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中国)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9月30日) |
琵琶,(又称批把)是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从东汉开始就已经出现,并且经由中国而广泛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琉球、越南等地区。
琵琶艺术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崇明县、南汇区,浙江省平湖市 |
分类 | 传统音乐 |
序号 | 618 |
编号项目 | II-119 |
登录 | 2008年 |
名称
编辑琵琶一般分曲颈和直颈两种,目前主流的琵琶是指曲颈琵琶,两者皆适用于马背、竹席和木椅上使用。
其名称来源一说为“推手为琵,引手为琶”,另一说为乐器形似“枇杷果”。
曲颈琵琶的琴身成椭圆状的梨形,唐宋明清各个朝代的曲颈琵琶形状均不相同,琵琶虽然外形可长可短、可肥可瘦,但在唐朝之后其内部结构就已经和今日的琵琶大同小异。
曲颈琵琶是经由丝绸之路从中亚的游牧民族那里传进中国的,其来源有二,一说是来源于波斯(现伊朗)的军乐,一说是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乐器,两者均有其证据。虽然在唐朝之后中国各地就有大量的实物琵琶出土,但唐朝之前的琵琶则不尽然,“琵琶”这一词汇在东汉、魏晋和隋朝的各种诗歌、乐谱之中均能找到,不过因为缺乏出土实物证明,所以无法判定唐朝之前的“琵琶”是否就等于今日之“曲颈琵琶”。
直颈琵琶的琴身成圆形,上接一条长直的琴颈,又称秦汉子或秦琵琶,来源于秦朝所在地的甘肃省,至于它是中国本土发明的还是从中亚游牧国家传入的,学术界尚未有定论,目前以中国本土的理论占优势。
历史
编辑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南北朝时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于演奏琵琶,所以后世称这种乐器为阮咸,或是秦汉琵琶。秦汉琵琶琴身呈圆盘状而直项。
曲项琵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从龟兹传到北周[1],其琴柄向后折曲,琴身作半梨形,为现代琵琶的前身。当时琵琶是横抱用拨子弹奏,马背上弹奏,或用于伴奏或合奏[2]。当时西域音乐蔚为潮流,并用于交谊场合[3]。
唐朝时期,西域琵琶乐为诗人推崇,白居易有《琵琶行》诗,元稹有《琵琶歌》;西域音乐受国家重视与鼓励,宫廷设梨园教坊负责。西域琵琶乐师中著名的有曹刚、裴神符、裴兴奴等。
唐太宗时,裴神符废拨用手爪[4][5],但不成主流;当时有僧侣带琵琶到日本,日本保留唐制至今,称日本琵琶(琵琶,びわ),日本仍保存有唐时琵琶实物,如正仓院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宋朝以后,“夷夏之防”趋于严密,西域乐师及乐器不用于宫廷,琵琶技艺遂流入民间。至于在宋、元、明三代时,关于琵琶音乐发展的记载十分有限,乐谱方面更未有所发现。
1819年,华秋𬞟等人合编的《琵琶谱》于江苏无锡出版,是目前所发现最早印行的琵琶乐谱。此后琵琶乐谱相继出版,重要的出版物有1895年李芳园所编的《南北派琵琶十三套大曲新譜》、1916年沈肇州所编的《瀛洲古调》、1936年徐卓所编的《瀛洲古调》、1926年沈浩初所编的《养正轩琵琶谱》、1934年何柳堂所编的《琵琶乐谱》。这些乐谱的编印者都是文人出身,亦有流传于民间艺人之间的手抄本。
民国时期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相、品。目前的琵琶主要是6相24四品,全是半音排列,甚至发展出8相30品。
由于历久远,有较多古曲流传,形成不同的表演流派。古曲按音乐类型可分为文曲、武曲,按乐曲型式可分为小曲、套曲、大曲,多为有标题的多段体,内容或写景、叙事、寓意于景。
流派
编辑南派
