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 (中国)
笙是中国的一种自由簧管乐器,属于八音中的“匏”类,以簧、管共振发声,为中国吹管乐器里面,唯一吹、吸皆可发声的乐器,也是唯一可以吹奏和声的乐器。[2][3]:12
分类 | 簧管乐器、在八音里属匏类[1] |
---|---|
音域 | |
| |
相关乐器 | |
芦笙、口琴、竽 | |
著名演奏家 | |
参见下方人物一节 |
笙在许多中国古文献中都有记载,多用于庆典、筵席的伴奏,或于民间合奏中使用。中国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也让日本、朝鲜分别发展出了雅乐笙和笙簧;随着20世纪国乐现代化,复鉴于传统笙不利合奏,笙也经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造出“现代笙”,并在现代民乐团里担纲重要的角色。由于笙音色易与其他乐器混和,在乐团中常负责和声伴奏,为十分理想的融合剂。[4]:41-43
历史
编辑笙由中国人发明,历经千余年的流传,散播至东亚各地,18世纪时也经由在华传教士带回欧洲,间接促使西方自由簧乐器发展。古中国乐器分类方法“八音”中,笙属于匏类,亦即古代笙的笙斗是葫芦所制[5]。
古代传说,笙由神话人物女娲制造[1][6]。现今中国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和”字;根据中国古代辞典《尔雅》记载,“大的笙叫做‘巢’、小的叫做‘和’”[7]。最早描绘笙的壁画可以约绘于公元前1100年[8]。公元前7世纪时,周代诗歌集《诗经》中〈小雅·鹿鸣〉即记载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9]考古界在位处今湖北省之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发现了笙[1];在湖南省的马王堆汉墓(公元前2世纪)掘坟时也发现了一支26管竽,簧以铜制成。[10]从“滥竽充数”的故事中可知道战国时期笙已有合奏应用[4],春秋战国时期是笙的繁盛期,甚至是乐团中的领奏乐器。[11]
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文献中记载有“笙”和“竽”两种簧管乐器,后人如汉代高诱注《吕氏春秋》时称竽就是“笙之大者”[12],将之视为同种乐器。当时的笙比较小、簧片数量较少,竽则与之相反。[10]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隋九部乐、唐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虽因燕乐兴起、弹拨乐(琵琶等)的广泛使用而逐渐没落[4],演变为伴奏乐器[11],但在九、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仍有出现。乃至宋代,竽已失传,在教坊十三部中只留下了笙。[10]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中西文化交流渐盛,笙也在此时传到西方世界。约翰·韦德和耶稣会传教士钱德明在1740年和1777年抵达中国,将笙传回欧洲[13][14],并促使西方人发明自己的自由簧乐器——尽管欧洲在一个世纪前就有这种类似于笙的自由簧乐器了[11]。现代西方音乐作曲家(如陈银淑、克里斯托弗·阿德勒等人)的作曲中已经有运用到笙。[15]
现代改革
