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巴提人
姆巴提人(英文:Mbuti people)分布范围从喀麦隆到尚比亚,主要居住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伊图里森林(Ituri),以狩猎和采集活动维生,为非洲刚果地区最古老的原住民之一。 游群的规模较小,通常为15-60人之间,而人口总数约为30,000-40,000之间。他们使用的语言为为班图语和中苏丹语,属于游牧民族,没有正式的政治结构、没有任何社会阶层分层,也无奴隶制度,为平等、民主的社会。
姆巴提人 Mbuti | |
---|---|
总人口 | |
30,000-50,000? | |
分布地区 |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
语言 | |
Efe, Asoa, Kango | |
宗教信仰 | |
Bambuti mythology | |
相关族群 | |
俾格米人(Pygmies) |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编辑民族分布
编辑姆巴提人(Mbuti)主要位于北纬0-3度、东经26-30度,人口分布在赤道非洲,分布范围从喀麦隆的西部到尚比亚的东南部,中间包含了刚果民主共和国。
[1]
俾格米人(Pygmies)一般被用来专指在非洲的相关人种,例如:位于西部的茨瓦族(Tswa)、基伏湖与坦干依喀湖之间的特瓦族(Twa),和伊图里森林中的姆巴提人(Mbuti)。根据Schebesta的报告指出,只有姆巴提人(Mbuti)是真正的俾格米人(Pygmies),即为身高低于150厘米和未与其他邻族血缘互通的人,然而其他人种则被称为“类俾格米人”(pygmoid),为身高稍长以及与其他地区的人种,在身体上和文化上皆有高度相互融合的种族。 [1]
人口
编辑人口总数约为30,000到40,000之间。由于从未有过正式的普查,所以无法提供一个准确的总人口估计,经过传教士与管理人员的讨论,在1958年时估计约为40,000人。 [1]
语言
编辑地理环境
编辑姆巴提人(Mbuti)居住在伊图里森林(Ituri),为一座面积涵盖70,00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北方到东北方。雨林中遍布河川和湖泊,气候潮湿多雨,这个地区每年都有很高的降雨量,年雨量大约为50到70英寸[2]
(127厘米至178厘米),因此这里干燥季节相对来说短暂,时间为期一至两个月。
[2]
然而此地所存在的许多生态问题却影响著姆巴提人(Mbuti),过多的降雨以及干旱,会造成食物供应大量的减少;森林中的流行疾病快速传播,不仅会造成人类死亡,亦能影响植物、动物,和食物的主要来源,例如:盛行由采采蝇(舌蝇)为传播媒介的昏睡病,会限制大型哺乳类动物的繁殖
[3]
,而造成食物的短缺。
历史沿革
编辑姆巴提人(Mbuti)与附近班图(Bantu)村落中的耕种者维持著互动关系,许多记述都指出姆巴提人(Mbuti)已经受到了高度同化,吸收了许多部落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这方面吸收的程度更胜于语言方面,例如宗族制度和一些宗教仪式,姆巴提人(Mbuti)与部落居民的宗族关系都是世袭制度的。 [1]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婚姻
编辑虽然姆巴提人(Mbuti)的婚姻制度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仍有一夫多妻的情形发生,在不同群体中有不同的比例,且这种情形并非相当常见,然而在此情况下,每位妻子都有一个单独的小屋,妻子们会给予新娘的亲戚们丰厚的礼物,基本上是象征著一种聘礼的形式。 [1]
姐妹交换是一种普遍的婚姻形式,游群中的男人们会互相交换姐妹或与他们有关的其他女性结婚 [2] ,在当地异族通婚是普遍的规则,通常禁止表亲(堂表兄弟姐妹)和所有近亲之间的婚姻关系,而如果丈夫死亡的话,寡妇可以与亡夫的兄弟或与之其他近亲结婚。 [1] 在姆巴提社会中没有正式的结婚仪式,如果要证明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的话,新郎必须独自猎捕并猎杀到一只羚羊,且将其带到新娘的父母面前,这一对夫妻才能被视为正式婚姻关系。
亲属关系
编辑班图村民与姆巴提人(Mbuti)有著频繁密切的接触,其特点为父系和从夫居的氏族社会,而且这些社会组织的特色可能是从班图人那边引借而来的,因为如果不是如此的话,即使在其他民族中从夫居和地方外婚制已经盛行,姆巴提人(Mbuti)仍会停留在原始的双边世系。 [1]
家庭
编辑姆巴提人(Mbuti)的基本家庭单位是核心家庭(小家庭) [2] ,亲戚们的家经常一间接另一间、紧邻著建立。在婚后居住方面则是遵循从夫居,虽然曾经有男方与女方家族或部落同住的案例被记载下来,但主要上还是以从夫居的形式为主,妻子按照惯例会加入丈夫的游群,而且他们的子女也会属于父亲这边的游群。 [1]
政治
编辑姆巴提人(Mbuti)在领土界定方面是属于游牧民族,游群中的成员是非常不固定的、流动的,游群没有正式的政治结构,没有酋长、没有统治群体、也没有议会,而是由一群受推崇的年长者以非正式的方式、达成共识后做出影响整个村落的基本决定。 [1]
社会结构