编辑保持隋唐时期古典的形式以及演奏风格和曲目,横抱用拨子弹,主要可见于南管、北管音乐,此外传到日本的日本琵琶也主要是这一系。(指南管琵琶)
南派琵琶分为几个流派:
无锡派
编辑无锡派琵琶兼收南北两派。清代华秋𬞟(1784-1859)兄弟二人向南北两派学习琵琶,北派琵琶以王君锡为代表,南派琵琶以陈牧夫为代表。编著了《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或《华氏谱》,袭承北派王君锡和南派陈牧夫的传谱,采用工尺谱,是中国最早发布印行的琵琶谱。对后世研究琵琶在清代中叶至民国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也影响了其他的流派。无锡派的主要传人有徐悦庄,徐悦庄之学生有吴畹卿。吴畹卿的学生有邹道平、乐述先、唐石琴、李轩臣、杨荫浏。其他传人还有杨廷果。杨荫浏传给曹安和。曹安和是无锡派最后一代传人。无锡华彦钧(阿炳)和以上传人非师承关系,但有可能受到无锡派的影响。由于无锡派琵琶传人不多,在杨荫浏及曹安和之后再无传人,虽有人演奏无锡派的曲目,但是无锡派琵琶还是在无传人的状态下逐渐式微。无锡派琵琶主要曲目有〈海青拿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普庵咒〉、〈月儿高〉等。
崇明派
编辑崇明派琵琶以沈肇州为代表。传谱为《瀛洲古调》。可以追溯到清代。清初琵琶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琵琶为直隶派,技法主要使用上出轮。北派琵琶在通州地区声名远扬。而白在湄是当时通州北派琵琶的代表人物。崇明人贾公逵来到通州(现在的南通地区)拜白在湄为师,学习琵琶。贾公逵在白在湄的指点下技艺突飞猛进。据《崇明乾隆县志》形容贾公逵的琵琶技术为:“其音能肖百物,或为风雨声,人皆思挟续;为众乐声,八音具奏;为鏖战,则甲马奔驰,金鼓戈矛齐蔚震,闻者惊诧”。而在《崇明光绪县志》则记载:“其音……或金鼓齐鸣、甲马奔驰、戈矛格磔为鏖战声,听者腭眙”。[6]在崇明旧时的《崇明县民国县志》(1929)上有记载:“宋珩,字楚玉,廪贡生,寄海门。通音律,善琵琶。初贾公逵得四弦指法于白在湄,传李连城,珩从连城受转关护索…”[7],证实了早期崇明派琵琶脱胎于白在湄的北派琵琶。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王东阳,继承了崇明派古曲的基础上,以节奏不同的变化上,谱成慢板22首,快板7首及文板5首。[6]《瀛洲古调》,为崇明派重要传人沈肇州整理并传谱,于1916年于江苏省教育厅出版。里面包涵四十五首曲子。有慢板22首,快板17首,文板5首,武板1首,为十面埋伏。
平湖派
编辑清代的李芳园是平湖派琵琶的集大成者。平湖派琵琶和其他流派不同的是平湖派基本采用下出轮,而其他采用下出轮的流派主要祇有崇明派。
浦东派
编辑浦东派以清代的鞠士林为源头,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林石城等人传承,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传谱。主张武套要气势宏伟,文套需表情细腻,大曲有刚有柔、文武套的手法并用。[8]为现今少数演奏《海青拿天鹅》的流派。[9]
汪派(上海派)
编辑汪派由汪昱庭所创,汪昱庭曾向平湖派的李芳园、殷纪平和浦东派的陈子敬等人学习,进而自成一格。第二代传人为李廷松,第三代传人李光祖,第四代传人郝贻凡。代代相传一把清代流传下来的张伯年琵琶。《阳春白雪》为其代表曲目,也常演奏《塞上曲》、《青莲乐府》、《月儿高》、《平沙落雁》、《陈隋》、《将军令》、《普庵咒》、《霸王卸甲》等曲。
北派
编辑直抱、指(指甲,多用假指甲)弹。
南管琵琶
编辑南管琵琶保留唐代时的横抱方式,但已不用拨子,而是用指弹。
形制结构
编辑北琵琶
编辑现时常见的琵琶,有4根弦,名称为子弦、中弦、老弦、缠弦。空弦定音为A-D-E-A,琴颈、琴身上共有6个相、24个品,除了最高音的1个品之外,其余相、品均按十二平均律的半音排列。
南管琵琶
编辑南管音乐所使用的琵琶,形制仍保留唐代琵琶的样貌,琴身较为宽阔,面板因要配合南管较为轻柔的演奏,在制作时略为下凹,降低共鸣的音量。[来源请求]
