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台地群位于台湾西北部,北起新北市林口区,南迄新竹县凤山溪,东以大汉溪雪山山脉相邻,西至桃园新竹间之海岸。桃园台地群包含有桃园台地、中坜台地、平镇台地、伯公冈台地以及湖口等台地群[1]桃园市除了复兴区雪山山脉外,其他地区皆属桃园台地群。历史上亦称桃涧平原桃涧平野等。“桃园台地陂塘”为文化部遴选之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之一。[2]

八德埤塘生态公园

开发历史

编辑

桃园台地群在清治时期时,是个土壤贫瘠的农业区。由于缺乏大河川可以灌溉,以及海风所带来的风沙的影响,农业收成并不好,开发也较晚。居民们为了灌溉,挖埤塘来蓄水,造成桃园台地群水塘遍布的景象,桃园地区埤塘最多曾达8,846个,赢得“千塘乡”的美称[3]。有埤塘的地方就有聚落,蓄水灌溉,养鱼休闲,甚至是风水景观兼具,因此,昔日桃园农渔牧兴盛,物产富饶,造就了桃园的“埤塘文化”[3]。但由于都市化的关系,埤塘渐渐填平成为市区。日治时期桃园大圳及战后石门水库的兴建,解决了桃园台地群的灌溉问题。2009年,由文建会成立之“世界遗产推动委员会”于八月召开会议,将属于桃园台地群之埤塘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潜力之一景点。

桃园台地则因地势较低,侵蚀少,地势平坦,成为北部地区最重要的稻米产地,而桃园国际机场观音工业区大园工业区即利用桃园台地广大而平坦的台地修建而成[3]。由于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台北市的带动,工业区纷纷设立。今日的桃园台地群,已成为北台湾重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区,人口二百多万。

地理

编辑
 
八德埤塘生态公园

桃园中坜台地范围自淡水河流域以西至凤山溪,包括桃园、中坜、平镇及湖口等台地,以及沿海之小型冲积平原,冲积扇面被南崁溪埔心溪等扇面上之放射河系切割成为一个合成台地。桃园台地群皆为台湾地质学上第四季台地之一部分,其中以桃园台地所占的面积最大,这些台地地形早期都是各大河川在流出山地时堆积成的广大冲积扇,后来受造山运动影响,地壳慢慢抬升而形成现今的地形[3]。桃园地区各台地分布有广泛之红土层,红土因质密,故地面水不易入渗,此即为桃园地区地下水涵养不丰之主因之一[3]

台北盆地形成前,古大汉溪和古新店溪是独立入海的两条河,大汉溪自源地以降,河道多有曲折,在石门以上呈东西走向。早在台北地区还是一片山地时,大汉溪在石门流出山区后,就直接由石门直接向西迳流入海。台北下陷成盆地后,古新店溪转往北流,同时加速了上游的向源侵蚀作用,源头逐渐向南切割山谷,于是越来越靠近山谷另一边的古大汉溪。大约在三万年前,于石门发生河川袭夺,古新店溪切穿山谷,地势较低的古新店溪将古大汉溪袭夺,大汉溪于石门附近直角转弯,下游的大汉溪改道北流,转向北北东流入台北盆地,现今的桃园台地群是大汉溪被袭夺前所堆积的古石门冲积扇[4]

桃园台地

编辑

桃园台地为古石门合成冲积扇之一部份,台地系由大汉溪挟带之沉积物堆积而成,台地以100公尺左右之台地崖与较高之林口台地相接,并以10~20公尺之台地崖(标高约250公尺)与南边较高之中坜台地相接,桃园区即座落于此台地之上。桃园台地南由石门之北北西约1公里处起,大致向北北西,成弧形之带状分布,地形面亦向北缓缓倾斜,东西宽约6.3公里,南北长约31.5公里,面积约1,090平方公里[3]

中坜台地

编辑

中坜台地位于桃园台地南邻,占古石门冲积扇之大部分。本台地东南较高,最高点在石门附近之三角林及石链子,高度约250公尺,向西北逐渐降低,至西北之海岸为止,其平均高度约100公尺,台地倾斜度约为1/142[3]。许多放射状小溪流于其上,此等小溪源于本区东南部,雨季才有流水,可能与南崁溪埔心溪一样系因遭袭夺而成之断头河[3]

平镇台地

编辑

平镇台地位于平镇之西北方,呈不完整之扇形台地,最高点偏于台地之东南隅,高度在215公尺以上,台地南部之等高线大致呈北偏东60~70度,向西北逐渐降低[3]

伯公冈台地

编辑

伯公冈台地是位于杨梅区西北部的单面山台地,台地的南面是活动构造所造成的地形陡崖,但向北则是缓斜的地形,包含富冈台地及长冈岭台地。长冈岭南有纵贯公路东西向通过,北有纵贯铁路东西向通过。

湖口台地

编辑

湖口台地位于杨梅湖口新丰一线之南方,呈一直角三角形,东北角位于平镇南方1,400公尺,东南角位于石门西北约2公里之石鳅子附近,而西角为新丰坑子口山西方之海岸。北缘以80公尺以下之台地崖接杨梅、湖口间地沟状纵谷台地,东缘以70公尺以下之台地崖与中坜台地相接,南缘以约200公尺之台地崖与关西新坑山脚间之凤山溪河床相接,本台地包括店子湖、铜锣圈及关西等地形面[3]

湖口乡荣光路埤塘

注释

编辑
  1. ^ 桃园县综合发展计画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7-22.
  2. ^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官網. [2023-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8).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桃園中壢台地. 地下水观测网.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8) (中文(台湾)). 
  4. ^ 邓属予、刘聪桂、陈于高、刘平妹、李锡堤、刘桓吉、彭志雄. 大漢溪襲奪對台北盆地的影響 (PDF).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2004年11月 [2014-05-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06) (中文(台湾)). 

参考资料

编辑
  • 《鲲岛探源》 林衡道 台北稻田出版社出版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