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汗国 编辑

内亚历史国家
(重定向自突厥汗國

突厥汗国突厥语,türk),又称突厥第一汗国,是原先在柔然统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连合使用古突厥语的各游牧部落,于552年在今蒙古国地区建立了由古突厥民族组成的古代帝国,并一度控制漠北中亚等柔然故地。581年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成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前者统治着蒙古草原,后者统治着天山草原哈萨克草原7世纪时先后为唐朝所灭。而东突厥复国后形成的后突厥汗国亦在8世纪回纥灭亡。

突厥汗国
𐰃𐰓𐰃𐰆𐰴𐰽𐰔:𐰰𐰇𐰚:𐱅𐰇𐰼𐰰
552年-659年
682年-744年
突厥汗国初期的疆域图
突厥汗国初期的疆域图
地位汗国
首都窝鲁朵八里(今属于 蒙古国前杭爱省
常用语言粟特语(前突厥汗国的官方语言)[2]
古突厥语(后突厥汗国的官方语言)
中古汉语[3]
宗教
萨满教
可汗 
• 551-553
伊利可汗
• 581-587
沙钵略可汗
• 609-619
始毕可汗
• 620-630
颉利可汗
立法机构库力台大会
历史 
• 建立
552年
• 东西分裂
581年
682年
• 废白眉可汗
745年
前身
继承
柔然
东突厥
突骑施
西突厥
今属于 中国
 蒙古国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蒙古历史
蒙古历史
蒙古高原历史系列条目
匈奴 东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鲜卑
鲜卑 丁零
柔然 高车
突厥汗国 铁勒
东突厥
薛延陀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辽朝 克烈 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诸汗国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北元后蒙古帝国时期
鞑靼(东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尔喀 四卫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国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国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义

建立

编辑

突厥汗国由使用古突厥语的游牧部落联合建立,以阿史那氏为其王族。这些古突厥部落联合的历史可以往上被追溯到匈奴鲜卑时代之前。《史记》记载,最早起源于丁零,在贝加尔湖一带建立国家,后被并入匈奴帝国。在匈奴帝国统治下,丁零往中亚移动,西方康居以北的部落称西丁零,在原居地贝加尔湖一带称北丁零。在匈奴帝国衰弱时,丁零从匈奴帝国中又独立出来,形成独立部落联盟,在汉帝国的支援下,与匈奴帝国发生长期战争,最终使匈奴帝国分裂。在东汉时,汉帝国击败北匈奴后,鲜卑入主蒙古高原,成为此地霸主[4]

居住在北方的北丁零,后称敕勒或铁敕,先臣伏于鲜卑之下,在鲜卑时代后期,蒙古高原由柔然汗国控制,但柔然亦因与拓跋鲜卑及铁勒的战争而衰落。其中心氏族阿史那部于6世纪初年游牧于金山一代(今阿尔泰山),546年阿史那部首领土门建立新的部落联盟,脱离柔然帝国独立,于550年击败铁勒,552年又打败柔然,建立了此政权,自称伊利可汗;同时期的中国将其音译为“突厥”。553年木杆可汗在都斤山(又作“郁都军山”、“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建立王庭。

有人认为阿史那部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边的塞种,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受铁勒同化[谁?]

全盛时,其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583年,隋将长孙晟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中战败而走向衰落(参见隋与突厥之战)。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与薛延陀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参见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在唐高宗末年(682年),再度建立后突厥汗国,最后在745年,后突厥帝国亡于回纥

分裂

编辑

581年,佗钵可汗去世,突厥汗国发生了诸小可汗争夺大可汗之位的战争,最终,尔伏(尔拔)胜出,称沙钵略可汗(581—587年在位)。新兴的隋朝不再采用北齐北周王朝厚输财物,以博突厥人欢心的对外政策,因此,沙钵略可汗认为隋朝“待之甚薄”,心生怨恨,与隋朝为敌。另外,嫁给沙钵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因为不甘心北周被隋高祖杨坚篡位,屡次劝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周室复仇。