编辑姆巴提社会中并无实行奴隶制度,他们也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阶层分层,实际上是秉持平等主义和民主的性质,也没有划分正式的年龄等级。 [1]
姆巴提人(Mbuti)为平等社会,男人和女人基本上拥有平等的权力,问题的讨论和决定通常是在营火活动中达成共识而来,男女皆可以平等的参与对话和讨论,但在讨论当中如果有冲突或意见不一的情况发生,冒犯他人者可能会遭到众人驱赶、殴打,甚至嘲笑蔑视,也会剥夺他们在私有土地所有者那边工作的酬劳。 [2]
产业与生活
编辑组织与居住地
编辑姆巴提人(Mbuti)的组织被归类于游群,游群是以领土界定为方式,人数大约从二十人到多达一百多人[1], 每个小屋就是一个家庭单位,而这些小屋是由女人所建造,在干季的一开始,他们会离开村庄进入森林并搭建一连串的帐篷(营地)[3], 这种方法能使姆巴提人(Mbuti)利用更多的土地去获得最大量的食物,这些村庄是非群居、与其他群体分开的,他们的房子是特色为圆形、小型的,且非常暂时性的在自然中。 房屋的建设以在地板上勾勒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作为房子的轮廓开始,墙壁是先在地面放上坚固的棒子,再用藤蔓把棒子的顶端绑在一起固定,最后再以大片的叶子或树皮覆盖当作屋顶[1][2]。
土地权属
编辑生产
编辑在自然的游群组织中,维持生计主要是依靠狩猎和采集,男子负责猎捕小动物,像是野猪、鹿,甚至是河马和大象 ; 女子采集各式种类野生果实、根、昆虫幼虫、蜥、贝类,而钓鱼主要也是由女子来进行,在许多群体中是重要的经济模式。[1]
狩猎通常是群体一起进行的,如果在狩猎中使用到弓箭,那么妇女和儿童是不能参与,其只需要二至三位成年男子;但如果是使用网子的网猎(Net hunting),是一种需要合作的冒险行动,必须依靠整个游群的合作,则是大家都可以参加(包括了妇女和儿童),在某些情况下,女人比起男人更常使用网子狩猎。 两者经济差异所造成最明显的区别则是游群的规模大小:每个使用弓箭的游群平均会有六个小屋,而网猎(net-hunting)则是平均每个游群有十五个小屋。 [1]
姆巴提人(Mbuti)并不饲养家畜,除了打猎中会使用到的狗之外。[1] 在传统姆巴提社会中并不实行农业[1], 每个人都需要从事觅食活动,且男人与女人都必须要照顾孩子,女人负责煮饭、打扫清洁、修理小屋和取水,借由亲属单位的通力合作去提供食物和尊老爱幼。
食品
编辑他们的食品包括螃蟹、贝类、蚂蚁、幼虫、螺、猪、羚羊、猴子、鱼和蜂蜜,饮食中的蔬菜包括野生山药、莓果、果实、根和叶子。[3]
贸易
编辑姆巴提人(Mbuti)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围绕中心贸易、维持在几个不同的层次[1], 狩猎者和采集者会经由贸易来交换他们的产物,他们经常以铁制品、盆子、木制品、篮子来换取肉类、动物皮和其他森林的货物,丛林肉(Bushmeat)是一个特别频繁交易的物品,他们也会和村民透过以物易物来获得其他农产品[2]。 这种经济交流可以在几个层次上发生:介于游群和一整个村庄之间、宗族与宗族之间,或是个人之间[1]。
此外姆巴提人会进行“沉默交易”( silent trade,又称为无声交易),为一种减低在负面互欺关系(negative reciprocity)之下潜在紧张关系的交易方法:他们会在经常进行交易的地点,留下猎物或山产,村落居民之后便会拿走这些东西,留下谷物来进行交易;但如果一方觉得这些回报不够,只要把东西留在交易地点,就可以进行喊价。然而就因为这是一种沉默的喊价方式,过程也没有个人的接触,便可以消除一些负面互欺关系的影响。 [4]
医学
编辑姆巴提人(Mbuti)有许多针对各种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他们知道如何清洗开放的伤口而防止感染,他们还知道如何缝补残破的肢体、使人退烧,以及减缓轻微的症状,例如使用自然环境中所取得的各种植物来医治头痛、牙痛或胃痛,他们也有可以有效治疗被毒蛇咬伤的药物,在姆巴提社会中,灌肠也常常被使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果以一般标准的治疗方法治疗疾病或伤口却失败的话,大家通常会归因于有魔法、魔力的关系,所以姆巴提人也经常进入村庄内寻求当地巫医的协助。[1]
信仰与习俗
编辑宗教信仰
编辑- 详见 Bambuti神话
姆巴提的宗教生活并非全然清楚了解,在早期的报告中指出他们没有宗教信仰,而后来的报告则停留在姆巴提人(Mbuti)的超自然关系足以构成一种宗教信仰或巫术。在任何情况下,有两个很重要的仪式可以解决危机和稳定游群,一个是主要由女子执行的“ELIMA”仪式,这是有关于女人特定的生命循环,例如:出生、青春期、婚姻和死亡。[1]
另一个则是主要由男性来进行、特别关于死亡的“MOLIMO”仪式[1]。 姆巴提人(Mbuti)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围绕著森林,他们认为森林是他们伟大的保护者和提供者,并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他们有时会称森林为“妈妈”或“爸爸”,因此MOLIMO影响著姆巴提人(Mbuti)生命的重要仪式。假如部落里有重要的人去世的话,MOLIMO会被大肆举行、唤醒森林,他们认为如果不好的事情发生在森林的“孩子”身上,一定森林是睡著了。[2] MOLIMO所需要的食物是从每个家庭收集而来,而晚上仪式伴随著男人们围著火堆唱歌、跳舞,妇女和儿童必须留在茅屋中并且把门紧闭,而完成MOLIMO所要花费的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由族人们群体的心情来决定。这些做法主要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科林·特恩布尔(Colin Turnbull)透过他在部落的研究工作而来。
