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科学/新闻存档
科学旧闻
编辑
(以下的日期只是各新闻来源的发布时间,而非事件发表或发现时间)
2018年
编辑- 11月2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
- 11月21日,科学期刊《自然》同日刊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团队利用电子空气动力“离子风(ionic wind)”推动1架翼展5米的飞机,并以(4.8米/秒)的速率飞行,计达55米之远,此发明构思,已打破历史常态上,运用螺旋桨或涡扇发动机飞行的纪录。
- 10月2日,因在激光物理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阿瑟·阿什金、热拉尔·穆鲁和唐娜·斯特里克兰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9月6日,最早发现脉冲星的英国天文学家约瑟琳·伯奈尔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特别奖。
- 8月17日:科学家首次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中国科学院)
- 8月11日:科学家在贵州茅台镇发现了大规模蜥脚类恐龙足迹群(科学网)
- 8月11日:美国帕克太阳探测器升空(BBC)
- 8月8日,物理学者文小刚,因为对于强作用多体系统里的新相位的理解做出贡献,荣获狄拉克奖章。
- 8月8日:一种使用RNA测序的新技术已可检测单个细胞中某一个基因表达的强度。(Nature)
- 8月6日:科学家发现在小鼠体内,节食可以增强一种抗癌药物的疗效。(Nature)
- 7月25日,意大利航天局宣布,在火星冰盖之下发现一个直径20公里的冰下湖。这是太空科学家在火星上探测到的首个大型液态水体。
- 7月12日,位在南极洲的冰立方微中子天文台第一次成功确认高能宇宙中微子的来源。
- 6月7日,美国太空总署宣布,好奇号探测车在火星的古老湖床的岩石里,发现有机物质。这可能对寻找生命给出重要线索。
- 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通信卫星“鹊桥号”和搭载的龙江一号与龙江二号两颗微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 4月18日,美国太空总署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于卡纳维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该太空望远镜将会探索位于地球附近恒星的行星。
- 3月28日,耶鲁大学天文学者彼得·范道肯研究团队发现,超稀疏星系NGC 1052-DF2与众不同地缺乏暗物质。
- 3月20日,挪威科学与文学院宣布2018年度的阿贝尔奖授予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家罗伯特·朗兰兹。
- 3月14日,英国物理学家与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逝世,终年76岁。
- 2月28日,边缘实验发言人袓德·鲍曼表示,首次探测到,约在宇宙大爆炸的1亿8千万年之后,最早形成的星球的发光景象。
- 2月8日,大型强子对撞机的LHCb探测器研究团队发布,在13 TeV质子质子碰撞实验里,并未找到暗光子的踪迹。
2017年
编辑- 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现可能是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 10月16日,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和室女座干涉仪首次于8月17日观测到由两颗中子星合并而发射出的重力波。
- 10月4日,基普·索恩、莱纳·魏斯与巴里·巴里什因“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共同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9月21日,位于阿根廷的皮埃尔·欧杰天文台证实,高能量宇宙射线不是源自于银河系。
- 9月15日,太空探测器卡西尼-惠更斯号冲入土星大气层烧毁,结束长达13年的土星探测任务。
- 8月24日,天文物理学者可能已首次探测到由两个中子星相撞产生的引力波,其来源被猜想为距离地球约130亿光年的长蛇座的NGC 4993星系。
- 8月18日,大型强子对撞器的超环面仪器实验团队发现光子与光子相互散射的实验证据。
- 7月20日,由尔湾加州大学副教授夏晶与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王康隆领导的研究团队,按照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提出的实验计划,首次确凿发现马约拉纳准粒子的存在。
- 6月16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先成功实现,两个量子纠缠光子被分发到相距超过1200公里的距离后,仍可继续保持其量子纠缠的状态。
- 4月6日,体积与地球类似的系外行星GJ 1132b被发现拥有大气层,很可能是被水蒸气笼罩的水世界。
- 3月14日,伦敦大学学院物理学者强纳森·欧本海姆(Jonathan Oppenheim)与路易斯·马撒纳斯(Lluis Masanes)发表论文首次数学证实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原理,并且设定了冷却热力系统的速度的限制。
- 3月6日,肯塔基大学的Yi-Bo Yang 研究团队利用电脑模拟得到结果显示,大约50%的质子自旋是源自于其内部的胶子自旋。
