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考察苏联

1923年的事件

1923年,蒋中正孙中山全权代表[1]名义考察苏联,历时约3个月,较全面考察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世界首个社会主义国家派出官方考察团。但此行最重要的任务“西北军事计划”——在库伦依托苏联的援助,建立武装力量进攻北京的战略,却被苏方拒绝。[1] 蒋中正在行程归国后,对苏联做出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认为苏联这个国家在政治上独裁,在文化上不尊重传统并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行使霸权主义,并预见苏联是对中国的威胁,以及苏联终将败亡[2]。蒋对苏联的不少分析和观点后来都有应验,可见蒋对外交和国际形势的远见卓识[2]。而谓苏联“赤色帝国主义”,也是蒋的中文词汇发明。

前奏

编辑

蒋早年作为满腔热血的革命志士,听闻俄共布尔什维克革命成功,推翻帝制,建立劳动人民专政的苏联,很受鼓舞,也非常期待能身临其境[3]

1919年后,蒋就非常关注俄国的局势和政治军事形势,并萌生赴苏联考察的想法。蒋在这一时期,对俄共革命持大力支持态度,并把俄国十月革命认作是“新纪元的开始”[3]

勤作日记的蒋在1919年1月1日写道:“近年拟学习俄语,预备赴俄考察一番,将来做些事业”,看来蒋还有学习俄语的打算[3]。蒋也为俄共辩护,称:“如果有人攻击俄国革命,必与之力争;如有人攻击共产党,必竭力为之辩护”[3]

准备

编辑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1921年12月,孙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1]会晤,希望能派自己的得力助手赴苏联考察。

1922年7月13日,蒋给大元帅府秘书长杨庶写信,向孙表达考察苏联愿望:“为今之计,舍允我赴欧外,则弟以为无一事是我中正所能办者……如不允我赴俄,则弟只有消极独善,以求自全。”[4]:134

经过

编辑
 
蒋身穿军服,摄于1923年

1922年9月孙中山、蒋介石,在与苏俄军事代表赫克尔(А.И.Геккер)秘密会见中提出:希望苏俄给予军事援助,帮助中国西北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孙中山拟定的“西北军事计划”原则方案是:背靠苏俄,在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建立军事基地,集结和训练军事力量,从蒙古南部向北京发动进攻[1]

1923年7月25日,蒋介石从家乡来到上海,紧张地展开了出访的各项准备工作。8月5日,他秉承孙中山旨意,与马林和汪精卫、张继等人商讨组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诸事项[1]。1923年,蒋给孙写信:“为今之计,舍允我赴欧外,则弟以为无一事是我中正所能办者……如不允我赴俄,则弟只有消极独善,以求自全。”[5]:77

1923年8月5日,孙复命蒋率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其政治军事及党务;蒋于9月5日抵莫斯科,11月29日启程返国[6]:51。禀承孙意旨,蒋约会苏联代表马林及张继汪兆铭林业明等,筹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报聘,并考察政治及党务[7]:129。蒋率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其政治军事及党务[6]:51。8月6日,蒋回宁波[7]:129。8月13日,蒋去上海[7]:130

8月16日,蒋率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等,由上海乘日本轮船神田丸启程赴苏[7]:130。8月19日,抵达辽宁大连,登陆换乘火车。8月25日,火车抵达满洲里边界[1],换车后进入苏联境内。经过9天颠簸,穿越西伯利亚,于9月2日抵达首都莫斯科[1]。蒋于9月5日抵莫斯科,11月29日启程返国[6]:51

蒋用心记录其学习体会,“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工人接受革命之煽动;二是农人亦然;三是准各族自治,组成联邦制;在国家建设方面,他认为苏联“有三点显著现象:一是儿童教育严格;二是工人皆受军队教育;三是小工厂租给私人”[5]:78。同年冬,蒋返国覆命[8]:9。苏联之行加深蒋对苏联之认识和疑虑[9]:1463

在苏3个月间,蒋拜访苏联诸位领导人,先后与军事人民委员托洛茨基[10]、外交人民委员齐采林[1]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等会谈[4]:135

1923年9月7日,与苏共政治局秘书罗素达克会谈[1],听他介绍俄国的革命经验及建党情况[4]:136

1923年10月3日,蒋会晤越南革命领袖阮爱国(胡志明[7]:136。10月6日上午,蒋向外交部、军务部各递交意见书各一份[7]:136

蒋还访问了莫斯科、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市)的党政军机关、学校、工厂、农场、博物馆等地,了解了苏联红军编制。据称还登上当年法皇拿破仑侵俄时登上的山峰。因列宁重病在身,蒋未能拜会列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天石表示:苏联内部史达林托洛茨基权斗,“排斥异己”风气盛行,蒋对苏联政治非常失望[11]

