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政大世界民族志学习作业/108学年度/布拉灰人

布拉灰人 总人口约220万人,分布在西亚以及中亚等地区。信奉宗教为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哈纳菲法学派。主要语言为布拉灰语

布拉灰人
براہوی
总人口
约2,210,000人(2011)
语言
布拉灰语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相关族群
达罗毗荼人

民族分布、人口及语言 编辑

民族分布 编辑

布拉灰人的最主要分布是在南亚,巴基斯坦西部的俾路支省,但同时也散居于西亚阿富汗伊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在最主要群聚的巴基斯坦,他们占据了俾路支省中靠阿拉伯海波伦山口蒙泽角的区域,这样的分布分隔了位于西岸的俾路支人以及位于东岸的信德人

人口 编辑

布拉灰人的总人口约为220万人,主要皆分布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少部分则原生于阿富汗以及伊朗。也有作为流徙者散布在中东区域的布拉灰人存在。

语言 编辑

布拉灰人的语言为布拉灰语,根据民族语于2013年的报告,现今约有400万人在使用布拉灰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归类在濒危语言中的“脆弱”。

布拉灰语是唯一一个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地区的达罗毗荼语系,距离另一个最近的,位于印度南部的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语言有1500公里的距离。因为这样的隔离性,导致布拉灰语只有大约15%的词汇是达罗毗荼语,剩下的则从俾路支语印度-雅利安语支借用(举例来说,布拉灰语的数字4~10是来自伊朗语的)。

布拉灰语的使用者除了位于俾路支省的喀拉特KhuzdarMastung等区域,还有同样位于巴基斯坦的信德省以外,尚散布在伊朗阿富汗土库曼伊拉克卡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地。

文字 编辑

布拉灰语有两种文字系统,一种是阿拉伯字母;另一种是拉丁字母

阿拉伯字母系统 编辑

布拉灰语是现今已知少数不以婆罗米文作为书写方式的达罗毗荼语系文字,自从20世纪后半,它就被以阿拉伯字母记载。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波斯体则被用在“写”这部分上。

拉丁字母系统 编辑

近年来,位于奎达,俾路支大学的布拉灰语委员会发明了一种以罗马拼音为基础,被称为“ Brolikva ”(布拉灰罗马拼音,Brahui Roman Likvar的缩写)的拼音法,并由使用布拉灰语的报纸Talár 改编。

地理环境 编辑

布拉灰人大多数居住在巴基斯坦地区,属于俾路支省伊朗高原东面边缘,西北与阿富汗相连。主要分布在南亚,巴基斯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境五分之三为山地高原,北有喜马拉雅山脉,西北有兴都库什山脉,东部为印度河中下游冲积平原,东南为塔尔沙漠的一部分。而布拉灰人主要集中在Kalat高原,海拔在7000-8000英尺之间,该地区非常干旱(干燥),年平均降雨量不到八英寸(二十厘米),盛行西北风,夏季带来来自卢特沙漠的粉尘,夏季气候炎热,冬季严寒。高原由广阔的贫瘠岩石地区或丘陵覆盖着薄薄的抗旱植被组成,由于山区地形和水资源的匮乏,人口密度非常低,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在东北部,靠近阿富汗边界的河谷

起源 编辑

根据语言分布中德拉威语只在印度南部存在的事实,其与周遭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孤立状态仍无法被解释,因此,对于布拉灰人的起源,学者们提出了三种关于布拉灰人起源的说法。

  1. 第一种理论:布拉灰人是讲德拉威语的族群残存的人群,在布拉灰人周围的族群,都是说着印度-伊朗语族的语言的。
  2. 第二种理论:布拉灰人在大约公元13、14世纪,为当时的穆斯林,从印度内陆迁徙至俾路支省
  3. 第三种理论:婆罗门人在公元前1000年后从印度中部迁徙至俾路支省

根据默里·巴恩森的民族志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布拉灰历史的起源如同黑暗般不得而知,随着米尔瓦尼·布拉灰(Murwani Brahuis)在卡拉特(Kalat),一个阴暗的印度王朝(称其为“塞瓦”)的迁徙。之后出现了一个莫卧儿插曲,紧接着的又是布拉灰的崛起。” —默里·巴恩森(Murray Barnson Emeneau)[1]

据此说,统治印度教王朝民族的名字叫塞瓦人(Sewa),在西元七世纪之前统治著印度的这一个地区,但卡拉特仍然被称为卡拉特一塞瓦人。[2]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

