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澎公庙
阖澎公庙,台湾澎湖庙宇繁多,往昔便有“公庙”、“私庙”之分。“公庙”又称“阖澎”,相对于“角头庙”因由单一聚落村民供奉而具备私庙的性质[1],“阖澎公庙”的祭祀圈涵盖全澎湖群岛境内的村民,其中澎湖天后宫、妈宫城隍庙与澎湖观音亭由于香火兴旺,遂有“阖澎三大古庙”之称。[2]:25
此外,“阖澎公庙”乃是1980年代之后学界提出的名词,故澎湖全境居民的公庙参拜习惯,未必与罗列的公庙全然相符。[注 1]
沿革
编辑普遍定义下的“阖澎公庙”多建于清代,具备官祀性质[2]:40,倡建者或修建者泰半出自于澎湖通判或澎湖水师协副将等官职人士[2]:25-51。
阖澎公庙仍如同其他寺庙一般,庙务亦是仰赖信众捐献的香油钱维持;例外的是澎湖武圣庙,清季时武圣庙香火不旺,水师协镇署每年仍会在武圣庙举办三次祭典,费用由协镇署支出[2]:32-34,却并非所有的公庙皆有官方经费的支援,例如地处边陲的澎湖三官殿,由于周遭居民与信众偏少,造成香油钱不足,长期多处于财务困难的窘境。[2]:35
有清一代澎湖妈宫社的聚落普遍分布零星,除了邻近港澳的妈宫社三甲人口较众之外[2]:13-15,仅在北郊形成稍大的聚落,包括红木埕(又称“红毛城”,因荷兰东印度公司曾在此筑城而得名[3],约在马公市朝阳里北辰市场一带)、火烧坪社与澳仔底社(今光荣里与光明里)。[2]:21-24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法战争结束后,清廷在妈宫兴建澎湖厅城(即光绪城),厅城幅员不大[4],而妈宫三甲仍多涵盖城墙之内,足见清季澎湖厅政经与人口分布的重心即在妈宫三甲;三甲分别是南甲(今中央里与复兴里)、东甲(今启明里与重庆里)以及北甲(今长安里)。[2]:21-24
综观“阖澎公庙”诸庙因多集中于妈宫港澳(即三甲,今马公港区),澎湖诸岛各乡里保有托付妈宫老市街三甲管理“公庙”的旧惯[注 2];但因妈宫各甲地居民除了接管公庙之外,又需兼顾各自的角头庙(私庙)事务,管理人员时有重叠,是以“公庙”与“角头庙”的庙务并不易清楚划分。[2]:35-37
除此之外,文澳城隍庙亦因位处的暗澳(今西文里),远离妈宫市街,长年以来香火并不兴旺,相对于公庙,地方庙色彩反而更为浓厚。[5]
进入日治时期,因应政权转换(经费来源动荡),又逢马公市区重划,包括阖澎公庙在内的不少庙宇因此迁建、甚至拆除。[2]:29-51
公庙列表
编辑尚存的公庙
编辑名称 | 设立年份 | 开基者 | 主祀 | 用神 | 管理者 | 备注 |
---|---|---|---|---|---|---|
澎湖天后宫 |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前 | 不详 | 天上圣母 | 水 | 妈宫南甲居民 | 合称“阖澎三大古庙” 三大古庙过往采三甲轮管制,一年一换 长此以往,并不利于阖澎公庙庙务的推动与长远的规划 三甲亦常有推诿卸责之情事 自1986年起,南甲首倡各甲固定接管单一公庙之议,渐成定制[2]:35-40 |
澎湖观音亭 |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 薛奎 | 观音大士 | 金 | 妈宫北甲居民 | |
妈宫城隍庙 | 清.乾隆44年(1779) | 谢维祺 | 城隍爷 | 水 | 妈宫东甲居民 | |
澎湖武圣庙 | 清.康熙23年(1684)后 | 不详 | 关圣帝君 | 火 | 水师协镇署与东甲居民 | 初建于澎湖水师协镇署西侧(约今天后宫西侧) |
清.光绪元年(1875) | 吴奇勋 | 东甲居民→红木埕顶芸居民 | 原庙圯废,迁建武圣庙于红木埕处 | |||
澎湖水仙宫 | 清.康熙35年(1696) | 薛奎 | 水仙尊王 | 水 | 台厦郊会馆乡绅 | 澎湖水仙宫与台厦郊会所于光绪元年(1875)合并[6] |
施公祠 | 清.康熙22-35年间
(1683-1696) |
不详 | 天仙府大帝 (福州信仰) |
海坛馆后人项氏一家 | 旧名“施将军庙”,原庙设于澎湖医院处 | |
阴阳堂 | 清.道光年间
(1821-1850) |
不详 | 阴阳公
白无常 |
班兵背景之后人[注 3] | 旧称“有应公庙”或“显灵庙” 多祀孤魂野鬼,直至1827年前并无主神镇庙 | |
