之又讨伐幸诸山的犬羊蛮,此蛮甚有组织,而且所据之地十分险峻难攻。沈庆之于是在山下连营,各营都相通,并命诸军都引池水入营内,不到外面取水,也用来防止蛮族用火攻。后蛮族见风大,于是下山施以火攻,但火都被营内池水扑熄,诸军更乘机用弓弩对蛮族进行反击,蛮族败散而走。接着庆之命诸军开山建道进攻,然而因为山高路险而且正值暑天多雨,庆之唯有改筑东冈、蜀山、宜民、西紫、黄徼及上夌六戍,留兵戍守并撤还。蛮族被此六戍围困了很久,粮食都吃尽了,唯有出降。庆之所俘获的蛮族都迁移到京邑,变成了营户。

参与北伐 编辑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沈庆之受征入朝为太子步兵校尉,同年宋文帝决意北伐,沈庆之大力反对,但不果。不久文帝派兵北伐,沈庆之就作为王玄谟的副手进攻碻磝。碻磝守将弃城而逃,沈庆之就与东军主帅萧斌留守碻磝,由王玄谟率军进攻滑台。不过,王玄谟久攻滑台不下,而魏太武帝就率大军渡河救援滑台,萧斌遂命沈庆之率五千人支援王玄谟,但庆之认为这么少的一支军队过去并无助益,惟萧斌坚持。庆之还未出发,玄谟就已败还,萧斌想要斩了他,庆之为了不让溃散的诸将因玄谟被诛而逃亡,动摇军心,遂极力谏止萧斌。其时萧斌打算死守碻磝,庆之却为这共是坐守穷城,敌军绕过的话清河以东都会丢失,而且还会被围困,一如上一次北伐中朱脩之据守滑台一样。其时宋文帝的诏命来到,命令诸军不许撤退,诸将遂建议留下,萧斌再问庆之,庆之就答:“军队在外就由将领们主导,诏命从远方送来,送到来情势都变了。将军你有一个范增而不听从,再议论又有什么用。”萧斌和坐上众人都笑道:“沈公现在又有学问啦!”庆之却厉声说:“众人虽然读过古今学问,但不如下官耳聴所学呀。”最终萧斌留王玄谟守碻磝,自己率众退还历城,沈庆之就驰返京师。沈庆之还未到就在路上驿站被文帝下诏阻止,指示他北返救援王玄谟,只是其时魏帝已率大军南侵至彭城,庆之不能北进了,守彭城的江夏王刘义恭遂留他领安北中兵参军。不久魏军攻至城数十里,刘义恭竟想弃城南奔,沈庆之建议以车营组函箱阵,以精兵在外直赴粮多的历城,留萧思话守彭城;何勗则想直奔郁洲,再经海路回京,最终张畅认为此二计都不行,劝义恭固守彭城,刘骏亦同意,才确定坚守[1]。次年北魏退兵,文帝命沈庆之迁数千户彭城流民至瓜步,以避魏军再南侵。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文帝藉魏太武帝去世而再行北伐,沈庆之又谏,文帝又不听,这次更不派他北伐了。

平定内衅 编辑

元嘉二十九年十月,因应司马黑石及夏侯方进叛乱引发之蛮族骚动,朝廷命沈庆之督诸将及豫、荆、雍三州军队平定。元嘉三十年正月(453年),刘骏兵出五洲,总统诸军,庆之亦到五洲与刘骏会合,讨论战略。不过,当年二月太子刘劭就发动兵变弑父夺位,刘骏知道后派沈庆之招集诸军。其时刘劭密书沈庆之要他杀死刘骏,不过沈庆之在刘骏下令结集军队时已经向心腹表示:“萧斌如妇人根本不用理会,其他将帅都很易对付,今天辅助正顺的讨伐叛逆,不怕不成功呀。”根本无意去帮助刘劭。可是,沈庆之去见刘骏时刘骏却称疾不见,沈庆之硬闯进去,拿出刘劭写给他的书信,刘骏却真的以为沈庆之要来杀他,遂哭求死前与母亲告别。庆之遂向刘骏表明心迹,刘骏听后就将内外处分都交给庆之处理,军队集结后更假庆之为征虏将军、武昌内史,领府司马。大军一直东下,到寻阳时沈庆之及柳元景以天下无主为由劝进,但刘骏不许。其时刘劭又派了庆之门生钱无忌去劝庆之解甲,庆之没听从,更将无忌抓住并上报。刘骏于四月在新亭即位,是为宋孝武帝,不久就攻进建康,刘劭兵败被杀。接着他就以庆之为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不久以使持节、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出镇盱眙,并因功封南昌县公,食邑三千户。及后宋孝武帝命其移镇广陵

