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权JP(英语:Wong Tat-kuen,1827年—1902年8月5日),小名,字平甫黄胜(Wong Shing)是更为后人熟悉的名称,是香港学者、传媒工作者、商人政治家。黄胜幼年就读于伦敦传道会创办的马礼逊纪念学校,后来与容闳黄宽一同获选到美国留学,返港后先后于《德臣西报》及英华书院印刷所等地从事印刷翻译工作,曾参与创办《中外新报》、《华字日报》及《循环日报》,及与王韬合作编译《火器说略》一书。

黄胜
Wong Shing
JP
香港定例局议员
任期
1884年2月28日—1890年2月24日
指定宝云爵士
选区总督委任非官守议员
个人资料
出生1827年
大清广东香山
逝世1902年8月5日(75岁)
 英属香港
职业传媒工作者、定例局非官守议员

黄胜是香港首位获政府认可为陪审员华人,1870年参与创立东华医院,后曾协助清廷率领第二批学童出洋留学美国。1883年12月,黄胜被委任成为首位华人太平绅士。1884年至1890年获委为定例局(即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是该局历史上第二位华人议员,另外也是首批获委为洁净局(后称市政局)非官守议员的华人。黄胜亦曾从商,在香港透过买卖土地致富,是香港早期的华商。

生平 编辑

早年出国 编辑

 
容闳(图)、黄宽唐廷枢等都是黄胜年少时的同学。

黄胜在1827年生于位于广东的故乡香山县,早年在故乡生活,1841年前往邻近的澳门,入读马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 Memorial School),同校同学计有容闳黄宽唐廷枢等人,他们后来都在清末民初有所成就。翌年,清廷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并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予英国,黄胜遂随校迁到香港生活。

到1846年,马礼逊纪念学校校长包朗牧师(Rev. Samuel Robbins Brown)因身体欠佳,决意辞职返回美国。在得到外界赞助下,他很希望可以携同校内数名优秀学生负笈美国,让他们接受正规的西式教育。据记载,包朗牧师将消息告知全体学生时,表示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动起立,经一番考虑后,容闳在芸芸学生中首先起立,第二位起立的是黄胜,而最后一位是黄宽

在包朗牧师的带领下,黄胜与容闳及黄宽在1847年1月4日乘船从上海出发,并在同年4月12日抵达美国,入读麻省孟松学院(Monson Academy),但黄胜仅待了一年,就因为水土不服的关系,被迫在1848年返回香港。黄胜前往美国时正式受浸为基督徒,至于返港后则成为了伦敦传道会的会众。

返港发展 编辑

黄胜返港后,在曾赞助他到美国留学的《德臣西报》创办人萧德锐(Andrew Shortrede)安排下,获该报聘用,学习印刷,后来还参与过编辑工作。未几,黄胜在1853年获英华书院印刷所聘任为监督,以协助伦敦传道会承印及翻译新创办的《遐尔贯珍》。此外,黄胜亦有份协助书院的理雅各牧师翻译《四书》成英文,该书在1861年印行时,理雅各牧师更特别地在序言中向黄胜致谢。

 
理雅各牧师

黄胜在英华书院的翻译工作深得港府赏识,这除了使他在1858年成为首位获认可为陪审员华人外,高等法院更愿意出月薪120元聘请他出任法庭翻译,当时法院注册官更表示如黄胜不接受聘用,他愿意每月多付10元月薪,以示诚意。尽管黄胜当时在英华书院的月薪仅有30元,但他却以服务教会为乐,拒绝了法院的重金礼聘。

透过理雅各牧师的关系,黄胜还认识了因避难来港的洋务学者王韬,王韬曾协助理雅各翻译《尚书》,又与黄胜合作,翻译《火器说略》,专门介绍西方兵器,并分别讲授“炼铁”、“造模”、“置炉”、“钻炮”及“验药”各大范畴。《火器说略》一书后来由王韬进呈曾国藩幕僚丁日昌淮军统领李鸿章,深受赏识。

在得到丁日昌的引荐下,黄胜有机会在1864年前往上海同文馆掌教英文。到1867年,黄胜协同唐廷枢到香港国家大书院招揽学生,安排学生到福州船政学堂深造,但不久因故辞职返港,并重新于英华书院印刷所工作。

创办报纸 编辑

凭借在《德臣西报》及英华书院印刷所的工作,让黄胜累积不少印刷及办报的经验。早在1858年,黄胜就曾与伍廷芳租用《孖剌西报》的一套中文铅字,共同创办《中外新报》,并以《孖剌西报》的中文晚刊名义印行,成为香港历来第一份完全以中文编印的报纸。

 
1882年的《循环日报》。

到1872年4月,黄胜又参与创办了另一份报纸。这次是与《德臣西报》副主编陈霭庭合作,将原本附属《德臣西报》的《中外新闻七日报》独立出来,成立《华字日报》。《华字日报》由黄胜出任主笔,亦是继《中外新报》后,香港历来第二份华文报纸。

另一方面,英华书院在1871年因故一度停办,并将印刷所的印刷设备出售,黄胜遂与王韬合共出资10,000元墨西哥鹰洋,购入设备,并成立中华印务总局,专门承印各类中西书籍。后来在洪干甫及钱昕伯等人协助下,王韬在1874年2月4日创办《循环日报》,并由中华印务总局承印。黄胜本身支持王韬创办《循环日报》,但由于他身在美国的关系,所以《循环日报》由王韬主持。有别于《中外新报》及《华字日报》,《循环日报》是香港首份由华人自资及自行打理的中文报纸,并曾经是香港非常流行的主流报纸,惟于1947年停办。

