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海姆—薩爾布呂肯鐵路

曼海姆-薩爾布呂肯鐵路(德語:Bahnstrecke Mannheim–Saarbrücken)是一條由曼海姆路德維希港諾伊施塔特凱澤斯勞滕洪堡薩爾布呂肯鐵路。它是普法爾茨地區最重要的鐵路幹線,也是連接歐洲西部東部的重要國際通道。

曼海姆-薩爾布呂肯鐵路
概覽
營運範圍 巴登-符騰堡
 萊茵蘭-普法茲
 薩爾蘭
服務類型客貨運輸鐵路
技術數據
線路長度130.5公里
最高速度160公里/小時
正線數目複線
軌距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
電氣化方式15 kV 16.7 Hz ~
營運資訊
開通營運1904年
路線圖
萊茵河谷鐵路自海德堡德語Rheintalbahn S 1S 2S 3S 4
里德鐵路自法蘭克福德語Riedbahn
高速鐵路自斯圖加特
萊茵河鐵路自卡爾斯魯厄德語Rheinbahn (Baden)
70.1 曼海姆總站
里德鐵路往法蘭克福德語Riedbahn
36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36
68.9 康拉德·阿登納大橋德語Konrad-Adenauer-Brücke (Ludwigshafen am Rhein–Mannheim)萊茵河
106.6 路德維希港總站(至1969年)
68.8 路德維希港中心德語Bahnhof Ludwigshafen (Rhein) Mitte
68.0
108.5
里程轉換
38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38
聯絡線
鐵路自/往美因茨
105.2 路德維希港總站德語Ludwigshafen Hauptbahnhof(自1969年)
44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44
鐵路往路德維希港貨運場
103.2 路德維希港-蒙登海姆德語Mundenheim
鐵路往路德維希港港口
101.4 路德維希港-萊茵根海姆德語Rheingönheim
9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9
99.0
97.7
林布格霍夫分支點
533號州道
98.5 林布格霍夫
532號州道
14號縣道
94.5 希弗施塔特
鐵路往蓋默斯海姆德語Bahnstrecke Schifferstadt–Wörth S 3S 4
61號高速公路德語Bundesautobahn 61
532號州道
90.9 伯爾-伊格爾海姆分支點
528號州道
89.7 伯爾-伊格爾海姆
530號州道
85.9 哈斯洛赫德語Haßloch
65號高速公路德語Bundesautobahn 61
38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38
79.0 北部鐵路自蒙斯海姆德語Pfälzische Nordbahn
78.6 諾伊施塔特-伯比希
77.4 鐵路自/往蘭道德語Pfälzische Maximiliansbahn
39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39
77.2 諾伊施塔特總站德語Neustadt (Weinstraße) Hauptbahnhof
512號州道
39號聯邦公路
74.7 申塔爾德語Schöntal (Neustadt)
74.0 沃爾夫斯山隧道德語Wolfsberg-Tunnel(320米)
16號縣道
70.7 蘭布雷希特
70.5 小杜鵑鐵路往埃爾姆施泰因德語Kuckucksbähnel
上施派爾河德語Hochspeyerbach
39號聯邦公路
68.0 奈登費爾斯
66.3 奈登費爾斯橫渡線
39號聯邦公路
67.3 利希滕施泰因基頂隧道德語Lichtensteiner-Kopf-Tunnel(92米)
65.8 雷奇河隧道德語Retschbach-Tunnel(196米)
64.9 申貝格-朗埃克隧道德語Schönberg-Langeck-Tunnel(366米)
上施派爾河
39號聯邦公路
63.9 美因茨山隧道德語Mainzer Berg-Tunnel(212米)
39號聯邦公路
62,7 魏登塔爾
61.9 吉普隧道德語Gipp-Tunnel(217米)
61.7 克普夫勒隧道德語Köpfle-Tunnel(158米)
61.1 艾森凱爾隧道德語Eisenkehl-Tunnel(65米)
39號聯邦公路
60.2 凱勒隧道德語Kehre-Tunnel(302米)
59.5 施洛斯山隧道德語Schlossberg-Tunnel(208米)
59.2 弗蘭肯施泰因
56.1 弗蘭措森湖隧道德語Franzosenwoog-Tunnel(79米)
55.2 上施派爾
54.3 鐵路自/往賓根德語Alsenztalbahn
54.2 上施派爾
48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48
52.3 舊上施派爾276.5
50.1 海利根山隧道德語Heiligenberg-Tunnel (Pfalz)(1347米)
504號州道
鐵路自恩肯巴赫德語Bahnstrecke Kaiserslautern–Enkenbach
43.7 凱澤斯勞滕總站S 2 終點站
42.9 鐵路往皮爾馬森斯德語Biebermühlbahn
42.9 鐵路往勞特埃肯德語Lautertalbahn
395號州道
側線往凱澤斯勞滕維修車間
41.0 肯訥爾加滕德語Siedlung Bahnheim
40.2 凱澤斯勞滕維修車間德語Ausbesserungswerk Kaiserslautern
側線往凱澤斯勞滕維修車間
270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270
39.0 福格爾韋
37.9 艾恩西德勒霍夫出口
艾恩西德勒霍夫編組站德語Rangierbahnhof Einsiedlerhof
36.2 艾恩西德勒霍夫入口
35.7 艾恩西德勒霍夫德語Einsiedlerhof
31.8 金茨巴赫
28.4 蘭施圖爾
28.2 鐵路往庫瑟爾德語Bahnstrecke Landstuhl–Kusel
25.9 蘭施圖爾橫渡線
62號高速公路德語Bundesautobahn 62
22.7 豪普茨圖爾
22.0 側線往米紹軍事倉庫德語Miesau Army Depot
18.6 布魯米赫爾巴-米紹
358號州道
17.3 福格爾巴赫橫渡線
萊法州薩爾蘭州邊界
223號州道
13.6 布魯赫霍夫橫渡線
13.4 埃切爾沙伊德德語Eichelscheid
鐵路自巴特明斯特德語Glantalbahn
118號州道
8.4
31.1
洪堡總站德語Homburg (Saar) HauptbahnhofS 1 終點站
423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423
30.8 鐵路往茨韋布呂肯德語Bahnstrecke Homburg–Zweibrücken
鐵路往諾因基興德語Bahnstrecke Homburg–Neunkirchen
29.8
28.3 洪堡西站德語Zollbahnhof Homburg (Saar) West
114號州道
比宣洛赫分支點
27.1 布利斯河橫渡線
布利斯河
26.3 林巴赫德語Limbach (Kirkel)
8號高速公路
21.5 基克爾
20.2 基克爾橫渡線
119號州道
6號高速公路
16.6 鐵路往蘭道德語Bahnstrecke Landau–Rohrbach
16.0 羅爾巴赫德語Rohrbach (Saar)
鐵路自施瓦岑阿克德語Würzbachbahn(至1895年)
12.5 聖英貝特
126r號州道
126號州道
原巴伐利亞-普魯士邊界
9.4 倫特里希德語Rentrisch
119號州道
7.1 沙伊特德語Scheidt (Saarbrücken)
5.1 沙夫布呂克德語Schafbrücke (Saarbrücken)
3.7 鐵路往薩爾格米納德語Bahnstrecke Saarbrücken–Sarreguemines(至1945年)
2.7 鐵路自薩爾格米納德語Bahnstrecke Saarbrücken–Sarreguemines
2.7 薩爾布呂肯東站德語Haltepunkt Saarbrücken Ost
41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41
鐵路自/往諾因基興德語Nahetalbahn
0.0 薩爾布呂肯火車總站
雷米伊-斯蒂蘭旺代勒鐵路