孝建元年(454年),豫州刺史鲁爽与丞相、荆州刺史刘义宣、江州刺史臧质等人起兵,孝武帝召庆之入朝防御,屯兵武帐岗,并派兵五十守卫京师六门。不久沈庆之渡江讨伐鲁爽,与庆之同进的薛安都阵斩鲁爽,庆之遂进镇北大将军,加督青冀幽三州军事。同年刘义宣等亦被平定,改封庆之始兴郡公。此时庆之却以年过七十为由请辞,孝武帝就想改他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但庆之屡辞不受,孝武帝没有办法,唯有让他以郡公身份罢官还第,每月供给十万钱及百斛米,赐五十人卫史。

大明三年(459年),孝武帝与司空、南兖州刺史刘诞互相猜忌,终让不安的刘诞在四月据广陵起兵,孝武帝再度起用沈庆之,以其为使持节、都亮南兖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率兵讨伐刘诞。刘诞在庆之军队临近时驱百姓入城防守,大军临城时拒守,庆之虑及刘诞北逃,遂移营城外十八里的白土,又进至新亭。刘诞果然想逃走,庆之闻讯派了龙骧将军武念去追,但刘诞军士并不愿走,皆请刘诞回城,刘诞只好退还。庆之时积极筹备攻城,可是就因为连日下雨而无法进行,宋孝武帝等急了,屡次催促,更故意要御史中丞庾徽之奏免庆之官,然后自己下诏不问,想要激起庆之奋战,不过庆之一直到七月才有进展,成功攻克外城,并乘胜攻下内城,刘诞被杀。事后沈庆之辞让孝武帝进授的司空职位,遂改让庆之在朝会中位次司空,并赐五十恤吏及府门前施放行马的礼迈遇。大明四年(460年),沈庆之又攻西阳郡的五水蛮,多年攻伐后将之平定,擒数万人。

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去世,遗诏命庆之与刘义恭、柳元景、颜师伯、王玄谟为顾命大臣,特命凡有出动大军或征讨之事都交给庆之负责。不过,前废帝行为狂悖无道,众人都劝沈庆之行废立,而其时刘义恭、柳元景及颜师伯也有起兵废帝的计划,柳元景将计划告诉沈庆之望其支持,惟沈庆之觉得他和刘义恭关系并不亲厚,甚至记恨参与图谋的颜师伯曾对其不礼[2],竟将他们的计划向前废帝告发,前废帝遂于永光元年(465年)八月杀害三人以及其党众,并进沈庆之为侍中太尉。同年九月前废帝讨伐徐州刺史、义阳王刘昶,沈庆之亦随行,刘昶终出奔北魏

事君罹祸 编辑

沈庆之虽瓦解了刘义恭等人的密谋,前废帝亦善待庆之,不但让其升官,庆之次子沈文季及幼子沈文耀都获封为县侯;但前废帝接着日子更见凶狠暴虐,沈庆之见状亦尽力进谏阻皇帝,惟前废帝对此亦渐见不悦。沈庆之亦有所察觉,于是都不接引宾客;蔡兴宗一次来见就劝其藉自己威望起兵,众人必定归附,庆之自己亦得免祸,但庆之不敢作,只寄望天意,表示即使果真大祸临头也以尽忠之名迎难[3]。十月,宁朔将军何迈因妻子新蔡公主刘英媚被前废帝召了入宫,化为谢贵嫔,并将一宫女尸首送去托称公主已死一事起兵,却于十一月为前废帝所杀。前废帝杀何迈时料定沈庆之又会来说不合听的话,于是下令关闭清谿诸桥不让庆之进见。庆之果然想来进谏,见状只好离去。接着前废帝就派了庆之侄子沈攸之送毒药过去赐死庆之,庆之不肯饮,一直恨庆之当日贬抑他的攸之遂以被将庆之闷死,时年八十岁。

前废帝在庆之死后对之之赏赐甚厚,并谥其为“忠武公”,但还未下葬前废帝就被杀,湘东王刘彧即位,追赐侍中、司空,并谥其为襄公

性格特征 编辑

  • 沈庆之具军事才能,不但在讨伐蛮族多有成效,元嘉北伐期间亦屡有建言,亦屡助孝武帝平定内乱,遂成为主掌出征军务的顾命大臣。
  • 沈庆之在清明门外有四间相当华丽的屋宅,又在娄湖有田舍,孝武帝时辞官职后曾经与家人及亲族一起搬到娄湖田舍大行耕作,常指著田地向人说:“钱都在这里呀。”其时家中十分富有,有值万金的产业,上千奴仆,又有数十个擅长工艺的貌美妓妾。故当时庆之无官,优游享乐,不是入朝都不出门。前废帝初即位时,身为顾命大臣的沈庆之每次入朝都乘猪鼻无幰车,侍从不过三五数人,在田园骑马巡行时更是只身独行,农作繁忙的季节时即使碰到庆之的人都不知其身份。
  • 沈庆之老年时都会随孝武帝出游和打猎,但即使他年纪已大,但在马上的气势也不输年轻人。可是沈庆之并没读过书,也不识字,一次饮宴中孝武帝曾逼他作诗,庆之不会写字,遂请求让他口述,由颜师伯默写,终写出:“微命值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岗。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孝武帝十分高兴。

