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据传是在建立夏朝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象征九州。《春秋公羊传注疏》认为九鼎代表天子的地位:祭祀的时候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1],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尚书正义》则在第十五卷《shàogào》中倾向于“九鼎”其实只是一只鼎。因为“九牧贡金为鼎”,所以名叫“九鼎”[2]。无论哪种解释,鼎在早期中国历史上都是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定鼎”一词,也成为定都的雅称。“问鼎”一词,也成为谋求取得天下或图谋夺取政权的代称。“一言九鼎”一词,也用于形容说话算话,绝不更改。

据说,秦灭周翌年,即把周室的九鼎西迁至咸阳[3][4]。也有传说灭周时九鼎沉没于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5]

来历

编辑

左传》称夏邦有德,九个远邦首长朝贡青铜,铸成九鼎,以象万物,使人民能辨别神怪[6][7]。《史记》以铸九鼎者为,引述当时官员的说法,称九州首长贡献之青铜,铸成九鼎,以享祭上帝鬼神[8],《帝王世纪》称禹铸鼎处为荆山[9]。《墨子》则称九鼎是蜚廉于山川采矿,而于昆吾铸鼎[10]

传说各鼎之上刻有各州的地理情况、贡赋定数,以及景色。据传说,鼎有之千钧重,合约7.5吨(另有一说为合6.66吨,因秦汉以前的斤约为222克,1钧为30斤)。

变迁

编辑
 
清代女画家陈书绘制的周成王卜年定鼎图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后,九鼎迁移至此。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11]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洛邑,将九鼎迁至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12]。《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7]。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

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13]楚顷襄王、齐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保九鼎不失。

失落

编辑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泗水捞鼎画像砖

秦灭周之后,九鼎失去下落,各种典籍对其下落莫衷一是,有几种说法:[3][4]

  1. 秦昭襄王时代秦灭周后将其迁入秦;
  2. 周显王三十三年(前336年)[14],或四十二年(前327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3. 周末战乱时被熔化铸钱或兵器。

根据司马迁王充的记载,秦始皇[5]汉文帝[15]均在泗水设法打捞过九鼎,均没有结果。

重铸

编辑

后世帝王亦曾屡次重铸九鼎,以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16]宋徽宗崇宁四年两次[17]最为有名。

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以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装饰以黄金,并仿明堂,在中太一宫之南建造九成宫,内有九室,陈列九鼎。中央之鼎为帝鼎,东方为苍鼎,南方为彤鼎,北方为宝鼎,东北为牡鼎,东南为冈鼎,西南为阜鼎,西方为晶鼎,西北为魁鼎[18]。政和七年(1112年)又铸造了“神霄九鼎”[19],分别命名为“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梧祀天贮醇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曜炼神之鼎”、“苍龟大蛇虫鱼金轮之鼎”。

2006年,位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重铸九鼎,永久放置在馆内展出供游客参观。[20]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见《春秋公羊传注疏》桓公卷四(起元年,尽六年)汉何休注:“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
  2. ^ 见《尚书正义》第十五卷《召诰》:云“九鼎”者,案宣三年《左传王孙满云:“昔之方有德也,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然则九牧贡金为鼎,故称“九鼎”,其实一鼎。案《战国策》颜率说齐王云,昔武王克商,迁九鼎,鼎用九万人,则以为其鼎有九。但游说之辞,事多虚诞,不可信用。然鼎之上备载九州山河异物,亦又可疑。未知孰是,故两解之。
  3. ^ 3.0 3.1 见《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原文:“……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及《汉书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原文:“……后百一十岁,周赧王卒,九鼎入于秦。或曰,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4. ^ 4.0 4.1 见东汉王充论衡儒增篇第二十六, 原文:“……传言: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案本事,周赧王之时,秦昭王使将军攻王赧,王赧惶惧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还王 赧。王赧卒,秦王取九鼎宝器矣。若此者,九鼎在秦也。始皇二十八年,此游至琅邪,还过彭城,齐戒祷祠,欲出周鼎,使千人没泗水之中,求弗能得。案时,昭王 之后三世得始皇帝,秦无危乱之祸,鼎宜不亡,亡时殆在周。传言王赧奔秦,秦取九鼎,或时误也。传又言宋太丘社亡,鼎没水中彭城下,其后二十九年秦并天下。若此者,鼎未入秦也。其亡,从周去矣,未为神也。春秋之时,五石陨于宋。五石者星也,星之去天,犹鼎之亡于地也。星去天不为神,鼎亡于地何能神?春秋之 时,三山亡,犹太丘社之去宋,五星之去天。三山亡,五石陨,太丘社去,皆自有为。然鼎亡,亡亦有应也。未可以亡之故,乃谓之神。如鼎与秦三山同乎,亡不能 神。如有知欲辟危乱之祸乎,则更桀、纣之时矣。衰乱无道,莫过桀、纣,桀、纣之时,鼎不亡去。周之衰乱,未若桀、纣。留无道之桀、纣,去衰末之周,非止去 之,宜神有知之验也。或时周亡之时,将军人众见鼎盗取,奸人铸烁以为他器,始皇求不得也,后因言有神名,则空生没于泗水之语 矣。……”
  5. ^ 5.0 5.1 见《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原文:“……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6. ^ 见《左传宣公三年,原文:“……昔夏之方(邦)有德也·远方(邦)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7. ^ 7.0 7.1 见《史记楚世家,原文:“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 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 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 也。”楚王乃归。”
  8. ^ 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原文:“有司皆曰:闻昔泰帝(太帝、大帝)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一作鬺烹,谓煮而献之)上帝鬼神,遭圣则兴……”
  9. ^ 刘昭注《后汉书》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荆渠也。”
  10. ^ 《墨子》:“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乡(飨)”!”
  11. ^ 见《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原文:“……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12. ^ 见《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原文:“……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雒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
  13. ^ 见《战国策第三卷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原文:“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14. ^ 《史记·六国年表》:周显王三十三年,宋太丘社亡。
  15. ^ 见东汉王充论衡儒增篇第二十六,原文:“……孝文皇帝之时,赵人新垣平上言:“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于泗水,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气,意周鼎出乎!兆见弗迎则不至。”于是文帝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神器事皆诈也,于是下平事于吏。吏治,诛新垣平。夫言鼎在泗水中,犹新垣平诈言鼎有神气见也。”
  16. ^ 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原文:“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余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馀斤。太后欲以黄金千两涂之,姚涛曰:“九鼎神器,贵于天质自然。且臣观其五采焕炳相杂,不待金色以为炫耀。”太后从之。自玄武门曳入,令宰相、诸王帅南北牙宿卫兵十馀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
  17. ^ 见《宋史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五行四,原文:“……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既奉安于九成宫,车驾临幸,遍礼焉,至北方之宝鼎,忽漏水溢于外。刘炳谬曰:“正北在燕山,今宝鼎但取水土于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后竟以北方致乱。……”
  18.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三十五;《宋史》卷六十六《五行志》
  19.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八;《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十七;《容斋三笔》卷第十三·鼎
  20. ^ 周王室の宝物「九鼎」、復元され国家博物館に登場. 人民网日本语版. 2006年5月19日 (日语). [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