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漢語字典

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汉字字典,记录了当时汉语中汉字的点画写法、音读和义训。作为自汉代《说文解字》以来的字典之集大成者,于康熙年间由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张玉书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而经愈六年编纂完成,重印至今不辍。

历史

编辑

敕编至刊行

编辑

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乙亥(初十)(公元1710年4月8日,星期二)[1]下诏始修《康熙字典》[2],设总阅官张玉书、陈廷敬,另有史夔吴世焘万经刘岩周起渭蒋廷锡汪漋励廷仪张逸少赵熊诏涂天相王云锦贾国维刘灏梅之珩陈璋陈邦彦王景曾凌绍雯等二十八人任纂修官。康熙五十年张玉书病逝、贾国维因“行止不端”被革职,刘岩亦因《南山集》案被“革职佥妻,流三千里”,陈廷敬于五十一年四月逝世,五十二年凌绍雯、史夔先后辞世,五十三年周起渭去世。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颁行,历时六年。

王锡侯《字贯》案

编辑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锡侯著《字贯》一书,首次指出《康熙字典》在引证、释义等方面的缺点,然因对皇帝私名未做避讳缺笔处理,照大逆律处斩,其著作也被付之一炬,是为字贯案

传入日本

编辑

康熙五十五年刊行后,即传入日本[2]。日本安永九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都贺庭锺都贺枚春著有《字典琢屑》。

续作

编辑

1915年中华书局以《康熙字典》为蓝本编写《中华大字典》;1918年又以《中华大字典》为蓝本编写《实用大字典》。

 
在中国山西省晋城市中华字典博物馆展出的《康熙字典》。

构成

编辑

《康熙字典》共载47,043[3]字头。书按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再分为上、中、下3卷,构成正文共36卷。以214个部首分类,一一列出《广韵》、《集韵》、《韵会》、《唐韵》等韵书的音切,并注有“反切”、“直音”两种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多引《尚书》、《孟子》、《庄子》、《荀子》、《史记》、《左传》等经、史、子、集之书为证。书中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另外附有《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音指南》。

序中称本书“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

价值及影响

编辑

康熙字典承自有字书以来的历史学术成果,又开先例,是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收字宏富、规模巨大、价值极高、影响广泛的大型汉字字典,被称为中国辞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中国辞书编纂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且为世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此书注重对汉字结构分析词义的辨析。

依照清代法律规定,凡读书人策应科举考试,书写字形必须以此书为正误标准[来源请求]。因此,该书对学术界影响很大,成书之后,流行极广,至今仍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语文工具书。其影响至今仍在汉字文化圈仍有体现,至今各国辞书乃至于统一码仍有使用康熙字典的部首顺序排列。康熙字典所载字体成为印刷字体标准,至今的计算机字体仍有康熙字典的痕迹。《康熙字典》中收录的部首偏旁也统一码中被单独编码。

版本

编辑

《康熙字典》清朝内务府所发行的初版,称为内府本或殿版、武英殿版等。此外清代有各种木刻版。1780年,在日本出现木版翻刻版康熙词典,称为安永本晚清时,上海出现了好几种影印本中华书局过去曾用同文书局的影印本为底本制成锌版,现在利用存版重印,并附王引之《字典考证》于后,以供参考。也有部分古籍出版社将《康熙字典》按照现代汉字字典版式重新排版,并附带笔画、拼音检索等。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2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2. ^ 2.0 2.1 虞万里. 《康熙字典》總閲官、纂修官行歷考實. 2009-01-06 [201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0). 
  3. ^ 《康熙字典》到底收了多少漢字?. [202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御定康熙字典 (四库全书本)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