該線路主要是根據從1847年至1849年通車的普法爾茨路德維希鐵路德語Pfälzische Ludwigsbahn(路德維希港-貝克斯巴赫)所構建,兩者在路德維希港至洪堡之間的走向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它們通常被視為同一條鐵路[註 1]。其餘路段則在1867年至1904年間陸續建成。從1960年至1964年,線路逐步完成電氣化改造。線路當前的走向是自1969年起、在路德維希港火車總站德語Ludwigshafen (Rhein) Hauptbahnhof遷往現址後所採用。

自2003年以來,它已被整合入萊茵內卡S-Bahn德語S-Bahn RheinNeckar的網絡,在德國鐵路行車時刻表德語Kursbuch中被標識為670號。線路在逐段改造為200公里/小時的通行能力後,它又被稱為POS北線(POS為巴黎法國東部-德國南部的首字母縮寫)。POS南線德語POS Süd則作為高速鐵路軸線的另一分支,經由斯特拉斯堡凱爾通往阿彭韋爾

歷史

編輯

概覽

編輯

曼海姆薩爾布呂肯主幹道的修建歷史在最初是由不同的線路結合而成,特別是從洪堡至薩爾布呂肯之間最短的連接原本需要穿越前巴伐利亞普魯士邊境,其後又被布利斯河維爾茨河德語Würzbach (Blies)的匯流處所阻隔。而路德維希港與曼海姆之間也需要跨越萊茵河,這是巴登及巴伐利亞的邊界。因此線路的當前形式直至1904年才完工,除了在1969年興建的路德維希港總站德語Ludwigshafen (Rhein) Hauptbahnhof新址。這些特點也相應的體現在里程標[1]。線路的核心是在1847年至1849年分段通車的普法爾茨路德維希鐵路德語Pfälzische Ludwigsbahn(路德維希港-貝克斯巴赫)。後者除了西端的洪堡-貝克斯巴赫路段外,其餘路段在如今均成為了曼海姆-薩爾布呂肯主幹道的一部分。

普法爾茨路德維希鐵路的形成(1835年-1856年)

編輯

普法爾茨地區在1816年成為巴伐利亞的一部分、並被命名為「萊茵專區」後,當局最初計劃在南北方向上興建一條鐵路線。但它後來被一條東西方向的鐵路線計劃所取代,尤其是後者有助於將薩爾蘭煤炭德語Bergbau im Saarland運輸至萊茵河。

線路西端的走向在最初曾草擬有幾種不同的方案。西端終點原本被定在巴伐利亞轄下的聖英貝特,但它最終迫於普魯士的壓力而被放棄,因為後者希望在通往薩爾布呂肯的連接中應儘可能長的利用本國領土。因此貝克斯巴赫成為了備選方案,線路隨後還應當從這裡擴展至諾因基興蘇爾茨巴赫[註 2]

1838年3月30日,巴伐利亞普法爾茨-萊茵工事-貝克斯巴赫鐵路公司(Bayerische Eisenbahngesellschaft der Pfalz-Rheinschanz-Bexbacher Bahn)成立,負責從原萊茵工事德語Mannheimer Rheinschanze薩爾河畔的貝克斯巴赫興建一條鐵路。在公司於1844年更名為普法爾茨路德維希鐵路公司(Pfälzische Ludwigsbahn-Gesellschaft)後,線路在保羅·丹尼斯德語Paul Camille von Denis的帶領下於1845年3月正式動工。該線路將承擔由貝克斯巴赫出產的煤炭通過各新興港口及「萊茵工事」交易中心轉運至德國南部及瑞士的任務,因此它被同時稱作「萊茵工事線」和「路德維希鐵路」(以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命名)。在整條線路完工之前,它們還通過希弗施塔特-沃爾特鐵路德語Bahnstrecke Schifferstadt–Wörth建立了與巴伐利亞普法爾茨首府施派爾的連接。自1849年8月起,線路在路德維希港-諾伊施塔特-洪堡-貝克斯巴赫間實現貫通。自1850年起,主幹道延長至諾因基興,並在兩年後得以連接至薩爾布呂肯。而在1856年7月,路德維希港至諾因基興的全部路段均已實現複線

其餘路段的形成

編輯
 
曼海姆及路德維希港間的萊茵河大橋於1893年。其中左側用於鐵路運輸,右側用於公路運輸

由於路德維希鐵路的運輸量持續上漲,當局在1863年於路德維希港開辦了通往曼海姆的火車渡輪服務,以維持在萊茵河通道上與美因茨、以及1861年在凱爾斯特拉斯堡間建成的萊茵河大橋的競爭力。但渡輪服務的能力很早便超出了極限,兩座城市計劃新建一座永久性的萊茵河大橋。1867年2月25日,路德維希港及曼海姆之間的萊茵河大橋德語Konrad-Adenauer-Brücke (Ludwigshafen am Rhein–Mannheim)率先投入鐵路運輸服務,自同年8月10日起又增設為複線軌道[註 3]

