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哈兹人阿布哈兹语Аҧсуа,“阿普苏阿”)是阿布哈兹共和国的主体居民。属于高加索族群,主要生活在阿布哈兹——一个在黑海海岸,充满争议的地区。有一大部分的阿布哈兹人散居住在土耳其,也有很多阿布哈兹人住在前苏联的其他地区,像是俄罗斯乌克兰[9]在人类学上,阿布哈兹人属于西高加索人的巴尔干 - 白种人种族。他们的特征是:高于一般平均身高,拥有瘦长的身体构造,相对较亮色的皮肤、尖挺的五官和深色眼珠。 在民族学上,阿布哈兹人是属于高加索地区的原住民,他们的物质文化是高加索人的典型,与原始的乔治亚部落之间有密切的文化和政治接触。[10]

阿布哈兹人
(Аҧсуа)
总人口
ca. 200,000 - 600,000
分布地区
 土耳其39,000 - 500,000[1][2][3][4]
 阿布哈兹94,606[5]
 格鲁吉亚 (不包括阿布哈兹)3,527[6]
 俄罗斯11,366[7]
 叙利亚5,000[4]
 德国5,000[4]
 乌克兰1,458[8]
语言
阿布哈兹语土耳其语俄语格鲁吉亚语
宗教信仰
东正教, 逊尼派伊斯兰教
相关族群
阿巴扎人阿迪格人等其他切尔克斯人

其先民来自高加索黑海沿岸,古希腊人称其为“阿巴斯格”。阿布哈兹共和国境内的阿布哈兹人可分为布泽皮、阿布朱依、萨穆尔札康3个支系。还有相当部分的阿布哈兹人在土耳其定居。总人口大约有200,000 - 600,000。

多从事农业畜牧业园艺,文化与西部格鲁吉亚人相近。阿布哈兹地区主要的作物有烟草茶树桐树柑橘葡萄等,手工业产品有毛、麻、丝、木材等。[11]苏联时代对阿布哈兹的调查是在马尔院士的领导下开始的。政府强制对阿布哈兹进行民族同化,“消灭民族界限”,1970年代曾爆发多次大规模示威,最多时参加人数达三万。这迫使政府兴建阿布哈兹大学、新建了一系列电视台。

阿布哈兹

阿布哈兹人也以长寿闻名。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编辑

民族分布 编辑

阿布哈兹人属欧罗巴人种高加索类型,主要分布在阿布哈兹共和国,部分分布在阿扎尔等地,还有10余万阿布哈兹人分布在土耳其[12]

阿布哈兹人按古代部落分布地区可划分为3个支系[12]:布兹皮人Bzyb (Бзыҧ, Bzyph)、阿布瑞人Abzhui (Абжьыуа, Abzhwa)人 、萨穆尔扎坎人Zamurzakan人。

  • 布兹皮人Bzyb (Бзыҧ, Bzyph) :居住在北部布兹皮河地区并且使用他们自己的方言。[13]
  • 阿布瑞人Abzhui (Абжьыуа, Abzhwa) 人:居住在南部科多里河地区,也说他们自己的方言,是以阿布哈兹的文学语言为基础。[13]
  • 萨穆尔扎坎人Zamurzakan人:居住在阿布哈兹的东南部。[13]
 
阿布哈兹人主要分布图

人口 编辑

阿布哈兹人总人口数大约为293,700人

分布人数统计:

[14]

语言 编辑

大部分的阿布哈兹人使用阿布哈兹语[15]阿布哈兹语属于西北高加索语系,主要被阿布哈兹共和国的人使用,还有一些说阿布哈兹语的族群分布在乔治亚、乌克兰、土耳其和叙利亚。[16]在阿布哈兹内有两个主要的阿布哈兹语方言:分布在阿布哈兹北方的布兹皮语(Bzyp)和南方的阿布乌瓦语(Abzhywa),后者是阿布哈兹的书面文学语言的基础。[17]阿布哈兹语共约有190,740人使用,其中在阿布哈兹约有129,000人说阿布哈兹语并使用西里尔字母[18]