编辑笙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种类“键笙”(又称“改革笙”)是20世纪初以来经改革的新乐器,改善了音色和音量,并扩充了音域范围。郑觐文(1872到1935)为了增加笙的音域,将簧管增加到32个,使其和声更为和谐;接着增大笙斗、笙苗尺寸,改变了笙的音色。[16]后来,如翁镇发、胡天泉等演奏者也进行了不同的改革。当前主流现代笙“三十六簧笙”是由孙汝桂、杨大明、王慧中等人改制的。[17]
发声原理
编辑笙的发声方式为“簧管共振”,簧片在气流通过后振动,故笙属于自由簧乐器;气流的冲击也使笙苗管内与簧片相同频率的空气柱(从笙脚至音窗之间的空气柱)产生共振发出声响[4]。笙簧片和空气柱的频率有一定的公差值,在此范围内簧片都可以使笙苗发出声响,超过则发声效果不良、甚至无声可出。
中国笙以及日本雅乐笙的音高多半由簧片频率决定,空气柱频率是固定的,而芦笙、葫芦笙、泰国笙、缅甸笙、马来西亚Sompoton以及葫芦丝、巴乌等乐器则相反。因此中国笙调音是调整簧片配重“点头”来改变簧片音高[18][19]。
近现代对笙的改革,有借鉴自芦笙的扩音管,在音窗外面在多加装一节金属反射筒,形成共振以扩大音量的“扩音管”设计[20];也有改以按键打开音窗,使其气流畅通而发出声音的设计。排笙、抱笙使用的控制方式和其它笙不同,其笙苗不用按孔或按键来控制发声,是像管风琴一样使用连杆机构控制活塞使气流进入笙苗来控制其发音。[4]
演奏特色
编辑传统和声
编辑笙在传统乐曲的演奏常会叠加上五度、上八度或下四度和声,称之为传统和声。[3]:12
演奏技巧
编辑有别于一般吹管乐器,笙吹、吸皆可发音[21],故有不少特殊的演奏技巧。
笙的演奏技巧约可分为气息类颤音技术、口内技术和手指相关技术,并衍伸出综合性技术。[22]气息类气颤音包括了舌颤音、腹颤音、喉颤音和胸腹式气颤音,并以末者最为广泛使用;口内技术包含吐音、花舌、呼舌、舌阻音、钜气、顿气和剁气,其中呼舌为笙独有技巧,舌阻音则是“文曲笙”或“现代笙”才能使用的技巧;手指相关技术有指颤音、点顿音奏法、刮奏、捂音等。综合者则以呼打为代表。[22]
类型
编辑笙大致可以分为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传统笙”和1950年代后陆续被研发出来的“现代加键笙”两大类。
传统笙和键笙代表型——现代笙之间的区别在于其演奏方式。传统笙多使用按孔笙苗,演奏时需要捧著笙斗,直接按住在笙苗管上的按孔;而键笙则以按键笙苗为主,演奏时通常手要掐在笙箍下方,利用按键控制孔的开闭,惟有少数使用按孔笙苗的特例[a] ;
传统笙
编辑传统笙通常指音位序列和持笙手势沿袭古代者[4]:14。
清末民初时的传统笙通常为17管笙,笙斗为木制,仅有13到14个笙苗装有簧片可以发声(有管无簧称“哑管”),不过仍可吹奏全音阶,如用于江南丝竹中的丝竹笙(17管、13簧)。[23]随着20世纪中叶中乐的发展,传统笙被改革以增加音域和音量,如将所有笙苗装上簧片、增加笙苗数,或将扩音管连接在竹制的笙管上以放大声音[20]。
传统笙为移调乐器,吹嘴另一边最长的笙苗“宫苗”为宫音(C),这一根“宫苗”做成什么音,该把笙就是什么调的笙。目前传统笙主流是D调笙。
现代笙
编辑现代笙特色为音域较宽、半音齐全,适合合奏。键笙、排笙形状貌似“小型便携式管风琴”[2],抱笙则似放大版的传统笙。键笙可以再分出排笙、抱笙。高音笙通常以键笙的型制为主,而中音笙通常使用排笙、低音笙使用抱笙。
键笙
编辑键笙这个词即指整把笙都是装设加键笙苗的笙,由笙斗、笙苗、笙箍、笙架、音键、扩音管、吹嘴等部件所构成。[4]笙苗的末端——笙脚插进笙斗中,并利用黏于笙脚上的簧片与扩音管共鸣发声。键笙采按键闭气设计,即须按下按键方可发声。[3]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冯海云称之为“现代笙”。有些键笙还有连动按键设计,能演奏更复杂的和声,或使指法运行更方便,如冯海云42簧键笙。[22]
