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禄字书
《干禄字书》是唐代一本字样学字书,由颜元孙撰写,并一卷。刘中富统计此书共整理汉字804组,凡1656字,详见其著作《干禄字书字类研究》(济南:齐鲁书社,二零零四年)。本页的统计资料亦见于此书。
成书背景与动机
编辑唐代科举考试
编辑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一共有六项: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当中,书写的要求第一为正确,二才为遒丽。由此可见,唐代特别重视官吏士人的文字书写规范。由是,颜元孙撰《干禄字书》的其中一个原因为使科举文字得以统一,尤其突出“正字”这重要概念,所有考生必须依从其例以应考科举。
《干禄字书》序云:“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下有注解为“进士考试,理宜必遵正体,明经对策,贵合经注本,又碑书多作八分,别询旧则”。从此可见,唐代进士考试必依《干禄字书》的“正字”。所谓“既考文辞,兼详翰墨,昇沈是繋,安可忽诸。”而此等“正字”则为全书对于唐代书写文字的标准。在此,我们亦须留意,《干禄字书》的“正字”当以楷书写成的。
承继家族小学
编辑颜元孙出身于精于小学的颜氏家族,其高祖父颜之推和伯祖父颜师古,皆以考注经史闻名。颜之推为北齐人,很早便提出正字的问题,批评当时学者盲目尊崇小篆,并指出《说文解字》等前代字书未必能解造字本意。颜师古精于训诂,唐太宗曾派他考定五经,确定楷体文字,撰成《五经定本》,为取士的标准。刊正经籍时,他亦纪录了不同样式的楷书字体,辑成《颜氏字样》。
颜元孙撰《干禄字书》当为继承其伯祖颜师古之《颜氏字样》。由《干禄字书》的序言可知,《颜氏字样》录成后,后有学士杜延业续修,编成《群书新定字样》,然而没有条贯,以致检索困难,而且“应出而靡载”,“诡众而难依”,不论收字或释文都差强人意。加上文字继续演变,不断有新增讹字,故颜元孙萌生编制字书之意。“不揆庸虚,久思编辑,顷因闲暇,方契宿心”,颜元孙在玄宗时曾遭诬奏,黜归田里而乡居十载,后人推断《干禄字书》乃于此时完成。
《干禄字书》的流传
编辑三次刻石
编辑颜元孙于写成此书后,在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其侄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时,书录《干禄字书》,并摹勒上石,立于湖州刺史院东厅,“一二工人昼夜传拓不息”(《湖州府志.杨汉公刻跋》),可见此书大受欢迎。然而摹多速损,以致碑石残破不堪。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杨汉公以刻石损泐已甚,资助颜真卿之侄颜颙依早年拓本重刻。
宋高宗绍兴壬戌(1142年)八月,《干禄字书》再度刻石,由潼州府宇文公主持,梓学教授成都勾咏操刀。是次刻石乃根据第二次刻石版本,以及蜀地所传的木刻版本。此石拓本称为蜀本。
各代刻本
编辑- 宋:宝祐五年.陈兰孙(据第三次刻石而刻)。
- 明:孙沐“万玉堂刻本”、端始堂刻本、书林“夷门广牍本”、胡文焕“格致丛书本”。
- 清:马曰璐(据宋代陈兰孙木刻版覆刻)
体例和内容
编辑体例
编辑依声排字
编辑序曰:“以平上去入四声为次,每转韵处朱点其上。”
《干禄字书》的音系乃根据《切韵》,先依平上去入四声编次,再依大韵及小韵的次序。《切韵》是一部成于隋代的韵书,主要由陆法言撰写,颜之推及萧该等八位学者亦有讨论和协助。 《干禄字书》的声韵类别和音韵结构与《切韵》相同,但个别小韵和字的归类不同于《切韵》,韵部数目也比《切韵》少,此乃因为《干禄字书》并非以辨声为主,乃根据实际需要──应付科举,求取荣禄──而编撰,声韵不必拘于一格。 另外,虽云“每转韵处朱点其上”,但由于本书的流传以石刻拓本为主,刻石时没有用其他符号代替,所以标示转韵的朱点已散失。
说明俗通正三体
编辑序曰:“具言俗通正三体。” 书中每组字例皆列明各字属何体(俗、通或正)。序言已说明俗通正三体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如下──
“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傥能改革,善不可加。”此言俗字写法较简,乃后起字,可用于民间通俗文书、日常生活“非涉雅言”的场合。
- 通字
“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此言通字沿用已久,常见于公文。通字与俗字之别在于前者“远”后者“近”,取决于使用时间的长短。
- 正字
“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正字即来历可以垂之久远,或见于《说文解字》,或见于经书典籍,可于涉雅言的场合使用。
每种偏旁只举一例