- 1月25日,洛杉矶加大天文学者马修·茂坎的研究团队表示,发现110亿年以前的最早期星系都是强烈的绿光发射体。这意味着,一般而言,组成它们的恒星比当今最热的恒星还热。
- 1月6日,天文学者劳伦斯·牟尔纳的研究团队预测,密接联星KIC 9832227的两个恒星将于2022年合并为一,因此产生发光红新星爆炸现象。假若真正发生,这将会是人类首次成功预测新星事件。
2016年
编辑- 12月5日,由于在量子场理论、弦理论和量子引力的转换性发展,约瑟夫·波钦斯基、安德鲁·斯特鲁明格与卡姆朗·瓦法共同荣获2017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 9月25日,中国贵州省平塘县的五百米望远镜正式开光,其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波望远镜。
- 9月19日,因“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荣获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的“物质科学奖”与奖金100万美元。
- 9月12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中秋夜成功按照计划进入太空,未来将进行多项科学实验。
- 8月24日,欧洲南天天文台发现位于比邻星适居带的太阳系外行星比邻星b,仅距离地球约4光年。
- 8月16日,全世界首颗设计用于进行量子科学实验的卫星“墨子号”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功发射升空。
- 7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11年发射的朱诺号探测船已成功进入木星轨道,开始探测木星的奥秘。
- 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的贾金锋教授科研团队,在拓扑超导体涡旋中,成功观测到表现马约拉纳费米子物理行为的准粒子。
- 6月15日,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团队宣布,第二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其来自于距离地球约14亿光年的双黑洞融合。
- 5月26日,物理学者已确认先前打破温度记录(190K在压强150GPa)的高温超导体硫氢化物的真实身份为H3S。
- 5月2日,由于探测到引力波的踪迹,LIGO计划创始者朗纳·德瑞福、基普·索恩、莱纳·魏斯与1012位团队同工荣获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与奖金3百万美金。
- 4月27日,美国研究人员宣布,通过哈勃望远镜,首次发现矮行星鸟神星拥有一颗卫星。
- 4月6日,柏克莱加州大学天文学者马中珮实验团队发现,在离地球仅2百万光年之外的中等星系NGC 1600中心,存在着一个超重黑洞,其质量为170亿个太阳质量。
- 3月15日,因为于1994年证明出困扰数学家三百多年的费马最后定理,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荣获2016年阿贝尔奖。
- 3月14日,欧洲空间局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合作研发的火星微量气体轨道器成功发射,该轨道器将分析火星大气层,并将斯基亚帕雷利演示登陆器运载至火星进行着陆勘查。
- 3月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宣布发现GN-z11星系,是至今已知的距离地球最遥远星系。
- 2月11日,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团队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其来自于距离地球约13亿光年的双黑洞融合。
- 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实现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千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为目前世界在此温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
- 1月21日,北京大学柯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的东苏勃研究团队表示,由全天自动超新星搜索项目(All Sky Automated Survey for SuperNovae,ASAS-SN)于2015年,在印第安座南探测到的一颗极超新星,ASASSN-15lh,是迄今为止所观测到亮度最高的超新星,比平常超新星还亮100倍以上。
- 1月11日,日本东京大学与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宣布,发现由四个中子组成的四中子粒子。
2015年
编辑- 12月31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RIKEN)取得元素113Uut的命名权,并被IUPAC认为符合“发现元素”标准,预计元素113将会被命名为Japonium,符号Jp。这也是首次由亚洲研究团队取得新元素命名权。
- 12月17日,澳洲天文学者宣布,发现至今为止离地球最近的超级地球沃夫1061c,距离地球只有13.8光年。
- 12月3日,激光干涉空间天线开路者号于04:04 UTC时间发射升空,任务为对于演化激光干涉太空天线所需的科技进行检验。