阿布哈兹语的字母及其发音 编辑

А а Б б В в Гг Гь гь Ҕ ҕ Ӷь ӷь Д д
a b v g g’ ġ ġ’ d
[a] [b] [v] [g] [gʲ] [ɣ~ʁ] [ɣʲ~ʁʲ] [d]
Дә дә Е е Ж ж Жь жь Жә жә З з Ӡ ӡ Ӡә ӡә
e ž ž’ žə z źə źə’
[dʷ] [ɛ] [ʐ] [ʒ] [ʒʷ] [z] [d͡z] [d͡ʑʷ]
И и К к Кь кь Қ қ Қь қь Ҟ ҟ Ҟь ҟь Л л
i k k’ k̢’ k̄’ l
[j/jɨ/ɨj/i] [k’] [k’ʲ] [kʰ] [kʲʰ] [q’] [q’ʲ] [l]
М м Н н О о П п Ҧ ҧ Р р С с Т т
m n o p r s t
[m] [n] [o] [p’] [pʰ] [r] [s] [t’]
Тә тә Ҭ ҭ Ҭә ҭә У у Ф ф Х х Хь хь Ҳ ҳ
t̢° u f x x’
[t’ʷ] [tʰ] [tʷʰ] [w/wɨ/ɨw/u] [f] [x~χ] [xʲ~χʲ] [ħ]
Ҳә ҳә Ц ц Цә цә Ҵ ҵ Ҵә ҵә Ч ч Ҷ ҷ Ҽ ҽ
x̢° c c̄° č č ċ
[ħʷ] [t͡sʰ] [t͡ɕʷʰ] [t͡sʼ] [t͡ɕʼʷ] [t͡ʃʰ] [t͡ʃ] [t͡ʂʰ]
Ҿ ҿ Ш ш Шьшь Шә шә Ы ы Ҩ ҩ Џ џ Џь џь
ċ̨ š š’ š° y ǰ ǰ'
[t͡ʂʼ] [ʂ] [ʃ] [ʃʷ] [ɨ] [ɥ~ɥˤ] [d͡ʐ] [d͡ʒ]
ь ә
ə
[ʲ] [ʷ]

[19]

地理环境 编辑

阿布哈兹人主要分布的阿布哈兹,西南边为黑海,北边邻普索河,南边是因古里河,东北边则为高加索山脉[20] 阿布哈兹的首都苏呼米坐落在黑海海岸。[20]阿布哈兹22,3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有四分之三的面积是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偏向较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是14.5° C,平均年雨量约介在1300毫米和2400毫米之间。[20] 但在阿布哈兹沿海的度假区--加格拉,夏天时的平均气温达27.5° C。 [20]

历史沿革 编辑

公元前 编辑

某些学者认为古代的Heniochi部落是阿布哈兹人的祖先,[21]这群尚武的人们在狄奥斯库里亚跟古代希腊人有接触,[21]在罗马时期,Abasgoi人被学者提及居住在那里。[21]学者普罗科匹厄斯描述这些人是好战的、是三位神的崇拜者,且在拉齐卡王国的宗主权之下。 [21] 他们在公元780年建立阿布哈兹王国。[22]

 
阿布哈兹王子

公元前~公元18世纪 编辑

公元前6~5世纪,希腊人到来,他们在黑海东岸建立了殖民地,后来发展成为现今阿布哈兹的首都苏呼米[23]公元前110年~公元前63年,阿布哈兹被罗马帝国征服,阿布哈兹人被并入罗马帝国。[24]后来罗马帝国东西分治以后,阿布哈兹隶属于拜占庭帝国,阿布哈兹人因此开始信奉基督教[25][26]拜占庭帝国衰弱以后,公元15~18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人入侵并统治阿布哈兹人近三百年,部分阿布哈兹人改信伊斯兰教[27]

公元19世纪后 编辑

在1810年代到1860年代间,俄国占领阿布哈兹并大规模的驱逐穆斯林阿布哈兹人到奥斯曼帝国,引进强势的俄罗斯化政策,因此现在离乡背井的阿布哈兹人群数量估计至少是居住在阿布哈兹本地的人的两倍。最大部分的离乡族群现居土耳其,估计约有100000至500000人,还有较小群分布在叙利亚及约旦。在最近几年,有些人往西边移居,主要移至德国、荷兰、瑞士、比利时、法国、英国、澳洲和美国(主要为新泽西州)。[28]

