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

中國曲藝
(重定向自说学逗唱

相声是一种中国曲艺表演艺术,于清朝道光年间,在北京出现,其前身为八角鼓

相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广播艺术团
北京市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市
分类曲艺
序号740
编号项目Ⅴ—47
登录2008年
天津名流茶馆的相声表演
相声《怯封钱粮》(1908年录制)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戏。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1]由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出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普遍认为相声存在四门功课,说学逗唱,而传统的口技即为“学”。

在相声传承中,基本分成一般民众与满清旗人两个源流。前者卖艺为吸引观众,多愿意讲述表演较粗俗的段子,比较反映人民思想及地道文化,被称为浊派,也称浑门;而后者多为喜好这门曲艺的八旗子弟,多少有些身份矜持,故喜好表演如文学、经史、戏剧等较为高雅的段子,被称为清派,也称清门。但到了发展后期,浊派传人也会说清派段子,清派传人也有向浊派学习的情况。至1912年,基本已无特别的清浊之分。相声随后在两岸三地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

历史

编辑

起源

编辑

相声起源之一自曲艺八角鼓[2]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创造了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3] 在张三禄之后,分为朱、沈、阿三派。其中以艺名穷不怕的朱绍文门徒最多,现今多数相声艺人都以他为始祖[4]

早期发展

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伪占区现状而被捕[3]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5],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警察“贱”遇到麻烦[6]

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编辑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以及对捧哏方人身攻击之类的段子,以此迎合新的政治与文化形式。1950年,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成立,以老舍为代表的一批文艺工作者、知识分子参与到相声创作中来,提升了相声的品质。[7][8]

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在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期间,如何迟马三立等相声艺人创作了《买猴》、《开会迷》和《统一病》等讽刺相声,批评了当时存在的官僚形式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一些不当政策。然而次年毛泽东发动了反右运动,创作讽刺相声的何迟和马三立被认定为右派,遭到政治压迫[9]

由于当时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时期,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被允许演出。

文革之后,相声得以恢复。以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进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然不大(与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居多。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2000年初,借由卫星电视的技术和娱乐业的市场化,相声在中国南北出现呈现差异化发展。以长沙人任军,山西人杨其峙组成在“奇志大兵”为代表的湖南相声组合开始崭露头角,起初在长沙各地歌厅舞厅现场演绎,后受邀在当地电视台娱乐节目中录制表演相声节目,其作品在湖南广受欢迎,内容贴近普通民众生活,反映和讽刺时事官僚问题,带动南派相声风潮一时,同时在四川,重庆,广东等地采用本土语言的相声都有相当程度的受众市场。[10]

2021年3月30日 学相声、练武术 非洲留学生爱上中国文化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国庆节和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11]。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涛毕福剑合说的相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并让中国大陆看到相声复兴的希望;郭德纲不但改编过大量的传统相声,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相声,如大获成功的《我》字系列、《你》字系列;同时推广了相声的本门唱太平歌词(原先理解的相声唱是京剧、评剧等)。在以郭德纲为主的相声演员的努力下,中国大陆的相声艺术也首次在非华语地区举行大型演出。 [12]

在台湾的发展

编辑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一批相声演员也到了台湾。当时在各营业场所说相声的演员包括丁一、张三、王祥林、赵如明、陈逸安魏龙豪吴兆南、杨保华、周胖子、丁仲等人,以陈逸安、魏龙豪、吴兆南的名气最响亮,陈逸安和魏龙豪同为军中康乐队员,俩人应邀在八角楼(今西门红楼)等地搭档演出,后来与吴兆南仨人在中国广播公司警察广播电台等广播电台一同主持相声节目。随后在1967年起,开始收集资料灌制《相声集锦》、《相声选粹》、《相声捕轶》以及《相声拾穗》[13]

最初,相声的主要听众是以眷村为主的外省人。1985年,由表演工作坊(简称“表坊”)推出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李国修主演)之后,造成了轰动。“表坊”于1989年推出了舞台剧《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由李立群、金士杰陈立华三人主演),1991年推出《台湾怪谈》(李立群单口相声),1993年推出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冯翊纲重新诠释),1997年推出舞台剧《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冯翊纲、赵自强卜学亮三人主演),2000年,推出舞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赵自强、金士杰倪敏然三人主演);最后,在2005年,推出了舞台剧《这一夜,Women说相声》(方芳邓程慧萧艾三人主演)。虽皆以相声命名,实则为舞台剧。

在1988年四月,冯翊纲、宋少卿组成相声瓦舍(2001年加入黄士伟),开启了舞台剧融合相声艺术的创作表演。在2004年7月8日,辅佐“可以演戏剧团”(由御天十兵卫与高扬组成)推出第一部作品《给我一个胶带》。[14]

1991年,阿炮(蔡明毅)与阿娇(谢雅琳)推出台语相声《台语相声─世俗人生》,以婚姻为题材,佳评如潮。[13]