在1866年和1867年,洪堡-茨韋布呂肯鐵路德語Bahnstrecke Homburg–Zweibrücken施瓦岑阿克德語Schwarzenacker至聖英貝特之間的分支線維爾茨河鐵路德語Würzbachbahn相繼完工,線路得以連接至薩爾布呂肯。這些線路的功能可使來自薩爾布呂肯的運煤列車通過自1875年開通的蘭道-羅爾巴赫鐵路德語Bahnstrecke Landau–Rohrbach運行,從而避免繞行諾因基興、貝克斯巴赫以及需要在洪堡換向的彎路。以這種方式運輸煤炭變得更便宜及更便捷[註 4]。此外,由於無需通過既有的諾因基興和貝克斯巴赫,這種方式還實現了洪堡至薩爾布呂肯間更短的連接[2]

由於在維爾茨河鐵路中哈瑟爾德語Hassel (Saar)至聖英貝特沿線的哈瑟爾隧道德語Hasseler Tunnel出現越來越多的運作問題,因此該線路在下維爾茨巴赫德語Niederwürzbach至聖英貝特之間獲得了一個經由羅爾巴赫德語Rohrbach (Saar)的新走向。這部分路段在1895年9月7日通車[註 5]。在維爾茨河鐵路的規劃過程中,當局原本計劃在洪堡和聖英貝特間均提供最短的連接,但這樣城市會受到布利斯河及維爾茨河的阻隔。此後出於戰備考慮,洪堡-羅爾巴赫路段還是於1904年1月1日通車,同時沙伊特德語Scheidt (Saarbrücken)-羅爾巴赫路段也獲得了複線。後者最初是被納入在同年5月1日通車的格蘭河谷鐵路德語Glantalbahn的一部分,這同樣也是一條戰備鐵路。

進一步發展(1904年-1945年)

編輯
 
艾恩西德勒霍夫編組站德語Rangierbahnhof Einsiedlerhof中的鐵路工人(1914年)

1920年,作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結果,普魯士萊茵省和巴伐利亞普法爾茨的部分領土組成了薩爾專區,並由國際聯盟託管,為期15年。在這一區域內的洪堡-薩爾布呂肯路段因此也移交薩爾鐵路(Saareisenbahn)管理,並相應的在洪堡以西設立洪堡西管制站德語Zollbahnhof Homburg (Saar) West。線路的其餘部分則由德意志國鐵路控制,並在兩年後被併入新成立的路德維希港國家鐵路管理局(Reichsbahndirektion Ludwigshafen)。同樣在1920年,艾恩西德勒霍夫編組站德語Rangierbahnhof Einsiedlerhof落成,它取代了原本在凱澤斯勞滕進行的列車編組任務。由於受到空間限制,兩條主線軌道必須向北偏移[3]。此外在1926年,線路的凱澤斯勞滕-艾恩西德勒霍夫德語Einsiedlerhof區間還獲得了另外兩條軌道,以用作貨物運輸[註 6]

繼1867年通車的公鐵兩用萊茵河大橋後,一條純粹的鐵路橋也於1932年毗鄰原橋落成[註 7]。而在薩爾專區於1935年回歸德意志國後,線路的西部路段也收歸德意志國鐵路所有。與此同時,路德維希港管理局被解散,薩爾布呂肯-上施派爾路段因而在1937年4月1日被納入薩爾布呂肯管理局,其餘路段則被納入美因茨管理局[4][5]

戰後時期及電氣化(1945年-1964年)

編輯
 
洪堡西管制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洪堡-薩爾布呂肯路段再次被納入薩爾保護領,當局並根據自身的管理創辦了薩爾蘭鐵路德語Eisenbahnen des Saarlandes。洪堡以東的路段此時則已由德國聯邦鐵路接管。後者又將其劃入美因茨聯邦鐵路管理局(Bundesbahndirektion Mainz),負責管理新成立的聯邦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境內的所有鐵路[6]

由於橫跨萊茵河的鐵路橋在1945年3月被炸毀,1867年的公鐵兩用橋不得不再次臨時接管鐵路運輸。然而直至1955年元旦,1932年的鐵路橋才被重新建成[註 7]。此外,只有少數列車在布魯米赫爾巴至洪堡之間提供穿越邊境的服務。這些服務僅僱傭薩爾蘭的員工[7]。在薩爾於1957年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後,薩爾蘭鐵路也被德國聯邦鐵路收購。在1945年3月被炸毀的蓋默斯海姆萊茵河大橋德語Rheinbrücke Germersheim (Eisenbahn)此後又在1967年進行了大規模改造,這是由於過境運輸越來越集中於曼海姆至薩爾布呂肯主幹道[註 8]

由於該線路一直是長途運輸德語Fernverkehr的重要通道,它在1960年開始逐步進行電氣化改造。相應的計劃早在戰後於法國占領的薩爾保護領路段便已存在,它們希望以此加強與宗主國之間的經濟聯繫。這些計劃最終由德國聯邦鐵路進行落實。1960年3月8日,薩爾布呂肯-洪堡路段通電。洪堡-凱澤斯勞滕路段跟隨於1961年5月18日完成;普法爾茨路德維希鐵路全線也在1964年3月12日實現了通電。其餘路段的電氣化工程,主要是由於凱澤斯勞滕至諾伊施塔特之間的多個隧道必需進行加寬,因此被迫推遲。受到電氣化施工的影響,部分路段只能臨時以單線通行,有時最高速度還會被限制為40公里/小時。因此,由於能力有限,許多貨運列車會被分流至蘭道-羅爾巴赫鐵路以及采勒塔爾鐵路德語Zellertalbahn沃爾姆斯方向運行[8]

重建及擴建計劃(1964年-1990年)