推动洋务 编辑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在1873年,清廷洋务派曾向一度停办的英华书院购入两副大小铅字,以用于京师武英殿衙门前的西法印书局,当时黄胜获书院委派,亲自将铅字带到京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西法印书局的创立奠下基础。

同年,负责大清学童留学美国事务的正、副监督陈兰彬容闳,邀请黄胜带领第二批学童前往美国留学。黄胜有见受旧同学的委托,于是放弃了香港的工作,在1873年6月带领为数约30名的学童赴美。在得到陈兰彬的保奏下,黄胜又在清廷驻美使馆充任翻译官,协助清廷与美方人员交涉,并在美国处理留学学童事务。黄胜一直到1876年才任满返港,同时获清廷保举以同知升任知府,并获赏戴花翎

公职生涯 编辑

 
普仁街东华医院

诚如前文所述,黄胜早在1858年获港督宝灵爵士委任为首位认可陪审员华人。到1870年,黄胜代表英华书院,与其他华人绅商兴办东华医院,成为该院的兴建总理。东华医院在1870年奠基,1872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的华人慈善机构,为华人赠医施药,他后于1886年至1887年出任该院丙戌年主席。

黄胜在1876年自美国返港,开始投身商业,而凭借其过往经历,他在香港华人社区中声誉日隆,亦渐获港府重用。在1876年3月,黄胜获港督坚尼地爵士委任为中国语文考试委员会委员。在1883年12月28日,黄胜入籍英国的申请获得批准,正式成为英籍人士。翌日,黄胜旋即获港督宝云爵士奉委为非官守太平绅士,是香港早期少有的华人太平绅士之一,在华人社会具一定地位。

 
港督宝云爵士

香港历史上首位定例局华人议员是伍廷芳,他在1880年至1882年于定例局供职。不过,伍廷芳当时仅是以临时议员的身份,持续代表一位长期缺席的议员出席定例局会议,因此他在1882年离开定例局后,局内再没有华人议员,直到1883年4月港督宝云爵士上任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宝云爵士希望定例局内设有一个永久性的华人议席,好让华人意见能够反映,因此他任内向英廷提出改组定例局,以增加其代表性。宝云爵士的提议获得英廷接纳,结果在1884年2月28日新一届的定例局会期中,该局议席出现很大的变化。当中,官守议席增加两席,由过往以非官守议员名义出席定例局会议的总测量官及总登记官兼抚华道出任。另一方面,非官守议席由四席增至五席,其中两席分别由香港总商会太平局绅互选产生,另外三席由港督委任,而五席之中必须有一席由华人出任。

 
昃臣

由于出任定例局议员的华人必须是英籍人士,而且又以通晓英语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俱佳的人士较为理想,适合的人选可谓寥寥无几,港督难以作出选择。港督宝云爵士最初曾考虑委任何启医生入局,但基于何启医生过于年轻,而且生活非常西化,因此担心他不能代表华人社区。最终,港督宝云爵士选择以黄胜出任定例局议员,他认为,黄胜“完全胜任以英国人的眼光观察华人事务,并以华人眼光观察英国人的事务”,加上他是基督徒及英籍人士,同时与华人及西人社区关系密切,所以是最合适的人选。

 
黄胜于1890年辞职后,何启医生获委任填补其定例局议席。

不过,黄胜首次出席定例局会议就出现一次小插曲,由于黄胜填补过往由政府官员拥有的非官守议席,律政司柯马理发现有关议席依例须由总商会或太平局绅互选产生的人士出任,变相使黄胜不符合资格填补议席。为及时解决有关的技术性问题,总商会界别非官守议员昃臣自愿放弃议席,让黄胜填补其席位,然后再让政府委任入局。这次事件使政府、昃臣及黄胜相当尴尬,亦令不少华人感到面目无光。

黄胜在任定例局非官守议员期间,于1888年6月11日连同何启医生获委为洁净局非官守议员,成为首批出任洁净局议员的华人。黄胜在1890年7月以商业业务繁忙为理由,辞去定例局职务,其议席遂由何启医生接替。

晚年 编辑

离开定例局后,黄胜仍任洁净局非官守议员,至1892年方才卸任。黄胜早年曾购入不少土地,尽管后来地价上涨,但他仍坚持回馈社会,没有加租,再加上要应付日增的家庭开支,所以他晚年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颇受称许。

黄胜短暂抱恙后,终在1902年8月5日晚上时份病逝于香港岛中西区卑利街55号家中,终年75岁。黄胜的遗体在8月7日出殡,其灵柩由一名警长及四名印警护送下,由其故居送到“香山号”轮船,沿途吸引大批市民围观。黄胜遗体稍后由“香山号”轮船运回故乡香山县,在宗族墓园安葬。

家庭 编辑

 
定例局华人议员韦玉爵士是黄胜的女婿

黄胜的长女在1872年嫁给韦玉爵士,韦玉爵士后来曾自1896年至1917年出任定例局非官守议员。另一方面,黄胜育有五名儿子,分别为:

黄咏青、咏商及咏仁皆先于黄胜去世,受黄胜的影响,家族不少后人在外国接受教育,并投身港府不同部门及汇丰银行等等的洋行。

主要经历
  • 《德臣西报》员工
    (1848年-1853年)
  • 英华书院印刷所监督
    (1853年-1871年)
  • 上海同文馆英文教习
    (1864年-1867年)
  • 东华医院兴建总理
    (1870年)
  • 清廷驻美使馆翻译官
    (1873年-1876年)
  • 东华医院丙戌年主席
    (1886年-1887年)
  • 定例局非官守议员
    (1884年-1890年)
  • 洁净局非官守议员
    (1888年-1892年)

荣誉 编辑

部分著作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中文资料 编辑

英文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