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越南人

在港越南人越南语Người Việt tại Hồng Kông𠊛越在香港),指的是生活在香港越南人。他们大多为19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越南战争关系,涌至香港的越南人。基于香港政府的人道主义立场[1]联合国指令,一群群的越南人就此于香港居住。越南船民的非法进入困扰了香港政府逾四分一世纪。问题终于在2000年解决。1975年至1999年间,143,700个越南船民终被安置于其他国家,超过67,000人被遣返回国[2]。2000年2月,1400名越南难民安置在香港。大部分在香港的越南人都有华裔血统,为越南华人。越南华人大部分为广府人潮汕人,保留有使用粤语潮州话的传统,因此没有太多语言障碍,很快融入香港社会

在港越南人
Người Việt tại Hồng Kông
分布地区
 香港
语言
越南语粤语潮州语普通话英语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华人民间信仰越南民间信仰
基督新教天主教无宗教
相关族群
京族越南华人

越战及难民移迁

编辑

1970年代:聚沙成塔

编辑

1975年,西贡陷落后。很多越南人恐惧越南共产党政权,于是开始逃亡。

难民们越过边界前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及香港[3]

香港于1975年5月4日接收第一批越南难民,该批难民有3743人,躲在一艘丹麦船“克拉拉·梅尔斯克号”(Clara Maersk),该批船民终被接收成正式难民。

即使香港称他们作非法难民(illegal immigrants)[4],此次到达被视为香港首个难民潮[5]。基本上西方政府推卸安置他们的责任。1976年,香港政府上报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难民署,UNHCR),并寻求资源协助及更快安置他们的资金[6]。一年后,首批难民被全数安置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及香港[7]

1979年,越共开始于越南主要城市进行种族屠杀,导致许多越南人在香港寻求难民地位。香港成为“第一收容港”[8][9]

泰国政府随即暂停接收难民。新马两地则不允许难民落地,故有效地令有关难民离开[3]。香港开始被越南人称作安全天堂,迅速成为难民目的地。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服务(BBC World Service)报导指香港成为第三国家最佳的选择,因为此地提供三个月的等候期,然后安置到别国去[10]。香港亦因为其允许落地的越南难民工作的自由政策而得名。该年亦是越南难民抵埗香港人数(68,700人)最多的一年[2]

1980年代:难民潮

编辑

难民潮持续,在1980年,超过100,000名越南人到香港寻求难民权。此时,该批难民通常很容易便获得难民地位,及被西方国家接受。

为阻止难民涌入,1982年7月起新来港的越南人被困在“禁闭营”中,等待第三国家遣返[11]。这些营被批评为将寻求自由的人困在铁丝网后[12]。美国开始实施严格的入境要求,企图减少难民的进入[13]。战争进行了很久,加上环球经济衰退,令有关难民更为严峻[14]。大部分由1984年越南来港的为“有序遣返计划”的其中一批人士[15]

1987年,很多其他西方国家因为难民潮不断上升而开始减低他们对越南难民的配额。1989年数字显示每日约接收300名难民。越南船民当时听到传言说如果登陆本港便可获得特赦。政府于1988年6月16日接受综合行动计划(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将政治难民(难民)和经济难民(船民)分隔。经济难民(船民)被视为非法移民,他们不会被送往第三国而会被遣返回越南。

1990年代:遣返政策

编辑

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香港政府实施越南语广播,向越南船民实施甄别政策,通知越南船民以非法途径进入香港将会遭到遣返。后来成为著名的北漏洞拉广播。1989年起,香港政府实行遣返计划。最初实施时为自愿性,不过于越南难民间反应甚不理想,故进行强制性遣返[16]

1994年,综合行动计划出台。1997年回归前夕,仍然有约3400名没有居留权的越南人滞留香港,当中1400名是难民,900名是船民,馀下的1100名是非法入境者,而1400名难民中约一半曾因犯罪留有案底,因而难以得到外国收容。随着越南国内情况的改善,前往香港的越南船民减少,香港遂于1998年1月9日取消第一收容港的地位。但直至2000年,入境处仍向越南船民发身份证,协助他们融入社区。

2000年代:融为一体

编辑

2000年2月,香港政府宣布,计划放宽对越南难民及船民的限制,容许1400名难民安置本港。此计划适用于973名滞留在香港难民,以及327名被越南政府拒绝接收的移民。它并没有应用在越南非法难民身上。当局同时指出,香港将继续执行遣返来自越南的非法入境者的政策。香港前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也评论,“唯一有效,和持久的解决办法,就是为难民和移民‘完全一体化’”,“一体化是一个人道主义的解决方式,尤其对在港出生的儿童难民移民。”[17]

设施

编辑
 
白石船民中心

首批3743名难民在1975年已经被安置于漆咸道的一个平民的难民营中。这个难民营已于1976年被拆卸[7]

