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
华语指华人使用的共同语言,在20世纪后期是对汉语的别称,尤常特指有“华人共同语言”地位的现代标准汉语,但同时在影视音乐文化学术界上,又可能包含汉语系的各种方言。由于“华语”一词具体指涉内容,在不同领域与对不同政见者会有不同含义。因此“华语”概念的多样化界定,也成为了学界的研究课题争议。[1][2][3][4]
华语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華語 | ||||||||||||||||||||||||
简化字 | 华语 | ||||||||||||||||||||||||
| |||||||||||||||||||||||||
越南语名称 | |||||||||||||||||||||||||
国语字 | Hoa ngữ | ||||||||||||||||||||||||
儒字 | 華語 | ||||||||||||||||||||||||
朝鲜语名称 | |||||||||||||||||||||||||
谚文 | 화어 | ||||||||||||||||||||||||
汉字 | 華語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華語 | ||||||||||||||||||||||||
|
历史
编辑历史上,“华语”一词大致在隋唐代开始出现,指汉语,也用于区分“胡语”、“夷语”等,不过当时更常见的有“华言”,“汉语”等。至近现代“唐话”、“华语”是海外华人或唐人对其语言的常用的称呼。[4]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官话”已经被“国语”(老国音与新国音)所取代。新、马当地的中文教育也从原有的方言私塾改为现代化的华文学校,至战后,由于马、新先后独立建国,当地的中文教育亦本地化,原本称为“国语”的新国音随之更名为“华语”,并在海外流行开来。[4]
回溯历史时序,“华语”一词出现时,本来是指汉语或是对各种汉语方言的统称,这定义直到现代仍在中国大陆、香港等地运用,泛指全球华人的语言,即汉语的同义词[3][1][注 1]
现代标准汉语
编辑华语在两岸三地之外,经常用来指称现代标准汉语,尤其以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华语”用来指以汉语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官话)为标准方言的“现代标准汉语”,其他汉语被视作“方言”。
中国大陆及台湾对外推广现代标准汉语教学时,亦经常会将随顺各地之习惯将“普通话”或“国语”调整为“华语”。
马来西亚
编辑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在印尼万隆会议中宣布不再承认双重国籍,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亦不承认双重国籍,因此定居于马、新的华人必须在公民权上二选一,为配合公民身份之转变,当地中文教育教材均开始本地化。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将马来语定为“国语”(Bahasa Kebangsaan),至1963年成立的马来西亚联邦正式通过《1963/67年国语法令》,更在各官方领域推广马来文为国语之运用,成为所有学校的必修科,当地华文学校亦自然必须将原称为“国语”、“国文”的中华民国国语(现代标准汉语)重新正名[5][3][4],因此,基于“华人”共同民族身份的“华语”、“华文”就正式取代“国语”、“国文”,成为现代标准汉语之定称,而粤语和闽南话等其他汉语方言则统称为“华人方言”。[5]
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的新加坡亦延续此用法,并将华语列为官方语言。1979年李光耀在新加坡发起讲“华语”运动,推动当地华人“多说华语”、“少讲方言”,这运动后来也被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所效仿。在此运动,华人在社区或家庭里增加“华语”之使用,在华文学校更严格禁止学生说“方言”,违者遭校规处罚。“华语”作为现代标准汉语之名称已经成为当地中文使用者理所当然之习惯。[6]
中国大陆在“推广普通话”之时,亦经常以新加坡的“讲华语运动”为例子。
台湾
编辑以注音符号拼读,融入台湾语汇,即是现今之中华民国国语。国立金门大学“华语文学系”[7]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8]主要教授标准汉语及中国古文。台湾亦开设专供外国人学习语言之机构或台湾派往国外之教学师资培训单位,如国立台湾大学语文中心“国际华语研习所”、国立政治大学“华语文教学中心”、铭传大学“华语文教学系”等。
2005年起由教育部筹办之华语文能力测验,[9]其“华语”拼写和听力以《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所审订的中华民国国语为依据。[10]
文化中的华语
编辑在早期,新马地区就将港产片(粤语)、厦语片(闽南语)、国语片(北京官话)一概称为“华语电影”;把多种汉语的歌曲都称作“华语歌曲”[11][12]。纵使当地已经将“华语”作为标准汉语之正式名称,但在当地中文影视圈仍习惯将华人方言以“华语方言”之解读包含在其中,此词汇之用法遍及香港、澳门、广东、中国大陆一些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国家等。至今,台湾、香港、澳门、广东等地仍不时使用此意义,而涉及上述等领域或范畴的文化与研究,亦沿用其本义。[1][5]
比如有“华语圈的奥斯卡”之称的金马奖,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放宽语言之限定,从最初的国语(现代标准汉语)到后来只要演员过半是华人,不论所操是否标准汉语均可参加,也加深了“广义的华语”之印象。
学术界
编辑学者论及“华语”时常常要开一段阐释其广义和狭义的用法,然后该论文再择其中一义展开论述。例如台湾师范大学编《华语语音学》的研究主题采华语的狭义(即现代标准汉语的语音学,如汉语拼音[13]),并在总论说明华语的广义用法“面对世界上其他语言的时候,习惯上我们都说这些汉语是中国话,是华语,是Chinese”[14]。采其广义的例子有,史书美“台湾最常使用的华语是闽南话”。[15]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赵世举. 华语的历时流变和共时格局及整体华语观.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12月,. 2017年第6期: 27–35 [2021-03-17].[失效链接]
- ^ “时差”播客. 什麼是「華語語系」: 從港臺、滿洲、跨太平洋看華語世界的去殖民與流變. 端传媒. 2021年4月11日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徐祎. 马来西亚华语的历时考察 (PDF). 29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29). 2017年,. Volume 2: 558–566 [2021-03-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05).
- ^ 4.0 4.1 4.2 4.3 庄妙菁. “華語”一詞的演變與歷史發展 (PDF). 南方学院学术单刊第八种. 2005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20).
- ^ 5.0 5.1 5.2 许维贤.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台湾: 联经出版. 2018: 36–41. ISBN 9789570850987.
- ^ 陈意新. 大马方言再兴(二):华语和方言势不两立?. 当今大马. 2017年9月8日 [2017-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 ^ 存档副本 (PDF). [2021-05-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1).
- ^ 存档副本 (PDF). [2021-05-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23).
- ^ 张莉萍. 華語文能力測驗(TOP-Huayu)發展現況 (PDF). “外语能力测验之动向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07-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10).
- ^ 孙懿芬; 曹静仪 (编). 學華語向前走教師手冊:入門冊. 台北: 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 2019年3月: 页II注释.
- ^ 胡又天:〈一百年来的华语流行歌词相关论著〉,2012年5月,发表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交流研讨会。
- ^ 胡又天:《流行词话》第一期[失效链接],页13-14。
- ^ 華語語音學(新修版). 博客来.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0).
- ^ 张正男; 蔡雅薰. 華語語音學總論.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语音学编辑委员会 (编). 《華語語音學(新修版)》. 2017: 2.
有人把汉语分为“北方话、粤语、客家话、吴语、闽语、湘语、赣语”七大语系,[...]面对世界上其他语言的时候,习惯上我们都说这些汉语是“中国话”,是“华语”,是“Chinese”,这种“华语”(Chinese)就是广义的华语。
- ^ 史书美. 何謂華語語系研究? (PDF): 117. 2016 [2021-04-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1).
台湾最常使用的华语是闽南话,华裔韩国人说山东话,对华裔意大利人来说,则是温州话。因为华语包含了大约四十几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