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德林人
哈拉德林人(英語:Haradrim)或東夷南蠻(英語:Southrons)是在托爾金(J. R. R. Tolkien)奇幻小說中的中土大陸上其中的一個人類種族。主要於《魔戒三部曲》裡登場,而在《未完成的故事》及《精靈寶鑽》裡亦有提及。
哈拉德林人居住在哈拉德威治(Harad),哈拉德威治的意思是「南方」,剛鐸(Gondor)的人類以此稱呼哈爾南河(Harnen)以南的地區。哈拉德林人是泛指多個文化種族。哈拉德林人只是剛鐸人類概括邊界以南那些高傲好戰的人類。
歷史
編輯第二紀元,哈拉德林人與努曼諾爾(Numenor)的人類有聯繫。初時,他們是朋友及師生的關係,後來,努曼諾爾國王為了追求財富和權力,要在中土大陸擴大版圖,於是在貝爾法拉斯灣(Bay of Belfalas)以南建立昂巴(Umbar),成為努曼諾爾在中土大陸的大本營。昂巴向哈拉德威治的各部落徵收巨額稅貢。這導致哈拉德林人投靠索倫(Sauron)一方,並在精靈及人類最後同盟(Last Alliance of Elves and Men)戰爭及其後的戰爭投在索倫麾下戰鬥。在《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山姆·詹吉(Sam Gamgee)推測哈拉德林人被索倫欺騙,並活在恐懼當中。
哈拉德林人是剛鐸的死敵,他們之間發生過許多次戰爭,大多都是哈拉德林人落敗。第三紀元1015年,哈拉德林人的各部族聯合起來,並與黑暗努曼諾爾人共同圍攻昂巴,直至第三紀元1050年,海爾曼達希爾一世(Hyarmendacil I)自剛鐸率軍增援昂巴,大敗哈拉德林人。自此至剛鐸皇室鬥爭的一段時期,哈拉德林人臣服剛鐸,向剛鐸進貢及送質子到剛鐸官廷。皇室鬥爭後,哈拉德林人復反,並支援昂巴的叛軍對抗剛鐸。第三紀元1540年,剛鐸國王雅達墨(Aldamir)在哈隆鐸(Harondor)被哈拉德林人殺死,雅達墨之子海爾曼達希爾二世(Hyarmendacil II)擊敗哈拉德林人。哈拉德林人的勢力也被大瘟疫削弱。第三紀元1850年後,剛鐸放棄昂巴,哈拉德林人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了。第三紀元1944年,哈拉德林人聯合戰車民(Wainriders)入侵剛鐸。埃阿尼爾二世(Earnil II)在波羅斯河(Poros)渡口附近擊退了入侵者。此後直至第三紀元2758年,哈拉德林人再沒有發動大規模入侵,但卻和剛鐸爭論哈隆鐸的主權。第三紀元2758年,哈拉德林人進攻剛鐸沿岸。魔戒聖戰之前的最後一次入侵發生在第三紀元2885年,但被剛鐸及洛汗(Rohan)聯軍擊退。
魔戒聖戰(War of the Ring)時期,哈拉德林人、東方人(Easterlings)及半獸人都在索倫旗下作戰。哈拉德林人駕馭猛獁(Mumak)作戰,托爾金形容其為現代大象的祖先。在帕蘭諾平原戰役(Battle of the Pelennor Fields),一名配有黑蛇紅盾的酋長領導哈拉德林人作戰。洛汗國王希優頓(Theoden)格殺了那不知名酋長[1]。
在黑門之戰(Battle of the Morannon),哈拉德林人及魔多的其他部隊以絕對優勢攻擊西方軍隊。後索倫因魔戒的摧毀而滅亡,許多哈拉德林人投降及逃亡,也有大量寧死不降的哈拉德林人。
魔戒聖戰結束,踏入第四紀元,哈拉德林人派遣使者晉見伊力薩王,剛鐸及哈拉德林人和解,但依然有部分哈拉德林人對剛鐸存有敵意。
特徵
編輯有關哈拉德林人特徵的描述較含糊,《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對一些哈拉德林人作出詳細描述。
佛羅多·巴金斯(Frodo Baggins)及山姆·詹吉(Samwise Gamgee)曾遇見法拉墨(Faramir)及其率領的伊西立安軍隊伏擊哈拉德林人,他們並沒有詳細目睹戰事,卻聽到打鬥的聲響以及有一名哈拉德林人屍體躺在他們腳邊,那屍體有褐色皮膚、戴有金飾的黑髮辮子,與其他哈拉德林戰士一樣穿紅戰衣及戴金頸圈。那戰死哈拉德林人的手執長刀,穿有黃銅甲冑。他們也看到猛獁,令山姆又驚又喜。
在《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裡,托爾金描述到另一些哈拉德林人:「從遠哈拉德來的黑皮膚野人,他們長得像是食人妖和人類的混血一樣恐怖。」一些讀者認為他們是哈拉德林人和食人妖的混種,有一些卻認為他們只是高大的人類。而之前提及的那一種哈拉德林人則出自索倫。有一證據支持那些人只是人類,托爾金只說到他們「像」食人妖和人類的混血,而且,托爾金在《精靈寶鑽》提及食人妖即使和半獸人也不能混種。
改編描述
編輯在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執導的電影《魔戒三部曲》,哈拉德林人的外形是參照阿茲特克人及密克羅尼西亞人而來的。設計師華倫·馬西希望讓他們類似於原始部落[2]。
哈拉德林人亦有出現在其他相關的產品。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
編輯- ^ 托爾金.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 臺北: 聯經. 2012年12月. ISBN 978-957-08-4102-2.
- ^ 蓋瑞‧魯索. 魔戒電影設定聖典lll. 臺北: 奇幻基地. 2004年2月. ISBN 986-757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