社会 编辑

布拉灰部落的组织结构由最低级别的非正式领导组成。经领导男性一致同意选出“科长”(kamāšā “ 灰胡子 ”);在他之上是“氏族首领”(ṭakkarī,领导ṭakkar的人物)由kamāšā们经由更加正式的方式选出。部落首领,sardār,通常是世袭的但并不是总是如此。就像俾路支人们的安排一样,所有领导人在所有例行事务中都应服从,在其他事务中也要服从,形成与Pathan部落领导形成鲜明对比的关系。秩序是通过sardār之间的非正式关系来维护的。Brahui的部落很少互相打架,不同于俾路支人一直持续进行部落间战争的历史,形成强烈且鲜明的对比。但是,在Brahui部落内部中,情况却大不相同;相对较小的争端可以并经常造成分裂,从而产生新的部落。[3]


sardār的力量源于他与较低级别的领导的关系和其他人捐赠并赋予他的权力。下层领导人本身并不依赖于追随者或支持者的力量。相反地,他们寻求与首领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布拉灰部落的内部权力结构通常是不可见的。没有正式的结构来联系各个领导者。在所有日常事务中,他们实际上是在各自权限范围内自治的。重大纠纷交由著名人士组成的大会,是通过协商一致达成协议并解决的,没有任何正式安排,甚至召开jirga大会都是非正式的。以前的Šāhījirgas(大议会)在重要场合召开,但自1948年废除汗国以来,这种做法一直中断。传统上,按照jirga的决定,部落习俗(riwāj)是强制性的,并且强制的能力非常有限,更为重要的是“舆论”的力量。[4]

家庭与婚姻 编辑

布拉灰人之间的最主要的婚姻是与父亲的兄弟的女儿通婚。尽管考虑了彼此的意愿,但还是以安排婚姻为主。尽管巴基斯坦法律现在禁止童婚,但在过去这是件很普遍的事情。订婚结婚仪式是家庭和部落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部落内部的纠纷通常在结婚时解决,而聘金由新郎的家庭支付。尽管穆斯林法律允许一夫多妻制,但经济现实使大多数布拉灰人们的婚姻都是一夫一妻制绵显可看出家庭结构倾向于反映经济体系。在游牧的布拉灰社会中以核心家庭居多,但在乡村居民中大家庭则很普遍。离婚虽然简单,但却很少见。过去尽管巴基斯坦法律禁止这种行为,通奸仍可判处死刑。他们的社会也可以接受寡妇再婚[5]

产业与生活 编辑

从历史上来看,布拉灰人为婆罗门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绵羊、山羊和牛群从高原转移到低地平原。然而,现今许多布拉灰人放弃了游牧活动,转而采用低海拔和高海拔之间的季节性迁徙活动,或定居农业。在卡奇低地,河流和运河灌溉水源供应耕种,但步拉灰省其他地区的定居点则依靠坎儿井灌溉,这是一个个竖井之间挖出的隧道供水系统,用以输送水。[6]

布拉灰人在婆罗洲的定居点实质上反映了其居民的经济活动。牧民游牧是许多布拉灰的传统职业:游牧民族生活在帐篷和临时营地中,与牧民一起寻找牧场。近年来,放牧的重要性下降,许多布拉灰采取了根据季节性迁移到不同海拔的生活方式,平时住在高地,因为适合耕种,一年中会在村庄居住长达9个月的生长季节。直到冬季,这些布拉灰人会把牛群赶到他们居住的帐篷营地低地。[7]

关于布拉灰人的服装,小男孩在大约三岁时得到了第一条裤子,其后穿的衣服与成年男子的衣服相似—kurti,指长衬衫,穿在各色战袍上,在该地区随处可见宽松的裤子。对于布拉灰男人来说,头巾的穿戴能使衣服更完美。在布拉灰的游牧民族中,女性穿裙子而不是裤子。在贾拉万地区的布拉灰中,女性的颜色通常为黑色。女装上绣有各种图案和设计的彩色线。妇女的装饰品包括指环,鼻环和耳环[8]

布拉灰人饮食方面,定居的布拉灰人种植小麦小米,将它们磨成面粉烘烤成无酵饼,也会食用米饭,但通常仅是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食用。羊肉山羊在布拉灰人的饮食中非常重要。低地地区较富裕的农民可能会养牛,像在南亚地区常见的那样。人们通常是从公共盘中用手抓取食物。喝牛奶后,还会将其制成凝乳、澄清黄油、酪乳黄油。果实方面,、野果和蔬菜也是布拉灰人饮食的一部分。布拉灰人用餐时会喝茶,平时茶也被当作社交活动的一部分。[9]

步拉灰人的教育方面,他们的识字水平极低。路支斯坦省分区1972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十岁以上人口的总识字率仅为6%。 主要是因为步拉灰人居住在巴基斯坦没有正规教育的地区,即使在有学校的地区,出勤率也相当低。当然,在信德省这种定居地区,该处的布拉灰儿童较有可能上学。[10]

布拉灰人的体育活动,主要为赛马射箭,并且是较富裕地区从事的传统运动。[11]