1979年2月7日,一批载有2600名难民的船只——巴拿马注册船只Skyluck号抵达香港,但香港政府则因为设施不足而须要把有关难民暂置于船舱达4个半月。当中条件甚至比地面的营地还要好[18]。1979年6月29日,一些船民切断连接船身和锚的铁链,令这艘达3500吨的大船漂移到南丫岛附近,最终因触礁而沉没。

1979年6月,深水埗军营被建于深水埗警署(于1981年3月关闭)侧。[19],另一个则在银禧(1980年11月)[19];政府也开放了在亚皆老街的前军营来安置20,000名难民[20]。启德东营被设立,预计安置10,000人,屯门亦兴建一23层的工厂大厦以安置16,000名难民。[21]。另外一些临时设施于政府船坞及西区检疫站[20]

政府于1982年修订《入境(修订)条例法案1982》后,芝麻湾羁留中心成为首个禁闭营[11](于该年7月2日成立)。计划第二个营地为喜龙洲。该营于7月末完成,用以接收1523名难民[22]。另一禁闭营设于歌连臣角[12]

在马鞍山的白石难民营亦被兴建及接收28,000人。1989年6月,前军用机场石岗机场的跑道亦被改建成一些住屋,可住约7,000名难民,但遭当地居民反对[23]。因应香港主权移交,该设施被拆除,被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基地。

财政开支

编辑

联合国财政部指出自1983年1月,有关越南船民住宿及安置等费用有2.7亿港元(约3460万美元),当中1.1亿由香港支付,1.2亿由联合国难民署支付,馀数由国际组织支付[24]

联合国因安置越南船民问题共欠香港16.1亿[25],直至目前仍未解决。

虽然香港政府曾先后21次去信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专员署),促请专员署偿还用于有关越南入境者方面的暂支款项。惟专员署仅在1998年初,向香港特区政府还款386.5万。[26]

在港知名越南人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heung, Donald. 官員:人道主義政策將延續 (PDF).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y 27, 1981: 1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04-10). 
  2. ^ 2.0 2.1 The influx of Vietnamese boat peop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人民入境事务署 Accessed 2 May, 2007
  3. ^ 3.0 3.1 Chang, Harold. 5,000 on way to HK in Vietnamese armada (PDF). 南华早报. 1977年6月25日: 1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4. ^ Govt now calls them illegal immigrants (PDF). 英文虎报. 1975年5月23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5. ^ Drive to place 3,750 goes on (PDF).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y 7, 1975: 1 [2008-05-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04-10). 
  6. ^ Polin, Tom. Governor calls on UNHCR to do more (PDF).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76年5月26日: 1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7. ^ 7.0 7.1 Choi, Barry. War's over at last for last 31 (PDF).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79年6月25日: 1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8. ^ 回到英殖時:第一收容港接收逾20萬越南難民. 苹果日报 (香港). 2017-06-11 [2017-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7). 
  9. ^ 被遺忘的故事. 香港电台《铿锵集》. 2014-12-01 [201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粤语). 
  10. ^ Chang, Harold. Vietnam escape trail paved with gold (PDF). 南华早报. 1977年6月26日: 1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5月28日). 
  11. ^ 11.0 11.1 Cheung, Donald. 行政會議對禁閉營說好 (PDF). 南华早报. 1982年6月16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12. ^ 12.0 12.1 褚简宁, Chugani, Michael. Council raps refugee policy (PDF). 南华早报. 1984年12月7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13. ^ Cheung, Donald. Boat people intake slashed (PDF). 南华早报. 1982年2月10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14. ^ A 'Catch-22' situation over refugees (PDF). 英文虎报. 1983年6月10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15. ^ Friendless shore (PDF). 经济日报. 1984年1月28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16. ^ McKenzie, Scott. Return trip to reality (PDF). 南华早报. 1989年9月24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17. ^ Plan to Integrate Vietnamese Refugees and Migrants Announced.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AR. 2000-02-22 [2007-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4). 
  18. ^ 2600 call off hunger strike (PDF). 英文虎报. 1979年6月25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19. ^ 19.0 19.1 Cheung, Donald. Refugee camps continue to close (PDF). 南华早报. 1981年2月12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20. ^ 20.0 20.1 Wong, Eileen. $125,000 a day for us to feed refugees (PDF).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79年5月31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21. ^ 500 move to Tuen Mun (PDF). 南华早报. 1979年6月5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22. ^ Rush job on closed camp (PDF). 南华早报. 1982年7月29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23. ^ Tam, Bonnie. Local march to show anger at Viet policy (PDF). 南华早报. 1989年6月18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24. ^ Wong, David. Cost of housing Viet refugees expected to soar (PDF). 英文虎报. 1983年2月3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年4月10日). 
  25. ^ Cheung, Carmen. HK chasing $1.6b debt from UN. 英文虎报. 1988年8月25日 [2008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22日). 
  26. ^ 立法會十五題:償還有關越南入境者方面的暫支款項. 政府新闻网. 2011年4月13日 [2016年4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7日).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