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法語: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是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克提著書,它討論了自18世紀以來歐美的財富和收入不均的問題。該書最先於2013年出版法文版,隨後在2014年4月出版了英譯版[1]。其主要觀點認為如果資本的收益率(r)大於經濟增長率(g),財富就會集中。皮克提提出,長期來看,這將導致財富集中和經濟不穩定。皮克提建議,設立一個全球累進財產稅系統可以促進平等,避免大多數財富集中到極少數人手裡。本書的法文版銷量超過50,000冊,而英譯版已經售出大約80,000冊印刷版和超過13,000冊的電子版;哈佛大學出版社預計將會再售出200,000冊[2]。這本書於2014年5月18日榮登《紐約時報》精裝非小說類暢銷書榜第一名。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 |
---|---|
原名 |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
作者 | 湯瑪斯·皮克提 |
譯者 | Arthur Goldhammer |
語言 | 法語、英語、漢語等 |
主題 | 資本主義、經濟史、貧富差距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Éditions du Seuil, 哈佛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3年8月 |
出版地點 | 法國、美國等 |
媒介 | 精裝書 |
頁數 | 696 |
規範控制 | |
ISBN | 978-0674430006 (英文) ISBN 7508647254 (簡體中文) ISBN 9789869109321 (繁體中文) |
內容
編輯這本書的主要觀點認為貧富不均不是意外,而是資本主義的一個特點,並且只能通過國家干預來扭轉。[3]因此這本書認為除非資本主義進行改革,否則真正的民主秩序將受到威脅。[3]
皮克提的論點基於資本的收益率(r)與經濟增長率(g)的關係公式,「r」包括利潤、股息、利息、租金和其他來自於資本的收入,而g以收入或產出來測量。他提出,當增長率低時,那麼財富傾向於通過「r」而不是勞動來積累,並且會更多向最富的10%或1%的人群集中,加劇貧富不均。因此,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的原理可以用不等式r > g來概括。
書中提出目前貧富兩極分化加劇的趨勢在1930年到1975年有所扭轉,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大蕭條及債務所帶來的經濟衰退摧毀了大部分財富,特別是精英的財富。[4]這些事件促使政府採取措施進行收入再分配,並且快速的經濟增長意味着繼承財產的重要性下降了。[4]
這本書提出世界趨勢逐漸回歸到「世襲資本主義」,此時經濟很大程度上由繼承財產所主導,並且繼承財產的力量在增加,形成寡頭。[5]皮克提用奧諾雷·德·巴爾扎克,簡·奧斯丁和亨利·詹姆斯等小說中的例子來展現通過資本累積而逐漸固化階級的社會。
皮克提認為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不會因為技術快速進步而回到20世紀的水平,而會是會維持較低的增速。他認為我們不應該把未來寄托在「技術的瞬息萬變」。[4]
評論
編輯支持
編輯曾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稱這本書是一本「偉大的,影響深遠的有關貧富不均的沉思錄」[6]並且是「今年,甚至可能是這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5]他指出這本書與其他有關經濟學的暢銷書的區別是它包含了「嚴肅的能夠改變輿論的學術思想」。[7]克魯格曼同時寫道:
當財富和收入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再度成為政治的中心議題之時,皮克提不僅以無比的歷史深度,提供了對當前之事的寶貴的文獻,而且還給貧富不均研究領域提供了一個統一的理論,一個將經濟增長、資本和勞動力之間的收入分配,以及個人之間的財富和收入分配融合進一個統一框架的理論…《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是一本從各個方面來說,都非常重要的著作。皮克提已經改變了我們有關經濟問題的討論;我們從此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來談論財富和不平等了。[6]
斯蒂文·博爾斯丁稱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史對理論的數學的經濟模型的勝利,而後者近些年已經主導了經濟學界」,但他還補充說,「皮克提對過去的分析比未來的預測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和有說服力。」[4]