- 11月2日,使用水合氢离子(H3O+)来探测质子-电子质量比μ,布拉格查理大学物理研究团队发现,在过去70亿年内,Δμ/μ不大于10-7。
- 10月6日,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与加拿大人阿瑟·麦克唐纳,因为“发现了微中子震荡,并因此证明了微中子具有质量”,共同获得该项殊荣。
- 9月2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从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得到的资料显示,现在的火星有液态水间歇地流动于地表。
- 9月17日,三个独立完成的B介子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暗示,电子、缈子、陶子,这三种带电轻子与规范玻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不一样。这意味着,标准模型可能需要修正。
- 8月17日,物理学者报告,硫化氢在温度203K (-70 °C)会发生超导相变,是目前已知最高温度的超导体。
- 7月23日,美国太空总署宣布发现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是第一颗轨道位于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舒适带上的已知类地行星。
- 7月14日,新视野号成功飞越冥王星,传回很多观测数据与影像。
- 7月13日,大型强子对撞机的LHCb实验科学团队宣布,发现五夸克态粒子。
- 7月1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视野号探测船将于7月14日飞越冥王星,最近距离约12,500公里。
- 6月14日,由罗塞塔号送至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表面的菲莱登陆器在休眠8个月后成功唤醒。
- 5月13日,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极奇稀有的中性B介子衰变。这从未发现的结果可能会揭示出后标准模型物理的现象,进一步揣测,这结果可能是超对称理论的冰山一角。
- 4月5日,经过两年的维护与升级,大型强子对撞机又重新启动,预计今年夏天将会进行13TeV质子质子碰撞实验,探索未知领域,例如,寻找暗物质、分析希格斯机制、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等等。
- 3月6日,黎明号无人太空探测船进入绕谷神星轨道。
- 2月19日,日本国立天文台研究团队从观察2013年海豚座新星发现,新星爆炸制成了大量锂元素,这意味着经典新星爆炸可能是宇宙制造锂元素的主要机制。
- 1月27日,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团队报告,从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数据,发现最古老的行星系,至少有5颗太阳系外行星围绕着年龄为112亿岁的恒星开普勒444运转。
- 1月1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到在火星失踪的小猎犬2号太空飞行器。照片中显示小猎犬2号成功着陆但太阳能板未全部展开,因通信天线在太阳能板下面,故欧洲空间局无法和小猎犬2号建立通讯。
- 1月1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团队宣布,发现三颗新行星分别处于它们各自太阳的适居带。
2014年
编辑- 12月16日,在火星地表执行任务的好奇号探测到火星大气层中的甲烷气体含量异常升高,意味着火星可能存在微生物。
- 12月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探测器新视野号在休眠9年后成功唤醒,准备探索冥王星系统和古柏带。
- 12月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猎户座飞船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由德尔塔-4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完成环绕地球两周的测试后按预定计划成功降落在太平洋。
- 12月3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太空探测器隼鸟2号从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计划将采集小行星162173的岩石标本。
- 11月12日,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号探测器所携带的菲莱登陆器成功登陆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
- 11月4日,斯坦福大学华裔物理学教授张首晟,因开创性理论贡献导致拓扑绝缘体的发现,荣获2015年富兰克林奖章。
- 10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月球探测任务飞行试验器嫦娥五号T1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 10月7日,艾力克·贝齐格、斯特凡·赫尔以及威廉·莫尔纳尔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萤光显微镜获颁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 10月7日,赤崎勇、天野浩以及中村修二因发明高效率蓝色发光二极体荣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10月2日,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实验团队宣布,已经在超导铁线的两端找到一种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准粒子;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反粒子就是自己。
