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元素的中文命名法,是指使用中文來命名化學元素的方法。

每個元素使用一個漢字來表示。在古代已知的元素,則已有現成的漢字命名,如:金、銀、鐵、汞...;而古人未知,近代新發現的元素則通常使用形聲命名。

從元素的偏旁部首能夠反映出其性質和常溫下的狀態。中國大陸台灣的用字稍有不同。

由於漢語元素名稱為單字,所以有時,口語中為了利於聽清,會特意強調稱為「某元素」,如「銅」稱「銅元素」。

118號之後未命名的元素漢語常稱為「某號元素」,如「119號元素」。

歷史

編輯

清朝1855年,英國醫生和傳教士合信在上海墨海書館發表了一篇名為《博物新編》的科學書。[1]在這本書中,元素被翻譯為「元質」,並介紹了諸如氫氣,氮氣和氧氣等氣體的特性和製造方法 。元素名稱的翻譯不一致,氫被翻譯為「輕氣」或「水母氣」,氧被翻譯為「養氣」或「生氣」。氮是「淡氣」 。「水母氣」似乎是基於英語單詞「hydrogen」的詞源的翻譯,其他翻譯似乎與相應英語單詞的詞源無關。

自《博物新篇》之後,到19世紀70年代為止,《金石識別》、《格物入門》、《化學初階》、《化學鑒原》等書籍試圖將化學元素的名稱翻譯成中文。[1][2]正如後面的對照表所示,這些譯詞因作者而異。

美國醫生兼傳教士瑪高溫和華蘅芳譯了詹姆斯·德懷特·達納的礦物學文件《Manual of Mineralogy》,名為《金石識別》 。在所有12卷的第11卷的末尾,都有一個原子量列表,稱為「重率全表」,並且元素名稱有些意譯,有些音譯,例如,英語「sodium」()翻譯為「素地恩」,「夕里西恩」被認為是英語「silicium」(「silicon」的同義詞)()的翻譯。

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著有《格物入門》。全7卷中卷六處理化學,其中有一個元素一覽表,名為「原行總目」。該一覽表所載元素部分附有中文翻譯,其譯詞如下表所示,大致為直譯。本書翻譯為砷的「信石」是指在信濃國生產的石頭,其中含有三氧化二砷。翻譯成錳的「蒙石」,可能是音譯。

嘉約翰和何瞭然以喬治·福恩斯(George Fownes)的《Manual of Chemistry》和大衛·埃姆斯·威爾斯(David Ames Wells)的《Wel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為基礎著有《化學初階》 。如下表所示,元素名稱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意譯,另一種是音譯。 意譯如「釩」(鋁),通過在「礬」的同音字「凡」中添加金字旁,表示鋁。 音譯如「鍟」(鋅),用「星」模仿英語「zinc」的發音,表示鋅。

傅蘭雅徐壽將《Wel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翻譯為《化學鑒原》。該書採用的命名規則在卷一「第二十九節 華字命名」中進行了說明。由於很難以簡明的方式意譯元素的名稱,並且對西方名稱完整音譯會過於冗長[note 1] ,因此,將西方發音的第一個音節譯成一個漢字,如果不方便,則將下一個音節譯成一個漢字,並向該漢字添加了偏旁(石字旁、金字旁)表示元素種類[note 2] 。另外,如果元素名稱不是一個漢字,化合物命名就不方便,因此「白鉛」或「倭鉛」改為音譯「鋅」(zinc)[note 3],「白金」改為「鉑」[note 4]

在《化學鑒原》中,只有元素名稱是一個漢字,才能命名化合物。在該書中,將組成式和分子式的元素符號替換為漢字,並將阿拉伯數字替換為漢字數字表示化合物。例如,在該書中,三氧化硫(SO3)為「硫養三」 [note 5]二氧化碳(CO2)由「 炭養」表示(「養」為「養氣」,即氧氣。實際上是直寫)。