公元20世纪后 编辑

1917年俄国革命后,阿布哈兹成为乔治亚民主共和国的一部分,在1921年苏联红军入侵乔治亚,阿布哈兹进入苏联,成为阿布哈兹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后,阿布哈兹在1931年的地位降低。斯大林引进强制的集体耕作,当地的共产主义者肃清菁英。亚美尼亚人、俄罗斯人、乔治亚人的大量涌入正在成长中的农业和旅游业地区,阿布哈兹的学校们短暂关闭。到了1989年,阿布哈兹的人口约达93000人(自治共和国18%的人口),乔治亚的人口数约240000(24%),亚美尼亚人(全部人口的15%)和俄罗斯人(14%)的人口数也大致成长。 1992至1993年的阿布哈兹战争使阿布哈兹由阿布哈兹人占多数族群(约45%),其余的由俄罗斯人、亚美尼亚人、乔治亚人、希腊人、犹太人构成大部分人口。根据2003年的人口调查,在阿布哈兹的阿布哈兹人共有94606人。[29]

根据2011年的人口调查,有122175个阿布哈兹人居住在阿布哈兹,他们占共和国总人口的50.8%。[30]

叙利亚内战时期中,许多住在叙利亚的阿布哈兹人移居回阿布哈兹。[31]在2013年四月中,约200名阿布哈兹后代的叙利亚人抵达阿布哈兹,[32][33]在四月底又有150人抵达。[32]阿布哈兹的领导者宣布将持续把住在海外的阿布哈兹人遣送回国,[33]因此在2013年8月,有531名阿布哈兹人抵达叙利亚。[34]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

社会、家庭 编辑

女人和年轻人在家中扮演较次要的位置:他们被期望保持安静;他们准备食物,但家中其他人先吃。女人因为婚姻而进入一个家庭后,新娘在家中对于家人来说相对较像陌生人,会被用一种较相异的且较拘谨的方式对待,有时甚至带有一些敌意。新娘不能跟她的岳父说话,直到岳父认定已经过了充分的时间之后才可以。新娘对于岳母也需要沉默一段时间,但时间相对较短。新娘也要避免称呼丈夫的兄弟姊妹们的名字的第一个字(尤其是较年长的兄弟姊妹),她会替他们取绰号并在之后一直用那样称呼他们。丈夫和妻子禁止在公共场合中从事恩爱的行为,且夫妻结婚一年后才可以有小孩出生。[35]

阿布哈兹人较喜欢和自己相同性别、相同年纪的人们相处,而且彼此的群体之间有强烈的距离,人们都很清楚也很尊重。[35]

阿布哈兹人会对客人特别礼貌,客人会被安排和较年长的男人坐在一起。当有客人来访时,都会举办仪式性的大型派对庆祝。主人和客人会互相敬酒好几轮,这是尊敬彼此的表现也可借此互相认识。用食物、酒、话语等方式表示殷勤好客让阿布哈兹家族感到荣耀、愉快又团结。[35]

对于阿布哈兹社会来说,有时禁欲主义和自力更生的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受伤的人试着忍住不哭;孩子们要尊重长者,即使长者要求的事对他来说很困难;孩子们被限制行动,透过被大人谴责和赞美,他们明白被大人期望的行为;父母(尤其是父亲们) 不应该在公开场合对他们自己的小孩表达太多关心或情感等等。此外,现今的阿布哈兹大家庭保留它在概念上和组织上的重要性,大家庭的成员在乎关心彼此的小孩,建立一个广大深厚的关系网络。[35]

婚姻 编辑

传统上的阿布哈兹婚姻是被安排的,但现今几乎都是自由恋爱结婚。传统上,阿布哈兹的女人通常在二十岁出头就结婚,但男人通常等到三、四十岁才结婚。所有具亲戚关系的人都不可通婚,人们不可和具有相同姓氏的亲戚结婚。若一名女孩想嫁给一名男孩,但女孩的父母不允许,则男孩和他的朋友们可以把新娘偷过来。无论如何,新郎会把新娘带到家中,而新郎的家庭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然而新娘家庭不会参加宴会,且新娘必须自己在餐宴中独自孤立站着,不能笑也不能说话。这顿餐宴就相当于结婚典礼。餐宴结束后,传统上新郎和新娘会待在一间临时的特别小屋几个晚上。[35]

