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G44突击步枪

(重定向自StG44

StG44突击步枪Sturmgewehr 44,定型投产时名为MP43)是纳粹德国于二战中研发及生产的一种突击步枪,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使用短药筒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大规模装备、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1],被公认为现代步兵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之一。

Sturmgewehr 44 (StG44)
Maschinenpistole 43 (MP43)
Maschinenpistole 44 (MP44)
图为StG44
类型自动步枪突击步枪
原产地 纳粹德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44年7月-1945年5月(纳粹德国)
1945—1962年(东德)
使用方参看使用国
参与战争/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苏战争
法越战争
越战
欧加登战争
黎巴嫩内战
多次南斯拉夫内战
伊拉克战争
叙利亚内战
顿巴斯战争
生产历史
研发者雨果·施迈瑟英语Hugo Schmeisser
研发日期1943年
生产商黑内尔
生产日期1944年7月-1945年5月
制造数量426,000把
基本规格
重量4.62千克(空枪重)/5.12千克(装弹重)
长度940毫米
枪管长度419毫米

子弹7.92×33毫米
(7.92毫米Kurz弹)
口径7.92毫米
枪机长行程活塞气动式,偏移式闭锁
发射模式半自动、全自动,可击发调变
射速500—600发/分钟
枪口初速685米
有效射程300米
供弹方式30发弹匣
瞄具金属机械瞄具、可调式表尺
可装上ZF-4光学瞄准镜

设计及历史 编辑

 
Mkb42
 
德军士兵使用装有ZF-4瞄准镜的StG44(当时被称为MP43),摄于1943年

实验证明二十世纪初的标准的步枪弹药对自动步枪来说威力过大,当时的自动步枪像机枪般采用全威力弹,导致连发射击时难以控制精度,其重量亦不方便单兵携带。到30年代后期,德国陆军开始研究威力小一些的短药筒弹药,将冲锋枪的特点结合到全自动步枪上,虽然射程不如步枪,但可保持比步枪轻便的特点并改善连发射击精度,兼具传统步枪射程精度与冲锋枪方便携带、反应迅速、火力强大的优点。

黑内尔公司以枪械设计师路易斯·施迈瑟担任方案设计师,开始设计使用短药筒弹药的自动步枪。1941年,经过反复实验后德国成功研制一种7.92×33毫米短弹。它的长度比当时的德军7.92×57毫米标准步枪子弹短,战斗部更轻,发射火药也较少,使单兵能携带更多发弹药;单发战斗部在有效射程内的威力足以瘫痪一名敌军,全自动火力密度直逼冲锋枪,后座力亦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这类短弹被称为中间型威力枪弹,随后能使用这种短枪弹的新型自动步枪很快被研制出来。

1942年黑内尔公司设计使用7.92×33毫米短枪弹的原型枪MKb42(MKb是德语Maschinenkarabiner的缩写,意为:自动卡宾枪),经测试后被德国军方选中。

  • 该枪采用气导式自动原理,以及枪栓偏转式闭锁方式,在击发枪弹后,少部分气体顺着枪管上的小孔,经过导气管导入机匣,用以推动枪栓向后,完成抛壳、重新上膛和再击发的过程。其单发闭锁系统使枪手在单发射击模式时,能在有效射程内保持合理的精确度,并有全自动射击模式以应付突发的近距离作战。
  • 此外,该枪可有效压制冲锋枪射程外的敌方火力据点,在数把突击步枪密集开火时能发射大量子弹呼啸划过敌方及击中敌人四周,对敌产生心理恐惧,将其压制在掩体后方;密集的火力也大幅提高击中敌方的几率,在笨重的班用轻机枪或者更多把的栓式、半自动步枪以外提供了更方便的选择,在当时同类轻武器中属于划时代的设计。
  • 枪械的弧形弹匣能装入30发子弹,比所有现役步枪载弹量更高,减少战时士兵更换弹夹的次数;前置的瞻孔能让士兵于光线不足的环境中大致上瞄准目标,虽然如此会牺牲掉部分远距打击的精确度,但毕竟此武器原初设计上并非是作为精确射击之用,而为了弥补这项缺憾,早期版本亦可加装光学瞄准镜。
  • 全枪大量采用冲压工艺,生产成本较机械加工低和有效率,适合大规模生产。

原型枪进行了小批量生产,借由空投方式火速送往东线战场上一支正遭到红军围困的德国部队手上,使部队成功突围而出。其前卫的设计概念震撼红军,也因此激发俄国研制相似概念的武器,催生出举世闻名的AK

但是该枪的生产过程并非顺遂,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早先因为尚未意识到当时战争型态已由一战远距壕沟战演变至近距离城镇战,而以该武器既无法打击400m以外的敌人,近距离火力密集度又不如现役冲锋枪为理由,禁止生产这种不伦不类的武器,只能够少量的投入研究。为了绕过希特勒下令停止该枪研制的干扰,顺利投入生产,它借用了冲锋枪的命名方式,命名为MP43(Maschinenpistole 43)以暂时瞒过元首,但此枪的弹药和威力实际上都是步枪的规格,而非手枪子弹等级。MP43随后做了些许利于生产的设计变更后,定名为MP44,少量发配到部队之中。

