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城牆
從三國時期開始,獨秀峰至灕江西岸成為縣級以上行政區——始安郡、始建郡、桂州、建陵郡、靜江府、靜江路、桂林府——治所的所在地。自唐朝起,歷代圍繞州/府/路治建築城牆用以守御,是為桂林城牆。宋元以來的桂林城垣圈定了城市的發展空間,今日桂林市老城區市中心即大致在古城垣範圍內。20世紀30年代以來,桂林城牆基本拆除,目前只留少量遺存。2019年10月,桂林靜江府城牆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桂林靜江府城牆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疊彩區、秀峰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南宋至明 |
編號 | 8-0412-3-216 |
認定時間 | 2019年10月7日 |
六朝至隋
編輯三國孫吳甘露元年(265年)設置始安郡,始安郡治和始安縣治都設在灕江與桃花江匯合處以北,今桂林市老城區一帶。有學者根據《舊唐書》中隋末始安郡丞李襲志招募三千人守備郡城的記載,推測隋代始安郡已有城池。[1][2]
唐朝
編輯唐初武德年間(618-626年),嶺南撫慰大使李靖在此修築子城,是桂林有文獻明確記載的築城之始。子城位於獨秀峰以南百餘步,灕江以西,有東、南、西南、西四個城門,城內為官署衙門。大中年間(847-860年),蔡襲向子城的南、西、北三個方向擴建外城,城牆周長是子城的十倍,開八個城門,容納百姓。光啟年間(885-888年),都督陳環[a]在外城之北擴建夾城,獨秀峰和桂嶺都納入其中。[3][4][5]
兩宋
編輯北宋皇祐四年至五年(1052-1053年),儂智高起事,一度攻占廣西、廣東十二州。戰事平定後, 廣西安撫使、知桂州余靖於至和元年至二年(1054-1055年)重築桂州城牆。仍以唐子城為子城,開東側東江門、南側勝仙門、西側西山門。外城城牆東至灕江,南至榕杉湖,西越過今中山中路沿線,北至獨秀峰腳下。外牆開有六個城門:東側北有行春門,南有與子城共用的東江門;南側有寧遠門,並設大型瓮城;西側北有利正門(又名尊義門),南有平秩門;北側有迎恩門。子城東牆為外城東牆之一段。子城南牆一直向西延伸,與外城西牆相接,形成隔牆,將外城分割成南北兩部分。隔牆上開順慶門。迎恩、順慶、寧遠三門相對,有南北主幹道(今中山中路)連接;平秩、西山、東江三門相對,有東西主幹道(今解放路)連接。北宋外城很可能是在唐朝外城的基礎上修建的。修築完成後,王安石為其作《桂州新城記》。後代相繼有過修葺。[3][6][7][2]
南宋末年,寶祐六年(1258年)至咸淳八年(1272)年間,為防禦蒙古軍隊從雲南方面來攻,廣南制置使李曾伯,廣西經略使朱禩孫、趙與霖[b]、胡穎四任官員先後擴建靜江府城牆。李曾伯將城牆北擴至寶積山、疊彩山一線,又在南門外島嶼上建造月城。朱禩孫將城牆西擴至今翊武路一線,在牆外開挖新護城河,即桂湖。趙與霖在東、南兩側沿江岸建築石城。胡穎將城牆北擴至鸚鵡山、鐵封山一線,又在西門外護城河對岸建築月城。竣工後在鸚鵡山南麓刻寫《靜江府修築城池記》和《靜江府城池圖》。擴建後的靜江府城堅固非常,在南宋臨安朝廷投降、荊南和兩廣諸城都被占領的情況下,孤城堅守三個月,最終蒙軍決毀灕江下游堤壩泄水後才從東門攻入。[7][8]
元朝
編輯元朝末年,為應對紅巾軍起事,廉訪使也兒吉尼(又譯額爾吉納)於至正十六年至二十年(1356-1360年)大規模重修桂林城牆,將牆體全部用大型石塊砌築。此時城牆北界南縮至寶積山、疊彩山一線。建成後,危素和楊子春為其作記。[3][9]
明清至民國
編輯明初洪武八年(1375年),桂林外城牆南擴至桃花江沿岸,榕杉湖從護城河變為內湖。次年,在新南牆外開鑿河道,在桃花江南折處建造虹橋堤壩,使江水分流出一支向東流入新開河道,至象鼻山與灕江匯合,以為護城河。北城牆也重新擴張至鸚鵡山、鐵封山一線。城牆開十二個城門。此後明清兩代多次修葺,而格局基本不變。[3]
名稱 | 曾用名 | 俗稱 | 說明 | 所在地今日大致方位 |
---|---|---|---|---|
東鎮門 | 東鎮路東口,今完整保存 | |||
就日門 | 疊彩路東口 | |||
癸水門 | 桂水門 | 濱江路北段伏波山麓 | ||
行春門 | 東華路東口 | |||
東江門 | 永濟門 | 浮橋門 | 解放東路東口,解放橋西頭 | |
文昌門 | 武勝門 | 教場門 | 文明路南口,文昌橋北頭 | |
寧遠門 | 南門 | 中山中路南口,南門橋北頭 | ||
定西門 | 新西門 | 西城路西口,西門橋東頭 | ||
麗澤門 | 西門 | 解放西路西口,觀漪橋東頭 | ||
寶賢門 | 明清時長期壅塞不開 | 中山中路北口以西北 | ||
西清門 | 西便門 | 明清時長期壅塞不開 | 西清路東口,今存殘拱 | |
安定門 | 北門 | 翊武路北口 |
明初,朱元璋侄孫朱守謙獲封為靖江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圍繞獨秀峰下規模宏大的靖江王府修建城牆。清初孔有德被李定國擊敗後自焚而死,王府隨之焚毀,但王城依然保存完好。[11]
拆毀、遺址和保護
編輯1933年,白崇禧主持桂林之城市改造。為拓建馬路,外城牆被逐一拆除。1933年拆南門,及古南門附近城牆。1935年拆北門和北城牆。1942年拆東江門至定桂門段城牆。抗日戰爭中,桂林屢遭侵華日軍戰鬥機轟炸,1944年桂柳會戰中再受嚴重打擊,1945年日軍撤離時又放火燒城。1946年,拆南城牆西段(南門至新西門)。後又拆象鼻山至東江門段,伏波山至疊彩山段城牆。1949年後,相繼拆除南城牆東段(南門至象鼻山),東江門至伏波山段城牆,以及西城牆。[13]:1440[c]