1993年,刘增锴林文彬创立台北曲艺团,除了相声以外,同时推出许多中国特有的说唱艺术,如双簧评书数来宝快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单弦太平歌词等,并多次推动两岸相声艺术交流演出。

1999年8月26日,吴兆南于收徒大典时宣布成立吴兆南相声剧艺社,限定仅吴兆南弟子及再传弟子可以成为正式团员。除了相声以外,另包括各项曲艺,如双簧数来宝快书京韵大鼓单弦太平歌词京剧舞台剧等。

在香港的发展

编辑

香港自古以来就有流传于中原地区北派相声,早在清朝时期,来自中国大陆的文人、说书人就把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带到南粤香港

随着历史原因,香港被割让为英国殖民地。自此之后,相声在香港的发展进入了独特的本土化时期。民国初年,香港的相声主要出现在街头卖艺中,专门的相声艺人大多是以说书口技等杂耍艺人为主。他们大多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懂得看书,喜欢聊天,因此运用相声的形式谋生。

踏入四五十年代,香港电影开始急速发展,相声艺术也开始融入进新兴媒体。在显存的无数旧香港电影拷贝中,我们可以看到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的表演形式,开始融入进早期的香港电影中,大多以演员独白、互相调侃的表演形式出现。

1957年,全球第一家华语电视媒体诞生,就是现今的亚洲电视前身丽的电视。相声开始跃进电视媒体,成为综艺节目的固定表演项目。其后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TVB)诞生,全球最长寿的综艺节目欢乐今宵》启播,相声艺术开始在电视综艺节目中以更广泛的变种形式出现,如主持人的讲稿中,节目与节目间的串场等。

在马新地区的发展

编辑

两岸分治之后,一部分中国南部的演出团体前往马来亚地区发展(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尚未独立)。相声艺人冯翔白言路丁在马新地区表演相声。因为马新地区所独有的多元语言环境使得“马新相声”较中国大陆的相声和台湾相声别具一格,但也因为了中文并非主流语言的问题使得马新相声界的职业演员很少。

相声的分类

编辑

相声按演员人数分可分为:

  • 单口相声
    • 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书,最早有“八大棍”之称,指的就是从评书中抽取的八段互不相关的段子。但单口相声更多注重笑料。
  • 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
  • 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

按内容功能分类,可分为:

按著作时代分类,可分为:

按流派分类,可分为: [15]

按地域分类,主要可分为:

  • 天津相声:相声主要发源地之一,以讽刺见长,火爆热烈 ,富于幽默感,说逗俱佳,包袱密集为主。部分演员在表演时会讲天津话。表演场地以茶馆相声为主。
  • 北京相声:相声主要发源地之一,主要是大段子。表演场地多为剧场。

艺术特色

编辑

基本功

编辑

相声自清末起源,一直不断变化发展。关于相声基本功,也形成了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说学逗唱”作为相声四门功课的说法流传最广。这一说法最早见于1930年代连阔如(笔名云游客)所著的《江湖丛谈》,称张三禄八角鼓的“八样”(吹、打、拉、弹、说、学、逗、唱)中提取了“说学逗唱”作为相声的基本技能。[16]然而这一说法并不严谨,如张寿臣就反对这一说法,指出很多名家(张宝茹刘奎珍马三立等)都不“唱”。

侯宝林总结了相声的十二项基本功:[17][18]

  • 第一、开场诗
  • 第二、“门流儿”。
  • 第三、白沙撒字
  • 第四、太平歌词。有的人在白沙撒字时,边写边唱。  
  • 第五、一个人的(就是单口相声)。  
  • 第六、。  
  • 第七、。这两项就是对口相声,相声演员须会演甲、乙角色。  
  • 第八、说三人相声。相声演员须会演甲、乙、丙三个角色。  
  • 第九、要钱。同行术语又叫“看杵门子”。对街头艺人来说,这是个重要项目,就是在演出中间或结束时,他能张罗着向观众敛钱。
  • 第十、。说相声的都得会双簧,但说双簧的不一定会说相声。  
  • 第十一、口技
  • 第十二、数来宝

又有一说,基本功为十三门,分别是:

张寿臣认为,太平歌词作为“圆黏儿”(吸引看客)的手段,在剧场环境中已经没有作用了,而且它作为独立曲种发展的空间已经很小。[来源请求]

侯宝林认为,说学逗唱中的“唱”,不是太平歌词,而是指相声本门以外的唱,即模仿别人唱腔,如学河北梆子、学评剧,学越剧,唱歌。[来源请求]

马志明郭德纲认为,说学逗唱中的“唱”,是太平歌词,而唱京剧、唱评剧、唱歌等,属于“学”。[来源请求]