此外,这个仪式通常是以歌唱来进行,以及使用一种特定类型的号角,称作“MOLIMO horn”[1], 传统上它为木制、有时则由竹子制成,但科林·特恩布尔(Colin Turnbull)的研究则有提到其他使用金属排水管的种类,但一般认为MOLIMO horn所产生的声音,实际上比由什么材料制成还来的更加重要。[2]
死亡
编辑死亡有时被姆巴提人(Mbuti)归因于巫术或魔法,认为死亡是像出生一样自然的生命现象,当最重要的身体死亡后,灵魂或性格便会离开,变成森林精灵(SATANI)或是去到一个什么都没有的遥远地方,他们坚信生命的延续、是跟在世上存活的方式相同。 葬礼是在姆巴提的网子狩猎者(net hunters)和弓箭手群体间的一种习俗,尸体通常立即在小屋的内部或旁边被火化,尸体通常没有陪葬品一起埋入。[1]
艺术与文学
编辑传统艺术
编辑姆巴提人使用“barkcloths”作为祭祀节日的装扮,庆祝活动和生命中的成年礼,包括婚礼、葬礼和青春期的开端,对于青春期的男性也有著脱胎换骨的含义。 通常为男性准备、女性绘画,男子先将约六种不同树木的树皮内层以象牙槌或木槌捣碎,再以交叉或直线的方式切割使表面产生细微纹理,过程中产生出白色、棕褐色或红褐色各种自然色调的柔软纤维画布。女子从森林中采集各种根、果实和叶子来制成染料和颜料,以树枝、麻线或手指来绘画。姆巴提人从小就会开始学习如何制作barkcloth,精心准备与绘画barkcloth的过程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姆巴提人透过barkcloths画作来建构他们自己的世界、对于森林抽象的表现主义,艺术家变换有形(如树木的几何形状)与无形(如昆虫的细微声音)成为一个独特的视觉语言,结合了多种生物形态的图案,让声音、动作的印象塑造在森林景观中,作为姆巴提人对于森林象征了自己文化的精神与核心的证据。[5]
音乐
编辑姆巴提人会演唱名为“leaf-carrying”和“honey-bee”的歌曲,然而最重要的歌曲通常没有歌词、文字,透过单纯美妙的声音来取悦森林以及作为唤醒森林之用。[5]
- 详见 Pygmy音乐
非洲中部的姆巴提人(Mbuti)和姆本加人(Mbenga)之音乐文化是第一个且最早出现的人声音乐类型,采用即兴创作和对位法(counterpoint)的歌唱,对于没有任何乐谱或受过正规音乐训练的非洲俾格米人而言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乐器例如弓竖琴、ngombi和limbindi经常被用来演奏,而打击乐器经常是使用水鼓,好比众人所知的liquindi。
姆本加-姆巴提(Mbenga-Mbuti)音乐的结构类似于帕萨卡利亚舞曲(Passacaglia)的古典形式,然而此音乐类型也影响了一些非洲以外的地区,特别是在爵士音乐和电子音乐身上。
[6]
现况
编辑姆巴提人(Mbuti)的生活方式受到各种原因的威胁:他们的领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没有任何法律保护,并且每个游群的边界都没有正式的建立,姆巴提人不再被允许猎杀大型动物,由于砍伐森林、开采黄金、种植和农作的影响,并且现代努力保护森林,使得他们的食物供给受到威胁,此外在刚果国内也有著重大的动乱。
Ota Benga事件
编辑Ota Benga(大约1883年[7] - 1916年3月20日)是刚果姆巴提[8]
俾格米人,在刚果一个名为Bassongo著名的奴隶贸易市场之中被Samuel Phillips Verner发现
[9],
于1904年把他与其他非洲人带到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中作为人类学展览[10],
后来1906年在布朗克斯动物园与猩猩被关在同一个笼子内供众人观赏,向美国人展示这些非洲黑人为人类演化的“早期阶段”,在经常将种族理论与演化生物学观念融为一谈的20世纪初期,却也是美国废除奴隶制度的40年后。笼子外挂著一块牌子:
非洲小矮人Ota Benga
年龄:23岁,身高:4英尺11英寸
体重:103磅,购自开赛河地区
刚果自由邦,非洲中南部
主人:Samuel P Verner博士
9月起,每天下午展出[11]
全国各地的非裔美国报强烈反对及谴责这样对待Benga的行为,R.S麦克阿瑟博士(Dr. R.S. MacArthur),受黑人教堂委派为发言人上书纽约市长,请他将Benga从这种人类动物园中释放,市长释放Benga到布鲁克林Weeksville街区的Howard有色人种孤儿院,由牧师James M. Gordon做他的监护,同年Gordon安排Benga到弗吉尼亚州受照顾,在那里他帮Benga购买了美国式的衣服、修补了他的牙齿,使他成为社会的一份子,Benga受到英文的辅导并开始工作,过几年之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禁止乘客出航,阻断了Benga回到非洲的计画,所以他变得愈来愈沮丧[12], 在1916年朝著自己的心脏开枪自杀,享年32岁 [13] [14]。 [1][15]