除去完整保留的內城(靖江王城)城牆,桂林外城牆目前還存留的遺址主要有[13]:1440[15][16]:104:
- 古南門,即南宋朱禩孫西擴後的威德門。城上原種有榕樹,樹枝倒掛到門外,因此又稱榕樹門。明初擴建南城時,原南城牆拆毀,只留此門及附近城牆。
- 疊彩山至鐵封山段城牆,包括東鎮門,總體保存較為完整。東鎮門上有新建城樓。
- 鸚鵡山、鐵封山、寶積山、疊彩山上數段城牆。
- 翊武路城牆,即西城牆,包括只留殘拱的西清門遺址。現只留斷斷續續的幾段斷壁殘垣,多被新建築遮蔽。
2000年,宋靜江府城牆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7]2019年,桂林靜江府城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
外部連結
編輯註解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劉昫. 旧唐书·卷五十九·李袭志传 .
- ^ 2.0 2.1 2.2 韓光輝; 陳喜波; 趙英麗. 论桂林山水城市景观特色及其保护. 地理研究. 2003, (03): 335-342.
- ^ 3.0 3.1 3.2 3.3 金鉷. (雍正)广西通志·卷三十四·城池. [2020-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 ^ (嘉庆)临桂县志·卷十七·古蹟一. [2020-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 ^ 莫休符. 桂林风土记.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2020-09-18]. CSBN 17018·1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 ^ 王安石. 桂州新城记. 郭預衡,郭英德 (編). 新版校评 修订本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3: 3548-3549. ISBN 7-202-07087-1.
- ^ 7.0 7.1 傅熹年. 《静江府修筑城池图》简析. 傅熹年中国建筑史论选集. 瀋陽: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13: 284-296 [1992]. ISBN 978-7-5314-4964-5.
- ^ 脫脫. 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马塈传 .
- ^ 楊子春. 靜江新城碑陰記. 金鉷 (編). (雍正)广西通志·卷一百六. [2020-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 ^ (嘉庆)临桂县志·卷十二·城池. [2020-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 ^ 熊傳善. 论明代靖江藩王. 廣西博物館 (編). 广西博物馆文集 第3辑.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6: 208-214. ISBN 7-219-05655-9.
- ^ 林志捷. 半壁民国一碗粉. 北京: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122-0677-9.
- ^ 13.0 13.1 桂林市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 [2020-09-18]. ISBN 7-101-018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 ^ 桂林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 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編). 人文桂林 桂林历史文化遗产精粹. 南寧: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551-0533-6.
- ^ 尹文軍. 隐藏在叠彩山上的城墙. 桂林晚報. 2017-03-12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 ^ 莫傑(主編). 广西风物志.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4. CSBN 12113·25.
-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桂政发〔2000〕37号,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2000-07-19
-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19-10-16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