世界銀行的資深經濟學家布蘭科·米蘭諾維克稱這本書是「經濟思想的分水嶺著作之一。」[8][9]
英國歷史學家安德魯·赫西稱這本書是「史詩」和「奠基石」,並提出它「科學地」證明了占領運動是正確的,因為它早斷言「資本主義不行了」。[10]
根據榮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所說,皮克提已經為「一個老話題『做出了』新而有力的貢獻:只要回報率超過增長率,富人的收入和財產就會比典型的靠勞動獲得收入增長快得多」。[11]
法國歷史學者和政治科學家伊曼紐爾·托德稱《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是一部「名著」和「一部對這個世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很大的著作」。[12]
萊恩·古柏在《周刊報道》上形容這本書為一部「卓越的,具有驚人可讀性的著作,它將大量驚人的認真研究的成果合成起來,用事實證明收入不公平不是一個意外。」他同時表示「如果皮克提是正確地,他就為美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奠定下思想基礎。」[3]
這本書已被一家法國媒體形容為「一個政治和理論的推土機」。[13]
《經濟學人》寫道,「一場貧富不均的現代浪潮已經使新經濟學家們如馬克思和李嘉圖一樣自問,是什麼力量能夠阻止資本主義果實能夠更廣泛地分配。《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權威指南。」[14]
威爾·胡頓寫道,「像弗里德曼一樣,皮克提是為這個時代而生的人。1970年代對通貨膨脹的焦慮被今天對金權政治出現及他們對經濟和社會影響的擔憂所替代。皮克提堅信…當前不斷上升的財富不均水平,仍然繼續上升,將使資本主義的未來陷於危險之中。他已經證明這一點。」[15]
克萊夫·克魯克在強烈批評這本書的同時,承認「很難想象另外一部過去幾十年出版的經濟學著作受到如此不惜讚美之辭」。[16]
批評
編輯被人詬病的缺陷中有一條是皮克提把貧富不均當做討論的中心,卻沒有任何關於為什麼貧富不均很重要的討論。馬丁·沃爾夫認為皮克提只是描述貧富不均的存在及其如何惡化,並且假設貧富不均很重要,但是從沒解釋為什麼。[17]
克萊夫·克魯克說,「拋開其他缺陷,《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試圖說服讀者相信僅有貧富不均是最重要的。這本書使讀者對未來數十年的低增長擔心,不是因為這可能意味着生活水平的緩慢提升,而是因為它可能…加劇了貧富不均。」[16]
勞倫斯·薩默斯批評皮克提低估了資本的報酬遞減效應。薩默斯認為該效應會逐步抵銷資本回報,因而給貧富不均設了一個上限。薩默斯挑戰皮克提另一個假設,即財富回報大部分被用於再投資。存款/財產比率的下降也可能給社會上的貧富差距設置上限。[18]
詹姆斯·高伯瑞批評皮克提使用的「經驗證據方法與物質資本的現金價值部分並無關,而這個價值部分由資本回報決定。然而皮克提從來沒提到回報率從哪裡來的?」約翰·加爾布雷斯也說:「儘管很有的野心,但他的書並沒有達到像其標題,長度和目前的社會反映所暗示的那樣高度的著作。」[19]
德國經濟學者斯特芬·洪堡批評皮克提將「財富」與「資本」劃等號。洪堡提出財富不僅僅包括像生產生產資料的資本品,還應包括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洪堡認為觀察到的財富/收入比的上升是反映了土地價格的上升而不是機器的積累。[20]
馬克思主義學者大衛·哈維在讚賞該書摧毀了「人們關於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普遍觀念:它廣布財富,保護個人自由的堅強壁壘」。但同時,他也批評皮克提其中一個主要錯誤是他對「資本的錯誤定義」。引用哈維的話來說:
資本是一個在流通中通過錢來生更多錢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事物,這個過程是通過而不僅限於對勞動力的剝削來實現。而皮克提將資本定義為私人、企業和政府所持有的所有存量資產,其可以進行市場交易而無論這些資產是否正在被使用。
哈維認為皮克提「對貧富不均補救的建議,即使不是烏托邦式的,那麼也是不成熟的。當然,他就也沒有為21世紀的資本運作模式提供出有效模型。因此,我們仍然需要馬克思,或者其當代化身。」哈維也認為皮克提沒有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就在反駁它。[21]
數據錯誤的指控
編輯2014年5月23日,《金融時報》的經濟編輯克里斯·賈爾斯聲稱在皮克提的數據中找到了「不能解釋的錯誤」,特別是關於自1970年代以來財富不均擴大的數據。[22][23][24][25][26]《金融時報》的部分文章摘錄如下:
最近幾周在暢銷書排行榜排名靠前由皮克提教授所作的577頁鴻篇巨著中,所使用的數據有一系列錯誤,扭曲了他的那些論據。《金融時報》在他的電子表格中發現這些錯誤以及不明原因的數據錄入,很類似於去年卡門·萊因哈特和肯尼思·羅格夫的那些錯誤,削弱了他們關於公債及其增長的論證。