- 9月24日,印度太空研究组织的太空探测器火星轨道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印度因此成为亚洲第一个成功执行火星任务的国家。
- 9月2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探测器MAVEN成功抵达火星轨道,准备展开观测火星大气层之任务。
- 9月15日,欧洲空间局已选定菲莱登录器在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着陆点,暂时命名为J。在所有选项中,这地点算是最为平坦。欧洲空间局正在征选这着陆点的正式名称。
- 9月10日,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研究团队报告,已用锗元素首先制成像石墨烯一般的单原子层厚度奈米材料,称为锗烯或单层锗。
- 8月27日,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在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观测到,在离地球仅7.3光年远的棕矮星WISE 0855–0714,可能拥有水冰云层。
- 8月6日, 欧洲空间局的探测器罗塞塔号成功靠近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成为第一个动态观察彗星的探测器。
- 7月29日,奥地利的维也纳科技大学物理团队创先完成“量子柴郡猫实验”,成功用干涉仪分离中子与它的磁偶极矩性质。
- 6月23日,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教授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获得今年的数学突破奖,得到奖金300万美元。
- 6月22日,BICEP2团队于6月19日在《物理评论快报》发布的论文承认,观测到的信号可能大部分是由银河系尘埃的前景效应造成的,对于这结果的正确性持保留态度。必需要等到十月份普朗克数据分析结果发布之后,才可做定论。
- 6月2日,两组研究团队发表论文表示,先前侦测到的宇宙暴胀散发出的引力波痕迹,可能是银河系内部的尘埃所产生的伪迹。
- 6月1日,因为“对复杂的多糖体和糖蛋白的程式化应用合成的创新方法发展,做出很多原创性的贡献”,中央研究院院长翁启惠荣获2014年沃尔夫化学奖。
- 5月9日,科学家确认距离武仙座110光年的恒星HD 162826和太阳一样在45亿年前来自于同一个星云。
- 5月2日,德国达姆施塔特的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宣布成功证实了Uus的发现。
- 4月1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发现第一颗轨道位于适居带且大小近似于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186f。
- 4月4日,科学家发现土星的第六大卫星土卫二其冰冻表面下存在有大片液态水,其规模至少和地球上的苏必略湖相当。[1]
- 3月29日,天文学家把太阳系中近日点最远的天体2012 VP113归为矮行星。[2]
- 3月29日,天文学家宣布在小行星10199女凯龙星上发现了首个围绕小行星的环系统。[3]
- 3月17日,包括华裔科学家郭兆林在内的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团队表示,透过电波望远镜,首次侦测到在大爆炸之后,宇宙暴涨散发出的重力波痕迹。[4]
- 3月12日,欧洲南天文台的天文学家透过甚大望远镜,发现半人马座V766的直径为太阳的1,300倍,使它成为已知最大的黄特超巨星。
- 3月4日,美国物理学会发行的杂志《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以“台湾的科学奇迹”为题,报导交通大学电子物理系教授罗志伟在超快光学方面的研究。
- 3月3日,科学家宣布在3万年前的西伯利亚冻土层中,发现已知最大的病毒阔口罐病毒。
- 2月26日,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观测数据,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宣布发现715颗太阳系外行星,其中有4颗行星,大小低于地球的2.5倍,而且位于适居带中,即其表面温度适宜液态水的存在。
- 2月18日,中央研究院院士吴茂昆率领研究团队新发现超导材料“铁硒化合物”的超导机制。
- 2月12日,玉兔号月球车受到阳光照射,成功被唤醒。但先前发生的机构控制异常仍旧存在,有待继续进行排故。
- 1月22日,业余天文学家伦敦大学学院教师史蒂夫·福西在雪茄星系中发现超新星SN 2014J,这也是40年来爆发距离离地球最近的Ia超新星。
- 1月11日,X射线天文学者首次观察到位于阿贝尔1795矮星系中心的一个黑洞吞下了一个恒星。
2013年
编辑- 12月19日,欧洲空间局所组织的太空望远镜计划盖亚任务自圭亚那太空中心发射升空,计划将接替依巴谷卫星继续观测银河系。
- 12月15日,巡视器玉兔号顺利从嫦娥三号着陆器驶抵月球表面,并将展开为期3个月的巡视勘察任务。
- 12月14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虹湾预选着陆区域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 12月10日,嫦娥三号完成变轨控制,从环月轨道成功进入预定着陆准备轨道。