 
StG44

但纸总包不住火,1944年,希特勒赴东线视察战况,当他问及德军将士需要什么时,将士们异口同声回答:“更多的新步枪!”希特勒很好奇这是什么武器,一看之下发现是自己早已禁止生产的武器。希特勒一开始大为困惑并震怒,直到看过该枪火力展示后了解当初的看法有所偏差,于是宣布把MP44改定名为Sturmgewehr 44(意指突击步枪1944年型),简称StG44,并优先生产该枪,这也是“突击步枪”一名的由来。由于纳粹德国濒临战败,到战争结束时该枪仅生产了40万支而无法全面装备德军,但该枪在1944年曾普遍装备于装甲旅中,在相关战役中也对西线同盟军带来不小震撼。

尽管盟军的分析员同意说这款枪支的准确度“就其所属的武器类型而言是优异的”,但他们也认为StG44“笨重”和“不顺手”,一旦故障就要丢弃;当它和坚硬的地面冲击过后会导致枪身弯曲和枪栓卡死,而且因为它的反作用力弹弓藏在枪托里,只要枪托被破坏的话整把枪就不能使用。[2]

该枪的设计概念影响深远,从最早的AK,到比利时原先构想FAL时计划采用的概念都受其影响;美军因为不能接受不伦不类的中距离突击步枪,仍然继续研制M14这类传统步枪,直到越战时遭到手持AK的越共士兵痛击后,才由国内众多步枪设计方案中选出概念最接近的AR-15,命名为M16并装备美军部队。从此该设计理念终于被广泛运用至亲苏和亲美国家的武器中。

除了纳粹德国有采用之外,阿根廷也曾少量采购StG44用作测试。

二战后的采用 编辑

 
1955年装备StG44的东德人民警察

东德国家人民军警察在战后一段短时间内以“MPi.44”的名义使用过StG44,其后在列装AK步枪后便把它们完全淘汰。另外,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也曾短暂装备过StG44,后来捷克政府把它们卖了给叙利亚等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亦有把德国国防军遗留的StG44配发给南斯拉夫人民军伞兵部队使用,直到它们在1983年完全被扎斯塔瓦M70取代为止;之后南斯拉夫把部分退役的StG44卖给英国的收藏家及其他友好的中东非洲国家。

阿根廷曾在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于当地生产StG44的实验版本,然而他们最后还是采用了FN FAL,这是考虑到7.62×51毫米北约子弹在当时的普及程度和火力更强等因素,而且更能撇清该国跟纳粹德国的联系。

冷战期间苏联和其他东方阵营国家向一些友好国家和反政府游击队提供了大量在二战期间缴获的德军枪械和弹药,当中亦包括了StG44,其中法军在阿尔及利亚发现了大量StG44并确认它们来自捷克斯洛伐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战期间亦被发现使用该种步枪。目前一些在中东非洲之角的民兵和游击队仍然有限度使用StG44[3]美军亦曾于伊拉克叛军及民兵手上缴获该枪。在叙利亚内战期间,叙利亚叛军也曾从叙利亚政府军的军火库内缴获5,000多枝StG44并用于实战,包括把它们安装在遥控武器系统上。[4]

转角枪管 编辑

转角射击的概念最早源自于一战。当时的澳大利亚军队就曾制作过相关的组件。在二战时期,德国国防军也曾为MG42和StG44等枪械制作了一种名为“Krummlauf英语Krummlauf”的转角枪管以更有效地攻击位于死角位的敌人[5],这些枪管有扭曲30°、45°、60°和90°的版本。由于子弹在出膛时会撞击弯曲的枪管而变成碎片飞散出去,从而制造出类似霰弹枪的效果导致毫无精度可言,杀伤力也不甚理想。基于子弹出膛时必定会被撞成碎片,这些弯曲枪管的寿命本身也极短,视不同版本而定,一般介乎150—300发左右。纳粹德国的武器工程师曾作出多番尝试来使Krummlauf实用化,包括在枪管上开孔以促进散热并减慢子弹的出膛速度,可是并没有取得显著成功,Krummlauf至今仍被军事专家普遍认为是一种失败的设计。此外,美国和苏联军方在二战过后也曾测试过类似的设计。

不过,转角射击的概念后来被以色列所继承,他们并在21世纪成功研制出墙角枪(Corner Shot),目前已获部分国家的反恐部队所装备。

现代重制型 编辑

目前德国HZA Kulmbach公司推出了Mkb42、MP43和StG44的半自动现代重制版,分别命名为“BD 42(H)” 、“BD 43/1”和“BD 44”。另外也有一些厂商宣布将要生产多种现代口径的StG44复刻枪。

使用国 编辑

 
手持StG44的德国国防军士兵
 
卢森堡作战的德军士兵
 
HK G3与附有Krummlauf转角装置的StG44

非国家团体 编辑

登场作品 编辑

电影 编辑

电视剧 编辑

电子游戏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Bishop, Chris (1998), The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New York: Orbis Publiishing Ltd, ISBN 0-7607-1022-8
  2. ^ Machine Carbine Promoted: M.P.43 Is Now "Assault Rifle 44". Tactical and Technical Trends (U.S. War Department). April 1945, (57) [200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通过Lone Sentry.com. 
  3. ^ 存档副本. [201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存档副本. [2012-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5. ^ 存档副本. [201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8).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