信仰与习俗 编辑

布拉灰人是穆斯林,主要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尽管他们的许多社会习俗起源于印度,他们仍遵循古兰经中规定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和习俗。社区崇拜集中在清真寺,“毛拉”,也就是穆斯林的牧师则关心人民的精神和仪式需要。对圣人的敬畏在布拉灰文化中也根深蒂固,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圣人,妇女通常在圣殿里放一些土,以备不时之需。婆罗门信仰金诺邪灵的巫术和财产。人们经常呼唤毛拉人或有礼貌的人又名圣人来阅读古兰经,或提供护身符来驱除这些灵魂。[12]

婆罗门遵守穆斯林历法中的圣日。最神圣的是穆哈拉姆月的第十天前夕,被称为伊玛玛克。妇女白天准备特殊的肉和米饭。一家人在一个毛拉在场的情况下聚集在日落附近。毛拉朗诵古兰经中,为死者背诵祈祷。然后他们会将自己奉献的食物分送给亲戚和邻居。第二天早晨,屋长会参观墓地,这也是在他死去的亲人的坟墓里祈祷的机会。[13]

民间故事与艺术文学 编辑

一个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孤儿曼苏尔,他在一个一名叫卡迪穆斯林宗教领袖的房子里找到了工作。但即使曼苏尔,忠实地为他服务了七年之久,他因为曼苏尔一个小错误而开除了他。曼苏尔离开了之后,开始环游世界。他遇到了一个老牧羊人,爱上了他的女儿,并嫁给了她。当曼苏尔和他的妻子返回家中时,他妻子美丽的外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从卡迪到国王的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她。但是,曼苏尔的妻子忠诚于丈夫。当卡迪宗教领袖试图引诱她时,她公开谴责了他。全体人民共同谴责卡迪,国王将他驱逐出了婆罗洲地区。这个故事展示了Brahui对妻子所期望的忠贞和敬重丈夫,以及对那些向世间宣扬纯洁而却心口不一的宗教领袖抱持怀疑的态度。

布拉灰人在音乐艺术上有着民间歌谣及英雄史诗的传统。这些是由专业的歌手及乐手称为Dombs所演出,而他们在各式各样的布拉灰群体和阶层中都密切相关。乐器包含rabab,一种以与单块木头所制成的乐器;siroz,一种用和弦弹奏的乐器;以及punzik,一种乐器等。他们逐渐取代了dambura,一种用手指弹奏的三弦乐器等较为少见的特殊乐器。不只如此,在布拉灰人社会中极为重要的[婚礼]]与[葬礼]]也可看见舞蹈与音乐得组合,显现在音乐上是布拉灰人擅长的艺术而非文学[14]

现况 编辑

现在的布拉灰人基本上是呈现部落联盟的型态

布拉灰人的部落可分为三个部落联盟

第一个是“核心nucleus”部落联盟,由艾哈迈宰(Achmadzai)、古瓜里(Gurguari)、伊尔塔扎伊(Iltazai)、卡兰达里(Kalandari)、坎布拉尼(Kambrani)、米尔瓦里(Mirwari)、罗迪尼(Rodeni)和苏玛拉里(Sumalari)八个部落所组成,虽然被称为“核心”,但他们实际上只占了布拉灰人的人口总数很小的一部分。

第二个是真正占了大多数人口的部落联盟:贾哈万•布拉灰(Jhalawan Brahuis),其中包括纳特瓦尼(苏莱曼的纳特瓦尼)部落Bizanjars、哈鲁尼斯(Harunis) 、穆罕默德•哈斯尼斯(Muhammad Hasnis) 、孟加尔斯(Mengals) 、锡亚帕德(Siapad) 、尼加利斯(Nicharis)、潘德拉尼斯(Pandranis)、萨伊迪斯(Sajdis)和扎赫里斯人(Zahris)。

第三个则是萨拉万布拉灰人(Sarawan Brahuis),其中又包括穆罕默德•沙希(Muhammad Shahi)、班古尔扎(Bangulzai)、库尔德(Kūrd)、拉赫里(Lahri)、兰戈夫(Langov)、雷萨尼(Raisani)、鲁斯塔姆扎伊(Rustamzai)、萨尔帕拉(Sarparah)、萨塔克扎伊(Satakzai)、沙瓦尼(Shahwani)和扎格•孟加尔(Zagar-Mengal)部落。[15]

注释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BE%E8%B7%AF%E6%94%AF%E7%9C%81

  1. ^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area: essays By Murray Barnson Emeneau,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Anwar S. Di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334
  2. ^ Population Census Organisation, Statistics Division, Govt. of Pakistan, 1999, 1998 district census report of Kalat Page 7.
  3. ^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Brahui
  4. ^ http://www.iranicaonline.org/articles/brahui
  5.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6.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7.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8.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9.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0.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1.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2.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3.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4.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5. ^ Scholz, Fred (2002) [1974]. Nomadism & colonialism : a hundred years of Baluchistan, 1872-1972. Karachi;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19-579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