 
阿布哈兹妇女

产业与生活 编辑

产业 编辑

传统上阿布哈兹人以农夫和蓄牛者居多,他们的主食为玉米小米乳制品。以往野菜也是很重要的食物。[36]阿布哈兹人的栽培技术相当原始,导致产量较低。山地的阿布哈兹居民因牧场多,主要养殖牲畜,包括绵羊和山羊,马只则比较少,养蜂和狩猎高度发达。[37]牲畜是从春天的结束、夏季到年底,在高山牧场畜养。在其他季节,牧场都在海滩上或在山脚下。在阿布哈兹村庄居民也种植园艺,包括苹果、梨、桃、杏、榛子、核桃、无花果、樱桃、李子等水果,还有蔬菜,包括卷心菜和土豆。特别常见的是,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种。自20世纪,阿布哈兹人也开始烟草,培育茶叶柑橘类植物。[38]阿布哈兹葡萄栽培最重要的区域是布兹皮河的河流环境,这个地区拥有三十多个品种,葡萄可用于酿酒。此外,还有养蜂和狩猎。[39]阿布哈兹的经济反映了他们的环境。在海岸和山麓的阿布哈兹人主要从事田间种植和部分园艺。除了小米、玉米之外,也种植棉花亚麻大麻[37]

生活 编辑

在饮食方面,玉米粥是阿布哈兹人的主要料理之一,另外还有一些其他不加盐的水煮玉米料理。玉米粥的料理方式有很多种,可在玉米粥里加入牛奶起司。阿布哈兹人的乳制品饮食包括新鲜的乳酪和当地独特种类的优酪乳。传统上会煮或烤家禽来吃,炙烤是目前较受欢迎的烹煮方式。阿布哈兹人会在蔬菜主食里加入调味过的豆子并搭配玉米粥来吃,也常常在蔬菜餐点里加核桃[36]

家屋 编辑

阿布哈兹村庄面积很大,每个约10平方公里,集结数个房舍。村庄主要是在林区,森林有防御功能。[40] 传统的阿布哈兹房屋是圆形或方形的桦木编织屋,泥土贴满墙壁、茅草屋顶。有些富裕家庭会建两套公寓:一个为客人而建、较大的房子为客人;一个为自己的家庭而建、较小的房子,这显现出阿布哈兹人好客的传统。[40][41]

信仰与习俗 编辑

信仰 编辑

在公元7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影响下,基督教在阿布哈兹之间传播。在15世纪和16世纪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宗教政策,部分的阿布哈兹人开始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42]因此,阿布哈兹人的宗教主要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逊尼派。然而,传统信仰仍然存在。家庭会特别标志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节日,亦会进行传统的宗教仪式。根据古代的阿布哈兹宗教,至高的神是 Antzva (这是"母亲"这个词的复数形式)。Afy 掌管闪电雷鸣和天气。Azhvepshaa 则是森林、 野生动物和狩猎的精神象征。[43]

 
皮聪达主教座堂

习俗 编辑

最重要的世俗假日是现今的新年 (12月31日和1月1日)及旧儒略历的新年(1月13和14)。这些是家庭聚会时间。另一个受欢迎的节日被称为lykhnashta(Lykhny意为草甸),在秋天丰收后庆祝,来自阿布哈兹各地的人们会来到Lykhny 村,观众在那里观看惊险赛马和马术比赛。自从1993年以来,9月30日这天被誉为是解放日,它象征着乔治亚武装部队从阿布哈兹离开。在这一天还有阿布哈兹军队的游行,以及歌曲和舞蹈活动。[43]

生育习俗 编辑

生育的意义 编辑

生儿育女对每个阿布哈兹人的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他们尤其对生男孩尤为高兴,因为他们认为男孩是家族的继承人、家庭及其财产的保护人。阿布哈兹人则视女儿为家中的客人、临时成员,因为女儿一旦出嫁,就会成为夫家的成员。如果家中生养的全是女孩,就会被认为是不幸的事。[44]

传统生育的阶段 编辑

传统上,阿布哈兹人生育的风俗可分成几个阶段 :

  • 产前期 :

妇女一旦出现怀孕的征兆,其举止就要受到许多俗规的约束。比如,要少在公婆和丈夫的兄弟前露面;当家中有人死亡,孕妇应回避不得观望遗体。据迷信传说,死者可能会给她和她将来的孩子带来不吉。[44]

  • 分娩期 :

传统的阿布哈兹妇女在分娩时,家中所有的男子,包括丈夫,都得暂时离开家,孩子生下后才可以回来。[44]

  • 产后期 :

据传统的说法,这是对产妇及新生婴儿十分危险的时期,会有各种恶魔肆虐。为了祈求新生儿及产妇的安康,这个期间要举行许多仪式。例如, 在产妇产后首次起床时要举行 “ 起床 ” 仪式,参加者只限妇女。仪式上有祈祷仪程,由一名未曾生育过的成年妇女主持。这位祷告者手拿一个盘子,把它在产妇和新生儿周围绕圈三次,然后手举著酪心面饼,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五谷神降福于产妇及其孩子。[44]