編輯
 
在1969年搬遷的路德維希港總站與原址方位比較

原有的路德維希港總站由於採用盡頭式車站設計,因而在實際運用中遭到了越來越多的瓶頸。在20世紀60年代初,它開始在一個新址上被改造為通過式車站,並在1969年投入相應的運營。1971年,由於美因茨管理局被撤銷,洪堡-上施派爾路段被納入薩爾布呂肯管理局的職權範圍,而弗蘭肯施泰因-路德維希港路段此後則由卡爾斯魯厄管理局負責[註 9]

在1970年公布的德國聯邦鐵路網絡擴容方案德語Ausbauprogramm für das Netz der Deutschen Bundesbahn中,明確了直至1985年的線路新造計劃。其中在上施派爾-路德維希港之間的路段應該被拉直,並比既有線路縮短約10公里。在路德維希港北部的弗蘭肯塔爾附近還應該設立一個與至沃爾姆斯的線路相連的連接[9]。至1970年中期的規劃中,新建項目被歸入第二優先級別,應該在1985年完成[10]。此外在1973年德國聯邦運輸基礎設施規劃德語Bundesverkehrswegeplan 1973中,作為7條規劃新建線路的其中1條,當局也計劃在凱澤斯勞滕至路德維希港之間新建一條線路[11]。然而這些計劃並未得到落實。

在1985年及1986年,法國和德國的工作小組對從德國引出的法國高速鐵路東線制訂了6個版本的線路走向[12]。同時也對薩爾布呂肯-路德維希港之間的各種新造及改造方案進行的調研。對既有線進行改造的方案將耗資4.15億德國馬克,可將行車時間節省約21分鐘。第二個方案是在普法爾茨森林設置一條帶有多個隧道的新造線路,可進一步節省7分鐘的行車時間,預計額外費用為8.65億德國馬克。第三個方案是在薩爾布呂肯和上施派爾之間設置一條新造線路,它主要與6號高速公路平行,可進一步節省18分鐘的行車時間,預計額外費用高達18億德國馬克[13]。然而這些方案同樣沒有得到具體落實。

1989年,薩爾蘭州與德國聯邦鐵路達成一項新的短途運輸框架協議,在薩爾布呂肯-凱澤斯勞滕間設立較少停站的城市列車德語City-Bahn (Zuggattung)服務,以及在薩爾布呂肯-凱澤斯勞滕設立站站停的城市列車服務。從1990年9月12日至18日期間,布魯赫米爾巴赫-米紹至路德維希港之間的路段還參與了美軍巨龍行動德語Aktion Lindwurm[註 10]

當代發展(自1990年起)

編輯
 
S-Bahn列車於諾伊施塔特
 
2006年在豪普茨圖爾附近進行的線路改造施工

直至德國和法國的交通部長於1992年5月22日簽署了實現巴黎-法國東部-德國南部高速鐵路軸線的固定協議後,線路才真正迎來了一項有限的改造[14]。因此在1993年中期,委託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及德國聯邦交通部編制的報告已重新提交,並對諾伊施塔特至上施派爾之間的四份新造及改造方案進行調研。結果表明可節省的行車時間介乎於1.43分鐘(選擇性改造,費用為1,000萬歐元)至8分鐘之間(大範圍新造,費用為13.9億德國馬克)[15]

1998年5月,德國聯邦政府與德國鐵路簽訂了在曼海姆至薩爾布呂肯間線路進行改造的融資協議,費用約為3.514億歐元。全部工程預計在2004年結束[16]。在線路的第一階段改造後,線路將可允許擺式列車以最高160公里/小時的速度通過。而聖英貝特-基克爾路段和諾伊施塔特-路德維希港路段的軌床則升級為200公里/小時,並在希弗施塔特建立一條側線。長途列車及貨運列車自2003年起可以按160公里/小時的速度通過這條側線,基克爾-凱澤斯勞滕區間也可以按相同的速度行駛。速度在160公里/小時以上所需的安全設備ETCS應該在2008年底前安裝,隨後被延遲。線路自這一時間點起應該可通過卡爾斯魯厄監控中心德語Betriebszentrale (DB Netz)進行遠程控制[17]。截至2007年,線路改造的總投資額已完成約5,000萬歐元。在諾伊施塔特至凱澤斯勞滕間穿越普法爾茨森林、帶有大量隧道的線路結構維持不變。在博德勒庫爾至薩爾布呂肯之間的50公里路段部分可以實現200公里/小時的速度。

自2003年12月起,萊茵內卡S-Bahn德語S-Bahn RheinNeckar開始在線路的凱澤斯勞滕-路德維希港區間運營,並於2006年延長至洪堡。伴隨着S-Bahn服務的引入,沿線車站均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並將月台高度降低至76厘米,以允許425型動車組通行。路德維希港和凱澤斯勞滕之間的月台平均長度為210米,自凱澤斯勞滕起則為140米。原有的魏登塔爾車站被廢棄,並新建成了一條通往弗蘭肯施泰因的800米長走向。而早在1997年,當局便計劃開始採取措施,在曼海姆及路德維希港之間興建跨越萊茵河的第二條複線橋[18]

作為各種改造措施的一部分,以推進POS北線項目,基克爾-羅爾巴赫的一條彎道被拆除。這是為了節省列車在基克爾森林德語Sankt Ingbert-Kirkeler Waldgebiet附近的通行時間。對於長途列車而言,它可減少約20秒的時間。一年後,列車還會繞行希弗施塔特車站。這主要是用於貨運列車、長途列車和快速短途列車,它們得以避免通過希弗施塔特市內所相應需要的減速。

2004年5月14日,德國鐵路及法國基建公司RFF簽署了一項在巴黎-法蘭克福走廊、包括POS北線上安裝ERTMS德語ERTMSETCS設備的諒解備忘錄[19]

自2010年中期起,路德維希港至林布格霍夫之間的路段開始興建第三條軌道,並計劃在2014年底建成通車[20][21]

