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又称秦筝、汉筝[1][2][3],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十二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古筝艺术
分类传统音乐
序号619
编号项目II-120
登录2008年
16弦古筝

命名

编辑

一说为象其音色[4],一说来自二人争夺乐器的故事[5][6][7]

历史

编辑
 
唐人宫乐图

古筝在春秋时期秦国已经存在[8],用于原始的舞乐。

 
古筝演奏

时,筝为的琴身加装至5弦而成[9][10]。 魏·阮璃《等筝赋》“弦有十二”

唐朝初年(公元7世纪)有轧筝的记载,证由击弦乐器转变为拨弦乐器[11][12],并发展至13弦,接近现代古筝刍形[13][14][15]。唐·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南宋时,轧筝易名“蓁”,7弦筝和13弦同时被使用[16][17],而14弦筝多用于民间[18]以后广用16弦筝而未有7弦筝[19]潮州传统筝有16根琴弦和锥形琴体,主要在中国南方地区使用,可追溯到明朝后期。

琴体

编辑
 

筝体为木制空盒,呈扁长方形,面版有弧度突出。弦两端搭在山口上,左山口呈S形,右岳山为平直。左侧为筝尾,或称凤尾,有弦钉以固定琴弦,右侧有螺丝钉,可以调节弦张力来控制音高;中间有称为雁柱的琴码支撑琴弦,移动琴码也可调音。筝的弦数因地域流派不一,最常见为21弦筝,另有16弦筝、26弦筝等,因流派不同而有尼龙钢弦、钢弦、丝弦等。

古筝的高音弦最靠近弹奏者,低音弦在最外,由内至外称1弦至21弦。21弦筝通常按照D大调五声音阶定弦,过左手在琴码左方按弦方可得到升音;在现代多调式(或称无调式)乐曲中,则是透过特定音阶设定达到不同特殊曲风的目的。

弹法

编辑
 
演奏者手指上用胶带缠绕者即为义甲


有流派主张戴义甲,有流派主张不戴义甲。现在一般弹古筝者戴着义甲,通常由玳瑁尼龙、塑胶等制成,由胶带缠绕黏固定于第1指节。

戴义甲除了弹奏需要,亦有保护手指之作用。

指法:

  • 右手
    • 托:大指向外拨弦
    • 擘:大指向内拨弦
    • 抹:食指向内拨弦
    • 挑:食指向外拨弦
    • 勾:中指向内拨弦
    • 剔:中指向外拨弦
    • 花:大指在板前花带出连拨数弦
    • 连托:大指向外由高音至低音依次连续拨弦
    • 连擘:大指向内由低音至高音依次连续拨弦
    • 连抹:食指向内由低音至高音依次连续拨弦
    • 连挑:食指向外由高音至低音依次连续拨弦,戴义甲者不用此法
    • 连勾:中指向内由低音至高音依次连续拨弦
    • 摇:大指反复托擘一条弦
    • 密摇:较一般的摇更快速
    • 勾搭:中、大指先后弹出八度音列
    • 小勾搭:用抹、托弹出少于八度的2个音列
    • 双托:用大指由内向外连拨2条弦,奏出大二度增二度和弦
    • 双擘:用大指由外向内连拨2条弦,奏出大二度增二度和弦,戴义甲者不用此法
    • 双抺:用食指由外向内连拨2条弦,奏出大二度增二度和弦
    • 双勾:用中指由外向内连拨2条弦,奏出大二度增二度和弦
    • 撮:中、大指同时勾、托奏出八度和弦
    • 反撮:中、大指同时剔、擘奏出八度和弦
    • 小撮/食指撮:食、大指同时抹、托奏出少于八度的和弦
    • 小反撮:食、大指同时挑、擘奏出少于八度的和弦,戴假甲者不用此法
  • 左手:
    • 按:弹奏前按弦,将空弦音升高小二度或更高
    • 上滑:弹奏后按弦,奏出空弦音带滑音升高小二度或更高的
    • 下滑:弹奏前按弦至特定音高,弹奏后放手,奏出按弦音带滑音至空弦音
    • 猱:弹奏空弦音后,反复上、下滑音
    • 颤音:快速的猱

传统古筝流派

编辑

潮州筝

编辑

流传于潮州揭阳汕头闽南东南亚潮语地区,是“潮州弦诗”的一部份,风格旖旎妩媚。潮州筝曲调式多变,有明快的轻三六、厚重的重三六、悲凉的活五等,另有“曲速三变”、“催法”等曲法。潮州弦诗乐最具有代表性的乐曲是“潮乐十大套”。由于其地理位置,潮州筝派是中国近代古筝海外传播的先导,辐射范围包括越南琉球东南亚香港澳门台湾等。[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河南筝