编辑序曰:“偏旁同者,不复广出。” 即偏旁相同的字,只举一例说明正俗,馀者不再列出。例如“聡聦聪:上中通下正,诸从忩者并同,他皆放此”,同以“忩”为偏旁的字各体与“聡聦聪”相同,故“骢”、“摠”等字不会再加列举。又如“互氐:上通下正,诸从氐者并准此”,同偏旁者如“仾低”不会重复。
收录易混字
编辑序曰:“字有相乱,因有附焉。” 除了辨明俗通正三体,颜元孙也分析形似而意异的字,略说其义或读音。以“彤肜”为例,释文“上赤色,徒冬反;下祭名,音融”不但说明了字义,亦以反切和直音法标示其音,以防混淆。
内容
编辑辨析异体字
编辑异体字即音义相同而书写形式有别的字。《干禄字书》共收异体字1465个,分为707组,每组有二至三字,具言各字何属──俗、通或正。俗通二体未必每字都有,正体则每组俱有,而排列次序必为最后。如“聡聦聪:上中通下正”,即是指“聡”和“聦”皆为通字,“聪”则是正字;又如“剪翦:上俗下正”,“剪”俗而“翦”正。 另外,707组异体字中,有56组为“并正字”,即该组字皆为正字,如“線綫:并正”、“懽歡:并正”。
辨析易混字
编辑《干禄字书》共收录97组易混字(二字一组),加以辨识(释义、注音,而无关俗通正),有时更会说明讹读讹书的情况,如“逮逯:上及也,徒计反,俗音徒再反,非也,下人姓,音录”。
同类不同例
编辑序中虽云“偏旁同者,不复广出”,然而《干禄字书》有不少偏旁、释文相同的字组,如“逈迥:上俗下正”和“垧坰:上俗下正”、“携擕:上通下正”和“鎸鐫:上通下正”。此谓同类(偏旁相同)同例(解说相同)。另有同类不同例之字组,如“茘荔:上俗下正”和“脋脅:上通下正”。
贡献
编辑开启字样学研究
编辑研究方法和内容
编辑《干禄字书》以辨识异体字为主,分析易混字为副——
- 颜元孙订定俗通正三体,指出各体适用范围,即不同场合各有其约定俗成之用字标准,分组整理异体字,对目前文字加以规范,并提倡使用正字。
- 颜元孙亦集合易混字释义注音,以明所以,减少误读和误写。如此既能目的规范字用,又能预防讹字愈传愈广,造成日后的或体。故辨明易混字能长远地规范字用。
灵活的正字思想
编辑颜元孙既重视字之本,又包容字之变。《干禄字书》所确定的正字主要依据《说文解字》。馀者则经典相承,或当时广泛使用。颜元孙不排斥隶变或隶省字,不以繁复生僻为正,反正视当时文字使用情况,容许俗通字于某些场合使用。他明白文字会自然发展,非正字不可能杜绝,只能减少。故规范字用不能守旧因循、盲从经典。
他亦提出了“并正”的概念,即正字并非独一,假若某异体字有所凭据(凭据也者,或经典相承,或字书收录,或当时普遍使用),而且使用频率与本字差不多,则可判定为正字。兹乃注重实用,为时宜精神也。
奠定后世字书的基础
编辑以四声排序
编辑《干禄字书》把所收汉字按声分类,乃得平上去入四部,每部属字再以韵部先后排列,开启字书按声编次之例,成为日后成正字学字书的主流,如宋代郭忠恕《佩觿》、宋代张有《复古编》、辽时僧人行均《龙龛手鉴》、元代李文仲《字鉴》、明代焦竑《俗书刊误》等等。
俗通正三体
编辑《干禄字书》开创的体例影响后世字书,沿用此法者如宋代张有《复古编》、辽时僧人行均《龙龛手鉴》、元代李文仲《字鉴》等等。
收录易混字
编辑“字有相乱,因而附焉”,辨明相似字不但可以整理汉字,更可正确用字,唐代欧阳融《经典分毫正字》、明代胡文焕《字学备考》均设“分毫”以明易混之字。宋代郭忠恕《佩觿》中下卷罗列形音相似的易混字,据四声分为十部,加以分辨。
整理楷体汉字,改善讹用情况
编辑汉字书写形式随时代改变(隶变、楷化),致令字体样式也不断变易,同字异体,莫衷一是。六朝战事频繁,时代动荡,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如颜之推所说:“北朝丧乱之馀,书迹鄙陋,加以转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颜氏家训》)。颜元孙以唐初颜师古《颜氏字样》及杜延业《群书新定字样》为基础,对异体字俗正、易混字音义加以分析,整理《说文解字》以来的汉字,确立楷书样式,提供正字标准,以助唐之统一。施安昌指出,盛唐及中唐(即《干禄字书》撰成后)的碑志比初唐较少通俗字(比例降为百分之三),偶一见之者亦收于《干禄字书》。
知文字流变,助古书校定
编辑《干禄字书》纪录了唐时的正俗字,有助考察汉字的流变,并校定古书。段玉裁在《经韵楼集》卷七《书〈干禄字书〉后》卷七曰:“今世‘蠶’作‘蚕’,不知所由,考之此书(按:《干禄字书》也),则唐俗作‘蝅’,而后又省也。”可见《干禄字书》可供流观古今字变。
既察俗正迁移,便可校勘古籍。段玉裁在《经韵楼集》卷七亦言:“世俗字与唐时有不同,而为校定古书之一助……杨用修论《史记》必有‘耑甫耑友’’等字者乃为古本,而不知其为唐之俗字。”《干禄字书》所收正字皆有凭据,多为世代相传,而以俗、通二体对应正字,有助后世校定古籍,理解字意及形变之故。
提供声韵资料
编辑《干禄字书》总据《切韵》四声次第编列文字,然由于个别小韵和字的归类不同于《切韵》,韵部数目也比《切韵》少,故此《干禄字书》可提供有关唐朝科举考试韵部规格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