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寺

印度世界遗产
(重定向自那爛陀寺

那烂陀寺梵语नालंदाविहार罗马化:Nālaṃdā vihāraNālandā vihāra),又译那罗寺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为施无厌寺[2]。那烂陀,古印度地名,近古摩揭陀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此地原建有佛教寺院名那烂陀寺,为古代印度东部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3]遗址于2016年列入世界遗产。[4]

那烂陀寺
नालंदा
那烂陀寺遗址
那烂陀寺在印度的位置
那烂陀寺
于印度的位置
地点 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专区英语Patna division那兰达县英语Nalanda district西拉奥乡英语Silao, Nalanda巴达加欧英语Baragaon, Nalanda
类型学习地点
长度800英尺(240米)
宽度1,600英尺(490米)
面积12 ha(30 acre)
历史
建立于公元5世纪
废弃于公元13世纪
官方名称那烂陀寺考古遗迹
类型文化遗产
标准iv,vi
评定时间2016
参考编码1502
ASI No.N-BR-43[1]

历史 编辑

古代那烂陀是一个聚落,近于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为释迦牟尼佛弟子舍利弗的出生地、佛教最早传布的地区之一。

法显在印度游学时那烂陀仍是聚落,有舍利弗舍利塔而无寺院[5]。传说此地原是庵摩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钱买下献,佛在此说法三个月。[6]后来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逸多(Śakrāditya,帝日王),为王舍城北之比丘曷罗社槃社(梵 Rāja-vajśa)在此兴建佛寺,子佛陀鞠多英语Budhagupta王在寺南扩建,此后呾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此西建寺,其后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建寺中供佛像。经过历代君王的营建,那烂陀寺宏伟壮观。[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外,梵语“那烂陀”三字意谓“施无厌”或“无厌施”。[6]

根据多方的考察,玄奘所说“佛涅槃后未久”即建此寺是不正确的。由后期笈多王朝的幻日王所创建则比较可信。在所见的资料中,住持那烂陀寺的名德,是由德慧或护法开始,护法约为西元五三〇至五六一年间的人,后期笈多王朝则为西元五三五至七三〇年间。那烂陀寺似乎先是唯识学派盛行的学府,后来即成为密教大乘的学府。[8]

记载 编辑

玄奘大唐西域记》、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那烂陀寺都作过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建筑样式,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习惯,叙述尤其详细准确。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听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因明》、《声明》、《集量论》等经书,兼学婆罗门学[9]义净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翻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三卷,《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此外来此学佛的唐僧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10]

根据义净在七世纪末的记述,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有长廊。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建造,每层高一多。横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四边各有9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轮美奂。

寺的屋顶、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制的材料覆盖,这种覆盖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砖和以黏土制成,覆盖辗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杂以麻筋麻滓烂皮涂上,盖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后先涂上一道赤土汁,最后再涂上油漆,光亮犹如明镜一般。经过如此处理的寺院地面,坚实耐用,经人践踏二三十年而坚固如初。[11]

那烂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而从玄奘义净的学历记载和一些译籍来看,当时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12][13]

八世纪时那烂陀寺成为金刚乘的学术中心,也是重要道场

破败与遗迹 编辑

 
第3座佛塔

1193年突厥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Bakhtiyar Khalji)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从此那烂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辉,并渐渐被人遗忘,变成废墟。

从1861年开始,那烂陀寺院遗迹被陆续挖掘,已发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门朝西。大寺每边9间僧室,恰如义净所述,中寺每边7间僧室,小寺院每边5间僧室[14]

复兴计划 编辑

 
那烂陀寺遗址旁的玄奘纪念堂,2007年落成

2006年12月9日,《纽约时报》一篇投搞提及一个由新加坡带领,包括印度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国际财团将集资5亿美元于那烂陀寺古迹遗址兴建新的那烂陀大学英语Nalanda University,并另用5亿美元修建必要的基础设施。[15]中国政府也在2010年12月16日和2011年11月15日分别向那烂陀大学捐赠了100万美元,以支持中印文化交流。[16][17]

2009年10月25日,东南亚国家协会(ASEAN)10国与中国大陆、印度、日本、南韩、澳洲、纽西兰在泰国华欣(Hua Hin)举行的第4届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联合声明,支持将复兴的那烂陀大学建立成非国有、非营利、世俗且独立经营的国际机构。

由于印度总统穆克吉(Pranab Mukherjee)迟未批准第2任期提名案,首任校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2月时表示,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不要他续任,因此自行退出角逐。阿马蒂亚·森在莫迪还是省长时,就经常对他公开批评。

筹备多时的那烂陀大学2014年9月1日,那烂陀大学正式开学,第一期只招收15名学员。那烂陀大学只招收研究生与博士生。[18]

那烂陀大学前任名誉校长是前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现任名誉校长是Vijay P. Bhatkar

