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
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國大陸前,已建立多個由該黨統治的勢力範圍,稱為革命根據地,廣義上包含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的「蘇維埃區域」(簡稱蘇區)以及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的「邊區」,乃至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建立的「解放區」。
蘇維埃區域 (革命根據地) (1927年-1937年) 邊區(抗日根據地) (1937年-1945年) 解放區 (1946年-1949年) | |||||||||||||
---|---|---|---|---|---|---|---|---|---|---|---|---|---|
1927年—1949年 | |||||||||||||
格言: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的民族 聯合起來!(1931年-1937年) | |||||||||||||
國歌:《國際歌》[1] | |||||||||||||
首都 | 井岡山(1927年10月23日-1930) 瑞金(1931-1934) 志丹(1935) 延安(1936-1947) 西柏坡(1948年5月27日-1949年3月24日) 北平(1949年3月25日-1949年9月30日)[註 1] | ||||||||||||
常用語言 | 中文 | ||||||||||||
宗教 | 無神論 | ||||||||||||
政府 | 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 一黨執政 共產主義政權 | ||||||||||||
歷史時期 | 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 | ||||||||||||
• 南昌起義 | 1927年 | ||||||||||||
1949年 | |||||||||||||
| |||||||||||||
「革命根據地」本是指20世紀以革命為目標的中國、越南等地反政府武裝的割據地盤,現今則多用來指中國共產黨建政前因反對中國國民黨的統治而占領的地區。此外,中國國民黨成立後,在成立國民政府、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前,於廣東建立有別於北洋政府統治的勢力範圍,被中國共產黨稱為「廣東革命根據地」。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與中國國民黨合作,至1927年發動南昌起義後,開始建立蘇維埃政權與自己的武裝力量,其中又以江西的中央蘇區最為重要。1931年,中國共產黨以這些蘇維埃政權統治區為基礎,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稱與中華民國(指國民政府)分立。國民政府在完成北伐後,對中國共產黨根據地進行多次圍剿,並在1934年的第五次圍剿獲得突破;中共中央因此離開原作為主要根據地的中央蘇區,被迫向西北移動,至1935年10月底抵達陝北,鞏固、擴大了西北革命根據地。
後來因日本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對中國的逐步侵略,加上西安事變的發生,國共雙方停止戰爭,進行第二次的合作。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的根據地依據協議改稱為「邊區」,由中國共產黨實施地方自治、但接受國民政府管轄。在1947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邊區政府被國民政府認定為非法,中國共產黨則開始將其統治與控制的區域稱為「解放區」。隨著中國共產黨於戰事上的節節勝利,解放區的範圍也逐漸擴大至大部份要邑和土地[3]。1949年,國共戰事逐漸底定,中國共產黨於當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革命根據地」的用法開始出現,其中昔日的蘇區、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共根據地被統稱為「革命老區」[4]。由於自然條件及社會發展等種種原因,總體而言,革命老區經濟狀況至今仍然趕不上經濟發達地區,中共中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也強調要扶持當地經濟,讓老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5]。
覆蓋範圍
編輯以下按照中國共產黨方面的資料,列出該黨主要的革命根據地。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
編輯華中地區
編輯-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 中央革命根據地
- 湘贛革命根據地
- 東固革命根據地
- 贛南革命根據地
- 贛西南革命根據地
- 閩西革命根據地
-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 閩東革命根據地
- 閩中革命根據地
- 閩南革命根據地
-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
-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 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
- 洪湖革命根據地
- 湘鄂邊革命根據地
-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 黔東革命根據地
-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 鄂豫邊革命根據地
- 豫東南革命根據地
- 皖西革命根據地
- 川東革命根據地
- 川陝革命根據地
- 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 通海如泰革命根據地
西北地區
編輯- 陝甘寧革命根據地(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陝北革命根據地在1935年連成一體,形成陝甘革命根據地(西北革命根據地)。1935年9月成立陝甘晉省。1935年11月改為陝甘省、陝北省。1937年3月改為陝甘寧特區,1937年9月6日改立陝甘寧邊區。
華南地區
編輯南方游擊區
編輯- 鄂豫邊游擊區
- 鄂豫皖邊游擊區
- 皖浙贛游擊區
- 浙南遊擊區
- 湘鄂贛邊游擊區
- 湘贛邊游擊區
- 湘南遊擊區
- 閩北游擊區
- 閩東遊擊區
- 閩中游擊區
- 閩南遊擊區(閩粵邊游擊區)
- 閩西遊擊區
- 閩贛邊游擊區
- 粵贛邊游擊區
- 瓊崖游擊區
抗日戰爭時期
編輯1937年至1945年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所屬軍隊接受國民政府名義上領導,將其割據的革命根據地改為抗日根據地。
-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
- 晉綏抗日根據地
-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 山東抗日根據地
- 蘇北抗日根據地
- 蘇中抗日根據地
- 蘇南抗日根據地
- 淮北抗日根據地
- 淮南抗日根據地
- 皖江抗日根據地
- 浙東抗日根據地
- 廣東抗日根據地
- 瓊崖抗日根據地
- 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
- 河南抗日根據地
- 閩浙贛抗日游擊區
- 東北抗日游擊區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編輯建國前的日常行政
編輯中國共產黨在這些地區建立各級政權,擁有自主的地方武裝。政治上,黨政軍一體,「黨領導一切」,主導地方政治。經濟上,此類地區與外地往往設置關卡,並獨立發行貨幣。
1949年建國後的振興發展
編輯計劃在「十四五」規劃期間,統籌推進革命老區振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支持贛閩粵原中央蘇區高質量發展示範,推進陝甘寧、大別山、左右江、川陝、沂蒙等革命老區綠色創新發展[9]。
參考文獻
編輯- ^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為北京。」
- ^ (中文) 人民日報:中國國歌百年演變史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1943年晉察冀邊區政府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晉察冀邊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947年延安解放區新聞簡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948年東北解放區新聞簡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Dieter Heinzig. The Soviet Union and communist China, 1945-1950: the arduous road to the alliance. M.E. Sharpe, 2004. Pp. 79.
- ^ 革命老区--革命老区--人民网. [2012-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1).
- ^ 中央領導有關革命老區的論述[永久失效連結]
- ^ 國旗、領袖像:中共根據地的象徵(1937-194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丸田孝志, 劉暉,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view, 2009年
- ^ 「統一」與「獨立」的雙重思慮:中共根據地節慶中的國旗和黨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李軍全, 江蘇社會科學, 2014-01
- ^ 丸田孝志, 劉暉. 國旗、領袖像:中共根據地的象徵(1937-1949)[J].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 2009(1): 323-341.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維基文庫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