术语

编辑

道具

编辑
  • 一桌
  • 二椅
  • 五子:
    • 扇子:作为模拟其它道具的物品,例如马鞭、毛笔、剑、刀、枪等,亦可写小抄,既然是道具,除非剧情需要,扇子并不会作为搧风之用,可以作为是否是行内人的判别。
    • 醒子:来自评书,在长篇单口相声中也会用到,用于吸引观众注意。
    • 折叶子
    • 绢子:除了擦汗之外,亦作为道具之用,如折叠后作为帽子(黄鹤楼段)
    • 玉子:早期尚无名称,经入皇宫给慈禧太后表演时,慈禧取用园内竹子制作竹板给艺人,此后就被称为“御赐”,叫久了便称为“玉子”。原为撂地演出时唱(念)词或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但经过剧本编写后,可说长篇段子,此时增加五块竹板称为七快板。

相关表演形式

编辑

相声师承关系总谱

编辑

经典剧目

编辑
传统相声

豆腐堂会》(又称《找堂会》)、《倭瓜镖》、《文章会》(与《大保镖》合称《文武双全》)、《夸住宅》、《开粥厂》、《当行论》、《报菜名》、《地理图》、《黄鹤楼》、《八大改行》、《八扇屏》、《八大吉祥》、《三近视》(又称《三近视认匾》)、《白事会》、《扒马褂》、《论捧逗》、《绕口令》、《关公战秦琼》、《蛤蟆鼓》、《打牌论》、《君臣斗》(又称《金殿斗智》)、《珍珠翡翠白玉汤》、《山东儿斗法》(又称《斗法》)、《假行家》、《金刚腿》、《怯教书》、《反七口》、《黄半仙》、《铃铛谱》、《拴娃娃》、《口吐莲花》、《五红图》、《福寿全》、《羊上树》、《树没叶》、《山西家信》、《学四省》、《学聋哑》、《杂学唱》(选择部分曲艺形式来演出)、《卖布头》、《卖估衣》、《老老年》等。

现代相声

似曾相识的人》、《如此照相》、《81层楼》、《买猴》、《钓鱼》、《夜行记》、《训徒》、《五官争功》、《虎口遐想》、《宇宙牌香烟》、《小偷公司》、《老鼠夜话》、《打电话》、《糖醋活鱼》、《西征梦》(改编自传统段子《得胜图》)、《纠纷》、《五味俱全》、《祖爷爷的烦恼》、《很难说的国语》、《托妻献子》等。

注释

编辑
  1. ^ 伊, 永文. 古人的閒情逸趣:談古代中國的民俗生活與文化傳承. 台湾: 晶冠出版社. 2021/08/10: 42–43. ISBN 9789860658637. 
  2. ^ 连阔如《江湖丛谈》第七章〈相声口技〉:“就以相声这种艺术说吧,其发源就系由北京产生的。……满人入主中华,康乾时代……在斯时最盛行的为八角鼓了,相声这种艺术就是由八角鼓中产生的。按,八角鼓之源流始于清朝中叶,乾隆时代有大小金川之战……当奏曲时所用之八角鼓,其八角即暗示八旗之意。”
  3. ^ 3.0 3.1 中国近代相声历史资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网易,2006-12-20,2007-5-2造访。
  4. ^ 连阔如《江湖丛谈》第七章〈相声口技〉:“在那时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后因其性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儿,自称其艺为相声。……张三禄乃相声发始创艺之一,其后相声之派别分三大派,一为朱派,二为阿派,三为沈派。朱派系“穷不怕”,其名为朱绍文。……虽称朱沈阿三大派,但沈二的门户不旺,……阿剌三的支派也是和沈派相同的。如今平津等地说相声的艺人,十有七八是朱派流传的。”
  5. ^ 张立林《相声宗师张寿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曲艺网,2007-03-14,2007-5-2造访
  6. ^ 记张寿臣先生二三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听相声”网站,叶利中, 2005-11-5,2007-5-2造访。
  7. ^ 存档副本. [2020-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8. ^ 存档副本. [2020-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9. ^ 只有歌颂没了讽刺 相声大步走向笑声窒息_历史_凤凰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9年07月29日 2019年5月18日查阅
  10. ^ “相声演员”大兵:和奇志分手,2次祸从口出,如今风光不再 2021年11月26日 4:27 新浪网 作者 王者晓窝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23年7月9日查阅
  11. ^ 《相声大赛看不到相声》[永久失效链接],《三湘都市报》2006年10月10日。
  12. ^ 柯亚沙. 郭德纲携德云社走进澳大利亚. 中国新闻网. [201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2). 
  13. ^ 13.0 13.1 王友兰、王友梅. 弦鼓唱千秋 舌間畫人生: 臺北市說唱藝術發展史. 台北市: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2-09-01. ISBN 9789860336900. 
  14. ^ 曹丽蕙. 青春版相聲劇 明起處女秀. 人间福报. 2004-07-07 [2021-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中文(台湾)). 
  15. ^ 相声的四大流派. 德纲郭相声网. [201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6. ^ 存档副本. [202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17. ^ 存档副本. [202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18. ^ 存档副本. [202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参考资料

编辑
  • 《相声艺术漫谈》,马季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