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部
贺兰部,又称贺赖部,中心氏族称为“贺兰氏”或“贺赖氏”,中国古代部族,原居于贺兰山下,出自匈奴,为鲜卑部落之一。在拓跋部兴起时,与拓跋部有姻亲关系,成为重要贵族。贺兰部的后代,形成薛延陀与契丹部落。之后一部分逐渐汉化,融入汉族与回族中。贺兰姓、贺赖姓、贺姓、赖姓的先祖,可能出自这个部族。
历史
编辑贺兰部的早期记载很少,古代认为源自匈奴,是鲜卑部落之一。其历史可以上追到匈奴帝国之前,文字记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出现在古汉语文献中。
随着南匈奴进入金城塞内居住的部落,即匈奴十九部,其中有贺赖部[1]。在北魏时,记载贺兰部与拓跋部结盟,与拓跋部通婚,为其重要盟友。胡三省认为,贺赖部与贺兰部是译音不同形成,居住在塞外的被称为贺兰部,内迁到中原居住的则称贺赖部[2]。
在北魏至隋唐之际,贺兰部为北朝重要贵族。
名称及起源
编辑据《元和郡县图志》,在北方游牧族语言中,“贺兰”原义为驳马,即混有不同毛色的马[3][4]。贺兰部出自鲜卑,曾居贺兰山下[5][6][7],贺兰部祖居之地即现今阿拉善盟。
据《文献通考》,突厥语称驳马为“曷剌”,因此驳马国又称曷剌国[8]。也有突厥语称马为贺兰的记载[9]。学者伯希和与 L. Hambis 等人,解读古突厥语中的 ala 或 alagchin 为毛有杂色的马,并将古汉语典籍中的曷剌、阿剌与贺兰等字,对应到同一个古突厥语。在古突厥碑文中,曾记载一个名称叫葛逻枝(Geluozhi[ya])或葛逻牙的部落,其塔木加为 ,字根为古突厥文的ala [10]。俄国学者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祖耶夫将这个部落对应到《新唐书》的驳马国,又称为遏罗支。他认为曷剌、贺赖与贺兰皆是同一个突厥名称的不同汉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研究员包文胜认为,贺兰部为驳马国的分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在匈奴帝国时期,驳马国的一支游牧至贺兰山脉居住,成为贺兰山脉得名的原因。学者乌拉其图认为,匈奴帝国单于的姓氏挛鞮氏,可以追源到贺兰部的先祖。
语言
编辑学者伯希和、森安孝夫等人,认为贺兰部可能使用古突厥语。
分支
编辑驳马国
编辑《新唐书》曾记载突厥汗国北方有“驳马国”(拔悉密)。学者森安孝夫等人考证驳马,即古突厥语的贺兰。驳马国为贺兰部所建国家。
延陀部
编辑杜佑《通典》记载薛延陀中的延陀部是匈奴单于贺赖头的后裔,与薛部杂居,因此号称薛延陀[11]。贺赖头原出自贺兰部。
大贺部
编辑台湾学者赵振绩考证唐代契丹中的大贺氏源自鲜卑贺兰部[12]。
异说
编辑有人认为明代的瓦剌(清朝译称“卫拉特”),皆为贺兰的音转。
北魏时的皇室亲卫军“曷剌真”,有人认为其转写为harchin(喀喇沁),喀喇沁部可能源自于贺兰部。
现代研究
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考证贺赖、贺兰与贺姓之间的关连,认同贺赖即贺兰的不同音译。学者薛宗正在其著作《突厥史》中,认为贺兰部为突厥人分支。并认为贺兰部为匈奴单于的后代。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研究员包文胜根据《元和郡县志》和《通典》所记贺兰有“驳马”之意为着眼点,利用考古出土的碑铭以及语言学的内容进行考察,指出中古时期“延陀”二字的读音为“j·End·”,贺兰部的全称为ala-yundluγ,即“有驳色马的国”。“贺兰”译自ala-yundluγ的ala,而“延陀”应该音译自ala-yundluγ的yund。中古时期,“j·End·”与“yund”完全一致。经过以上分析,包文胜认为,杜佑把贺兰部和延陀部说成相同部落是可信的[13]。
参考资料
编辑- ^ 《晋书》卷97〈四夷列传〉〈匈奴〉:“北狄以部落为类,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种、鲜支种、寇头种、乌谭种、赤勒种、捍蛭种、黑狼种、赤沙种、郁鞞种、萎莎种、秃童种、勃蔑种、羌渠种、贺赖种、钟跂种、大楼种、雍屈种、真树种、力羯种,凡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统领诸种。”
- ^ 《资治通鉴》卷108〈晋纪〉〈孝武帝太元21年〉注:“按《魏书》〈官氏志〉,内入诸姓有贺赖氏,北方有贺兰氏,后皆为贺氏。盖内入者为贺赖氏,留北方者为赖兰氏。兰,赖,语转耳。又匈奴诸种亦有贺赖氏。”
- ^ 《元和郡县图志·卷4》:贺兰山在保静县西南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如驳,北人呼驳马为贺兰。”
- ^ 《西夏书事·卷十八》:贺兰阳屏西夏,阴阻北蕃,延亘五百余里。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故名。
- ^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贺兰为鲜卑之类,多依山谷为氏族,今贺兰姓者,依此山名。
- ^ 《太平御览·卷四十四·地部九》:《泾阳图经》曰: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遥望青白如驳,北人呼驳马为贺兰,鲜卑等类多依山谷为氏族。今贺兰姓者,皆因此山名。
- ^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33:“周书贺兰祥传曰:‘其先与魏俱起,有纥伏者,为贺兰莫何弗,因以为贺兰氏。’唐贞观所定洛州河南郡十四姓,一曰贺兰。按北人八族有贺兰氏,自称李陵之后,居贺兰山下,因以为氏,后改为贺氏,支属亦有不改者。”
- ^ 《文献通考·卷三八十》:突厥谓驳马为曷刺,亦名曷剌国
- ^ 《通典·卷一百九十七·边防十三》:谓马为贺兰,故有贺兰苏尼阙,苏尼,掌兵之官也。
- ^ Zuev Yu.A., "Horse Tamgas from Vassal Princedom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omposition "Tanghuiyao" of the 8th to 10th centuries)", Kazakh SSR Academy of Sciences, Alma-Ata, 1960, pp. 124, 132 (in Russian).
- ^ 《通典·卷一百九十九·边防十五》:薛延陀,铁勒之别部也,(前燕慕容俊时,匈奴单于贺剌头率部三万五千来降,延陀盖其后。)与薛部杂居,因号薛延陀。
- ^ 赵振绩《契丹族系源流考》,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 ^ 包文胜. 《贺兰部名称考释》. 《敦煌学辑刊》. 2013, (第1期): 73–78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8)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