阿布哈兹人传统的生育习俗有不少迷信的色彩,但也有些合理的内涵,目的是为了保证子孙后代的优生和健康。现在传统的生育习俗已有很多变化,一 些迷信色彩较浓厚的仪式已经消失。分娩也在专门的产院进行,产后的习俗也已有很大改观。[44]

文学与艺术 编辑

阿布哈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歌曲、 音乐和舞蹈。阿布哈兹人有婚礼歌、 仪式歌、 崇拜歌、 摇篮曲、 疗愈歌曲、 工作歌曲;有家庭聚会时特别的歌曲;也有为病患者的特别歌曲和庆祝英雄事迹的歌曲;有戏剧和舞蹈公司、 艺术博物馆、 音乐学校和演艺剧院。诗歌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也被高度重视。 [43]

文学名人 编辑

舞蹈 编辑

阿布哈兹的舞蹈是一种阿布哈兹人流行的民间艺术,它同时结合了几种民族舞蹈。阿布哈兹人透过舞蹈传达心情,观舞者可以从整体节目里看到阿布哈兹人的历史事件和人们的生活。透过舞蹈传达了一般人们的日常生活,快乐跟悲伤的事件。[45]

  • Ashatshyrtra:是阿布哈兹人一种优美的舞蹈,用脚趾表演。这种舞蹈是军事性质的,反映在战斗中的胜利。这种舞蹈由一大群的男子组成,每个人持有武器,主要在一个圆圈中移动。这种舞也是一种戏剧的演出,舞者同时跳舞并演出历史事件和冒险战斗的阿布哈兹士兵。[45]
  • Lalzyn:是一种由女孩演出的阿布哈兹古代舞蹈,属于抒情的舞蹈。缓慢而平稳的编排,旨在充分展示阿布哈兹女孩的美,优雅、 气质和灵性。[45]

现况 编辑

阿布哈兹本是乔治亚的领土。1992年到1993年间,乔治亚政府与想要独立的阿布哈兹发生战争,俄罗斯在此内战中帮助阿布哈兹脱离乔治亚政府的管辖。结果,乔治亚政府失去对该地区的控制,25万乔治亚人被驱离。该地区自称“阿布哈兹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bkhazia)。 [46]2008年乔治亚军队对南奥塞梯发动进攻。南奥塞梯位于高加索南部,苏联时期曾是乔治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下的一个自治州。苏联解体后,南奥塞梯寻求独立。俄罗斯为保护大部分已加入俄国籍的南奥塞梯居民向乔治亚出兵,[47]挥兵介入乔治亚内战。[46]2008年8月底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同样原属于乔治亚的自治区--阿布哈兹独立。乔治亚外交部当天发表声明予以谴责,表示俄罗斯此举是一种挑衅行为,违反了国际法基本准则,破坏了地区局势稳定,呼吁国际社会评估俄罗斯的“侵略行为”。[47]阿布哈兹共和国在目前是一个备受争议而事实上独立的国家,但只被极少数国家承认,目前只有俄罗斯尼加拉瓜委内瑞拉瑙鲁、只被部分国家承认的南奧塞梯、不被国际承认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及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所承认为独立国。[48]现有人口约24万人,且高度倚赖俄罗斯[46]

