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沙
吴沙(台湾话:Ngôo Sa,1731年9月14日—1799年1月14日),清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渡海来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率众入侵蛤仔难开垦,嘉庆三年十二月初九日(1799年1月14日)病逝。带领漳、泉、粤三籍移民垦殖了兰阳平原兰阳溪以北区域,是汉人成功进入兰阳平原之先驱者,在汉族移民间有“开兰第一人”之称誉。
吴沙 | |||||||
---|---|---|---|---|---|---|---|
兰阳平原汉人开拓者 | |||||||
国家 | 大清帝国 | ||||||
时代 | 近代 | ||||||
封号 | 武信郎 | ||||||
祖籍 | 福建省漳州 | ||||||
出生 | 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 (1731年9月14日)[1] 大清帝国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 | ||||||
逝世 | 嘉庆三年十二月初九日 (1799年1月14日)[1] | ||||||
墓葬 | 吴沙墓 | ||||||
| |||||||
简介
编辑吴沙 | |
闽南语名称? | |
---|---|
全汉 | 吳沙 |
全罗 | Ngô͘ Soa |
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1731年9月14日)午时,吴沙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漳州人林汉生率众进入宜兰平原开垦,侵略原住民领土,因此旋遭台湾原住民出草抵御,拓垦失败。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吴沙渡海来台,于淡水上岸, 后移居三貂,与平埔族等原住民族社从事贸易活动。[2]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林元旻由乌石港北边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垦淇武兰〈今日礁溪乡〉,为汉人入垦兰阳平原最早者[3]。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以吴春郁名义合法取得三貂岭立丹庄(今贡寮)土地垦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招募垦民。[4]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吴沙自组拓垦垦号,带领200移民进入蛤仔难,往宜兰平原开发。在原住民传统狩猎的地方进行试探性开垦,彼此相安无事,是为宜兰拓垦之始。[5][6]当时台湾东部尚未设立地方政府,因此尚未纳于大清版图。迨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始置噶玛兰厅。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吴沙协助官方平定林爽文之乱,堵贼有功,进而受封为“武信郎”[7]。
嘉庆元年(1796年),吴沙率领乡勇、游民、通译等千馀人攻占乌石港,遭到原住民反击抵御,死伤惨重,连吴沙之弟吴立亦阵亡,吴沙于是率众退回三貂角。[8]
嘉庆二年(1797年),宜兰原住民流行天花,病死甚众。吴沙谙汉方,乃主动医治原住民,终得原住民信任,入兰开垦,吴沙率众人乘机入侵宜兰头城地区,文武兼用,以漳州移民为主力,配上泉州人和客家族群,以十数人为一结、集合数十结人群为一围等形式,陆续开发头围、二围、三围地区,最终占领宜兰。宜兰县志记载:“惟当时吴(沙)使用火器甚猛,平埔族终于不敌溃走,撤至西势之哆啰美远、珍仔满力、辛仔罕三社为后图,吴乘势侵入,沿途无敌,遂入头围。”
当时兰阳地区尚未划入清朝版图,吴沙担心私垦获罪,于嘉庆二年亲自到淡水厅请求官府允许开垦蛤仔难,淡水同知何茹连答应吴沙的请求,官府封吴沙“吴春郁义首”戳,一切颇听其便。[9]
嘉庆三年十二月初九日(1799年1月14日)丑时,吴沙病逝,安葬在新北市贡寮区澳底,也就是在福隆海水浴场北三里之海滨。吴沙夫人继承丈夫遗志、带领吴光裔、吴化三人继续共同领导开发,至五围(今宜兰市北边)。
咸丰八年(1858年)头围县丞王兆鸿为感念吴沙开兰之功,特立“昭绩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于乌石港前,以为纪念。[10]
妻妾
编辑- 妻庄梳娘(1751年12月9日-1809年1月15日),字勤慈,乾隆十六年(1751年)农历十月廿二日生,与吴沙同乡,出身地方望族。在开垦宜兰时,据说她曾协助医治染上天花的平埔族三十六社,事后这些平埔族人感念其恩惠,便提供土地,使得开垦进度增加了二围、三围。吴沙去世后,她继承丈夫遗志继续开垦出了四围、五围[11]。嘉庆十三年(1808年)农历十一月卅日去世,即西历隔年1月15日。
后代
