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范(?—?),字叔度东汉京兆杜陵人,是赵国名将廉颇的后裔子孙[1]。为人重情重义,曾从学于博士薛汉门下,日后薛汉因卷入楚王刘英谋反案获罪而死时,他的故旧门生之中,仅有廉范勇于挺身而出替其收殓安葬。汉明帝时期,出任云中太守,任内以寡敌众,用计智退匈奴军队的入侵,汉章帝年间再迁蜀郡太守,在职期间因废除使百姓感到不便的法令,而受到蜀郡人民的颂歌赞扬。虽然世人佩服他急公好义的精神,然而也因廉范依附外戚窦宪而对其感到不齿,最终,廉范在蜀郡太守任上因触法而被罢官,后卒于家中。

生平

编辑

出身名门

编辑

廉范,字叔度,东汉京兆杜陵人,为赵国将领廉颇之后。汉朝兴起后,廉氏因为是豪门望族的缘故,朝廷因此把他们从原本居住的苦陉(今河北邢邑镇)迁移到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此后廉氏一族世代为边郡的太守,部分的廉氏族人死后埋葬于陇西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县),所以往往在当地出仕做官。廉范的曾祖父廉褒,曾在汉成帝汉哀帝年间担任右将军,其祖父廉丹,则在新朝王莽时期官至大司马庸部牧,两人皆是前朝赫赫有名的人物[1]

扶柩遭难

编辑

廉范的父亲因遭遇战乱,死在蜀汉地区,廉范也颠沛流离客居在西州。直到西州平定以后,他才回到故乡。十五岁时,廉范告别母亲启程前去接回父亲的棺柩。蜀郡的太守张穆,曾在廉丹手下担任官吏,因此送给了廉范许多的财物,但廉范并未接受,后来廉范和宾客徒步带著灵柩到达葭萌关时,装载棺柩的船却不幸触礁而沉没,廉范死命抱著父亲的灵柩不肯放手,一同与灵柩沉到了水里,众人皆被他的孝心所感动,用钩子把他钩出水中,经过一番救治才幸免于难。张穆听闻以后,又派人带著先前所赠的钱财,骑著快马追上廉范,不过廉范依旧是坚决推辞张穆的赠礼,仅带著父亲的灵柩回到故乡安葬[1]

暗护邓融

编辑

服丧期满后,廉范来到京城拜师学习,受业于博士薛汉。当时京兆、陇西二郡相继请他出仕当官,廉范都没有答应,永平初年,陇西太守邓融带著礼物亲自登门拜访廉范,聘任他担任功曹官,恰逢邓融被上级检举调查,廉范知道邓融难以洗脱罪责,打算尽自己所能的帮助他,于是托病要求离去,邓融不明白廉范的本意,因此对他非常的怨恨。廉范向东来到洛阳后,改名换姓,请求担任廷尉的狱卒。不久,邓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阳的监狱关押,担任狱卒的廉范得以待在邓融身边早晚服侍,尽心勤劳。邓融对于这名容貌酷似廉范的狱卒感到奇怪,于是对他说:“你怎么长的如此像我从前手下的一名功曹官呢?”廉范喝斥他说:“您因为处境艰难而神智昏聩认错人了!”不再跟邓融说话。后来邓融因为得病而被移出监牢疗养,廉范也一路跟随在他身旁悉心照料,直到邓融病死,都没有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廉范还亲自随车护送邓融的棺柩回到南阳,直到殡葬完毕才离开[1]

义葬薛汉

编辑

后来廉范被征聘到公府任官,正好遇见他的老师薛汉因受到楚王刘英的牵连而被处死,薛汉的故人、门生们,没人敢多看薛汉的尸体一眼,只有廉范独自前往替薛汉收殓安葬。官吏将此事禀告朝廷,汉明帝大怒,传召廉范入宫,质问并斥责他说:“薛汉和楚王同谋,祸乱天下,你是公府的官员,不与朝廷保持同心一致,反而替罪犯收殓,这是为什么呢?”廉范叩头说:“臣愚笨鲁莽,认为薛汉等人都已伏法,忍不住师生之间的情谊,罪该万死。”汉明帝这才稍微平息怒气,问廉范说:“你是廉颇的后代吗?和右将军廉褒、大司马廉丹有无亲属关系?”廉范回答说:“廉褒,是臣的曾祖父,廉丹,是臣的祖父。”皇帝说:“难怪你有胆志敢做这么做!”遂宽恕了他,廉范因此而声名远播[1]