皮克提教授的核心論點認為財富不均將退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水平。而我們的調查削弱了這一論點,意味着僅有少量論據來支持皮克提教授提到的最富有的那一少部分人所占有總財富的份額在增加。[27]
皮克提隨後發表回應文章來維護其觀點,並提出後續研究(他鏈接到伊曼紐爾·賽斯和加布里埃爾·祖克曼2014年3月的報告[28]),證實了他關於財富不均加劇的結論,實際上還顯示美國貧富不均的增加大大超過他書中的描述。[29]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他譴責《金融時報》的「不實批評」,並說該報「很荒唐,因為所有同時代的人都承認最富有的人的財富增長更快。」[30]
他的譴責獲得了廣泛的媒體報道,一些來源說《金融時報》在這件事上誇大其詞。例如,《金融時報》的姐妹期刊《經濟學人》寫道:
克里斯先生的分析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並且有一個確定的希望後續工作,由克里斯先生,皮克提先生或其他人能澄清是否有錯誤,錯誤是怎麼來的,並且錯誤的後果是什麼。然而,根據克里斯先生目前提供的信息,分析看起來並不支持「FT」提出的那些指控,或者結論,即這本書的論點是錯的。[31]
曼哈頓政策研究所的社會學家與皮克提的批評者斯科特·溫希普聲稱,那些指控並不「明顯影響皮克提的主題是對的還是錯的根本問題…很難想象皮克提去做一些違背學術道德的事情然後將其放到那裡讓像我這樣的人去研究他的圖表,結果發現看起來很粗略…皮克提在提供可供參考的數據與記錄他做研究的文件方面一向表現不錯,甚或超過其他任何人。」[30]
除了斯科特·溫希普,還有經濟學家賈斯汀·沃爾夫斯,詹姆斯·漢密爾頓和加布里埃爾·祖克曼聲稱,金融時報的說法太過了。[32]保羅·克魯格曼評論說「任何想象認為財富不均加劇的整個想法已被駁斥的幾乎肯定會失望的。」[32]
皮克提的一位同事伊曼紐爾·賽斯,並被克里斯引用來損害皮克提名聲的一位經濟學家陳述說「皮克提的選擇和判斷非常好」並且他自己的研究支持皮克提的觀點。[33]
版本
編輯- (法文)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Éditions du Seuil, Paris, 2013, ISBN 9782021082289
- (英文)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0674430006
- (簡體中文) 21世紀資本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信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8647258
- (繁體中文)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衛城出版社, 2014, ISBN 978-986-91093-2-1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Piketty's Capital: An Economist's Inequality Ideas Are All the R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Megan McArdle, Bloomberg Businessweek, May 29, 2014
- ^ Marc Tracy (24 April 2014). Piketty's 'Capital': A Hit That Was, Wasn't, Then Was Again: How the French tome has rocked the tin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Republic. Retrieved 27 April 2014.
- ^ 3.0 3.1 3.2 Ryan Cooper. Why everyone is talking about Thomas Piketty's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Week. March 2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7).
- ^ 4.0 4.1 4.2 4.3 4.4 Steven Pearlstein.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y Thomas Piketty. The Washington Post. March 2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 ^ 5.0 5.1 Paul Krugman. Wealth Over Work.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2).