编辑- 长子吴光裔,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农历11月16日出生于漳州,隔年弟吴生出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父吴沙举家赴台,定居于三貂丹里内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幼弟吴光立出生。嘉庆四年(1799年),汉番讲和,吴沙夫人、吴光裔、吴化继续共同领导开发。吴光裔以苏长发之名呈请发给开垦许可,淡水同知李铭心认为时机未到覆文不准开垦。嘉庆六年(1801年),吴光裔会同赵隆盛、柯有成、何缋申请立为业户[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被驳回。嘉庆七年(1802年),完成五围(即今宜兰市)开拓后,即返回四围落脚建立家业。嘉庆十一年(1806年),海寇蔡牵欲自乌石港登陆占地,吴光裔率溪北头人及溪南番人等,自陆地围堵,协助官兵水陆夹攻,成功阻止海寇进犯。嘉庆十二年(1807年),海盗朱𣸣欲进犯苏澳,台湾知府杨廷理亲赴蛤仔难,并札谕溪北董事吴光裔、吴化、柯有成、何缋等人引导官兵水陆夹攻,朱𣸣不支败去。嘉庆十五年(1810年)11月9日,弟吴光立病逝,无传生。嘉庆十六年(1811年),吴光裔招伙建造金新安圳,开圳抚民。嘉庆十九年(1814年),吴光裔揭发刘碧玉伪造文书弊案。嘉庆二十年(1815年),揭发刘碧玉弊案后搭船前往京师,自此杳无踪迹。此时吴光裔45岁,同年农历6月26日病逝,遗有正室黄曲、侧室刘市、23岁的长子吴东山、19岁的次子吴进水以及三子吴合成、四子吴三品。
- 长孙吴东山育有吴溪忠、吴乌番二子,吴溪忠有子吴步蟾、吴九狮、吴红象三人,其中吴九狮过房予无传生的叔公吴进水;吴乌番有吴向佃、吴仁从两子。吴沙第三孙吴合成生子吴德来,有子吴清江。吴沙幼孙吴三品过房予三叔吴光立,生子吴月宫,有子吴根松。第五代孙吴步蟾有添土、添火、阿贞三子,添土派下子孙世居于家族聚落西南方、公厅北侧;阿贞派下子孙则世居于公厅西北侧。吴九狮有添泉、秋渊二子,秋渊有两名子嗣的后裔分别世居于公厅的西侧和西南侧。吴红象有一子阿才,吴向佃有三武、旺枝、石井三子,阿才派下子孙世居于家族聚落入口西侧。吴仁从有螟蛉子吴清泉,吴清江有子阿奎、炳耀、火才,吴火才的派下子孙世居于聚落东北方,分别居住于大稻埕道路东侧、东侧东北、聚落入口东侧北、东侧东及东侧南。吴根松有子阿昌、风镇、清坤,派下世居于聚落西北方,其中阿昌的曾孙一族居住在稻埕北侧中;风镇的三位孙子分别居住在稻埕北侧西;清坤的孙子居住在稻埕北侧西南。[12]
纪念
编辑- 宜兰吴沙文化基金会[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成立于2013年,以《 传承吴沙历史与文化 》、《 致力推广文化艺术 》、《 发展兰阳人文及观光 》、《 推广乐活农夫新体验 》、《 重拾手作生活乐趣 》为成立主旨。
- 吴沙故居:位于宜兰县礁溪乡吴沙村北门巷39号,为一栋三合院,于正厅内供奉吴沙画像,两旁并有对联“真成拓土无双士,正是开兰第一人”。 吴沙聚落初建周围种满竹围,内建造和院民居,日治时期殃遭日人搜索缉讨,其故居的正身及公厅在当时被烧毁,只留下左右护龙;民国10年左右吴沙后代在原址右方重建一间公厝做为公厅使用,目前有典藏品展出并开放参观。民国103年,正式登录为历史建筑[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由吴光裔公祭祀公业负责管理。2022(民87)年明间、左右小港间全面抽换屋顶之桁木、屋面、重作屋顶;明间神龛屏、左右隔间木构件更换铁木及重新油漆;地面铺水泥砂浆、内墙面重新粉刷、正厅及护龙正立面外墙台度重贴石材装修、墙面斗仔砌砖整修等。
争议
编辑早在吴沙带著汉人开垦宜兰平原之前,噶玛兰人农耕范围已遍及各地,吴沙所率领的“罗汉脚仔”只能找较为偏僻的地方垦拓。故汉人以许多手法,侵占噶玛兰族的土地。例如将死猫、死狗丢入噶玛兰族的田地,使噶玛兰族因觉得不吉利而放弃田地。或是暗夜推移田埂,使噶玛兰人的田地缩减。汉人种种欺压行为,终于迫使噶玛兰族往花莲与台东迁移[13]。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杨云萍. 《臺灣史上的人物》. 中华民国: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1年5月: 第142页 (中文).
吴沙的殁年,姚氏“纪略”作“嘉庆”二年,盖误;“厅志”作三年,是。据吴沙五世孙吴添土氏藏“家谱”:吴沙生于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午时,殁于嘉庆三年十二月九日丑时。
- ^ 柯培元. 噶瑪蘭志略. 台北: 台银文献丛刊. 民国50年1月: 98页.
- ^ 清朝漢人拓墾蘭陽平原的歷程. [201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 ^ 陈南旭. 19 世紀初年臺灣北部的拓墾集團 與噶瑪蘭的移民開發. 台湾文献67卷第2期. : 141.
- ^ 盛清沂等. 台灣史. 台湾文献委员会. 民国66年4月: 358页.
- ^ 台北县贡寮乡公所; 台湾省民众服务社. 貢寮鄉簡介. 台北县贡寮乡. 民国73年元月: 1.
- ^ 杨廷理. 議開台灣後山噶瑪蘭即蛤仔難節略. 噶玛兰厅志卷之七. : 578-579.
- ^ 宜蘭縣志大事記. 宜兰: 宜兰县文献委员会. 民国58年12月: 3-4.
- ^ 连横. 台灣通史卷三十二,吳沙列傳. 台北: 台银文献丛刊第一二八种. 民国51年2月.
- ^ 陈进传. 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 左羊. 1989: 144-146.
- ^ 陈仕贤. 《台灣的古墓》.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7年10月: 44、45页. ISBN 978-986-6731-01-3.
- ^ 陈进传, 林耀祖. 宜蘭礁溪吳沙家族發展史. 宜兰: 吴沙纪念馆. 2017: 138-144.
- ^ 老宜蘭的腳印-噶瑪蘭人的鄉愁. [201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