-
笙苗、笙脚、簧片交接处
-
笙箍
-
吹嘴
张之良、孙汝桂研发了三十六簧加键扩音圆笙,笙曲《欢乐的草原》即专门为该款笙设计[4]。“三十六簧加键扩音方笙”为目前的主流现代笙,在民族乐团中为基本配备[24]。1972年,中央民族乐团的王慧中在杨大明“三十二簧加键方笙”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此款笙,并在1974年由孙汝桂完成扩音管的设计和笙的制作[4],其音域为G3到F♯6。[3]另外亦有三十八簧键笙、四十二簧键笙等设计。[22]
抱笙
编辑抱笙使用连杆机构及活门,控制风箱中空气流入笙苗,音色甜美、饱满。其外型类似一个大型的传统笙,并在前方[b]或两侧[c]有按钮型的按键,吹奏时演奏者坐于椅上,手伸于抱笙前方或两侧控制位在笙斗上的按键。[4]抱笙的金属扩音管灵感可能来自芦笙[20]。
排笙
编辑排笙也叫做“台笙”,鉴于抱笙机构复杂、难以学习及维护而改良,保留风箱、音位等设计,但将其展开面成平面,使其易于操作及维护。[25]进入21世纪后,由于笙苗数量不断增加,传统排笙的按键排列已不敷使用,于是研发了“键盘排笙”,风箱机构与排笙无异,差别在于按键使用了钢琴键的规则。[4]:33
部分排笙设计有一列独有的12个黑色按键,当按下按键时会演奏三个不同八度的同一个音符;如按黑色“C”就会让C3、C4、C5同时发声。[4]
名称 | 音域 |
---|---|
高音笙 | |
中音笙 | |
次中音笙 | |
低音笙 |
相关人物及乐曲
编辑知名吹奏者
编辑较为知名的笙演奏家有胡天泉[26][27]、阎海登[28]等人。
知名笙曲
编辑少有作曲家为笙作曲,故笙曲的谱写者多同时为演奏家。古代中国也有不少作者佚失的民间乐曲、古曲[4]:37, 38,不过胡天泉、董洪德两人在1956年创作的笙独奏曲《凤凰展翅》普遍被认为是第一首笙独奏曲[29],笙独奏曲目的发展,也被视为从1950年代开始发展。现代笙则因为半音齐全、转调方便等原因,部分独奏曲系直接移植钢琴等西洋乐器的曲目[4]:40。传统笙著名乐曲有《凤凰展翅》[29]、阎海登《晋调》[28];现代笙则有曹建国《天山的节日》[4]:40、张之良《欢乐的草原》[30]:2等乐曲,亦有作曲家将传统笙特色应用至现代笙曲目,如关迺忠《孔雀》[30]:75、王慧中《傣乡风情》[4]:40等。
制造厂家
编辑港澳、马新没有制笙厂家,笙主要由中国大陆进口。而在中国大陆著名的笙制作厂家有孙汝贵、赵宏亮、王泽爽[31](精艺乐器厂)、陈伯泉、汪菊英、王俊华等。 近年在台湾也有一些制造笙的工坊发迹,例如旭日东昇、湾笙等等
注释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 1.0 1.1 1.2 熊泽民. 中國音樂史與名曲譜例. 2005: 5,6. ISBN 9574128202.
- ^ 2.0 2.1 杨忠衡. 傳統樂器大變身─現代笙/神乎其技的吳巍. 新新闻. 2008-12-31 [2017-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1).
- ^ 3.0 3.1 3.2 3.3 胡峻贤. 笙教程. 现代民族管弦乐五线谱演奏法 初版. 原乡音乐文教事业. 2014. ISBN 978-9869105613.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黄胧逸. 笙應用於民族器樂合奏之研究 (学位论文). 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 2014 [2016-12-03].
- ^ 刘昫. 舊唐書·卷29. 维基文库.