- ^ 6.0 6.1 Paul Krugman(May 8, 2014). Why We’re in a New Gilded 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Retrieved April 14, 2014.
- ^ Paul Krugman(April 24, 2014). The Piketty Panic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April 26, 2014
- ^ John Cassidy(March 31, 2014). Forces of Divergence: Is Surging Inequality Endemic to Capital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er. Retrieved April 13, 2014.
- ^ Branko Milanovic (October 2013). The return of "patrimonial capitalism": review of Thomas Piketty's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unich Personal RePEc Archive. Retrieved April 20, 2014.
- ^ Andrew Hussey(April 12, 2014). Occupy was right: capitalism has failed the worl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Guardian. Retrieved April 21, 2014.
- ^ Robert M. Solow. Thomas Piketty Is Righ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Republic.
- ^ Emmanuel Todd(September 14, 2013). Piketty décrypte le come-back des héritie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arianne.
- ^ Thomas B. Edsall(January 28, 2014). Capitalism vs. Democrac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April 15, 2014.
- ^ All Men Are Created Unequ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January 4, 2014.
- ^ Will Hutton(April 12, 2014). Capitalism simply isn't working and here are the reasons w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Guardian. Retrieved April 22, 2014.
- ^ 16.0 16.1 The Most Important Book Ever Is All Wrong. Bloomberg View. [22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3).
- ^ Martin Wolf.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y Thomas Piketty”. Financial Times. April 15, 2014 [201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8).
- ^ Summers, Lawrence. Thomas Piketty Is Right About the Past and Wrong About the Future. The Atlantic. May 16, 2014 [201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 ^ Galbraith, James K. Kapital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Dissent. Spring 2014 [April 2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7).
- ^ Stefan Homburg (April 2014). Critical Remarks on Piketty's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DEAS. Retrieved June 1st, 2014.
- ^ David Harvey(May 20, 2014). Taking on 『Capital』 Without Marx: What Thomas Piketty misses in his critique of capital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These Times. Retrieved May 20, 2014.
- ^ Chris Giles(May 23, 2014). Thomas Piketty’s exhaustive inequality data turn out to be flawed. Financial Times. Retrieved May 23, 2014.
- ^ Mark Gongloff(May 23, 2014). Thomas Piketty's Inequality Data Contains 'Unexplained' Errors: F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Huffington Post. Retrieved May 23, 2014.
- ^ Kevin Drum(May 23, 2014). Chris Giles Challenges Thomas Piketty's Data Analys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ther Jones. Retrieved May 23, 2014.
- ^ Irwin, Neil. Did Thomas Piketty Get His Math Wrong?.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3, 2014 [May 2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 ^ Doward, Jamie. Thomas Piketty's economic data 'came out of thin air'. The Guardian. May 24, 2014 [May 2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 ^ Weissmann, Jordan. Financial Times: Piketty’s Data Is Full of Errors. Slate. May 23, 2014 [May 2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2).
- ^ The Distribution of US Wealth, Capital Income and Returns since 1913 (PDF). [2014-06-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1-16).
- ^ Thomas Piketty(May 23, 2014). Piketty response to FT data concer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inancial Times. May 23, 2014
- ^ 30.0 30.1 Jennifer Rankin(May 26, 2014). Thomas Piketty accuses Financial Times of dishonest critic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Guardian. Retrieved May 26, 2014.
- ^ R.A. A Piketty problem?. 經濟學人. May 24, 2014 [May 2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9).
- ^ 32.0 32.1 Mark Gongloff(May 27, 2014). Economists Rip Apart FT's Piketty Takedow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Huffington Post. Retrieved May 27, 2014.
- ^ Ryan Grim(May 27, 2014). The Economists FT Relied On For Its Thomas Piketty Takedown Don't Buy I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Huffington Post. Retrieved May 28, 2014.
- ^ 皮克提针对金融时报的反驳 (PDF). [2014-06-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6-09).
- ^ Ryan Grim(May 29, 2014). Thomas Piketty Rebuts FT Charges: 'Criticism For The Sake Of Critic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Huffington Post. Retrieved May 29,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