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艦飛彈

攻击舰船的导弹

反艦飛彈AShM, Anti-ship missile),又名攻艦飛彈,是指以攻擊水面船隻(即不包含潛艇)為主要目的而研發、使用的飛彈;其它也能夠對船隻發生破壞的飛彈不包含在這個類別當中。

蘇聯SS-N-2冥河導彈

歷史

編輯
 
德國二次世界大戰中期使用的弗里茨X制導炸彈

第一次正式使用反艦飛彈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在1943年利用轟炸機投擲包括Fritz XHs 293這兩種飛彈攻擊盟軍的艦艇。另外在太平洋戰場上,由於日軍面對美軍艦隊的壓倒性優勢而窮於應付,遂發動了能以小搏大、以寡擊眾的「玉碎」(自殺攻擊)戰術,並開發了由一式陸上攻擊機掛載的MXY-7櫻花特別攻擊機應戰,而日軍櫻花自殺攻擊機的用途就像今日的反艦飛彈。

現代以主動雷達導引設計的反艦飛彈第一次成功使用是1967年由埃及發射蘇聯製造與提供冥河飛彈,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後來以色列吸取了上次戰役的慘痛教訓,開發了毒蜂級飛彈快艇和其搭載的天使飛彈,並反將埃及一軍。

1982年英國阿根廷爆發了福克蘭戰爭,阿根廷使用了法製飛魚飛彈超級軍旗攻擊機上發射,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錫菲號導彈驅逐艦,一度影響了英軍士氣;但後來英國斷絕了所有阿根廷獲得飛魚飛彈的途徑,從此阿根廷失去了對付英國皇家海軍的利器,戰爭也從此一面倒失敗。

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伊朗曾大量使用反艦飛彈攻擊波斯灣上的鑽油平台油輪和美軍護航艦隊,企圖藉由攻擊對方的石油儲備和輸出影響戰爭局勢。

基本構造

編輯

反艦飛彈一般組成數個主要的部分:彈頭段,導引段,推進段

彈頭段

編輯

彈頭是提供破壞力的主要來源。戰鬥部根據殺傷方式的不同分類:

  • 整體爆破型戰鬥部:一般採用觸發引信或者近炸引信,爆炸之後往往伴隨着大量的破片,對甲板上的人員和精密的雷達天線具有非常好殺傷效果,不過對艦體本身的殺傷並不嚴重,適合於對付裝甲薄弱的艦船或打擊大型艦隻的艦面目標。對有堅固裝甲或多艙防護的艦隻破壞作用較小。
  • 聚能爆破戰鬥部:蘇聯的「冥河」反艦導彈為代表,當時設計對抗美國的戰列艦。
  • 殺傷爆破戰鬥部:多見於對付艦載雷達的反輻射導彈。使用預製破片與衝擊波超壓殺傷
  • 半穿甲爆破戰鬥部:採用延時引信,在導彈擊中目標後,彈頭前面的鈍形鋼可以撕裂艦體,等待導彈的戰鬥部完全進入船體之後,延時引信起爆。這種戰鬥部對艦體內部的殺傷效果非常理想,爆炸產生的巨大氣壓會導致船體結構受到嚴重損壞,被擊中船隻即使不會立即沉沒,也要經過長期而又繁複的修理工作才有可能恢復戰鬥力。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魚叉」、法國的「飛魚」導彈均使用了半穿甲爆破戰鬥部。一般採用鈍形的較厚高強度高韌合金鋼製成,裝填係數20-40%;蘇聯採用高強度高韌性低密度鈦合金,裝填係數達50%。
  • 半穿甲多P裝藥戰鬥部:西德鸕鶿飛彈英語AS.34 Kormoran在半穿甲爆破戰鬥部殼體上預製了多個大錐角藥型罩,具有多聚能殺傷效應。
  • 侵徹燃燒戰鬥部:戰鬥部內裝鋁熱劑、稀土金屬燃燒劑、凝固汽油、三乙基鋁、AL/PTFE等材料。
  • 船外入水爆破戰鬥部
  • 串聯戰鬥部
  • 子母戰鬥部