1923年11月13日,访问接近尾声时,蒋与苏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和总司令谢尔盖·加米涅夫[10]会谈,要求苏方派军事顾问赴广州支持孙广州军政府。11月19日,蒋应邀参加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11月25日,蒋应邀出席共产国际(第三国际)会议,会上回答了共产国际总书记瓦西里·科拉罗夫,共产国际主席团委员蔡特金等提出的十个问题,[12]会见了季诺维也夫维经斯基。蒋也成为共产国际名誉执委,是当时共产国际中地位最高的中国人。11月27日,托洛茨基(当时有病在身)在医院会见了蒋中正[1]。11月29日,蒋率代表团结束访苏,启程回国。11月30日,蒋接奉孙电赴广东,覆使苏联之命[13]:144

访苏期间,蒋中正11月在莫斯科结识了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邵元冲

“西北军事计划”被拒

编辑

9月9日下午,蒋介石一行来到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见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和红军总司令谢尔盖·加米涅夫,商谈此行最重要的任务———“西北军事计划”落实问题。

蒋介石和代表团把孙中山的“西北军事计划”[1] 加以具体化。提出:在靠近苏俄边境的中国西北地区的适当地点,建成革命军队与中国军阀和外国列强进行战斗的军事基地,希望苏俄能同意以库伦(今乌兰巴托)为进攻中国北洋军阀政府首都北京的“临时基地”,以迪化(今乌鲁木齐)为“永久基地”,如苏俄只同意一个地点,则以库伦为最终选择:以库伦为中心的基地,进行为期两年的各种军事准备,包括建立军事学校,训练军官,招募士兵,组织军队,选拔配备宣传人员,以及军需供应等;自1925年11月起进入军事行动阶段,向南调动部队至蒙古南部靠近绥远察哈尔地方,第一目标是进军北京;然后次第占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而统一全中国。

11月27日,在医院的托洛茨基会见了蒋介石一行。托洛茨基态度很友好,说愿意同苏联的朋友谈谈自己真诚的看法。他对代表团说,中国革命首先应该做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长而坚强的政治教育。“要尽快放弃军事冒险,集中精力去做中国的政治工作。”“广大群众参加解放运动的政治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国民党就可开始军事行动,但不要像代表团提交给革命军事委员会所说由蒙古出击,而是在中国本土兴师。”

由于“西北军事计划”未能落实,尤其是对于在库伦建立军事基地一案受阻,蒋介石产生了很大的不满和失望,进而对苏俄产生了一些疑问和看法。他在几个月后给廖仲恺的信中说:苏俄“对中国之政策,在满、蒙、回、藏诸部,皆为其苏维埃之一,而对中国本部未始无染指之意”。“彼之所谓国际主义与世界革命者,皆不外凯撒之帝国主义,不过改易名称,使人迷惑于其间而已。所谓俄与英、法、美、日者,以弟观之,其利于本国而损害他国之心,则五十步与百步之分耳”。大体反映了他赴苏俄归来的一个重要认识。

后续

编辑

蒋在访苏回程中,曾写有《游俄报告书》,写下在苏俄3个多月旅行、考察和会谈所得资料和印象,后奉寄往广州孙中山处,但此报告书今不存。

蒋对苏共如何建军似颇感兴趣,而对苏共政治制度不感兴趣。虽然孙、蒋在中国国民党组件和建军上颇受苏联顾问影响,特别是鲍罗廷[14]。但鲍为人强势,作风专断,令蒋颇有忌惮,蒋因觉鲍氏之“沙文主义”和插手中国革命军事事务而与其反目[14]

蒋深刻怀疑苏联“援助”中国革命的目的和诚实性,认为苏联并非中国真正朋友。蒋并对苏共政治上搞“阶级斗争”的做法不敢苟同。

蒋之后著有《苏俄在中国》,系统阐述了他对苏联和苏联阵营的看法。蒋的部分言论摘录如下[2]

苏俄是少数人种当国,排斥异己,我很替苏俄担忧。

蒋介石日记》中影射史达林和他的民族政策[3]

在我未往苏联之前,乃是十分相信俄共对我们国民革命的援助,是出于平等待我的至诚,而绝无私心恶意的。但是我一到苏俄考察的结果,使我的理想和信心完全消失。我断定了本党联俄容共的政策,虽可对抗西方殖民于一时,决不能达到国家独立自由的目的;更感觉苏俄所谓“世界革命”的策略与目的.比西方殖民地主义,对于东方民族独立运动,更危险。