582年,沙钵略可汗征发突厥各部兵40万向隋朝发起进攻。在突厥人的强大攻势面前,隋文帝采纳了长孙晟“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分化离间突厥各部,使他们相互攻杀。583年,隋军分八路出塞反击。在此关键时刻,突厥部分裂,甚至有部落撤出战斗,最终导致沙钵略战败。战败以后,沙钵略迁怒于撤出抵抗隋军的小可汗阿波,突袭其部,杀害其母。阿波可汗逃向西方,与西部的突厥人结盟,与大可汗沙钵略对峙,突厥汗国内战爆发。在内战中,突厥汗国分裂成几支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兼并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君主列表

编辑

统一时期

编辑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时间 备注
伊利可汗
Bumin
阿史那土门
Tuvu
552年
乙息记可汗
İssik
阿史那科罗
Kara
552年—553年
木杆可汗
Mukan
阿史那俟斤
İrkin
553年—572年
佗钵可汗
Taspar
- 572年—581年
沙钵略可汗
İşbara
阿史那摄图
Şetu
581年—587年 与沙钵略、阿波、第二、达头等号称四面可汗
阿波可汗
Apa
阿史那大逻便
Töremen
581年—587年
第二可汗 阿史那庵逻
Amrak
581年—约587年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时间
莫何可汗
Baga
(又号叶护可汗
阿史那处罗侯 587年—588年
都蓝可汗
Tulan
阿史那雍虞闾 588年—599年
启民可汗
Yami
阿史那染干 599年—609年
始毕可汗
Şipi / Serbi / Sibir
阿史那咄吉世 609年—619年
处罗可汗
Çula
阿史那奚纯 619年—620年
颉利可汗
İl
阿史那咄苾 620年—630年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时间
叶护可汗
Yabgu
阿史那室点密
İstemi
552年—575年
达头可汗
Tarduş
阿史那玷厥 575年—602年
泥利可汗 587年
泥厥处罗可汗
Arslan
阿史那达曼
Taman
603年—611年
射匮可汗
Şikoey
611年—617年
统叶护可汗
Tong Yabgu
617年—630年
莫贺咄可汗/莫贺设可汗
Bağatur
630年
肆叶护可汗
Se-Yabgu
阿史那咥力特勒 630年—632年
吞阿娄拔奚利咄陆可汗
Bağaşa Tulu
阿史那泥孰 632年—634年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
İşbara Teriş
阿史那同俄
Tunga
634年—639年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阿史那薄布特勒 639年—641年
乙毗咄陆可汗 阿史那欲谷 638年—653年
乙毗射匮可汗 642年—653年
沙钵罗可汗 阿史那贺鲁 650年—658年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时间
颉跌利可汗 阿史那骨咄禄 682年—694年
迁善可汗 阿史那环 694年—716年
拓西可汗 阿史那匐俱 716年
毗伽可汗 阿史那默棘连 716年—734年
伊然可汗 - 734年
登利可汗 - 734年—741年
阿史那骨咄 741年—742年
颉跌伊施可汗 (拔悉密酋长) 742年—744年
乌苏米施可汗 742年—744年
白眉可汗 阿史那鹘陇匐 744年—745年

延伸阅读

编辑

[]

 旧唐书·卷194上》,出自刘昫旧唐书
 新唐书·卷215上》,出自《新唐书

参考

编辑
  1. ^ "The tamga of the royal clan of the first Turkish empire was a neatly drawn lineal picture of an ibex", Kljastornyj, 1980, p. 93
  2. ^ Orientalia Romana.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2005: 61 [2020-10-15]. ISBN 978-88-85320-2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英语). 
  3. ^ Ma, Lirong. Sino-Turkish Cultural Ti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ilk Road Strategy.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in Asia). 2014-06, 8 (2): 44–65. ISSN 1937-0679. doi:10.1080/19370679.2014.12023242 (英语). 
  4. ^ 《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传〉:“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