参考文献 编辑

  1. ^ Alphabetical List of Monuments – Bihar.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17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3日). 
  2. ^ 蔡缨勋. 那爛陀寺 -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00年12月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8). 
  3. ^ History and Revival of Nalanda University. www.nalandauniv.edu.in. [2016-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4. ^ Archaeological Site of Nalanda Mahavihara (Nalanda University) at Nalanda, Bihar. UWESCO World's Heritage List. 2016 [2016-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5. ^ 法显高僧法显传》:“那罗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舍利弗还于此中般泥洹,即此处起塔,今现在。”
  6. ^ 6.0 6.1 唐, 玄奘. 卷第九. 大唐西域記. 大正新脩大藏经. 第51册. No. 2087 (东京: 大藏出版株式会社). 1988 [2016-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城南门外,道左有窣堵波,如来于此说法及度罗怙罗。从此北行三十余里,至那烂陀(唐言施无厌)僧伽蓝。闻之耆旧曰:此伽蓝南菴没罗林中有池,其龙名那烂陀,傍建伽蓝,因取为称。从其实议,是如来在昔修菩萨行,为大国王,建都此地,悲愍众生,好乐周给,时美其德,号施无厌,由是伽蓝因以为称。其地本菴没罗园,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买以施佛,佛于此处三月说法,诸商人等亦证圣果。 
  7. ^ 唐, 玄奘. 卷第九. 大唐西域記. 大正新脩大藏经. 第51册. No. 2087 (东京: 大藏出版株式会社). 1988 [2016-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佛涅槃后未久,此国先王铄迦罗阿叠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遵崇三宝,式占福地,建此伽蓝。初兴功也,穿伤龙身,时有善占尼干外道,见而记曰:“斯胜地也,建立伽蓝,当必昌盛,为五印度之轨则,逾千载而弥隆。后进学人易以成业,然多欧血,伤龙故也。”其子佛陀毱多王(唐言觉护。)继体承统,聿遵胜业,次此之南又建伽蓝。呾他揭多毱多王(唐言如来。)笃修前绪,次此之东又建伽蓝。婆罗阿叠多(唐言幼日。)王之嗣位也,次此东北又建伽蓝。功成事毕,福会称庆,输诚幽显,延请凡圣。其会也,五印度僧万里云集,众坐已定,二僧后至,引上第三重阁。或有问曰:“王将设会,先请凡圣,大德何方,最后而至?”曰:“我至那国也,和上婴疹,饭已方行,受王远请,故来赴会。”闻者惊骇,遽以白王。王心知圣也,躬往问焉。迟上重阁,莫知所去。王更深信,舍国出家。出家既已,位居僧末,心常怏怏,怀不自安:“我昔为王,尊居最上;今者出家,卑在众末。”寻往白僧,自述情事。于是众僧和合,令未受戒者以年齿为次,故此伽蓝独有斯制。其王之子伐阇罗(唐言金刚。)嗣位之后,信心贞固,复于此西建立伽蓝。其后中印度王于此北复建大伽蓝。于是周垣峻峙,同为一门。既历代君王继世兴建,穷诸剞劂,诚壮观也。帝日王大伽蓝者,今置佛像,众中日差四十僧就此而食,以报施主之恩。 
  8. ^ 圣严. 印度佛教史. [201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9. ^ (唐)慧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 : 74页. ISBN 7-101-02027-5. 
  10. ^ (唐)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11. ^ (唐)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慧轮传》. 
  12. ^ 印顺. 教制教典與教學-十一、論佛學的修學. [201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我们时常憧憬印度那烂陀寺的佛学,那寺成为印度佛教中心的时代,佛学的修学次第与类别,在唐义净三藏的著作中,有着明白的叙述。如《南海寄归传》说:“学法次第先事声明。……必先通文字,而后方能了义”。然后,“致想因明,虔诚俱舍。然后函丈传经(指大乘法),多在那寺,或伐腊毘”。义净在《求法高僧传》中,说到玄照的修学次第,是:“沈情俱舍,清想律仪。后之那寺,就胜光学中百,宝师子受瑜伽”。智弘的修学次第是:“既解俱舍,后善因明。至于那寺,则披览大乘”。法朗的修学次第是:“习因明之秘册,聆俱舍之幽宗。既而虔诚五篇(律)”。这可见,当时的修学佛法,首先是通文字。其次是佛教的论理学──因明,代表三藏──法毘奈耶的俱舍与律仪。然后修学大乘,即是中观与瑜伽(唯识)。大乘佛教时代,不重经而重论,因为契经都是适应一类众生,阐明某部分的法义,而论才是究尽性相的实义。这种重论的学风,到超岩寺为印度佛教中心的时代,也还是如此。如传入西藏的佛学,主要的称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这与义净时代传学的佛学,可说大体一致。只是以传说为弥勒所造的《现观庄严论》,代替传说为弥勒所造的《瑜伽论》而已! 
  13. ^ 吕澂. 玄奘、義淨大師所傳的五科佛學. [2019-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14. ^ 那烂陀寺遗迹. [2006-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4). 
  15. ^ Jeffrey E. Garten. Really Old School. 纽约时报. 2006年12月9日 [2011年11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7月19日). 
  16. ^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公报》全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0年12月16日 [2011年11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7日). 
  17. ^ 胡唯敏. 中国政府向印度那烂陀大学捐款100万美元. 国际在线. 2011-11-16 [201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4). 
  18. ^ 唐僧印度母校时隔800年复课 中国捐资百万.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5).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