蒋中正《苏俄在中国

弟本愚戆无知卤莽灭裂之徒,谬承诸同志之垂青,不觉其罪累之重,尽我党员之忠志而已。尚有一言欲直告于兄者,即对俄党问题是也。对此问题,应有事实与主义之别,吾人不能因其主义之可信,而乃置事实于不顾。以弟观察,俄党殊无诚意可言,即弟对兄言俄人之言祇有三分可信者,亦以兄过信俄人,而不能尽扫兄之兴趣也。至其对孙先生个人致崇仰之意者,非俄共产党,而乃国际共产党员也。至我国党员在俄国者,对于孙先生惟有诋毁与怀疑而已。俄党对中国之唯一方针,乃在造成中国共产党为其正统,决不信吾党可与之始终合作,以互策成功者也。至其对中国之政策,在满、蒙、回、藏诸部,皆为其苏维埃之一,而对中国本部,未始无染指之意。凡事不能自立,而专求于人,而能有成者,决无此理!彼之所谓国际主义与世界革命者,皆不外凯撒之帝国主义,不过改易名称,使人迷惑于其间而已。所谓俄与英、法、美、日者,其利于本国与损害他国之心,则五十步与百步之分耳。至兄言中国代表总是倒楣,以张某作比者,乃离事实太远,未免拟于不伦。其故在于中国人祇崇拜外人,而抹杀本国人之人格,如中国共产党员之在俄者,但骂他人为美奴、英奴与日奴,而不知其本身已完全成为一俄奴矣。吾兄如仍以弟言为不足信,而毫不省察,则将来恐也不免堕落耳……党中特派一人赴俄,费时半年,费金万馀,不可为不郑重其事,而于弟之见闻报告,毫无省察之价值,则弟当自愧信用全失,人格扫地,亦应引咎自辞也。然弟在俄行动,自觉无可为人诽谤之处,亦无失却党体之点,因入共产党问题,而弟以须请命孙先生一语,即以弟为个人忠臣相讥讽、弟自知个性如此,殊不能免他人之笑。然而忠臣报君,不失其报国爱民之心,至于汉奸、汉奴,则卖国害民而已也。吾愿负忠臣卑鄙之名,而不愿带洋奴光荣之衔,窃愿与兄共勉之!吾尝怪吾党同志因循不言,以致弊病百出,事无救药。弟观察事体,自以为不参主观,毫无客气,偏于感情之间,然人苦不自知,以他人视之,或以为弟有观察差误判别不正之弊,亦未可知,是非善恶,悉以兄之目光为准,而弟则但期致我良知而已。书虽冗长,而意犹未尽,弟虽未亡,而实欲兄以此书作亡友遗嘱耳。

蒋中正致廖仲恺长信,1924年3月14日[7]:164-168[4]:137

轶事

编辑

托洛茨基

编辑

蒋中正在苏联考察期间至少两次会见了托洛茨基,但对托颇多赞美洋溢之词,并没有像蒋对其他苏联领导人的反感之情[1]。其在日记中载:

其人慷爽活泼,为言革命党之要素,忍耐与活动二者不可缺一

《蒋中正年表》中载托洛茨基[1]

两蒋与苏联

编辑

蒋中正考察苏联,其子蒋经国留学苏联(蒋经国曾留学于莫斯科中山大学[1]两蒋均有苏联经历。蒋中正由“爱苏”到“反苏”。蒋经国还娶了苏联老婆蒋方良,蒋家后代因而有俄国血统。蒋经国因其苏联经历和家庭干系,据称还颇不得美国信任,虽然其父蒋中正是美国主要盟友。

相关著作

编辑

关联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严如平 郑则民 :蒋介石在苏联的四个月. 光明网. 2013-07-24 [2013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6) (中文(繁体)). 
  2. ^ 2.0 2.1 2.2 蔣介石才是高尚的民族主義者. 黄花岗杂志 第十六期. [2013-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中文(繁体)). 
  3. ^ 3.0 3.1 3.2 3.3 3.4 来源:北京青年报. 蒋介石日记首度披露 访苏联曾碰“大钉子”/图. 新华网时政. 2006-07-27 [2013-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6) (中文(简体)). 
  4. ^ 4.0 4.1 4.2 4.3 师永刚、张凡编著. 《蔣介石:1887~1975.上》.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7534474. 
  5. ^ 5.0 5.1 傅林. 《黑白民國》. 北京: 九洲出版社. 2015. 
  6. ^ 6.0 6.1 6.2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 ISBN 978-957-14-0663-3.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 《蔣介石年譜初稿》.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92. 
  8. ^ 陈布雷等编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9.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蒋介石〉.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07-19. ISBN 978-710-10-7999-9. 
  10. ^ 10.0 10.1 凤凰网专稿. 曾推崇苏联的蒋介石为何在访苏后改变一生政见?. 凤凰网历史. 2011-01-12 [2013-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中文(简体)). 
  11. ^ 楊天石:毛澤東曾稱蔣介石“偉大領袖”. 201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2). 
  12. ^ 严如平; 郑则民. 蒋介石在苏联的四个月. 中华读书报. 2013-07-17, 05 版 [201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 
  13.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 《蔣介石年譜初稿》.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92. 电曰:译转介石兄: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并详筹中俄合作办法。台意对于时局、政局所有主张,皆非至粤面谈不可,并希约静江季陶两兄同来,因有要务欲与商酌也。孙文。敬。 
  14. ^ 14.0 14.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蒋介石日记揭秘与苏联决裂:蒋遭辱欲自杀. 大公报大公网. 2013-09-11 [2013-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中文(简体)). 
蒋中正外交与国外经历
留学日本 | 流亡日本 | 考察苏联 | 视察缅甸 | 访问印度 | 访问埃及 | 访问菲律宾 | 访问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