怒族琵琶
编辑怒族琵琶为怒族传统音乐会使用的拨弦乐器,当地称之为“达比亚”,琴身有椭圆形或长梯形。
演奏指法
编辑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按弦,在一些近代作品中,在高音区域用大指按弦。向左或右推拉弦线以改变音高并制造滑音。并弦、绞弦等技法,发出特别效果。
大部分演奏者使用假指甲拨弦,一些对音色有特别要求的演奏者会使用真指甲拨弦。五个手指上皆以胶布固定假指甲在真指甲上。食指和大指以“滚指”能够造成长音效果。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指五个手指“轮指”亦能够造成长音效果。技法主要有弹、挑、摭、分、摘、滚、轮、扫、拂等指法,亦可以拍打琴身来得到敲击乐的效果。
曲目
编辑古曲
编辑1920年代
编辑1950年代
编辑1960年代
编辑1970年代
编辑1980年代
编辑- 《祝福琵琶协奏曲》 1980年, 赵季平
- 《新翻羽调绿腰》 1982年, 杨洁明
- 《九连钰》«Nine Jade Chains» 1983年, 杨静
- 《品诉》 «Disclosure» 1984年, 杨静
- 《人生篇‧天鹅》 1984年, 刘德海
- 《人生篇‧老童》 1984年, 刘德海
- 《人生篇‧春蚕》 1984年, 刘德海
- 《人生篇‧童年 (乐曲)》 1985年, 刘德海
- 《人生篇‧秦俑 (乐曲)》 1985年, 刘德海
- 《琵琶协奏曲》 1986年, 罗永晖
- 《功夫 (乐曲)》 1987年, 林乐培
- 《怒琵琶协奏曲》, 卢亮辉
1990年代
编辑- 《天灵灵叙事曲》(双琵琶叙事曲) 1990年, 罗永晖
- 《太行欢歌》(琵琶重奏曲) 1993年, 吴俊生
- 《龟兹舞曲》 «Dance along the old Silk-road» 1993年 杨静
- 《春秋琵琶协奏曲》 1994年, 唐建平
- 《泼墨仙人》 1996年, 罗永晖
- 《琵琶协奏曲》 1997年, 三木稔
- 《千章扫》 1997年, 罗永晖
- 《曙光 (乐曲)》 1997年, 林乐培
2000年代
编辑- 《楚汉协奏曲》 2001年, 赖德和
- 《昭陵六骏》 2001年, 刘德海
- 《杨家将协奏曲》 2003年, 锺耀光
- 《千秋颂随想曲》 , 杨春林
- 《月儿高幻想曲》, 黄晓飞
- 《昭君别情》, 黄晓飞
- 《龙凤图腾》, 贾群达
- 《间歇泉》«Geyser», 2000年,杨静
- 《梦断敦煌》«Severed Dream of Dunhuang», 2001年,杨静
- 《爱怨》«Aien»(歌剧)2006年,三木稔三木稔
2010年代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隋书·音乐志》: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
- ^ 《隋书·音乐志》:龟兹国……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拔、贝等十五
- ^ 颜氏家训:齐朝一士大夫有一儿年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服事公卿,无不宠爱
- ^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祖悦甚,后人习为搊琵琶
- ^ 无名氏《国史异纂》:贞观中,弹琵琶裴洛儿,始废拨用手爪,所谓搊琵琶也
- ^ 6.0 6.1 柴焘熊. 瀛洲派琵琶的奠基人贾公逵. 上海市崇明区文化馆. 上海市崇明区文化馆. [2017-07-27].
- ^ 【海上记忆】这首名曲或许诞生在崇明人之手. web.shobserver.com. [2022-07-21].
- ^ 林石城. 〈浦東派琵琶初探〉. 《广州音乐学报》. 1982, (01): 66-76.
- ^ 舒银. 〈浦東派琵琶曲《海青拿天鵝》演奏分析〉. 《乐器》. 2012, (05):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