線路走向

編輯

地理走向

編輯
 
線路在魏登塔爾市內的走向,背景為吉普隧道

線路在路德維希港至希弗施塔特之間呈筆直向西南伸展。隨之它折向西部,可在左側與希弗施塔特-沃爾特鐵路德語Bahnstrecke Schifferstadt–Wörth相連,並在抵達諾伊施塔特-伯比希之前,與來自蒙斯海姆普法爾茨北部鐵路德語Pfälzische Nordbahn共線繼續直行。然後它離開上萊茵河低地德語Oberrheinische Tiefebene,並進入諾伊施塔特背後的哈爾特山

從那裡起線路開始具備山區鐵路的特徵。在諾伊施塔特至凱澤斯勞滕之間33.5公里長的路段中,線路克服了109米的高度差。列車在穿越普法爾茨森林時共需要經過12條隧道。首先,它會通過沃爾夫斯山隧道德語Wolfsberg-Tunnel。在蘭布雷希特和上施派爾,會分別跨越施派爾河上施派爾河德語Hochspeyerbach。蘭布雷希特之後還有分支連接小杜鵑鐵路德語Kuckucksbähnel,這是一條通往埃爾姆施泰因觀光鐵路。接着在抵達凱澤斯勞滕之前還會通過多條隧道(利希滕施泰因基頂隧道德語Lichtensteiner-Kopf-Tunnel雷奇河隧道德語Retschbach-Tunnel申貝格-朗埃克隧道德語Schönberg-Langeck-Tunnel美因茨山隧道德語Mainzer Berg-Tunnel吉普隧道德語Gipp-Tunnel克普夫勒隧道德語Köpfle-Tunnel艾森凱爾隧道德語Eisenkehl-Tunnel凱勒隧道德語Kehre-Tunnel施洛斯山隧道德語Schlossberg-Tunnel弗蘭措森湖隧道德語Franzosenwoog-Tunnel)。而弗蘭肯施泰因至上施派爾之間還有一條支線阿爾森茨河谷鐵路德語Alsenztalbahn通往北部的巴特明斯特阿姆施泰因-埃伯恩堡。上施派爾以西是一條海利根山隧道德語Heiligenberg-Tunnel (Pfalz),這是普法爾茨地區最長的鐵路隧道,也是普法爾茨分水嶺德語Pfälzische Hauptwasserscheide

凱澤斯勞滕以西不遠處是艾恩西德勒霍夫編組站,線路在此離開普法爾茨森林,並大體上筆直穿越蘭施圖爾斷層德語Landstuhler Bruch,由蘭施圖爾前往洪堡。在洪堡之後,線路可以向右脫離原路德維希鐵路,經由貝克斯巴赫來到諾因基興德語Bahnstrecke Homburg–Neunkirchen。南部的支線為現已廢棄的洪堡-茨韋布呂肯鐵路德語Bahnstrecke Homburg–Zweibrücken。往薩爾布呂肯的線路會首先經過以往廢棄的邊境車站洪堡西站,然後跨越布利斯河,再經由林巴赫和基克爾抵達羅爾巴赫。在羅爾巴赫也可向東南接入來自蘭道的蘭道-羅爾巴赫鐵路德語Bahnstrecke Landau–Rohrbach。最後,線路會沿着一個人口稠密的谷地前行,直至它在薩爾布呂肯結束。

里程標

編輯

由於曼海姆至薩爾布呂肯的鐵路幹線在修建歷史是由多個不同的鐵路線綜合而成,因此它沒有統一的里程標。樁號在洪堡總站會有一個從31.8公里至8.3公里的跳躍。自洪堡開始的0公里樁號位於貝克斯巴赫以西、以往巴伐利亞及普魯士之間的邊境,即如今的洪堡-諾因基興鐵路沿線中。樁號在路德維希港總站會再次改變,因為線路在此的走向一部分會通往曼海姆,另一部分則繼續接入美因茨-路德維希港鐵路[1]

運營

編輯

運營商及網絡

編輯
 
425型動車組凱澤斯勞滕擔當前往薩爾布呂肯區域快車任務

這條電氣化鐵路如今由德國鐵路以萊茵內卡S-Bahn的名義、提供425型動車組在洪堡-凱澤斯勞滕-路德維希港區間經營城鐵S1線(洪堡-凱澤斯勞滕-諾伊施塔特-希弗施塔特-路德維希港-曼海姆-海德堡內卡格明德埃伯巴赫莫斯巴赫奧斯特布爾肯)以及S2線(相同的線路,但僅從凱澤斯勞滕-奧斯特布爾肯)[22]

在凱澤斯勞滕-薩爾布呂肯區間設有區域快車RE)服務,同時洪堡-薩爾布呂肯區間也設有區域列車RB)服務,它們均使用425型動車組擔當[23]

從路德維希港至布魯米赫爾巴-米紹路段為萊茵-內卡交通集團德語Verkehrsverbund Rhein-Neckar的計費區間,洪堡及薩爾布呂肯路段則適用薩爾蘭州交通集團德語Saarländischer Verkehrsverbund的車資。

目前線路中還開行有從薩爾布呂肯至法蘭克福德累斯頓斯圖加特薩爾茨堡城際快車ICE)或城際列車IC)服務,並在該線路中經停洪堡、蘭施圖爾、凱澤斯勞滕及諾伊施塔特(並非所有的ICE/IC列車都在所提及的中間站停靠)。自2007年12月9日起以ICE-3列車開行由法蘭克福至巴黎的服務後(參見Alleo),大部分原ICE列車的經停點都已失去了其停靠地位[24]

運行圖

編輯

萊茵內卡S-Bahn在路德維希港至凱澤斯勞滕之間的發車頻率為每半小時1班,S1線則提供每小時1班前往洪堡的服務。由庫瑟爾至凱澤斯勞滕的RB列車服務會在蘭施圖爾進入線路。在洪堡也提供有始發的RB列車服務,包括每小時1班前往薩爾布呂肯和經由薩爾鐵路德語Saarstrecke繼續前往梅爾齊希特里爾。同時凱澤斯勞滕-薩爾布呂肯間也有每小時1班的RE列車服務。這些服務大多數使用425/426型電力動車組擔當。此外,還有法蘭克福-薩爾布呂肯-巴黎的ICE列車服務和來自法蘭克福、斯圖加特和慕尼黑的IC列車服務,以及每日兩班由曼海姆-薩爾布呂肯的高峰RE列車服務,它們僅在城際列車車站停靠,例如蘭施圖爾和聖英貝特。

