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中国古代诗歌类型之一,以遨游仙境、上升天庭为主题,抒发向往成仙的心愿,广泛采用道教神话传说为素材。有些游仙诗寄托以有志难伸的不满,抒发愤世嫉俗与苦闷之情,也有游仙诗以登临仙境比喻男欢女爱,抒写俗世的悦乐。广义的游仙诗,包括楚辞辞赋屈原离骚》被视为游仙诗的起源,为后世所仿效。历史上游仙诗最兴盛的时期是魏晋时代,代表诗人有东晋的郭璞和晚唐的曹唐,其余重要诗人有曹植阮籍李白等。文学批评家对游仙诗整体评价不高,认为游仙诗精神价值太过尘俗,缺少了想像力和宏伟的架构。

主题思想

编辑

游仙诗抒写游览仙境,歌咏神仙世界[1]:255,主题大致有五种:

  1. 慕仙:道家诗人相信神仙之说,幻想仙境,描写异象,如张华张协郭璞李白曹唐[2]:108;李白〈天台晓望〉、〈古风〉其五、其七几首,都表达了追求成仙的愿望[3]:157、160、165
  2. 寄托:诗人大多身当乱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假托神仙之说抒发不满和忧愁,如屈原嵇康阮籍[2]:107[4]:11
  3. 拟古:文人欣赏游仙诗的幽美意境,模仿前人的艺术成就,凭想像加以虚构,如宋玉曹植傅玄鲍照庾信[2]:108
  4. 祝颂:诗人向帝王祝颂长生不老,如西晋成公绥〈晋四箱歌〉、陆机〈前缓声歌〉[5]:351、362
  5. 狎邪:作者以仙女比喻妓女,仙境比喻妓院,自命风流的诗人以仙郎仙夫自居,这类世俗化的游仙诗是一种娼妓文学[4]:19-21

部分游仙诗抒发苦闷之情,在冲突中挣扎,但没有找到出路或归宿,如阮籍〈咏怀诗〉,即使写到神仙境界,也难以摆脱俗世的羁绊[2]:127[6]:213。诗人往往愤世嫉俗,不满现世而别有希冀,想逃到另一世界,但理智上,他们大多并不真正相信仙界,幻想醒觉以后,有更空虚和更苦闷的心情[2]:127-128

情节与题材

编辑

早期游仙诗的典型情节,有以下两类:

  1. 诗中人登山遇仙,得到仙丹,自己服下,或将丹药带回凡间,献给帝王。例如曹植〈飞龙篇〉,写诗人登上泰山,得遇仙翁,获授仙丹,由此长生不老[7]:163-165
  2. 诗中人修练得道,飞升仙境,拜会仙人,如西王母赤松子,或在天庭盛宴,或得仙丹秘术,得以长生不老。例如曹操陌上桑〉,写诗人自九嶷山玉门关昆仑山,见西王母,遇见赤松子,获授秘术和灵芝,升天遨游,最后长生不老[7]:163、193曹植五游咏〉先写离世升天,车马鼎盛,然后写天路历程与仙境,以及在仙境的乐趣,是游仙诗的典型结构[2]:116

六朝时,游仙诗所写仙境多集中于华山泰山等名山,诗中人可由昆仑上升天庭,仙人以王乔赤松子为主,其次为西王母东王公,所用典故较为固定,成为套语,意象缺乏新意。东晋开始,诗人取材较广,如郭璞〈游仙诗〉有取于《山海经》,庾阐的游仙诗取材自刘向列仙传[4]:26、42-44庾信则有取于葛洪神仙传》。这一时期,游仙诗受道教影响较深,加入了道教词汇,甚或述说学道过程[4]:54-55、49-51。部分游仙诗描写山水草木等大自然景物,促进山水诗的兴起[8]:538

发展

编辑

游仙诗历史可分三期:

  1. 楚辞时期,由战国至东汉,以屈原为中心,主要体裁是[2]:107
  2. 五言诗时期,由魏晋到盛唐,以曹植阮籍郭璞为中心,主要体裁是七言古诗;当中魏晋是历史上游仙诗的鼎盛期,到南北朝渐趋衰歇[4]:175
  3. 七言诗时期,由中唐到明清,以曹唐为中心,主要体裁是七绝,间中用七律或七古,当中曹唐创出游仙诗的新格局[4]:176