祠坛(澎湖) | 清.康熙23年(1684) | 詹六奇[注 4] | 锺馗 | 水 | 澎湖水师协镇署 | 旧称“无祀祠”、“无祀坛”或“大众庙” |
澎湖三官殿 | 清.乾隆四年(1739) | 胡格 | 三官大帝 | 金土水 | 红木埕顶芸居民 | 旧称“嘉荫亭”或“五里亭” |
文澳城隍庙[5] | 清.康熙、雍正年间
(1684-1728) |
不详 | 城隍爷 | 水 | 澎湖厅署衙门与暗澳居民 | |
澎湖福德祠[7] | 疑为乾隆56年(1791) | 不详 | 财神土地公 | 土中藏金 | 妈宫东甲居民 | 原附祀于妈宫城隍庙之中 |
已不存的公庙
编辑名称 | 设立年份 | 开基者 | 主祀 | 备注 |
---|---|---|---|---|
风神庙 | 清.乾隆55年(1790) | 王庆奎 | 风神爷 | 原庙最初建于妈宫城隍庙东侧,几经迁拆。 日治时期因马公小学校兴建,庙身复拆。 适后逢大正12年(1923)天后宫大改建,便将风神爷改奉于澎湖天后宫中。 |
龙神庙 | 清.道光六年(1826) | 蒋镛 | 龙王 | 又称龙王庙。 清季通判蒋镛拆建部分的澎湖观音亭,于观音亭东侧独立成庙。 日治时期又并祀澎湖观音亭内,今安奉于东厢房中。 |
昭忠祠 | 清.光绪四年(1878) | 吴奇勋 | 殉职兵勇 | 殉职兵勇部分与戴潮春事件有关,部分则为战舰失事殉难者。 原祠约建于今署立澎湖医院附近。 |
程朱祠 | 清.光绪11年(1885) | 程邦基 | 程颐、朱熹 | 原祠约建于今马公市中兴路、重庆街交会口。(风柜尾绅商蔡玉成资建) 曾作文石书院山长的宿舍。[8]:123 |
图辑
编辑-
南甲:澎湖天后宫
-
南甲:澎湖水仙宫兼台厦郊会馆
-
北甲:澎湖观音亭内龙王庙
-
东甲:妈宫城隍庙
-
红木埕:澎湖关帝庙
-
顶芸:澎湖三官殿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黄彦昇. 〈別誤會 角頭廟不是角頭老大開的廟〉. 保庇 NOW. 2018-02-23 [2018-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6) (中文(台湾)).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余, 光弘. 《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 (PDF).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88 [2018-09-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5) (中文(台湾)).
- ^ 伊能嘉矩. 《台灣踏查日記.下》. 由杨南郡 译注翻译. 台北市: 远流. 2005: 510–514. ISBN 9789573268963 (中文(台湾)).
- ^ 张, 志远. 《台灣的古城》. 台北县: 远足文化. 2007: 174-177. ISBN 9789866731006 (中文(台湾)).
- ^ 5.0 5.1 陈, 文龙; 高, 启进; 林, 文镇; 郭, 金龙. 《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澎湖县: 澎湖县文化局. 2010: 50–53. ISBN 9789860262797 (中文(台湾)).
- ^ 许玉河. 水仙宮.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18-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中文(台湾)).
- ^ 林, 文镇; 高, 锦煇.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二輯.馬公東甲:啟明里、重慶里》. 澎湖县: 马公市公所. 2006: 28–29 [2018-09-25]. ISBN 9789860038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1) (中文(台湾)).
- ^ 高启进. 《西瀛人物志》. 澎湖县: 澎湖县文化中心. 1999. ISBN 9570242264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