- 12月6日,嫦娥三号进行了近月制动,在可变推力发动机点火361秒后,准确进入半径约为100公里的环月近圆轨道。
- 12月2日,搭载有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于北京时间12月2日1时30分从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CNSA
- 12月1日,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科学家发现恒星KOI-351星系有三颗公转周期类似地球、金星和水星的行星。[5]
- 11月1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功发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空间探测器,未来将专注于研究火星大气,特别是为什么火星会失去其大气层与液态水。
- 11月5日,印度第一枚火星人造卫星火星轨道探测器自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成功。
- 10月29日,天文学家观测发现KOI-351拥有7颗行星,行星轨道大约在1AU范围内,与太阳系有多个相似之处。ETtoday
- 10月9日,马丁·卡普拉斯、迈可·列维特和阿里耶·瓦舍尔因为“创造了关于复杂化学系统的多尺度模型”获颁诺贝尔化学奖。
- 10月8日,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因为对于希格斯机制的研究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9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报告,火星探测车好奇号发现火星土壤含有丰富水分,大约为1.5至 3重量百分比,显示火星有足够的水资源供给未来移民使用。纽约时报
- 9月19日,根据位于火星的好奇号所得到的测量数据,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报告,并没有侦测到大气甲烷(atmospheric methan)存在迹象,因此总结火星可能不存在生命。现在科学
- 9月1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亲自视察福岛第一核电站并且做出指示,除了先前除役的四个反应堆以外,完好但停机的第五、六号反应堆也应报废,专心处理污水问题。安倍说:“此行目的正是要亲自见证。”世界新闻网
- 9月1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新研发的艾普斯龙运载火箭,搭载“SPRINT-A”太空望远镜,在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发射成功。中时新闻
- 9月12日,美国宇航局表示,旅行者1号探测器历经36年的旅行,离地球约187亿公里,终于成为第一个离开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这是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亚太日报
- 9月5日,科学家在太平洋海底发现地球最大型火山结构的大塔穆火山,这也是目前已知太阳系中大小排行前几名的火山之一。《国家地理杂志》
- 9月3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辐射污水持续外泄流入大海,日本政府准备投入470亿日圆经费阻止外泄,并且建设冻土墙与除污装置。《世界新闻网》
- 8月16日,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无法修复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正式结束其主要的科学研究任务。《中国评论》
- 8月14日,业余天文学家板垣公一在海豚座附近发现一颗的6.3等新星,就能够观察到这颗新星在黑暗天空中闪烁。《天空与望远镜杂志》
- 7月29日,使用南极望远镜,天文学者侦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长久以来理论预测的偏振,这或许能够帮助绘制出宇宙物质分布图。科学人
- 7月24日,物理学者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中侦测到极为罕见的粒子衰变现象──Bs介子衰变微两个缈子,这结果可能与超对称理论相矛盾,但理论物理权威约翰·艾里斯(John Ellis)不认为有任何矛盾。BBC新闻
- 6月26日,载有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的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圆满达成任务。腾讯新闻
- 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首次进行太空授课,做实验演示在太空失重环境可能发生的物理现象。世界新闻网
- 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11日下午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在太空遨游15天,并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亚太日报
- 5月22日,物理学者做实验发现,量子纠缠可以在两个不同时存在的光子上发生。现在科学
- 5月20日,位于南极的冰立方微中子观测站(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侦测到来源不明的二十几个高能量微中子。自然期刊
