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圣道分

(重定向自賢聖八道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正道  

八圣道分巴利语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语Ārya aṣṭāṅga mārgaḥ),又译为八正道八圣道、八支正道、八支圣道、八圣支道,佛教术语,是指佛教徒修行达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故又称八船、八筏。包括:正见解(正见)、正思惟、正语言(正语)、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正意念(正念)、正禅定(正定)梵语“正”也有“圆、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将八正道作为戒、定、慧三学的展开,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总结。

字源

编辑

在梵文中,Ārya(雅利亚)是圣的意思。aṣṭa是数字八,āṅga是“支”、“分”、“肢体”之意,而mārgaḥ为道。字面直译为八圣道分[1][2]或八支圣道。

汉译本中,为求简洁,通常译为八正道,或八圣道。

内容

编辑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佛弟子依四圣谛修行的八步过程。依四圣谛正见为主轴,以正定目标,成就“正定”才能“转动智慧”。

正见

编辑

又作谛见。是指的是正确的四圣谛和正确的增上次第[3][4][5],故此依四圣谛寻伺五蕴等,也是正见。见解分为三类:邪见[6]、有漏正见[7]、无漏正见[8]。依四圣谛有漏正见,断外道邪见;然后依四圣谛有漏正见,辅助无漏正见精进增上(有漏及无漏皆是漏支)。

正思惟

编辑

又作正志、谛念,正思惟指依正谛见而正确思惟,思惟正谛见积集如实知见。人天乘学习的断三结,声闻乘学习的四果,乃至大乘等增上,不得离开四圣谛。思惟又可分类为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 [9] 邪思惟[10]、有漏正思惟[11]、无漏正思惟[12]等。

正语

编辑

又作正言、谛语。依四圣谛正见而正思惟,成就正想及正语。依正想及正语,不妄语(谎言或虚妄无谛之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13]。正语的特征为,适时、真实、柔和、有益、慈爱而语[14]。佛陀宣称需要考虑三个要素决定其是否说:话语是否真实、是否对听众有益、是否为听众所喜爱[15][16]

佛教佛子已修四圣谛故,也应当避免的两种话题为:无益徒劳之论[17]和诤论[18]。而应当谈论的十种话题包括:少欲、知足、远离、离缚、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19]

正业

编辑

又作正行、谛行。指依“苦圣谛”知见,依行苦正见而造作,如活动、行为、工作等。也就是不杀生(五戒之一)、不偷盗(五戒之一)、不邪淫(五戒之一),不作一切恶行[20]

正命

编辑

又作谛受。指依“苦圣谛”知见而说寿、命,或是指的谋生手段,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21]。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谋生手段分类为三种:即邪命、有漏正命、无漏正命[22]


正精进

编辑

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治。谓正确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巧施方便,令未生之恶心不生,已生者令断;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应长养[23]。不精进是指懈怠、昏沉和睡眠。懈怠是指知正见而不修,昏沉是指软弱或沉滞,睡眠是指不清醒。

正念

编辑

又作谛意,正念就是指忆记,由闻知正见,经历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成就正念即不会忘记[24] [25]

正定

编辑

又作禅定,谛定,依四圣谛知见,经历七正道而成就正谛确定、正谛肯定的智慧[26],坚定不疑的定见见谛,故正定无量。“奢摩他”长养专注,对治散乱,目的是“辅助四圣谛”增上转动智慧,故奢摩他不名禅定。外道主张不散乱不分别的修定,没有四圣谛智慧转动,不能修依转四圣谛智慧增上的四禅定。

