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睿
梁睿(531年—595年4月13日),字恃德,安定郡烏氏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人,西魏、北周、隋朝官員。
蔣國公 梁睿 | |||||||||||
---|---|---|---|---|---|---|---|---|---|---|---|
政治家、軍事家 | |||||||||||
國家 | 北魏→西魏→北周→隋 | ||||||||||
時代 | 魏→周→隋 | ||||||||||
主君 | 魏文帝元寶炬→魏恭帝拓跋廓→周武帝宇文邕→周宣帝宇文贇→隋文帝楊堅 | ||||||||||
姓名 | 梁睿 | ||||||||||
字 | 恃德 | ||||||||||
勛官 | 上柱國 | ||||||||||
散階 | 司馬司會 | ||||||||||
位階 | 正一品 | ||||||||||
比秩 | 比萬石 | ||||||||||
封爵 | 廣平郡公→五龍郡公→蔣國公→戴國公 | ||||||||||
族裔 | 鮮卑拔列氏 | ||||||||||
本籍 | 安定郡烏氏 | ||||||||||
出生 | 北魏建明二年(531年) 雍州 | ||||||||||
逝世 | 隋開皇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595年4月13日) 洛陽 | ||||||||||
諡號 | 襄 | ||||||||||
| |||||||||||
經歷 | |||||||||||
(魏)537年,襲爵廣平郡公累加儀同三司,任本州大中正 恭帝進位開府,渭州刺史,改封五龍郡公 (周)557年,拜為御伯,中州刺史,領新安軍事防禦北齊、任大將軍,爵蔣國公加授司會 570年,升任小冢宰,敷州(鄜州)刺史,涼、安二州總管,進位柱國 (隋)益州總管,進位上柱國以取代王謙 (追封)大業六年(610年),爵戴國公 | |||||||||||
生平
編輯西魏太尉梁御之子。梁睿「少沉敏,有行檢」,自幼被宇文泰養在宮中,又命諸子與梁睿交遊,相當融洽。七歲,襲爵廣平郡公[1],累加儀同三司[2][3]。
大象二年十月,梁睿率領步兵和騎兵二十萬人討伐王謙,王謙分別派遣各位將軍占據險要之地據守。梁睿奮力攻擊,屢次擊敗王謙的軍隊,蜀人大為害怕。王謙又派遣達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人率領十萬軍隊進攻利州,在利州城外堆起土山,又在地下挖掘七十多條地道,築壩引江水以灌城。當時利州總管豆盧勣的士卒不超過兩千人,晝夜拒守。經過四旬,形勢逐漸緊迫,豆盧勣於是派出奇兵攻擊敵軍,斬首數千,王謙的軍隊投降了兩千人。梁睿軍隊正好前來支援,達奚惎才退去[4][5][6]。達奚惎聽說梁睿將到,又分兵據守開遠,梁睿對將士們說:「這伙敵人占據險要,想要阻遏我軍攻勢,我們應該在他們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出擊,肯定能打敗他們。」梁睿於是派上開府拓拔宗攻劍閣,大將軍宇文敻攻巴西,大將軍趙達率領水軍入嘉陵。梁睿又派遣張威、王倫、賀若震、於義、韓相貴、阿那惠等人分兵合擊達奚惎,從午時戰至申時,達奚惎的軍隊大敗[7][8]。達奚惎逃歸王謙,梁睿從劍閣入川,進逼成都。達奚惎和乙弗虔秘密派使者拜謁梁睿,請求做內應以贖罪。王謙不知道達奚惎和乙弗虔已經背叛自己,命令達奚惎和乙弗虔守衛成都,親自率領精銳士兵五萬人背靠城市列陣,又以達奚惎和乙弗虔的兒子率領左右兩軍[9][10]。梁睿進攻,王謙戰敗,將要進城,達奚惎和乙弗虔拒絕王謙進入,向梁睿獻城投降[11][12][13],楊堅認為達奚惎和乙弗虔都是反叛的主犯,命令將他們在巴蜀的市場上斬首[14][15][9][10]。