图片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Abkhaz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wis, M. Paul (ed.), 2009.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Sixteenth edition. Dallas, Tex.: SIL International. Online version
  2. ^ (2009) Abkhazia Seeking Turkish Recognition of Independe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2009) ABKHAZIA’S DIASPORA: DREAMING OF HO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4.0 4.1 4.2 Chirikba 2003 p8
  5. ^ (2003) 2003 Census statist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俄文)
  6. ^ (2002)
  7. ^ 2002 Census statistic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2-29. (俄文)
  8. ^ 存档副本. [2006-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9. ^ Caucasus background. silk.european-heritage.ne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7月20日). 
  10. ^ ABKHAZ. [2017-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7). 
  11. ^ 阿布哈兹人. 苏联大百科全书, 1969–1978 (俄文)
  12. ^ 12.0 12.1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阿布哈茲人. 金天明. [201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13. ^ 13.0 13.1 13.2 Hoiberg, Dale H. (编). Abkhaz.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 A-ak Bayes 15th. Chicago, IL: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33. 2010. ISBN 978-1-59339-837-8. 
  14. ^ Joshua Project-Abkhaz. [2017-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15. ^ Abkhaz language. Audiopedia. [201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16. ^ LLOW Languages of the World-Abkhaz. [2017-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9). 
  17. ^ Culture summary: Abkhazians. Hewitt, B. George: 2. [201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18. ^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Abkhaz. [2017-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19. ^ Abkhaz (аҧсуа бызшәа).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20. ^ 20.0 20.1 20.2 20.3 Culture summary: Abkhazians. Hewitt, B. George: 1. [201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21. ^ 21.0 21.1 21.2 21.3 Olson 1994,第6页.
  22. ^ Anchabadze, Yu. D. (1994) "Abkhazy," in Tishkov, Valeriï Aleksandrovich (ed.) (1994) Narody Rossii: Entsiklopediya Institut ėtnologii i antropologii im. N.N. Miklukho-Maklaia, Nauchnoye Izdatel'stvo, Moscow, ISBN 5-85270-082-7 in Russian
  23. ^ Strabo, The Geography, BOOK XI, II, 12. [201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24. ^ Rayfield, Donald. Edge of Empires: A History of Georgia. ReaktionBooks. 2013: 28. ISBN 9781780230702. 
  25. ^ Hoiberg, Dale H. (编). Abkhaz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 A-ak Bayes 15th. Chicago, Illinoi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33. 2010. ISBN 978-1-59339-837-8. 
  26. ^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1991) p. 3
  27. ^ INTERNATIONAL-SHORT HISTORY OF ABKHAZIA - ABKHAZIAN-GEORGIAN RELATIONS. [2017-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1). 
  28. ^ Chirikba 2003 p6-8
  29. ^ Georgians and Abkhazians. The Search for a Peace Settle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otes and References section), by various authors,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August 1998.
  30. ^ 2011 Census results. [2017-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31. ^ Abkhaz Syrians return home. Voice of Russia. 5 May 2012 [9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1). 
  32. ^ 32.0 32.1 James Brooke. Syrian Refugees Go 'Home' to Former Russian Riviera. Voice of America. 15 April 2013 [22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2). 
  33. ^ 33.0 33.1 Over two hundre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bkhazian diaspora in Syria want to return to their historical homeland. Abkhaz World. 2 April 2013 [22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6). 
  34. ^ "Repatriates" settling in Abkhazia. The Messenger. 7 August 2013 [31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World Culture Encyclopedia. [2017-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36. ^ 36.0 36.1 AW-Abkhaz World.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37. ^ 37.0 37.1 ABKHAZ. [2017-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7). 
  38. ^ Ф.Ф. Торнау,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кавказского офицера, Москва, 2000, S. 85
  39. ^ К. Д. Мачавариани, Абхазские вина // Его же, Очерки и рассказы (Из наблюдений разных годов). Батум, 1909, S. 116
  40. ^ 40.0 40.1 როლანდ თოფჩიშვილი, კავკასიის ხალხთა ეთნოგრაფია, ეთნიკური ისტორია, ეთნიკური კულტურა, აფხაზები, თბილისი, 2007, გვ. 213[永久失效链接] (Ronald Toptschischwili, Ethnographie kaukasischer Völker, Ethnische Geschichte, Ethnische Kultur, Abchasen, Tiflis, 2007, S. 213) (PDF; 1,7 MB)
  41. ^ ეთნოსები 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ში, აფხაზები, გ. ანჩაბაძე, თბილისი, 2008 (Ethnische Gruppen in Georgien, Abchasen, G. Antschabadse. Tiflis, 2008)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1-28. (PDF; 1,5 MB)
  42. ^ Timothy L. Gall (ed). Worldmark Encyclopedia of Culture & Daily Life: Vol. 4 - Europe. Cleveland, OH: Eastword Publications Development (1998), pp. 15-16.
  43. ^ 43.0 43.1 43.2 World Culture Encyclopedia-Countries and Their Cultures-Costa Rica to Georgia-Abkhazians. [201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吴辰. 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南高加索阿布哈茲人的生育習俗今昔. [2017-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45. ^ 45.0 45.1 45.2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OF THE REPUBLIC OF ABKHAZIA-Abkhazian dances.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8). 
  46. ^ 46.0 46.1 46.2 洪圣斐. 新頭殼newtalk-喬治亞警告俄羅斯別併吞阿布哈茲.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47. ^ 47.0 47.1 路禾. 多維社區-俄南簽署南奧塞梯某些武裝力量入俄軍協議.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48. ^ 徽徽. 地球圖輯隊-插牌就你家? 俄國侵犯喬治亞引眾怒.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