八音之属,协于八节。匏,瓠也,女娲氏造。列管于匏上,内簧其中,《尔雅》谓之巢。大者曰竽,小者曰和。竽,煦也,立春之音,煦生万物也。竽管三十六,宫管在左。和管十三,宫管居中。今之竽、笙,并以木代匏而漆之,无复音矣。荆、梁之南,尚存古制云。
- ^ 司马贞. 三皇本紀. 维基文库 (中文).
女娲氏亦风姓,虵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
- ^ 尔雅·釋樂. 维基文库.
- ^ Sheng. 大英百科全書. [2018-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1).
- ^ 诗经.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鹿鳴. 维基文库 (中文).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 ^ 10.0 10.1 10.2 八百万少女的梦. 笙的历史.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1).
- ^ 11.0 11.1 11.2 传统乐器笙的发展变迁史探析. 原创论文网. 2017-06-21 [2018-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1).
- ^ 呂氏春秋·仲夏紀. 维基文库.
- ^ THE ACCORDION. [2018-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1) (英语).
- ^ Henry Doktorski. Birth of the Accordion. The Classical Free-Reed, Inc. 1998 [200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英语).
- ^ Clements, Andrew. Unsuk Chin: Piano Concerto; Cello Concerto; Šu review – reimagining the concerto form. 2014-08-13 [2017-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1).
- ^ Lau, Frederick. Kai-wing Chow , 编. Beyond the May Fourth Paradigm: In Search of Chinese Modernity. Lexington Books. 2008: 212–215. ISBN 978-0739111222.
- ^ 冯海云. 现代笙演奏技术概论 (学位论文). 中央音乐学院. 2010 [2017-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9).
- ^ 黄钰伦. 國樂健康教育--「笙」體的奧秘. 2013-12-11 [201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7).
- ^ 王子初. 中國青銅樂鐘的音樂學斷代——鐘磬的音樂考古學斷代之二. 中国音乐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86-89): 18.
点笙:是指将点头用小烙针点到簧舌尖上,通过点头的重量,减少簧舌的振动,使簧片上的音高降低半个音,从而调到正确的音髙。
- ^ 20.0 20.1 20.2 蔡灿煌 (编). 追憶淡忘中的音樂往昔: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樂器收藏圖錄. 台北市: 远流. 2010: 50–61. ISBN 978-957-32-6655-6.
- ^ 笙及其吹奏技巧. 中华文化天地.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2).
- ^ 22.0 22.1 22.2 22.3 冯海云. 現代笙音程與音階基礎教程.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3-01: 1–42. ISBN 978-7-81096-472-2.
- ^ Witzleben, J. Lawrence. "Silk and Bamboo" Music in Shanghai: The Jiangnan Sizhu Instrumental Ensemble Tradition.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42.
- ^ 林佩祈. 笙在中國音樂中之應用 (学位论文). 中国文化大学. 2012.
- ^ 中音笙介绍. yueqixuexi.com. [2018-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1).
- ^ 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 唐山笙坊. [2017-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 ^ 胡天泉简历. 民乐国际. [2017-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 ^ 28.0 28.1 陈佩怡. 閻海登《晉調》之研究.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 2012 [2017-09-19].
- ^ 29.0 29.1 唐富. 古今論笙. 北方音乐. 2000, (2000年第1期): 29-32.
- ^ 30.0 30.1 沈翎玄. 蘇文慶笙作品之探討 —以《笑傲江湖》、《大地笙歌》為範圍 (学位论文). 中国文化大学音乐学系硕士班中国音乐组. 2013.
- ^ 孟建军. 精研六律 细调五音——访制笙名家王泽爽. [2018-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5).
延伸阅读
编辑[编]
相关条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笙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笙
- Cheng.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Chisholm, Hugh (编).
- 丝绸之路项目. 笙——中国吹管乐器.(英文)
- 自由簧乐器在古典音乐里的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Classical Free-Reed, Inc. (英文)
- YouTube 影片:参观笙演奏专家胡天泉的家-第一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二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三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