下表對這四部書中1-35號元素的翻譯進行了對比[1]。 「淡氣」在《格物入門》中指氣,而在《化學初階》和《化學鑒原》中指氣;「釩」在《化學初階》中指Al(鋁),而在《化學鑒原》指V。另外,《金石識別》是多字音譯,《格物入門》是意譯,《化學初階》是單字翻譯(包括音譯和意譯),《化學鑒原》是單字音譯,這種趨勢可以看出來。此外,可以看出,目前的翻譯類似於《化學鑒原》的翻譯。

偏旁部首

編輯

中文元素命名法裡,每個化學元素用一個漢字命名,並用該字部首來表示此元素常溫(攝氏25度,華氏77度,或者開氏298度)時之物態:

傳統字

編輯

是古代就已知的元素,故無需造字,可直接使用。

之名稱來自磷火一物,本作「粦」或「燐」,後加石旁以符合元素命名規範。

之名稱來自木炭、煤炭等物,本作「炭」,後加石旁以符合元素命名規範。

另外,部分元素的命名源自於古代的生僻字。

明太祖朱元璋訂定了後代取名的規則,其中名字的第二個字必須依照「木火土金水」的順序取。但後來朱家的後代發現火字旁和金字旁的字不夠用,便從古書中發掘了許多生僻字,甚至自己造字,例如朱慎朱徵朱悅。這些字與現代化學元素用字基本都是「同形字」關係,即字形恰好一致,但音、義並無邏輯上的關聯。今人創造化學元素用字時並未參考這些古字。[3]

新字

編輯

元素的名稱是十九、二十世紀創造的,組成由一個部首和表示讀音的部分。是在近代化學由西方進入中國後,遵循徐壽創造的中文命名原則。

意譯

編輯

少數部分元素中文名稱是描述特徵:

  • :味道臭。
  • :最初翻譯為「綠氣」,顏色黃綠色。
  • :最初翻譯為「輕氣」,重量輕。
  • :最初翻譯為「淡氣」,取沖淡空氣之意。
  • :最初翻譯為「養氣」,取「養育」生命之意。
  • :「白金」合為一字的寫法(「鉑」本指金屬箔)。

音譯

編輯

其餘元素中文名稱為音譯。讀音部分幾乎全部是大約根據歐洲北美洲現代或中古化學家或地方的名稱(參見化學元素名稱詞源列表)的第一個音節,例如:

  • 用第一個音節:
    • Er(Erbium)=金+耳→
    • Nd(Neodymium)=金+女→
    • Eu(Europium)=金+有→
    • K(Kalium)=金+甲→
    • Na(Natrium)=金+內→
    • W (Wolfram) =金+烏→
    • Sb(Stibium)=金+弟→(用第一音節的一部分)
    • Ar(Argon)=气+亞→(用第一音節的一部分)
    • Sc (Scandium)=金+亢→(用第一音節的一部分)
  • 用第二個音節:
    • Rn(Radon)=气 + 冬→
    • As(Arsenic)=石 + 申→
    • Al(Aluminium)=金 + 呂→
  • 用第三個音節:
    • I(Iodine)=石+典→

在這些字中,有的漢字原本與元素無關,而是後來改用於表示元素的名稱,也有些是設計出來表示元素的新字。前者例如上述的「鉑」,「磷」和「溴」,這些漢字在中國古代已經出現,並不能證明此時鉑、磷、溴在中國已經發現。

還有一些漢字,以前表示一種元素,後來又表示另一種元素。

  • 「鎶」:以前代表Nb(),現在代表Cn
  • 「鐽」:以前代表Ta(),現在代表Ds

還有一些漢字,以前先後表示兩種元素。

讀音

編輯

元素名稱大多是形聲字,因此讀音大多與聲旁相同。但是,即使除去古代就有的元素名稱,也有例外。例如「」讀ㄧㄤˇ(「養」)而不讀ㄧㄤˊ(「羊」),「」讀ㄋㄚˋ(「納」)而不讀ㄋㄟˋ(「內」)。