梁睿平定王謙,自以為功高震主,恐被時人忌恨,遂公開接受賄賂以自壞名聲。文帝倒沒有怪罪他[16][17][18]。開皇十五年二月丁巳(595年4月13日),梁睿隨文帝至洛陽而卒[19][20],虛歲六十五。文帝封其爵位「蔣國公」,諡「襄」。兒子梁洋繼承爵位。
家庭
編輯父母
編輯夫人
編輯注釋
編輯- ^ 《隋書·梁睿傳》:睿少沉敏,有行檢。周太祖時,以功臣子養宮中者數年。其後命諸子與睿游處,同師共業,情契甚歡。七歲,襲爵廣平郡公,累加儀同三司,邑五百戶。尋為本州大中正。
- ^ 《隋書·梁睿傳》:魏恭帝時加開府,改封為五龍郡公,拜渭州刺史。周閔帝受禪,征為御伯。未幾,出為中州刺史,鎮新安,以備齊。齊人來寇,睿輒挫之,帝甚嘉嘆。拜大將軍,進爵蔣國公,入為司會。
- ^ 《隋書·梁睿傳》:後從齊王憲拒齊將斛律明月於洛陽,每戰有功,遷小冢宰。武帝時,歷敷州刺史、涼安二州總管,俱有惠政,進位柱國。
- ^ 《隋書·卷三十九·列傳第四》:高祖為丞相,益州總管王謙作亂。勣嬰城固守,謙遣其將達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眾十萬攻之,起土山,鑿城為七十餘穴,堰江水以灌之。勣時戰士不過二千,晝夜相拒。經四旬,勢漸迫。勣於是出奇兵擊之,斬數千級,降二千人。梁睿軍且至,賊因而解去。
- ^ 《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大象二年,累遷利州總管,尋拜柱國。隋文帝為丞相,益州總管王謙作亂,勣嬰城固守。謙將達奚惎等攻之,起土山,鑿城為七十餘穴,堰江以灌之。勣時戰士不過二千,晝夜相拒。經四旬,梁睿軍且至,賊解去。
- ^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謙所署柱國達奚惎、高阿那肱、大將軍乙弗虔、楊安、任峻、侯翕、景孱等眾號十萬,盡銳攻利州,總管、楚國公豆盧勣拒戰將四旬。
- ^ 《隋書·卷三十九·列傳第四》:謙將達奚惎擁眾據開遠,義將左軍擊破之。
- ^ 《北史·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一》;乃以睿為元帥,義為行軍總管,將左軍,破謙將達奚惎於開遠。
- ^ 9.0 9.1 《周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三》:達奚惎、乙弗虔等眾十萬攻利州。聞睿至,眾潰。睿乘其弊,縱兵深入。惎、虔密使詣睿,請為內應以贖罪。謙不知之,並令守成都。謙先無籌略,承藉父勛,遂居重任。初謀舉兵,咸以地有江山之險,進可以立功,退可以自守。且任用多非其才。及聞睿兵奄至,惶懼,乃自率眾迎戰。又以惎、虔之子為左右軍。行數十里,軍皆叛。謙以二十騎奔新都,縣令王寶斬之,傳首京師。惎、虔以成都降,隋文以其首謀,斬之。
- ^ 10.0 10.1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謙所署柱國達奚惎、高阿那肱、大將軍乙弗虔、楊安、任峻、侯翕、景孱等眾號十萬,盡銳攻利州,總管、楚國公豆盧勣拒戰將四旬。惎等諸軍聞睿將至,眾遂潰。謙所署大將軍苻子英攻巴州,又為刺史呂珍所破。睿乘其弊,縱兵深入。惎、虔密遣使詣睿,請為內應以贖罪。謙不知惎、虔之反己也,並令守成都。謙先無籌略,且所任用多非其才,及聞睿兵奄至,惶懼計無所出,乃自率眾逆戰,又以惎、虔之子為左右軍。行數十里,左右軍皆叛,謙奔新都,縣令王寶執而斬之,傳首京師。惎、虔以成都降。隋文帝以惎、虔首謀,令殺之於蜀市。