编辑

流传于河南省,又称"中州古调",风格高亢明亮。主要来源于“大调曲子”。“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是从明朝中叶至清朝乾隆年间流行在开封的曲艺为基础逐渐演化而来的。传统河南筝曲主要可分为板头曲及牌子曲两大类。右手技巧:“拇指靠弹重托”、“短摇”、“倒剔正打”。左手技巧:“以韵补声”,这也是河南筝派的最大特点,即左手利用按、揉、吟、颤等技法奏出大、小颤音和上、下滑音,使旋律获得装饰效果,以增强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和地方特色。[2][永久失效链接]

山东筝

编辑

流传于山东省菏泽地区郓城鄄城,风格刚健深沉。有山东琴曲组成的“大板曲”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民间小调组成的“小板曲”两种。华丽明快为山东筝的特色,主要使用右姆指奏旋律,右手小关节托劈(多16分音符)、带有音头的刮奏、左手颤弦振幅大,另外有“走指”[来源请求]和“邻弦同音”等特色技法。

 
现代制作的山东筝

浙江筝

编辑

流行于江苏浙江地区,由于浙江省省会杭州市古称武林,故浙江筝又称“武林筝”、“杭筝”。浙江筝派由于形成时间较晚,受到了大时代环境及人为的影响,成为五大流派中的后起之秀。其内容主要为丝竹乐板头曲弦索套曲等,并与“杭州滩簧”关系密切。以右手清弹为主,其音乐淡雅、含蓄、清秀。其传统技法有“四点”、“摇指”、“双手抓筝”等。

客家筝

编辑

又名汉乐筝曲,流传于广东省兴宁梅县蕉岭大埔福建省西南部等客语地区,是“客家音乐”的一部份,风格典雅古朴,保留了不少古曲。有“硬线”、“软线”之分,硬线曲较轻快、华丽,软线曲古朴典雅、旋转委婉。

福建筝

编辑

流行于闽南语系客家语系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上杭县永定县等闽西南诸县区域,惯称福建筝为“闽南筝”。起源于福建“古乐合奏”,以古筝为主奏乐器的演奏形式,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间,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著。

陕西筝

编辑

又称为秦筝,是以今日之“秦声”音乐风格为依据。“秦声”概指秦地的传统音乐,包括戏曲、宗教音乐和所有陕西风格的民间音乐。 陕西风格筝曲的音律上的特殊性和2个变音(即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偏高,七级音偏低)的游移性为其特征。

新型古筝

编辑

蝶式筝

编辑

1978年,何宝泉上海音乐学院研制发明蝶式筝,外形如蝶,筝体犹如两个筝并在一起,采用一个共鸣体。蝶式筝有2列按五声音阶排列的弦,有2个演奏区,可以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或者十二平均律的所有半音,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了半音或变化音,还装有弦钩以改变某些定弦音的音高 。[20]

新筝

编辑

新筝即新型转调筝,由河北福海新筝公司研发制作的专利民族乐器。新筝是在古筝基础之上研制而成的一种新型乐器,它具备2个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演奏区,可以同时具备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或者十二平均律的所有半音,可以演奏调式复杂的作品。

著名筝曲

编辑

传统筝曲

编辑

山东筝曲

编辑

河南筝曲

编辑

客家筝曲

编辑

潮州筝曲

编辑

浙江筝曲

编辑

陕西筝曲

编辑

1930年代

编辑

1950年代

编辑

1960年代

编辑

1970年代

编辑

1980年代

编辑

1990年代

编辑

2000年代

编辑

2022年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南朝萧纲《筝赋》:“听鸣筝之弄响,闻兹弦之一弹。足使游子恋国,壮士冲冠。……”
  2. ^ 李端诗《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3. ^ 秦观词《满庭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4. ^ 东汉刘熙释名》:“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5. ^ 赵璘因话录》:“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6. ^ 日本17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著《乐道类集》:“……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7. ^ 宋代集韵》:“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8. ^ 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谏逐客书》:“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
  9. ^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记载:“筝,谨按《礼记·乐记》,五弦筑身也”
  10.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11. ^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
  12. ^ 陈旸《乐书》卷一百四十六中亦载:“唐有轧筝,以竹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
  13. ^ 颜师古史游《急救篇》:“筝亦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
  14. ^ 吴融诗《李周弹筝歌》:“……就中十三弦最妙,应宫出入年方少。……”
  15. ^ 李远诗《赠筝妓伍卿》:“一行哀雁十三声”
  16. ^ 陈元靓《事林广记》:“蓁,形如瑟,二头俱方,七弦七柱,以竹润其端而轧之”
  17. ^ 曾三异在《同话录》中记载如下:“世俗有乐器,小而用七弦,名轧筝,今乃谓之蓁。”
  18. ^ 陈旸《乐书》:“本朝用十三弦,然非雅部乐也”
  19.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
  20. ^ 古筝改造才刚刚开始——古筝家王天一展望新筝前景[永久失效链接]》,中国乐器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