战国至东汉

编辑

屈原的〈离骚〉和〈远游〉是游仙诗的开山鼻祖,后来的摹拟作品也多有不及:9[2]:108、110。〈远游〉有道家神仙思想,描写赤松子王乔韩众等仙人[2]:109-111;〈离骚〉中,诗人游历天国,乘神龙之车,但被天上神仙排斥,天国关闭不开,唯有返回人间[9]:186、188宋玉的〈九辩〉详述上天历程,有超尘绝俗之想[9]:187-188汉赋中,贾谊惜誓〉、严忌哀时命〉、张衡思玄赋〉等游仙作品,都模仿楚辞;而曹操和曹植的游仙诗,也受到辞赋的影响[2]:113[7]:193、200秦朝博士所作的〈仙真人诗〉,是游仙诗最古的例子之一,其主题学者有两种说法:一为长生不老,一为巫师的神游体验[5]:325-326[4]:4。汉代朝廷祭祀所用的〈郊祀歌〉,也表达登仙或飞升天界的愿望。乐府诗中的游仙诗,有〈王子乔〉、〈董逃行〉及〈善哉行〉等,大多都源自民间歌谣[5]:330-333、339-340,部分游仙诗以淮南八公为主题,多源自民间祠庙祭祀所用的乐曲[2]:114[5]:350

魏晋

编辑

游仙诗最具代表性的名篇,大多数完成于魏晋时期[4]:88。三曹父子开始大量写游仙诗,曹操现存有〈气出唱〉、〈精列〉等4篇,曹丕有〈折杨柳行〉1篇,曹植则有〈升天行〉、〈仙人篇〉、〈五游咏〉等10多篇。曹植在理智上怀疑神仙[2]:115,却假托神仙以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其诗也有模仿屈原之处[5]:349[4]:34,被朱光潜批评为“没有真正的生命,既无深情,也无逸致”[2]:117阮籍的游仙诗寄托怀抱,成就较高,其〈咏怀诗〉82章中,有接近40章涉及游仙,往往抒发对人生的不满,表明其退隐自处,不与当权者合作的政治态度[4]:36-37[2]:117-118陆机的〈东武吟行〉则以辞藻华美,对偶工整见称[4]:36

东晋游仙诗文字较华丽,讲究对偶 [4]:46郭璞向往神仙之说,所写仙景新鲜而具体,但气象规模较狭小,诗中主角多是栖于山林的隐士,多用对偶,诗风华丽[2]:118-119[5]:358,多作自叙及慷慨之辞,部分素材来自《山海经》。郭璞受阮籍影响,把游仙诗当作咏怀诗来写,抒发苦闷与不满[4]:41-43、109-110、115,有愤慨不平之情[8]:533。其中一首: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荑。灵谿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8]:537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指出富贵虚幻,不如隐居求仙[8]:537、539-540。一些东晋道士的游仙诗,与郭璞的相似[5]:324。郭璞作品是中国游仙诗的代表作,刘勰赞赏郭璞“仙诗亦飘飘而凌云”、“挺拔而为俊”,影响唐代与道教有关的诗人,如李白李商隐曹唐[4]:95、103、13

南北朝至中唐

编辑

南北朝游仙诗创作较少,或因山水诗兴起,游仙作品相对减少[4]:46[5]:359。游仙诗自楚辞变为五古,到郭璞发展可说告一段落,其后鲍照庾信李白等都写过游仙诗,大体上继承阮籍郭璞,发展不大[2]:121。与魏晋名篇相比,唐代游仙诗较少达致“新鲜而有力”[4]:69。不少游仙诗写梦游仙境,当中王勃〈忽梦游仙〉为最早例子,中晚唐诗人如白居易、李沇、沈彬等,亦写入梦后游历仙境[4]:65-66。唐代诗人给游仙诗赋予新生命,藉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欢悦,游仙诗有狎妓的新意思,其意源自张𬸦唐传奇游仙窟[4]:87、67。唐代妓院中人常以“仙”、“真”为艺名,游仙诗的“仙家”,实为妓院,仙家玉女实为妓女。这种游仙诗强调人仙相恋,特别喜欢运用六朝志怪小说中刘郎、阮郎与仙女结为夫妻的典故,表现文人的风流自赏。这类游仙诗可说是娼妓文学[4]:84-89