云中退敌

编辑

廉范之后被推举为茂才,几个月后,调迁为云中太守。上任后刚巧碰上匈奴大举兴兵入寇,烽火连天。按照旧例,当敌军的人数超过五千人时,便可以写信给邻郡求援。廉范的部属打算传送檄文求救,廉范没有同意,而是亲自率领士卒抵挡匈奴的军队。敌方的兵力强盛,仅靠廉范麾下的军队无法匹敌,恰好夜幕在这时降临,廉范下令让兵士们各自拿两个火把交叉捆绑在一起,将火把的其中三个头点上火焰,使军营中火光多的有如天上的繁星一般。敌军远远望见营地理的火炬数量众多,误以为汉军的援兵部队已经抵达,大吃一惊,决定等到天亮时便率军撤退,廉范于是命令军士们提前吃完早饭,在清晨时分引兵出击,成功斩首数百名的敌方士兵,匈奴军队于混乱中自相践踏,阵亡了一千多人,匈奴人经过这场战役,从此不敢再入侵云中[1][2]

蜀民讴歌

编辑

廉范此后历任武威武都两郡的太守,随当地的风俗习惯教化百姓,将两地皆治理的十分完善。汉章帝建初初年,廉范改任蜀郡太守(部属有吏杨凤、文学掾杨由)。当时蜀郡的人们喜爱与他人争论,互相品评好坏高低,廉范总是用淳朴厚道来训导他们,不要听信浇薄苛刻的话语。成都当地的物产丰盛,房屋之间的距离相当狭窄,从前的旧制禁止百姓们在晚上活动,以防止火灾发生,但是百姓在夜晚依旧是偷偷活动,且为了不被发现而行为更加隐蔽,导致火灾反而发生的更加频繁。廉范于是废除原来的法令,只是严格要求百姓储存水来防火而已。禁令解除后,百姓们感到相当便利,于是将此事编成歌谣传唱说:“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注 1]。”廉范在蜀郡担任太守数年,后来因为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回到家乡。廉范一生都待在边境地区,他广泛开垦田地,累积许多粮食财物,将之全部接济给宗族与朋友[1][3]

借马严麟

编辑

汉章帝驾崩后,廉范前往敬陵奔丧。当时庐江郡的官员严麟也奉命前往吊丧,和廉范在路上相遇。严麟乘坐小车前往,而道路上的泥水颇深,驾车的马也死在路途中,导致严麟无法继续前进,廉范看到严麟的窘境而感到不忍,命令随从把马让给严麟骑乘。之后也没告诉严麟自己的姓名就离开了。严麟吊丧完毕后,不知道马匹的主人到底是谁,于是沿路寻访探问。有人对严麟说:“曾担任蜀郡太守的廉叔度,喜欢救助遭遇危难和陷入困境的人。现在他也受命奔赴国丧,一定是他帮助你的。”严麟平时便常听说廉范的名声,认为此人说的没错,于是牵著马登门拜访廉范,向他表示感谢并归还了马匹。当时的人们皆佩服廉范慷慨仗义的精神,然而廉范却依附掌权的大将军窦宪,因此遭世人所讥笑。最终,廉范在家中去世[1]

轶事

编辑

起初,廉范和洛阳人庆鸿是刎颈之交,当时的人称赞他们说:“从前有管仲鲍叔牙,今日有庆鸿、廉范。”庆鸿为人豪迈有气节,官至琅邪会稽二郡的太守,所任职的地方皆有显著的政绩[1]

评价

编辑

范晔后汉书》论曰:“张堪、廉范皆以气侠立名,观其振危急,赴险厄,有足壮者。堪之临财,范之忘施,亦足以信意而感物矣。若夫,汉高祖之召栾布,汉明帝之引廉范,加怒以发其志,就戮更延其宠,闻义能徙,诚君道所尚,然情理之枢,亦有开塞之感焉”[1]

家族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资治通鉴》记载为:“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无襦,今五裤。”

延伸阅读

编辑

[]

 后汉书·卷31》,出自范晔后汉书
 东观汉记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后汉书/卷31》
  2. ^ 《资治通鉴/卷45》
  3. ^ 《资治通鉴/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