参考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杂阿含经》卷28〈753经〉:“阿梨瑟吒比丘白佛言:‘世尊!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得甘露法不?’佛告比丘:‘有,所谓八圣道分——谓正见乃至正定。’ ”
  2. ^ 《杂阿含经》(七八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邪、有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何等为正语?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淫。何等为正命?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 《大念处经》):“诸比库,什么是正见呢?诸比库,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导至苦灭之道之智。诸比库,这称为正见。”
  4. ^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45):“诸比库!随明于有智者则生正见,有正见则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则生正语,有正语则生正业,有正业则生正命,有正命则生正精进,有正精进则生正念,有正念则生正定。”
  5.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然,诸比库!须先行正见。”
  6.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无施,无供养,无牺牲,无诸善行、恶行业之异熟果,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诸化生之有情,于世无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自通达、证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说。诸比库!此为邪见。”
  7.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有施,有供养,牺牲,有诸善行、恶行业之异熟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诸化生之有情,于世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有自通达、证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说。诸比库!此是正见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
  8.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令成就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为修习圣道结果之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道支。诸比库!此等为正见之圣、无漏、出世之道支者也。”
  9.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诸比库,什么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诸比库,这称为正思惟。”
  10.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欲思惟、嗔思惟、害思惟,诸比库!此等为邪思惟。”
  11.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出离思惟、无嗔思惟、无害思惟,诸比库!此等是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
  12.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以成就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修习圣道结果之思择、思惟、专注、细专注、心之专精、语行,诸比库!此等为正思惟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13.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诸比库,什么是正语呢?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诸比库,这称为正语。”
  14. ^ 巴利大藏经·增支部》(卷5章198):“比库们,具有五个要素的言语为善说,而非不善;为无疵,不为智者所责备。是哪五个呢?‘适时、真实、柔和、有益、慈爱而语’。”
  15.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58):“如来知其语为非实、非真、不具利益者,其因为他人所不爱、所不好者,如来即不语此语。又如来知其语虽为如实、真谛、然不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不爱、所不好者,如来亦不语此语。然如来知其语为实、真谛、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不爱、所不好者,对此如来记说其语是知时者也。又如来知其语为非实、非真、不具利益者、虽然彼语是他人所爱、所好者,如来即不语此语。又如来知其语为如实、真谛、不具利益者,其因他人所爱、所好者,此语如来不语此语。如来知其语为如实、真谛、具利益者,且彼语是他人所爱、所好者,对此,如来即言彼说其语是知时者也。何以故?王子!如来于诸有情、有怜憨心也。”
  16.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61):“当你以口作口业已,则应省察你之口业:“我已作之口业,危害自己吗?危害他人吗?自、他俩害吗?为不善、成苦果、苦报吗?”罗喉罗,如果省察时你知道:我已作之口业,危害自己,危害他人,自、他俩害,为不善、成苦果、苦报。罗喉罗!你之如是口业,当对于师长、智者、同梵行者忏悔之、应发露之、应显发之;忏悔已、发露已、显发已、应成就将来之防护。但是如果你省察时你知道:我已作之口业,不危害自己,不危害他人,不自、他俩害,为善、成乐果、乐报,那么你当昼夜随学善法,住喜悦中。”
  17.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无益徒劳之论。例如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兵论、恐怖论、战争论、食物论、饮料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料论、亲族论、乘具论、村里论、乡镇论、都市论、国土论、妇女论、英雄论、路边论、井边风传论、祖先论、种性论,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如是有无之论争。远离如是等无益徒劳之论。此亦为比库戒之一份。”
  18.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专心住于诤论。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如此法、律,汝如何如此法、律耶?”“ 汝是耶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前后]相应,汝言不相应。”“ 汝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 汝无细虑而[自]言返复。”“ 汝之立论,堕于负处。”“ 为解汝负说而寻思,若能者即自解!”远离如是等任何诤论。此亦为比库戒之一份。”
  19. ^ 巴利大藏经·增支部》(卷10章69)
  20.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诸比库,什么是正业呢?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诸比库,这称为正业。”
  21.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诸比库,什么是正命呢?诸比库,于此,圣弟子舍离邪命,以正命而营生。诸比库,这称为正命。”
  22. ^ 巴利大藏经·中部》(卷117):“诸比库!如何为邪命?以欺骗、饶说、占相、骗诈、利之热求,诸比库!此等为邪命。诸比库!如何为正命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于此,诸比库!有圣弟子断邪命,正命以养命。于此,诸比库!有正命有漏而福分、有持依果者。诸比库!如何为正命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诸比库!成就彼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修习圣道之结果,邪命之不乐、离乐,别离乐、远离,诸比库!此等为正命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
  23.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诸比库,什么是正精进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为了未生之恶、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恶、不善法的断除,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诸比库,这称为正精进。”
  24. ^ 《中阿含经卷第一》(中阿含七法品 善法经第一):““云何圣弟子得七善法?谓圣弟子得坚固信,深著如来,信根已立,终不随外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是谓圣弟子得一善法。复次,圣弟子常行惭耻,可惭知惭,恶不善法秽污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是谓圣弟子得二善法。复次,圣弟子常行羞愧,可愧知愧,恶不善法秽污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是谓圣弟子得三善法。复次,圣弟子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是谓圣弟子得四善法。复次,圣弟子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翫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是谓圣弟子得五善法。复次,圣弟子常行于念,成就正念,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恒忆不忘,是谓圣弟子得六善法。复次,圣弟子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是谓圣弟子得七善法也。”
  25.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诸比库,什么是正念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于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诸比库,这称为正念。”
  26.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诸比库,什么是正定呢?诸比库,于此,比库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诸比库,这称为正定。”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