中國大陸普通話中同音元素有「」和「」(ㄒㄧ)。在台灣國語中同音元素有「」和「」(ㄌㄧㄡˊ)、「」和「」(ㄉㄢˋ)。

兩岸三地譯名差異

編輯

清朝末年,至少有兩套化學元素命名方法。中華民國成立後,對當時的化學元素命名進行了改革。

由於兩岸分治的緣故,化學元素官方中文譯名的發布方分別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國大陸,早年名為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和國立編譯館(台灣,現已併入國家教育研究院)。因此,有11個化學元素採用了相異的譯名。港澳地區的化學元素官方中文譯名一般採用中國大陸譯名的繁體。

隨著20世紀80年代後期兩岸關係逐漸解凍,學界恢復交流。另外,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在1997年正式宣布重新定名101-109號元素,因此101號及以後的化學元素中文譯名趨同,僅有繁簡轉換差異。

兩岸三地名稱相異的化學元素
原子序數 元素符號 中國大陸簡體 香港繁體 台灣正體 元素發現年份 備註
14 Si 1824年 因為矽與同音,1955年大陸將矽改為硅。
43 Tc 1937年
71 Lu 1906年 因為鎦與同音,1955年大陸將鎦改為鑥。
85 At 1940年 曾訛作鈪、銰[來源請求]
87 Fr 1939年
93 Np 1940年
94 Pu 1940 - 1941年
95 Am 1944年
97 Bk 1949年
98 Cf 1950年
99 Es 1952年
104 Rf 𬬻 鑪(舊作  1968年 鑪原作為爐的異體字,簡化為炉; 尚未被收入Unicode,且於2013年正式廢止。
105 Db 𬭊 𨧀 𨧀(舊作  1970年  尚未被收入Unicode,且於2013年正式廢止。
106 Sg 𬭳 𨭎 𨭎(舊作䤭) 1974年 䤭於2013年正式廢止。

除了硅和鑥,中國大陸和台灣元素命名不同的元素發現的年份集中在1937年至1974年。 1980年以後發現的元素在大陸和台灣用相同的字符表示,只有簡繁的差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Si和Lu分別用漢字「矽」和「鎦」命名。後來,由於「」和「」「」同音,「鎦」和「硫」同音,重命名為「硅」和「鑥」 [4] 。因此,這兩個元素的名稱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不同。

中國大陸在命名新發現元素時採用的原則大致如下[5]

  • 儘量從現有的漢字中選擇,避免設計新字。
  • 儘量選擇或設計筆畫適度、字形美觀、結構簡單、容易與其他字區別的字,避免奇怪的字。
  • 選擇或設計一個形聲字,其發音應接近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的名稱。
  • 避免與現有元素同音的字或多音字。
  • 從現有漢字中選擇時,儘量避免使用常用字。
  • 為了統一中國大陸、台灣漢語文化圈的科學術語,最好使用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之間沒有區別的字。

氫的同位素

編輯

氫的同位素中,質量數為1-3的氫同位素可以像元素一樣用一個漢字表示。「气」左下方的筆劃數與質量數相對應。

  • 」(ㄆㄧㄝ):氫-1(1H)
  • 」(ㄉㄠ):氫-2(2H、D)
  • 」(ㄔㄨㄢ):氫-3(3H、T)

相關條目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譯其意義殊難簡括全譯其音苦於繁冗」
  2. ^ 「今取羅馬文之首音譯一華字首音不合則用次音並加偏旁以別其類而讀仍本音」
  3. ^ 「惟白鉛一物亦名倭鉛乃古無今有名從雙字不宜用於雜質(化合物)故譯西音作鋅」
  4. ^ 「白金亦昔人所譯今改作鉑」
  5. ^ 「硫強水(硫酸)之無水者為硫養
  6. ^ 參見鍀#搜尋43號元素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劉廣定〈中文化學名詞的演變(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科學月刊》(1985年10月)
  2. ^ 張澔〈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十九世紀的中文化學元素名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化學》(2001年)
  3. ^ 裘, 錫圭. 文字學概要.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8: 215–216. 
  4. ^ 王寶瑄〈中國化學物質命名中的漢字探討〉《中國科技術語》(2010年)
  5.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第111號元素中文定名的說明及元素中文定名的原則〉《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