- ^ 《隋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謙又令高阿那肱、達奚惎等以盛兵攻利州。聞睿將至,惎分兵據開遠。睿顧謂將士曰:「此虜據要,欲遏吾兵勢,吾當出其不意,破之必矣。」遣上開府拓拔宗趣劍閣,大將軍宇文敻詣巴西,大將軍趙達水軍入嘉陵。睿遣張威、王倫、賀若震、於義、韓相貴、阿那惠等分道攻惎,自午及申,破之。惎奔歸于謙。睿進逼成都,謙令達奚惎、乙弗虔城守,親率精兵五萬,背城結陣。睿擊之,謙不利,將入城,惎、虔以城降,拒謙不內。
- ^ 《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謙又命高阿那瑰、達奚惎等以盛兵攻利州。聞睿將至,颭分兵據開遠。睿遣上開府拓拔宗趣劍閣,大將軍宇文瓊指巴西,大將軍趙達水軍入嘉陵。遣張威、王倫、賀若震、於義、韓相貴、阿那惠等分道攻惎,自午及申,破之。惎奔歸于謙。睿逼成都,謙令達奚惎.乙弗虔守城,親帥精兵五萬,背城結陳。睿擊敗之。謙將入城,惎、虔以城降。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周梁睿將步騎二十萬討王謙,謙分命諸將據險拒守。睿奮擊,屢破之,蜀人大駭。謙遣其將達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帥眾十萬攻利州,堰江水以灌之。城中戰士不過二千,總管昌黎豆盧勣,晝夜拒守,凡四旬,時出奇兵擊惎等,破之,會梁睿至,惎等遁去,睿自劍閣入,進逼成都。謙令達奚惎、乙弗虔城守,親帥精兵五萬,背城結陳。睿擊之,謙戰敗,將入城,惎、虔以城降。
- ^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震弟惎,車騎將軍、渭南縣子。大象末,為益州刺史,與王謙據蜀起兵。尋敗,被誅。
- ^ 《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震弟惎,大象末,為益州刺史,與王謙據蜀起兵,被誅。
- ^ 《北史·梁睿傳》:睿時威振西州,夷獠歸附,唯南寧首帥爨震恃遠不賓。睿上疏曰:「南寧州,漢牂柯之地。近代已來,分置興古、雲南、建寧、朱提四郡,戶口殷眾,金寶富饒,二河有駿馬明珠,益、寧出鹽井犀角。晉泰始七年以益州曠遠,分置寧州。至偽梁,南寧州刺史徐文盛被湘東征赴荊州。屬東夏尚阻,未遑遠略,土人爨瓚遂竊據一方。國家遙授刺史,其子震相承至今。而震臣禮多虧,貢賦不入。如聞彼人苦其苛政,思被皇風幸因平蜀士眾,不煩重興師旅,狎獠既訖,即請略定南寧。」文帝深納之,然以天下初定,恐人心不安,故未之許。後竟遣史萬歲討平之,並因睿之策也。
- ^ 《北史·梁睿傳》:睿威惠兼著,人夷悅服,聲望逾重,文帝陰憚之。薛道衡從軍在蜀,說睿勸進,文帝大悅。及受禪,顧待彌隆。睿復上平陳策,帝善之,下詔曰:「昔公孫、隗囂,漢之賊也,光武與其通和,稱為皇帝。佗之於高祖,初猶不臣。孫皓之答晉文,書尚雲『白』。或尋款服,或即滅亡。王者體大,義存遵養,雖陳國來朝,示盡蕃節,如公大略,誠須責罪,尚欲且緩其誅,宜如此意。淮海未滅,必興師旅,若命永襲,終當相屈,以身許國,無足致辭也。」睿乃止。
- ^ 《北史·梁睿傳》:睿時見突厥方強,恐為邊患,復陳鎮守之策十餘事。帝嘉嘆久之,答以厚意。
- ^ 《隋書`卷二·帝紀第二》:丁巳,上柱國、蔣國公梁睿卒。
- ^ 《北史·卷十一·隋本紀上第十一》:丁巳,上柱國、蔣公梁睿卒。
- ^ 胡戟著. 《珍稀墓志百品》. 西安: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年8月: 58–60. ISBN 978-7-5613-8555-5 (中文(中國大陸)).
延伸閱讀
編輯[編]
參考資料
編輯- 《隋書·梁睿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