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奐
生平
編輯少年到三輔求學,學識超群,拜為議郎。
156年,鮮卑檀石槐率三四千騎寇雲中,朔方烏桓與南匈奴休著屠各也一起叛亂,張奐率步騎二萬,廣宣方略,大破鮮卑,又潛誘降烏桓,遂使斬屠各渠帥,襲破其眾,南匈奴諸部悉降。[1]
158年,領南匈奴攻打鮮卑,斬首二百級。
159年,梁冀被殺,張奐因為是梁冀的故吏,被免官。後來為武威郡太守。
163年,皇甫規上書推薦張奐為度遼將軍,漢桓帝同意張奐出任度遼將軍。
166年,為大司農。鮮卑、匈奴聽說張奐離職,再入邊,張奐再次擔任護匈奴中郎將,安定北方邊境,降南匈奴、烏桓,鮮卑出塞去。
167年,平定東羌、先零羌,朝廷的賞賜張奐都拒絕,只希望能將戶籍遷往弘農郡華陰縣。朝廷允許[2]。
168年,張奐回到朝廷,因為剛剛回來,並不知曹節圖謀殺死大將軍竇武,被曹節所騙,曹節下令張奐帶兵圍竇太后父大將軍竇武府,竇武自殺。竇太后失勢被幽禁。張奐為少府、大司農,封侯。張奐痛恨被曹節利用,堅辭不受。多次試圖釋放竇太后不果。張奐上書漢靈帝舉薦李膺,被曹節下獄。之後,回鄉,閉門授徒[3]。
軼事
編輯張奐早年有志節,和士大夫為友,並說道:「大丈夫處世,當為國家立功邊境。」之後當了將帥,果然立下功名,也為自身手下軍司馬董卓羨慕,董卓因此派哥哥董擢送上一百匹絲絹作為謝禮,然而張奐討厭董卓為人,堅持拒絕董卓的送禮。[4]
張奐擔任太常時,酒泉人趙君安為豪強李壽殺害,君安女兒趙娥為了替父報仇,殺了李壽去官府自首的事情轟動一時。張奐聽了之後也賞賜一百匹帛給趙娥。[5]
酹酒還獻:後漢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有羌人獻金、馬者,奐召主簿張祁入,於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入懷。」悉以還之,威化大行。[6]
評價
編輯- 范曄《後漢書》:「自鄛鄉之封,中官世盛,暴恣數十年間,四海之內,莫不切齒憤盈,願投兵於其族。陳蕃、竇武奮義草謀,征會天下,名士有識所共聞也,而張奐見欺豎子,揚戈以斷忠烈。雖恨毒在心,辭爵謝咎。《詩》云:『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山西多猛,三明儷蹤。戎驂糾結,塵斥河、潼。規、奐審策,亟遏囂凶。文會志比,更相為容。段追兩狄,束馬縣鋒,紛紜騰突,谷靜山空。」
- 張預《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奐使羌不得交通而敗薁鞬。又曰:『廉潔可辱。』奐正身潔己,而先零不能以貨動。又曰:『軍擾者,將不重也。』奐坐帷講誦而眾心安是也。」
- 歸有光:「張奐,北州之豪士,猶不能使之相信,而為羣閹所賣,吁,亦可悲矣!」
- 王世貞:「余讀涼州三明傳,若威明、然明皆廉節好讓,有將帥材,着績中外而皆不免為名使,威明尤好之甚。至自疏為黨人,而上不之問,夫明哲保身者,固若是乎。大將軍武、太傅蕃之有朝望,志除宦官,誰不憂之,豈有所征,而不知本謀者。然明亦不過於生死是非之際,一時不能決擇耳,既成而始悔,辭爵不拜,追理武蕃之冤,末薦李膺王暢,以與閹宦伉。雖曰晚矣猶知有不遠復者,紀明真將材也,當西羗之為梗。」
- 袁可立:「捨命豹袖之下,即獨行安之,如張然明、皇甫義真(皇甫嵩)其人矣。張然明破諸羌,靜幽并,恥為王曹所賣,發憤申陳竇之冤,卒不得為三公。皇甫義真蕩黃巾,破梁州賊,征赴城門,賴其子堅壽以免,雖卒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
- 王夫之《讀通鑑論》:「張奐卻羌豪之金馬,而羌人畏服。為將者,能不受賊餌以受斃於賊者,鮮矣。豈特中國之盜賊哉?敵國之相攻,疆夷之相逼,而未嘗不薦賄以餌邊將。故或以孤軍懸處危地而磐固自安,朝廷夸其堅悍有制寇之勞,乃不知香火之誓,饋問之往還,日相酬酢,而人莫之覺也。其事甚秘,其文飾甚密,迨其後知受其餌,欲求自拔而莫之能免。夫為將者,類非潔清自好獨行之士,其能如奐之卓立以建大功者無幾也,而朝廷何以制之哉?中樞不受賄以論功,司農不後時以吝饟,天子不吝賞以酬勞,庶有瘥乎!」「漢之末造,必亡之勢也,而兵疆天下。張奐、皇甫規、段熲皆奮起自命為虎臣,北虜、西羌斬馘至百萬級,窮山搜谷,殄滅幾無遺種,疆莫尚矣。」