此外,從五月至十月期間的每逢周日節假日,還會開行有一些區域長途列車、郊遊列車和觀光列車的班次:

名稱 行經路段 其它行經路段 起點 終點
本登塔爾號 曼海姆-諾伊施塔特 諾伊施塔特-蘭道德語Pfälzische Maximiliansbahn蘭道-後魏登塔爾東德語Bahnstrecke Landau–Rohrbach勞特河鐵路德語Wieslauterbahn 曼海姆總站 本登塔爾-魯姆巴赫車站德語Bahnhof Bundenthal-Rumbach
葡萄酒之路快車 諾伊施塔特-上施派爾 科布倫茨-賓根德語Linke Rheinstrecke賓根-巴特明斯特德語Nahetalbahn阿爾森茨河谷鐵路德語Alsenztalbahn、普法爾茨馬克西米利安鐵路 科布倫茨總站德語Koblenz Hauptbahnhof 維桑布爾車站德語Bahnhof Wissembourg
萊茵河谷快車 諾伊施塔特-上施派爾 卡爾斯魯厄-溫登德語Bahnstrecke Winden–Karlsruhe、諾伊施塔特-溫登、 阿爾森茨河谷鐵路、巴特明斯特-賓根、賓根-科布倫茨 卡爾斯魯厄總站 科布倫茨總站
格蘭河谷快車 諾伊施塔特-蘭施圖爾 蘭施圖爾-庫瑟爾德語Bahnstrecke Landstuhl–Kusel 諾伊施塔特總站德語Neustadt (Weinstraße) Hauptbahnhof 庫瑟爾車站德語Bahnhof Kusel

長途運輸

編輯
 
TGV POS列車於薩爾布呂肯
 
ICE-3列車於薩爾布呂肯

從1970年至1975年,該線路上便開行有全歐快車班次歌德號(TEE50/51次)[25]。自1991年起,開行了由每兩小時1班、由薩爾布呂肯-斯圖加特的區際列車IR)27號線,並延長至林道布雷根茨終到。與此同時,線路中首個開行的城際列車,即薩爾布呂肯至德累斯頓的IC9號線,與巴黎至法蘭克福的歐城列車EC)進行了整合,它們同樣為每兩小時1班。一年後,所有的快速列車均由城際列車所取代。

自2000年11月起,線路開始運營使用擺式技術的ICE列車。在2001年5月的運行圖調整中,德國鐵路的長途列車發車間隔被縮減,只有在高峰時期才維持每小時1班(早晨往曼海姆,晚上往薩爾布呂肯)。一些IR列車班次也由RE列車所取代。自2002年12月14日起,IC列車接替了最後的IR列車,長途運輸服務被再次減少。直至2007年6月,在法蘭克福-巴黎間新開行的ICE列車經由路德維希鐵路運行,該線路的價值才得以再度提升。但原本諾伊施塔特和洪堡的經停點在此服務中被取消了。由於較低的通行時速,這些高速列車並不會長期通過該線路運行。一旦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間的TGV線路完工,列車將考慮經由斯特拉斯堡及卡爾斯魯厄通過。

貨物運輸

編輯

這條線路一直是法國和德國間礦業運輸的重點。它也是德國裝載量最高的貨運鐵路之一。如今在線路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在歐盟內部開行的聯合運輸德語Kombinierter Verkehr列車,它們主要裝載貨櫃可拆卸貨廂德語Wechselaufbau半掛車和其它高附加值的貨物。

在諾伊施塔特、凱澤斯勞滕(尤其是依賴於歐寶工廠)、洪堡以及終點站薩爾布呂肯均設有大型的貨運設施。在此期間,幾乎所有其它的貨物轉運站都被關閉。甚至連一些小型的裝載點,例如設於蘭布雷希特、希弗施塔特、哈斯洛赫德語Haßloch和沙伊特的裝載點也已不復存在。它們通常會將多餘的軌道進行拆除。在聖英貝特則仍然保留了貨運設施。當地的調車服務德語Rangieren由一台小型柴油機車擔當,這是由一間私人公司捷克進口[26]

事故

編輯
 
1912年發生於魏登塔爾的鐵路事故
  • 魏登塔爾曾在1876年和1912年發生兩起鐵路事故[27]
  • 1917年2月9日,一班D32次列車在一次空襲出軌[28]
  • 1918年1月7日,一班假日列車與一班貨運列車在強降雪的惡劣天氣下相撞。對於死亡人數的信息不盡相同。一說有33人死亡及121人受傷[28],另有來源則稱為12人死亡及87人受傷[29]
  • 在1988年6月28日於海利根山隧道發生的一次鐵路事故中,造成了D2754次列車中1人死亡、10人重傷及28人輕傷。這是因為一場猛烈的暴雨後,海利根山隧道東面的部分擋土牆跌落至往曼海姆方向的軌道上。一列從薩爾布呂肯駛來、搭載散裝貨物的貨運列車駛入碎石堆中並導致部分脫軌;牽引機車及三節車廂被推下反方向的軌道。隨後,它們立即遭到了一列迎面駛來的快速列車的撞擊[30]
  • 2010年8月17日,正執行ICE9556次列車(法蘭克福-巴黎)的4681號動車組在蘭布雷希特與一輛垃圾車相撞,並墜下路基。動車組的前兩節車廂脫軌並被損毀,而前端的端部車廂完全開裂[31][32]。320名乘客中共有15人受傷;垃圾車司機儘管受傷嚴重但仍可自行爬出車外[33][34]。事故導致了該線路的長途運輸及貨物運輸均出現大面積的延誤及繞行[35]

使用車輛

編輯

蒸汽機車

編輯

各鐵路管理部門始終都用最大功率的牽引機車投入這條線路的運行。早期在洪堡至路德維希港沿線的蒸汽機車是由凱澤斯勞滕、路德維希港和諾伊施塔特的車輛段負責提供[註 11]。後來又分別加入了洪堡、曼海姆和薩爾布呂肯的車輛段[36]