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Culture summary: Mbuti by Beierle, John., Published By: New Haven, Conn.: HRAF, 1995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Mukenge, Tshilemalea. Culture and Customs of the Congo.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2002.
- ^ 3.0 3.1 3.2 Turnbull, Colin M. The Forest Peopl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Inc. 1968.
- ^ 《文化人类学》Conrad Phillip Kottak,台北:巨流,2014,p.235
- ^ 5.0 5.1 An eternity of forest – paintings by Mbuti women. Essay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exhibition adapted from V. Drake Moraga. Berkeley Art Museum, Berkeley, California, USA. 1996
- ^ Mbenga-Mbuti Music (aka Mbenga-Mbuti Pygmy Music) - Music Genres - Rate Your Music https://rateyourmusic.com/genre/Mbenga-Mbuti+Music/
- ^ Bradford and Blume (1992), p. 54.
- ^ Bradford and Blume describe Benga as Mbuti and write, "A feature article described Ota Benga as 'a dwarfy, black specimen of sad-eyed humanity.' He was sad because the other pygmies were Batwa but he was not..." (p. 116). They later mention that he "never fully assimilated into the Batwa" during his time with them. Parezo and Fowler refer to "[t]he Mbuti (Batwa) Pygmies and 'Red Africans'" and note that "McGee called them all Batwa Pygmies, 'real aboriginals of the Dark Continent' ... [Benga] was slightly taller than the other Pygmies, a characteristic common to his society, the Badinga or Chiri-chiri. Verner considered the Chiri-chiris a Pygmy society, and McGee and the press decided not to quibble over details." (pp. 200-203). Many sources, e.g. Adams (p. 25) and NPR, simply describe him as "a Batwa Pygmy from Africa".
- ^ Caged in the human zoo: The shocking story of the young pygmy warrior put on show in a monkey house - and how he fuelled Hitler's twisted beliefs. Dailymail. 31 October 2009 [23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3).
- ^ Bradford and Blume (1992), pp. 97-98.
- ^ "Man and Monkey Show Disapproved by Clergy,"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0, 1906, pg. 1.
- ^ Spiro (2008), p. 49.
- ^ Evanzz, Karl. The Messenger: The rise and fall of Elijah Muhammad.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99. ISBN 0-679-44260-X.
- ^ "Ota Beng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cyclopedia Virginia
- ^ The man who was caged in a zoo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5/jun/03/the-man-who-was-caged-in-a-zo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