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授课中学

本条目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小学派位
自行分配学位   统一派位
中学教育
升中派位
自行分配学位   统一派位
中一学科测验
授课语文
英文中学   中文中学
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
三三四学制
文凭试  改革
校本评核
专上教育
专上学位资讯
经评审专上课程资料网
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SSSDP)
免入息审查资助计划(NMTSS)
专上学位申请
大学联合招生办法
非大学联合招生办法
专上课程电子预先报名平台
优质教育基金
优质教育新资源
配对补助金计划
教育局
学生资助处
教育统筹委员会
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
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香港补助学校议会
香港津贴中学议会
香港直资学校议会
英基学校协会
自资高等教育联盟
基本能力评估
全港性系统评估
赛马会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
手语辅助教学计划
教育史
小学会考
中学入学试
学能测验
中三评核试
高等程度会考
三二二三学制
会考    高考
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
语文能力评核(旧称教师语文能力评核
教育制度改革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2012年至2023年为通识教育
教育多媒体
德育及国民教育科
姊妹学校计划
香港STEAM教育
香港幼稚园列表
香港小学列表
香港中学列表
香港国际学校列表
香港大专院校列表
香港特殊学校列表
香港已结束学校列表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经济
地理 - 历史 - 政治
香港主题首页

香港中文授课中学(简称中中中文中学CMI学校;英文称为Chinese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School,意思是粤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下称中中),此类中学的中一至中三年级,除英文科外,其它各科均采用以中文编写的课本和讲义,课堂上教师以粤语向学生讲课(中国及/或中文相关科目或会使用普通话讲课,参见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至于中四年级或以上,则依照个别学校而定。

当“微调中学教学语言”政策于2010年9月实施后,香港的中学实际上不再二元地分为“英文中学(英中)”和“中文中学(中中)”,当中亦包括达一定门槛去开办部分英文班的中学,及“部分科目按组别用英文教学”,即只有部分科目或课时以英文授课的情况,让学校根据校情去执行教学语言的运用。但坊间及传媒仍常使用有关名词,一般会将“全开英文班”的中学称为“英文中学”。

概况 编辑

殖民地时期,英属香港政府的教育政策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普及学校教育以后,就读英文中学的学生的一直比读中文中学的高,到1990年代初,用英语学习的学生超过90%。[1]

早期把这种现象作为问题提出来的有两个关键的文件。1982《国际顾问团报告书》指出“教学语言的疏离性与普及教育的包容性的互相冲突”, 认为要解决普及教育及英文中学主导的矛盾,是政府颁令初中用广州话(中文)教学。1990《四号报告书》提出“中英混用引致中英不通”,批评混合语的使用,建议向学校发出“确实的指引”,劝谕校长采用正确教学语言(中文)。

直接影响当前政策的是1996年的《教统会六号报告书》和1997年9月的《中学教学语言指引》(下称《指引》)。它们的要点是:

  1. 由1998年开始在所有官津中学实施中文授课;与此同时,证明有条件(学生、教师、支援措施)的学校,可获批准保留英语教学;
  2. 学校的教学语言在“中学一览表”公布;
  3. 增加英语教学资源以保证英语水平;
  4. 订定教师基准资格以保证教师语言能力。

在政府公布英文中学名字,以及部分学校为保留英语教学提出申请、教署评核的这段期间,社会上即时引起了不少震撼。而政策实施以来,也出现各种的反响。

香港政府自1998年9月开始实施《指引》,强逼大多数英中转为中中,在中一年级开始推行母语教学,并逐年扩展至较高班级,当年就有超过7成的中一学生需在新学年起接受母语教学。只容许100间中学(部分学校上诉后增至114间)可保留原有的英文教学。如希望转为英中,必需得到当时的教育署、后来的教育统筹局或现在的教育局批准。

2009年,教学语言政策微调。微调后,政府让学校自由选择教学语言,包括可全面采用英语授课(但教中文科会用粤语),或全面采用母语教学(唯教英文可用英语)。部分甚至在国外设立侨民学校(或称国际学校),让国民及其下一代即使旅居国外,亦可以接受自己本国的教育,并使用自己的母语学习,例如在香港的美国国际学校香港日本人学校法国国际学校德瑞国际学校、韩国国际学校等。

目前香港教育体系内,英语教学、中文教学的情况并存。但香港的八所资助大学和一所自资大学,只以英语授课。

相关政策的批评 编辑

政府政策矛盾 编辑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回归后声称鼓励中学推行母语教学,更强逼大部分中学转为中中,但政府开办的官立中学绝大部分是英文中学,连部分1990年代才创办的新官立中学亦是英文中学。

高官未有以身作则 编辑

不少香港政府高官的子女,所就读的都不是推行母语教学的本地中文学校,而是英文学校,甚至是全英语环境的国际学校或外国学校,因此有批评指政府在推行母语教学上没有以身作则,进一步削弱鼓励母语教学的说服力和香港社会对母语教学的信心。例如:

  • 前教育局长杨润雄子女入读国际学校,并海外升读大学。张坚庭指杨润雄为子女选读国际学校,希望子女习得流利的英文,作出这样选择的人必然觉得英文比中文优胜。[5]

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编辑

2008年3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曾荣光教授,公布曾被教育局禁止公布的母语教学成效追踪研究。该研究显示,首批接受母语教学的中学生,入读本港大学的几率较英文中学学生大减一半。若中文中学学生在中四、中五转用英语学习,入大学的机会明显增加。[6]

培正中学的教学模式 编辑

1997年香港推行“母语教学”时,经常以“培正中学”作为“母语教学”的模范,首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曾参观该校,并公开演讲,指该校过去五年的中学会考英文科平均合格率达百分之八十,比同期全港英文中学在这科的平均合格率高出两成,证明“母语教学”的成功[7]。 但实际上,培正中学一直采用“英书中教”(英文书、中文教)的混合模式教学,和政府推行的“中书中教”“母语教学”模式不同[8][9]

参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曾荣光,1997,p232
  2. ^ 長女棄傳統名校轉讀國際學校 梁錦松:求學不是求分數. 香港经济日报. 2016-10-06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中文(香港)). 
  3. ^ [1][永久失效链接] 成报
  4. ^ 董林杉. 香港人大代表建議 先洗老師腦後洗學生腦. 看中国. 2015-03-15 [2022-05-08] (中文(香港)). 
  5. ^ 楊潤雄言論續惹爭議 張堅庭倡禁讀國際學校高官子女. am730. 2018-10-09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中文(香港)). 
  6. ^ 《母语学成效研究报告曝光 中中入大学少英中一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苹果日报, 15-03-2008。
  7. ^ 特首董建華先生在參觀本校時的講話. 1997-12-19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中文(香港)). 
  8. ^ 《培正學生報》第32卷第2期:〈校長專訪〉 (PDF). 2017-07 [2022-05-14] (中文(香港)). 
  9. ^ 叶深铭. 正軌道兮樹風聲:培正中學建校一百三十年史. 三联. 2020-01-24: 256. ISBN 9789620445675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