在德意志國鐵路時期主要使用原普法爾茨鐵路德語Pfälzische Eisenbahnen的蒸汽機車型號。此外還加入了新的標準化機車01型03型44型。這些蒸汽機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仍可在曼海姆至薩爾布呂肯之間見到。至20世紀50年代,快速列車服務有來自特里爾的01型,以及來自路德維希港和凱澤斯勞滕的03型。在短途運輸服務占主導地位的蒸汽機車為23型德語DB-Baureihe 2338型德語Preußische P 878型德語Preußische T 18,貨物運輸則是44型及50型[37]

電力機車及動車組

編輯
 
牽引城際列車的101型電力機車於薩爾布呂肯

隨着電氣化鐵路的進程,諾伊施塔特及洪堡的蒸汽車間被關閉,德國聯邦鐵路新的電力機車開始駛入這條線路。在貨運方面,幾十年來一直占主導地位的是E40型/140型,短途運輸則是使用E41型/141型牽引當時新造的銀幣車廂德語n-WagenE10型/110型則是主要用於牽引快速列車。自1966年起,雙電壓機車E310型/181型的原型機開始入駐薩爾布呂肯車輛段,主要負責牽引前往法國的快速列車。自1971年起,線路中還能見到由德國聯邦鐵路當時的旗艦車型103型牽引的部分列車[38]

從1974年投入使用後直至2006年期間,駐紮在薩爾布呂肯的雙頻機車181.2型幾乎擔當了所有來往於梅斯、薩爾布呂肯、曼海姆、法蘭克福和海德堡之間的快速列車及普快列車服務;而在開辦法蘭克福-薩爾布呂肯-巴黎的ICE列車服務後,它們被越來越多的停用。IC列車如今主要由101型機車牽引,但部分也會由奧地利的1016/1116型牽引;德國境內的ICE列車服務主要使用411/415型動車組,前往法國的ICE列車服務則使用多電壓制式的406型動車組。甚至法國的TGV列車也經常會作為ICE列車的替換服務在該線路中見到。在短途運輸及區域運輸德語Regionalverkehr,則主要使用的是425型/426型動車組[39]

在貨運領域,德鐵辛克鐵路如今會使用雙電壓技術的185型機車。這些貨運列車的運輸如今是通過曼海姆前往梅斯,部分會一直前往巴黎和里昂。原本在薩爾布呂肯編組站和福爾巴克的共同邊境及換壓車站也被取消。