子女 编辑

  • 沈文叔,长子,官至侍中,庆之被杀时文叔偷偷将父亲没吃的毒药藏起,有人劝他逃亡,但他眼见前废帝残忍肢解刘义恭,担心自己出逃会招来如此下场,遂服毒自杀。
  • 沈文季,次子,中书郎,获前废帝封建安县侯,庆之死时出走。后入齐官至尚书左仆射,为东昏侯所杀。
  • 沈文耀,幼子,因为擅长骑射而得前废帝亲近,封永阳县侯。

延伸阅读 编辑

[]

 宋书/卷77》,出自沈约宋书
 南史/卷37》,出自李延寿南史

参考资料 编辑

  • 《宋书·沈庆之传》
  • 《南史·沈庆之传》
  1. ^ 《宋书·张畅传》:“元嘉二十七年,魏主托跋焘南征,太尉江夏王义恭统诸军出镇彭城。虏众近城数十里,彭城众力虽多,而军食不足,义恭欲弃彭城南归,计议弥日不定。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太尉长史何勖不同,欲席卷奔郁洲,自海道还都。二议未决,更集群僚议之。畅曰:‘若历城、郁洲可至,下官敢不高赞。今城内乏食,人无固心,但以关扃严密,不获走耳。若一摇动,则溃然奔散,虽欲至所在,其可得乎!今食虽寡,名朝夕未至窘乏,岂可舍万全之术,而即危亡之道。此计必行,下官请以颈血污君马迹!’孝武闻畅议,谓义恭曰:‘张长史言,不可违也。’义恭乃止。”
  2. ^ 《南史·颜师伯传》:“初,师伯专断朝事,不与沈庆之参怀,谓令史曰:‘沈公爪牙者耳,安得预政事。’庆之闻而切齿,乃泄其谋。”
  3. ^ 《宋书·蔡兴宗传》:“太尉沈庆之深虑危祸,闭门不通宾客,尝遣左右范羡诣兴宗属事。兴宗谓羡曰:‘公闭门绝客,以避悠悠请托耳,身非有求,何为见拒。’还造庆之,庆之遣羡报命,要兴宗令往。兴宗因说之曰:‘先帝虽无功于天下,要能定平凶逆,在位十一年,以道晏驾。主上绍临,四海清谧,即位正是举止违衷,小小得失耳,亦谓春秋尚富,进德可期。而比者所行,人伦道尽。今所忌惮,唯在于公;百姓喁喁,无复假息之望,所冀正在公一人而已。若复坐视成败者,非唯身祸不测,四海重责,将有所归。公威名素著,天下所服,今举朝遑遑,人人危怖,指麾之日,谁不景从;如其不断,旦暮祸及。仆者昔佐贵府,蒙眷异常,故敢尽言,愿公思为其计。’庆之曰:‘仆皆日前,虑不复自保,但尽忠奉国,始终以之,正当委天任命耳。加老罢私门,兵力顿阙,虽有其意,事亦无从。’兴宗曰:‘当今怀谋思奋者,非要富贵,求功赏,各欲免死朝夕耳。殿内将帅,正听外间消息,若一人唱首,则俯仰可定。况公威风先著,统戎累朝,诸旧部曲,布在宫省,宋越、谭金之徒,出公宇下,并受生成;攸之、恩仁,公家口子弟耳,谁敢不从。且公门徒义附,并三吴勇士,宅内奴僮,人有数百。陆攸之今入东讨贼,又大送铠仗,在青溪未发。攸之公之乡人,骁勇有胆力,取其器仗,以配衣宇下,使攸之率以前驱,天下之事定矣。仆在尚书中,自当率百僚案前世故事,更简贤明,以奉社稷。昔太甲罪不加民,昌邑虐不及下,伊尹、霍光犹成大事,况今苍生窘急,祸百往代乎。又朝廷诸所行造,民间皆云公悉豫之。今若沈疑不决,当有先公起事者,公亦不免附从之祸。车驾屡幸贵第,醉酣弥留,又闻屏左右独入阁内,此万世一时,机不可失。仆荷眷深重,故吐去梯之言,宜详其祸福。’庆之曰:‘深感君无已。意此事大,非仆所能行,事至故当抱忠以没耳。’顷之,庆之果以见忌致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