- 蔡東藩《後漢演義》:「張奐為北州豪傑,甘作閹黨爪牙,罪無可恕;至妖異迭見,乃請改葬蕃武,朝謁太后,欲蓋已往之愆,寧可得耶?」
家族成員
編輯父親
編輯- 張惇,曾任漢陽太守。
子嗣
編輯動漫作品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編]
注釋
編輯- 《後漢書》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 ^ 《後漢書.張奐傳》時休屠各及朔方烏桓並同反叛,燒度遼將軍門,時度遼將軍屯五原。引屯赤阬,煙火相望。兵衆大恐,各欲亡去。奐安坐帷中,與弟子講誦自若,軍士稍安。乃潛誘烏桓陰與和通,遂使斬屠各渠帥,襲破其衆。諸胡悉降。 《謝承後漢書》張奐字然明,為使匈奴中郎將,率步騎二萬,廣宣方略,大破鮮卑,匈奴惶懼,詣奐乞降,聲勢猛烈,狄戰慄不敢犯邊。時休屠等反,眾大懼,奐安坐幃中,與弟子講論自若,徐乃設奇破之。 《後漢書.鮮卑傳》永壽二年秋,檀石槐遂將三四千騎寇雲中。 《後漢書.桓帝紀》秋七月,鮮卑寇雲中。 《後漢書.烏桓傳》桓帝永壽中,朔方烏桓與休著屠各並畔,中郎將張奐搫平之。 按︰《資治通鑒》將此役歸功於李膺而忽略《謝承後漢書》記載實錯誤之舉,鮮卑寇雲中在前,漢桓帝欲用李膺在後,此時李膺尚在潁川郡綸氏縣,又怎能瞬移雲中破敵?且《通鑒》又誤將《後漢紀》記延熹二年六月李膺破鮮卑於遼東與此役混淆,以為李膺破鮮卑於此役,並因此否定《後漢紀》之記載,皆因其考較不出陳龜、李膺、種暠為渡遼將軍之時間,又不察《後漢書.南匈奴傳》「延熹元年,南單于諸部並畔」之「延熹元年」乃「延熹九年」之誤,一舉而使諸戰經過、人物事績俱誤,一舉而使一時有兩官,不足信。計此役軍報、詔令需時及路程,實張奐先破鮮卑,後李膺到任渡遼將軍。到延熹二年六月,鮮卑復寇,李膺方破鮮卑於遼東。《謝承後漢書》、《後漢紀》皆無誤,《通鑒》誤解而已。諸事簡略如下: 永壽元年(155年),南匈奴、東羌之叛,漢桓帝欲任陳龜渡遼將軍,是時張奐以安定屬國都尉平羌胡,桓帝因聽陳龜之言選拔適合人才出任幽並二州刺史郡守與匈奴中郎將、烏桓校尉、護羌校尉及免除並涼二州賦稅,張奐乃因功遷使匈奴中郎將。 永壽二年(156年),陳龜因受梁冀所忌徵還,鮮卑寇邊,南匈奴、烏桓叛燒渡遼將軍門,桓帝因而詔用李膺為渡遼將軍,時匈奴中郎將張奐敗鮮卑、降烏桓、破南匈奴。 延熹元年(158年),鮮卑寇北邊,遼東太守馮緄退之。十二月,使匈奴中郎將張奐率南匈奴與遼東太守馮緄出塞擊鮮卑,斬首二百級。 延熹二年(159年),二月,鮮卑寇鴈門,殺數百人,大抄掠而去。六月,鮮卑寇遼東。度遼將軍李膺擊破鮮卑,未幾因功遷河南尹。漢桓帝提拔種暠為度遼將軍。
- ^ 《後漢書》卷65:永康元年春,東羌、先零五六千騎寇關中,圍祋祤,掠雲陽。夏,復攻沒兩營,殺千餘人。冬,羌岸尾、摩蟞等蟞音必薛反。脅同種復鈔三輔。奐遣司馬尹端、董卓並擊,大破之,斬其酋豪,首虜萬餘人,三州清定。論功當封,奐不事宦官,故賞遂不行,唯賜錢二十萬,除家一人為郎。並辭不受,而願徙屬弘農華陰。舊制邊人不得內移,唯奐因功特聽,故始為弘農人焉。
- ^ 《後漢書》卷65:建寧元年,振旅而還。時竇太后臨朝,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謀誅宦官,事泄,中常侍曹節等於中作亂,以奐新征,不知本謀,矯制使奐與少府周靖率五營士圍武。武自殺,蕃因見害。奐遷少府,又拜大司農,以功封侯。奐深病為節所賣,上書固讓,封還印綬,卒不肯當。
- ^ 《後漢書·張奐傳》奐少立志節,嘗與士友言曰:「大丈夫處世,當為國家立功邊境。」及為將帥,果有勳名。董卓慕之,使其兄遺縑百匹。奐惡卓為人,絕而不受。
- ^ 《列女傳》曰:酒泉烈女龐娥親者,表氏龐子夏之妻,祿福趙君安之女也…太常弘農張奐貴尚所履,以束帛二十端禮之。
- ^ 《藝文類聚·卷九十三》引《東觀漢記》
- ^ 同行有荀彧、夏侯惇、夏侯淵、曹仁和曹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