同樣使用這條線路的瑞士聯邦鐵路則主要提供Re 4/4 II型德語SBB Re 4/4 IIRe 482擔當貨運任務。

注釋

編輯
  1. ^ Engbarth 2007,第7頁.
  2. ^ Sturm 2005,第165頁.
  3. ^ Sturm 2005,第170頁.
  4. ^ Sturm 2005,第230頁.
  5. ^ Sturm 2005,第238頁.
  6. ^ Engbarth 2007,第12頁.
  7. ^ 7.0 7.1 Sturm 2005,第209頁.
  8. ^ Engbarth 2007,第22頁.
  9. ^ Engbarth 2007,第28頁.
  10. ^ Engbarth 2007,第41頁.
  11. ^ Engbarth 2007,第10頁.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德文)Kilometrierung. kbs-670.de. [2013-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2. ^ (德文)Nach der Fertigstellung und Erster Weltkrieg. kbs-670.de.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3. ^ (德文)Die Betriebsstelle Einsiedlerhof. kbs-670.de:. [2013-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1). 
  4. ^ (德文)Königlich Bayerische Eisenbahndirektion Ludwigshafen a. Rhein – Zeittafel: Errichtungen – Bezeichnungen – Auflösungen. bahnstatistik.de.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5. ^ (德文)Eisenbahndirektion Mainz – Zeittafel: Errichtungen – Bezeichnungen – Auflösungen. bahnstatistik.de.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6. ^ (德文)Heinz Sturm. Geschichte der Maxbahn 1855–1945. 125 Jahre Maximiliansbahn Neustadt/Weinstr.-Landau/Pfalz. Modell- und Eisenbahnclub Landau in der Pfalz e. V. 1980: 66. 
  7. ^ (德文)Hans-Joachim Emich, Rolf Becker. Die Eisenbahnen an Glan und Lauter. 1996: 55. 
  8. ^ (德文)Klaus Detlef Holzborn. Eisenbahn-Reviere Pfalz. 1993: 88. 
  9. ^ (德文)Paul Werner: Ausbau und Ergänzung des Streckennetzes der Deutschen Bundesbahn. In: Eisenbahntechnische Rundschau, Heft 1/1971, Januar/Februar 1971, S. 16–20, ISSN 0013-2845.
  10. ^ (德文)Paul Werner: Die Aufgaben der Planungsabteilung im Rahmen der ZTL. In: Die Bundesbahn, Jahrgang 45 (1971), Heft 19/20, ISSN 0007-5876, S. 987–994.
  11. ^ (德文)Rüdiger Block: Auf neuen Wegen. Die Neubaustrecken der Deutschen Bundesbahn. In: Eisenbahn-Kurier Special: Hochgeschwindigkeitsverkehr. Nr. 21, 1991, ohne ISSN, S. 30–35.
  12. ^ (德文)Jürgen Grübmeier, Georg Fischer: Schnellbahnverbindung Paris–Ostfrankreich–Südwestdeutschland. In: Die Bundesbahn, Jg. 65, Nr. 5, 1989, ISSN 0007-5876, S. 383–388.
  13. ^ (德文)Paris ist eine (Tages-)Reise wert. In: Die Bahn informiert, ZDB-ID: 2003143-9, Heft 3/1989, S. 12–14.
  14. ^ (德文)Meldung TGV-Anbindung ausgebremst. In: Eisenbahn-Revue International, Heft 1/2000, ISSN 1421-2811, S. 4
  15. ^ (德文)Ingenieursozietät BGS: Schnellbahnverbindung POS/Nord: Saarbrücken–Ludwigshafen/Mannheim. Untersuchung zur Fahrzeitverbesserung im Abschnitt Hochspeyer–Neustadt/W. Frankfurt 1993
  16. ^ (德文)Meldung Ausbau der POS. In: Eisenbahn-Revue International, Heft 11/1998, ISSN 1421-2811, S. 451.
  17. ^ (德文)Meldung ETCS für ICE-Strecken. In: Signal + Draht, Ausgabe 1+2/2007, Seite 45
  18. ^ (德文)DB ProjektBau (編). Ausbau der Infrastruktur für die S-Bahn Rhein-Neckar. Infrastrukturprojekte 2012: Bauen bei der Deutschen Bahn. Hamburg: Eurailpress. 2012: 136–139. ISBN 978-3-7771-0445-4. 
  19. ^ (德文)Neue ETCS-Projekte in Europa. In: Eisenbahn-Revue International, Heft 7/2004, ISSN 1421-2811, S. 311.
  20. ^ (德文)D-Karlsruhe: Baustellenüberwachung. Dokument 2011/S 74-121841 vom 15. April 2011 im Elektronischen Amtsblatt der Europäischen Union.
  21. ^ (德文)Ausbaustrecke Paris – Ostfrankreich – Südwestdeutschland, POS (PO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m 20. August 2012 im Deutsche Bahn AG.
  22. ^ (德文)Streckennetz Region Rhein-Neckar inkl. S-Bahn (PDF). Deutsche Bahn AG.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8). 
  23. ^ (德文)Die Kursbuchstrecke 670 - Betrieb -- Triebfahrzeugeinsatz: Regionalverkehr 2013. kbs-670.de.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 
  24. ^ (德文)Paris oder Südfrankreich: direkt, schnell und komfortabel ab 39 Euro (PDF). Alleo GmbH. [2014-03-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3-26). 
  25. ^ (意大利文)Mertens, Maurice; Malaspina, Jean-Pierre, TEE. La leggenda dei Trans Europ Express, Salò: ETR – Editrice Trasporti su Rotaie: 291, 2008, ISBN 978-88-85068-31-5 
  26. ^ (德文)Die Kursbuchstrecke 670 - Betrieb -- Triebfahrzeugeinsatz: Güterverkehr 2013. kbs-670.de.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7). 
  27. ^ (德文)Chronologie einer Waldgemeinde - Ein Stück Weidenthaler Chronik von Arthur Eisenbarth (2004). weidenthal.de. [2014-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8). 
  28. ^ 28.0 28.1 (德文)Hans Joachim Ritzau: Eisenbahn-Katastrophen in Deutschland. Splitter deutscher Geschichte. Bd.1: Landsberg-Pürgen 1979, S. 72.
  29. ^ Ludwig Stockert: Eisenbahnunfälle (Neue Folge) – Ein weiterer Beitrag zur Eisenbahnbetriebslehre. Berlin 1920, Nr. 90.
  30. ^ (德文)Philip Scherer. Kursbuchstrecke 670. [2014-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 
  31. ^ (德文)Eisenbahn-Unfalluntersuchungsstelle des Bundes (Hrsg.): Untersuchungsbericht: Gefährliches Ereignis im Eisenbahnbetrieb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2-23. (PDF; 602 kB). Dokument vom 5. September 2012, Akzenzeichen 60 - 60uu2010-08/00047, S. 6, 11, 18 f.
  32. ^ (德文)FAZ. Zehn Verletzte bei ICE-Unfall. 2010-08-17 [2010-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9). .
  33. ^ (德文)15 Verletzte bei Unfall mit ICE. Südwestrundfunk. 2010-08-17 [2010-08-20]. [失效連結]
  34. ^ (德文)ICE kollidiert mit Mülllaster – 15 Verletzte. =Reuters. 2010-08-17 [2010-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1). 
  35. ^ (德文)Philip Scherer. Betriebliche Besonderheiten: Bahnbetriebsunfall Lambrecht (Pfalz) 17.08.2010. Kursbuchstrecke 670. [201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 
  36. ^ (德文)Die Kursbuchstrecke 670 – Betrieb -- Einsetzende Bahnbetriebswerke: Werke entlang der Strecke. kbs-670.de. [2013-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20日). 
  37. ^ (德文)Die Kursbuchstrecke 670 - Betrieb -- Triebfahrzeug-Einsatzbereiche: Dampflokomotiven. kbs-670.de. [2013-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1月4日). 
  38. ^ (德文)Die Kursbuchstrecke 670 - Betrieb -- Triebfahrzeug-Einsatzbereiche: Elektrolokomotiven. kbs-670.de. [2013-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20日). 
  39. ^ (德文)Die Kursbuchstrecke 670 - Betrieb -- Triebfahrzeug-Einsatzbereiche: Elektro- und Akkumulatorentriebwagen. kbs-670.de. [2013-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12日). 
  • (德文)Engbarth, Fritz, Von der Ludwigsbahn zum Integralen Taktfahrplan – 160 Jahre Eisenbahn in der Pfalz (PDF), Kaiserslautern: Zweckverband SPNV Rheinland-Pfalz Süd, 20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12-03) 
  • (德文)Sturm, Heinz, Die pfälzischen Eisenbahnen, Ludwigshafen am Rhein: pro MESSAGE, 2005, ISBN 978-3934845268 
  • (德文)Klaus D. Holzborn, Eisenbahn-Reviere Pfalz, Berlin: Verlag Transpress, 1993, ISBN 3-344-70790-6 
  • (德文)Albert Mühl, Die Pfalzbahn. Geschichte, Betrieb und Fahrzeuge der Pfälzischen Eisenbahnen, Stuttgart: Theiss Verlag, 1982, ISBN 3-8062-0301-6 
  • (德文)Andreas M. Räntzsch, Die Eisenbahn in der Pfalz. Dokumentation ihrer Entstehung und Entwicklung, Aalen: Verlag Wolfgang Bleiweis, 1997, ISBN 3-928786-61-X 
  • (德文)Hansjürgen Wenzel, Die Südwestdeutschen Eisenbahnen in der französischen Zonen (SWDE), Wuppertal: Eisenbahn-Kurier e. V., 197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