晚唐及以后

编辑

晚唐道士曹唐是写下最多游仙诗的唐代诗人,成就颇高[4]:169、89,为游仙诗开一新方向,不再用辞赋五古的体裁,改用七律七绝,现存诗两卷,大半是游仙诗[2]:121,有七律〈大游仙诗〉50篇,七绝〈小游仙诗〉98篇[4]:169、135。曹唐虽然还俗,但仍倾慕神仙,熟读道教经书,采用葛洪《神仙传》、陶弘景《》《汉武帝内传》以及其他道经中的传说,素材之丰富多样,前所未有[4]:136、178、202。其诗常以神仙传说为题材,如刘晨、阮肇上天台山、汉武帝西王母、张硕与杜兰香等故事,往往涉及男女感情[2]:121-122。诗风方面则遣词鲜明亮丽,〈大游仙诗〉叙事精简,善于改造神话情节,表现神话中人的心境[4]:223、22、143,〈小游仙诗〉则寄寓作者对神仙传说的感慨[4]:159,如以下一例:

长房自贵解飞翔,五色云中独闭门。看却桑田欲成海,不知还往几人存。

此诗引用《神仙传》中费长房的故事,表现沧海桑田、人事全非的感慨[4]:163。曹唐也运用把妓女当作仙女的隐喻,部分作品有浓厚的性爱色彩,写宫嫔服饰之盛与逍遥行乐的痛快,与当时盛行的宫体诗相似[4]:145[2]:123

晚唐僧人贯休作有〈梦游仙〉诗,抒写仙境[9]:190。从曹唐起,游仙诗往往与宫体诗合流。其后用七绝写游仙诗,数目最多的是清代的厉鹗,共有300多首,声称学习郭璞与曹唐,风格亦与曹唐相似[2]:124[4]:173

评价

编辑

游仙诗对仙境的理想往往并不高,有浓厚的物质主义色彩,仙境的极乐,大多就肉体需要而言,都是精致化的肉体感受[2]:126-127。如曹操的游仙诗,大部分描述神仙欢宴的可喜可乐。不少游仙诗一味歌颂仙境,表现对世外的憧憬,缺少寄托;仙人没有追求什么哲学思想[6]:209-210、214,不作智慧的追求或道德的奋勉,没有引导精神向上的激励,精神价值“太尘俗,太鄙陋,不能产生很伟大的艺术作品”[2]:127,其情怀往往没有归宿,不能产生庄严灿烂的意象[2]:128。对仙境的描绘,游仙诗一般过于薄弱[6]:208,没有首尾贯串的故事,对仙人的描写亦太简略,相对于西方的史诗,游仙诗缺少了想像力和宏伟的架构[2]:129-130

翻译

编辑

美国学者薛爱华译注曹唐〈小游仙诗〉33首,写成Mirages on the sea of time: the Taoist poetry of Ts'ao T'ang一书,1985年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4]:184

注释

编辑
  1. ^ 游佐昇. 〈道教和文學〉. 福井康顺等 (编). 《道教 第二卷》. 朱越利等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53–298. ISBN 753251207X (中文(简体)).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朱光潜. 〈遊仙詩〉. 《詩論新編》. 台北: 洪范书店. 1984: 105–130 (中文(繁体)). 
  3. ^ 松浦友久. 《李白——詩歌及其内在心象》. 张守惠译.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中文(简体)).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李丰楙. 《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1996. ISBN 9571507377 (中文(繁体)).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釜谷武志. 〈遊仙詩の成立と展開〉. 吉川忠夫 (编). 《中國古道教史研究》. 东京: 同朋社. 1992: 323–362. ISBN 4810410501 (日语). 
  6. ^ 6.0 6.1 6.2 前野直彬日语前野直彬. 〈道家思想與文學〉. 宇野精一 (编). 《中國思想之研究(二)道家與道教思想》. 邱棨鐊译. 台北: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78: 175–215 (中文(繁体)). 
  7. ^ 7.0 7.1 7.2 宇文所安. 《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 胡秋蕾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12. ISBN 7108039966 (中文(简体)). 
  8. ^ 8.0 8.1 8.2 8.3 叶嘉莹. 《漢魏六朝詩講錄》.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ISBN 754342942X (中文(简体)). 
  9. ^ 9.0 9.1 9.2 鲍吾刚. 《中國人的幸福觀》. 严蓓雯等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ISBN 7214038498 (中文(简体)).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