一般來講,彈頭重量愈高的飛彈破壞力雖大,但也會嚴重限制可以發射的載具大小。

導引段

編輯

導引段是協助飛彈追蹤目標和進行控制的部分,常見的導引方式包括乘波導引主動雷達導引紅外線導引,甚至還有不發射雷達波,全程保持靜默的飛彈。根據制導方式的不同,導彈也具有不同的彈道。

  • 早期的無線電制導導彈在發射之後受到發射者的無線電指令的引導,調整彈道,攻擊目標,一般彈道比較簡單,成本低,但是抗干擾能力較差,只要在制導的無線電波段上進行干擾,導彈幾乎無法命中目標。
  • 主動雷達導引的導彈的彈道一般由計算機根據彈上的電子海區圖預設,發射之後一般先爬升到經濟飛行高度,以一定的速度飛行,當接近目標時,彈上的雷達開機,鎖定目標,同時導彈進入攻擊狀態,這時主動發射雷達波故通常也會被發現,攻擊狀態的彈道有兩種,一種是導彈降低到海面10M以下飛行,盡可能躲避對方雷達的偵測和防空導彈的攔截,同時加速,直至命中;還有一種是導彈先降低高速,在距離目標5公里左右的距離是突然爬升至具海面幾百米的目標上空,然後突然掉轉向下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加速俯衝,這種末端彈道利用大多數軍艦的防衛武器的盲區在頭頂的特點,攻擊成功率較高。
  • 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這類新興的匿蹤飛彈,發射後會維持無線電靜默,只要透過收聽預警機或衛星、水下機等偵搜工具所更新的作戰數據,之後至目標海域就會依賴自主智慧判斷位置並進行攻擊。
  • 反艦彈道飛彈由於速度超過10馬赫,會經過黑障區,無法發出無線電訊號,目前導引鎖定方式仍不明確。

推進段

編輯

推進段提供飛彈飛行的動力與改變航向與姿態的能力,常見的推進方式分為火箭發動機和渦輪發動機兩種。火箭發動機是反艦導彈最初的形態的發動機,在動力艙內預置氧化劑和還原劑,發動機工作不依賴外部的空氣。這種發動機的優點是具有較好的加速性能,很容易達到超音速,一般採用這種發動機的導彈全程平均速度較高,但是由於火箭燃料技術的限制,這種動力艙的價格非常昂貴,且體積巨大,一般的中近程、中小威力的反艦導彈不適於採用。目前,採用這種推進方式的導彈集中於俄羅斯生產的遠程、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中(這種導彈是蘇聯時代對抗美國航母的專用導彈) 渦輪發動機的原理與噴氣式飛機上的渦輪發動機原理相似,有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渦輪噴氣發動機兩種。這種動力段內只攜帶燃料,化學反應中的氧化劑由外界的空氣中的氧氣提供,所以採用這種發動機的導彈一般有明顯的進氣口。由於對空氣的依賴和加速性能上的不足,一般這種發動機的導彈不具備超音速能力。渦輪發動機最值得稱道的是飛行的經濟性和穩定性,這使得這種動力段能夠幫助導彈以相對較小的體積飛行較長的距離,同時在飛行過程中也便於制導和控制。北約國家生產的反艦導彈一般採用渦輪發動機。

發射型態

編輯

反艦飛彈發展到近代,已經可以從多種型態的載具上使用,包括從各類飛行器上發射的空射型,由地面發射的陸射型,由水面艦艇使用的艦射型以及自潛艇發射的潛射型。許多飛彈在經過少許改裝之後就可以在不同的載具上使用,不必另外發展專用衍生型。

各國系統

編輯

國際合作

編輯

 以色列

編輯
 
以色列天使飛彈三連裝發射箱與飛彈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中華民國

編輯
 
88式陸基反艦飛彈裝載於卡車

 意大利

編輯

 烏克蘭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Facebook. www.facebook.com. [2024-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7). 

來源

編輯
書籍
  • Norman Friedman,The Naval Institute Guide to World Naval Weapon Systems 15th Edition,USNI,ISBN 1-55750-262-5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