- 5月15日,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由于无法设定望远镜方向,因此被迫停止其搜寻系外行星任务。自然期刊
- 5月9日,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百万分之400,这是自上新世以来的最高记录。纽约时报
- 4月25日,由脉冲星与白矮星组成的大质量联星,因为发射引力波而释出能量,其以螺旋型运动彼此互相靠近的速率,符合广义相对论的预测。这是至今为止对于广义相对论最严格的检验。自然期刊
- 4月18日,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团队发现两个特像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62e与开普勒62f,绕着恒星开普勒62公转。这两个距地球1200光年的行星,由于位于适居带,可能适宜生命成长。自然期刊
- 3月30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装置于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暗物质的可能迹象。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网页
- 3月21日,欧洲空间局发布普朗克卫星的首幅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是至今为止最准确的背景辐射图,并表示宇宙年龄比预想的更老,约为138亿年。国家航空航天局网页
- 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表示,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 3月12日,国家航空航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从分析好奇号探测车在火星搜集的数据,科学家认为火星很可能曾经具有支持生命的条件。国家航空航天局网页
- 3月11日,天文学者凯文·禄钔(Kevin Luhman)宣布发现由两颗棕矮星组成的联星WISE J104915.57-531906(编号为WISE 1049-5319),位于船帆座,距离地球只有6.5光年,是太阳以外距离地球第三近的恒星。宾州大学网页
- 2月2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发现迄今为止最小的系外行星,位于天琴座,取名为开普勒37b,质量只稍大于月球 。自然期刊
- 1月11日,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天文学者宣布发现超大类星体群(Large quasar group),这是宇宙最大已知结构,是由73颗类星体组成,最窄直径为14亿光年,最宽尺寸为40光年。这结构的存在似乎违背了宇宙论原则。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 1月7日,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估计,在银河系内,类似地球尺寸大小的行星最少有170亿颗。美联社
2012年
编辑- 11月28日,科学家在NGC 1277星系中心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70亿倍,占星系总质量的14%。如此高质量百分比的黑洞无法与现有的星系演化模型相协调。这意味着或许有一种截然不同的黑洞生成机制。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
- 11月15日,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宣布发现距离地球最远的星系MACS0647-JD,形成于宇宙大爆炸之后4.2亿年。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
- 11月14日,加拿大-法国褐矮星巡天小组发现CFBDSIR 2149-0403,可能为已发现的离地球最近的星际行星。英国广播公司
- 9月20日,华裔天文学者郑玮的研究团队发现至今为止宇宙最古老的星系MACS 1149-JD。使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史匹哲与哈勃望远镜 ,应用重力透镜效应,郑玮团队发现这距离地球13.2亿光年的星系。史匹哲望远镜任务
- 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大型强子对撞器的紧凑缈子线圈探测到质量为125.3 GeV的新粒子,超环面仪器探测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粒子。这两个粒子极像希格斯玻色子,但仍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分析来确定是否为希格斯玻色子,还是只是一种新的玻色子。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 6月29日,神九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三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身体状况良好,圆满达成任务。(世界新闻网)
- 5月25日,平方千米阵将于2016年开始在南非、澳洲等地兴建。这是未来全世界最大的电波望远镜,比目前最先进的电波望远镜还要灵敏50倍以上。平方公里阵列可望解答许多天文难题,像大霹雳后最初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它也可以用来侦测外太空文明发射出的电磁讯号。(平方千米阵网站)
- 5月5日,由于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造成核能发电的安全性饱受质疑,,日本最后一座仍在运转的北海道泊核电厂第3号机,将于今日停机维修。所有54座核电机组都停机后,夏季可能会遭遇供电不足的严峻问题,但由于民众激愤反对,近期内,这些核电机组可能无法获准重新开启运转。( 卫报)
- 4月5日,从对于在金星发生的磁风暴的仔细观察与分析,物理学者发表论文推断这是磁重联(magnetic reconnection)过程造成的现象。因此,物理学者认为在其它行星也会发生磁风暴,甚至在不能自己制成磁场的行星。( 自然期刊)
- 3月15日,格兰沙索国家实验室的ICARUS实验团队报告,遵守狭义相对论,做实验得到与光速一致的中微子速度。这意味着同实验室的OPERA实验团队先前所获得的中微子超光速异常结果可能不正确。包括这两个团队在内,实验室的四个团队,将会在5月份分别做实验测量短脉冲粒子束的中微子速度,期望届时能够得到正确答案。(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 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一种新的中微子震荡,其震荡几率为 。假若这结果成立,物理学者可以开始研究中微子与反中微子之间的不对称性,从而尝试解释为什么宇宙中的物质超多于反物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2月22日,科学新闻网页杂志报告,从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到电脑之间的光纤缆线,由于与电脑的集成电路卡连接不良,造成了60纳秒延迟。将连接维修后,这问题不再发生。这实验失误似乎可以解释中微子的超光速异常。但是,仍旧必需做实验拿到更多数据来检验这假说。(科学杂志)
2011年
编辑- 2011年12月13日,ATLAS研究小组和CMS研究小组发布了LHC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阶段性侦测结果:“希格斯玻色子如果存在,应在95%置信水平上的115-(ATLAS)或115- 130 GeV/c2(CMS)的质量范围内。其中最可能的质量范围是125- 127 GeV/c2的至多3.6的标准偏差水平上(ATLAS)或 126 GeV/c2的至多2.6的标准偏差水平上(CMS)。”( 124 GeV/c2ATLAS研究小组)
2010年
编辑- 2010年12月18日中研院跨领域研究团队找出人类干细胞的七种糖脂,为癌症疫苗的研发提供新契机,论文发表于国际重量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胚胎干细胞表面的糖脂(GSLs)存在于细胞膜上,与其他分子互动形成细胞内外的沟通桥梁,既能调控细胞的附着力,也扮演癌细胞转移过程的关键角色。研究结果找到包含globo H和Gb5等共七种的糖脂,其中几种是先前未知的人类胚胎干细胞表面特有糖脂结构,研究人员也找出调控糖脂产生结构性转变的“糖基转移?”关键,有助于未来癌症疫苗或药物的研发。自由时报
- 2010年10月20日,中华民国国家实验动物中心最近发表了成功基因克隆至大鼠的新技术,此将对未来的医学研究有重大帮助。 公视新闻网
- 2010年10月4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以表彰他在体外受精领域所做的开创性贡献。中时电子报
- 2010年10月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升空。壹苹果
- 2010年3月30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实施总能量达7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对撞成功。中国评论新闻
2009年
编辑2008年
编辑3月
编辑- 3月12日,卡内基研究院的科学家发现,某些微生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并没有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净出入。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一类称为Synechococcus的蓝细菌。(ScienceDaily)
2月
编辑- 2月8日,经由NASA航天飞机亚特兰提斯号的运载,国际太空站的一部分,由ESA建造的哥伦布实验舱成功发射并进入轨道。(上图)(ScienceDaily)
- 2月7日,冰岛deCODE genetics研究机构的遗传学家透过历史资料的分析,发现表亲通婚之配偶比起无亲戚关系的配偶们,拥有更多的后代。(ScienceNOW)
1月
编辑- 1月30日,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与美国生态系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人类的渔业活动将许多累积于鱼类体内的氮从海岸转移回陆地,在氮循环扮演重要但过去忽略掉的角色。(ScienceDaily)
- 1月21日,先前近距离飞跃水星表面的NASA人造卫星MESSENGER传回过去从未观测过的水星南极表面图像。(下图)(ScienceDaily)
- 1月19日,匈牙利科学家利用电脑分析14只匈牙利牧羊犬的吠声,发现电脑软件可辨识人类无法分别的狗吠,同时研究也显示出狗吠型态与狗的心理状态之关联性。(ScienceDaily)
- 1月18日,两位美国Tufts大学的心理学家在对人的快速观察能力的研究中发现,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脸,可在1秒钟内判断其性取向。(ScienceNOW)
2007年
编辑12月
编辑- 12月19日,新发现的偶蹄类动物Indohyus之化石显示此类动物可能是鲸类早期祖先的亲戚。(图)[7]
- 12月13日,NASA卡西尼号太空船的观察显示,土星环的年代可能与太阳系相当,过去理论认为土星环形成于地球上的恐龙时代。 [8]
- 12月9日,日本京都大学的科学家经测试发现,年轻黑猩猩对于数字的记忆力高于成年人类。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12/071203094823.htm]
11月
编辑- 11月29日,欧洲空间局首度确认了于高温高压环境下的金星大气中,所生成的类似于地球的闪电现象。[9]
- 11月22日,天文学家在白矮星的大气中发现了碳。原本天文学家认为白矮星的大气只含有氢与氦,碳则是位于核心部位。[10]
- 11月1日,家猫的基因组草图大致完成,是目前猫科动物中唯一完成的DNA序列草图,猫基因组计划使用的DNA来自一只名为“肉桂”(Cinnamon)的阿比西尼亚猫,更详细的分析预计完成于明年。[11][12]
10月
编辑- 10月26日,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发现者之一詹姆斯·沃森,从工作了43年的冷泉港实验室退休辞职,原因是由于先前所发表的争议性种族言论。[13] [14]
- 10月12日,人造卫星新地平线号在今年2007年2月经过木星轨道时所进行的观测,以及一系列相关分析报告,发表于10月的《科学》[15]。
- 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 10月9日,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6]
- 10月8日,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两名美国科学家马里奥·R·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J·伊文思获得此奖项。[17]
- 10月4日,搞笑诺贝尔奖颁发,2007年共有10个奖项。2007年度搞笑“另类诺贝尔奖”颁布. 网易新闻 (中文(中国大陆)).
9月
编辑- 9月20日,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与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在一具1998年出土于蒙古的迅猛龙化石标本上,发现了羽茎瘤(quill knobs)的存在,显示这类生物身披羽毛。
- 9月14日,日本在当地时间9月14日上午10点31分,于种子岛太空基地发射了一枚名为“辉夜姬”的月球探测器。[18]
8月
编辑- 8月25日,美国费米实验室在CDF与D0实验中,以质子与反质子相撞,发现新的重子cascade B。CDF所测得的质量为5.7929 ± 0.0030 GeV/c^2。 [19]
- 8月17日,法国的GANIL实验室以He8撞击C12,并在实验中发现了新的氢原子家族成员,也就是带有一个质子与六个中子的H7。 [20]
7月
编辑- 7月27日,英国科学家发现地球表面上的臭氧可对植物造成损伤,并抑制植物生长,导致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下降,进而使全球暖化更加严重。[21]
- 7月26日,伦敦大学学院的数学家解出了预测莫比乌斯带形状的方法。并解释了为何较宽的纸不容易做出莫比乌斯带。[22][23]
- 2007年7月18日,克莱格·凡特领导的研究团队将丝状霉浆菌(Mycoplasma mycoides)的基因组克隆到山羊霉浆菌(Mycoplasma capricolum)体内,这是人类首次将整个基因组在不同物种之间克隆。[24]
- 7月8日, 需要胰岛素辅助治疗的I型糖尿病的患者即将看到由Juvenile糖尿病研究基金会带来的曙光,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们在Addenbrooke医院开始了一项“人造胰脏”的物理疗法。[25]
- 7月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员分析卡西尼号太空船的观测资料,发现土卫七表面含有碳氢化合物,这是一种与生命相关的物质。[26]
6月
编辑- 6月29日,国际合作团队完成了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的基因组定序,发现约含有13亿7600万个碱基对,组成约15000个基因。这项研究有助于对一些传染病,如登革热或黄热病的防治。[27]
- 6月28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与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经由遗传学分析,推测出家猫的驯化的起源地,可能是10万年前的中东地区。 [28]
- 6月19日,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提出新假设,认为可在四维(3空间+1时间)时空中,另外加上新的空间与时间维度,变成4+2维的时空,这种理论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9]
- 6月7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利用天线共振器装置,成功利用无线传输方式传送电力,并且点亮了距离传输器2米外,一颗60W的灯泡。 [30]
- 6月5日,德国数学家在电脑的协助下,成功地将一个307位的整数分解成3个质数,307位数以2进位表示时为1017位,显示现在的1024位编码有被破解的可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