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式輝
熊式輝(1893年5月19日—1974年1月21日)[1],字天翼,江西省安義縣人,是國民政府政學系的要角,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曾主政東北。
熊式輝 | |
---|---|
第1任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主任 | |
任期 1945年9月1日—1947年8月29日 | |
繼任 | 陳誠 |
第4任江西省政府主席 | |
任期 1931年12月15日—1942年2月25日 | |
前任 | 魯滌平 |
繼任 | 曹浩森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清朝江西省南康府安義縣 | 1893年5月19日
逝世 | 1974年1月21日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中市 | (80歲)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獲獎 | 青天白日勳章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中華民國 |
服役 | 國民革命軍 中華民國陸軍 |
服役時間 | 1915-1974 |
軍銜 | 二級上將 |
部隊 | 第14軍 |
指揮 | 江浙皖三省剿匪總指揮兼陸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東北行營主任,東北行轅主任委員 |
參戰 | 護法戰爭 北伐 中原大戰 對日抗戰 第二次國共內戰 |
生平
編輯1915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1921年赴日本陸軍大學,1924年畢業。回國返粵,任廣州滇軍幹部學校教育長。
1926年夏天,國民革命軍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黨代表,10月兼第一師師長。1927年2月,任江西省政府政務委員會會計長。1928年,任陸軍第五師師長,1928年9月任淞滬警備司令。1930年5月,兼任江浙皖三省剿匪總指揮兼陸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931年6月調任南昌行營參謀長。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召開第四十九次國務會議,任命熊式輝為江西省政府主席。[2]1933年5月,兼任南昌行營辦公廳主任。1935年10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熊式輝治贛期間,推進南昌市政建設,修建湖濱公園、靈應橋、狀元橋、中正橋(1936年)、洪都招待所;以及陽明路、象山路、疊山路、民德、船山路、永叔路、子固路、榕門路等大馬路,先後廢除各種苛捐雜稅120多種;[3]
1937年9月22日授中將加上將銜,時任南昌行營辦公廳主任、江西省軍管區主任。
1940年創辦中正大學,聘請江西籍著名科學家胡先驌擔任校長。
1941年底國民黨五屆九中全會後,上調中央,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1942年3月18日出任「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訪問英美。向美國政府提出如果同盟國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有助於國家地位提升、恢復民族自尊心、功在全國[4]。1943年4月15日回到國內。1943年秋任中央設計局局長,1944年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監事。1945年5月,任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
1945年8月5日與宋子文、王世傑飛抵莫斯科,同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8月21日回到國內,籌建東北行營。9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1946年6月改稱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主任及東北行營政治委員會主任委員,主管東北一切軍政事務。10月12日從重慶飛抵長春。10月13日下午第一次面見蘇軍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等;10月17日舉行第二次會談;10月29日舉行第三次會談;11月5日舉行第四次會談。11月15日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蘇聯大使館稱因運兵東北遭到阻礙,中國政府決定把東北行營從長春遷駐山海關。11月17日,東北行營及各省市接收人員全部撤至北平。
1946年2-3月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由於接收東北問題遭到猛烈攻擊。蔣介石決定從「外交接收」轉為「武力接收東北」。2月14日秀水河子戰鬥殲滅一個加強團後,杜聿明「深感國軍想以兩個軍接收東北,勢不可能……即倉促決定,於18日乘專機飛北平治病」。蔣介石任命鄭洞國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代行長官職務。3月5日,熊式輝回東北。4月5日東北行營從錦州移駐瀋陽。4月6日蔣介石一日內連發四道手令要求熊式輝限期攻占四平。4月7日,熊式輝親自指揮兩個師從遼陽、撫順進攻本溪,傷亡慘重。4月16日熊式輝親自指揮軍隊在四平街西南之大窪、金山堡作戰,第七十一軍第87師被殲。4月28日杜聿明重返東北恢復指揮權。
1947年1月,兼任國民政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7年2月晉任二級上將。5月20日,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向蔣報告東北戰局,請求從速增援;蔣下令堅守長春、永吉、瀋陽,以待增援。[5]:83575月22日,蔣電示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保衛四平街戰略。[5]:83595月30日,蔣飛臨瀋陽巡視,接見熊式輝,聽取有關東北軍事、政治、經濟等情況之報告,並指示作戰計劃。[5]:83646月15日,原任東北外交特派員蔣經國飛抵瀋陽,當夜趨訪東北戰況之報告;同日,蔣經國飛四平、公主嶺等地視察。[5]:83718月5日,蔣致電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告以東北必須確保之理由。[5]:83938月29日,國民政府令免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職;特派陳誠兼東北行轅主任。[5]:84039月1日,新任東北行轅主任陳誠自南京抵達瀋陽;9月5日熊式輝離開瀋陽。[5]:8405
家庭
編輯熊式輝一生娶過四房太太。元配戴氏,安義人。二房太太顧竹筠最受寵,與宋美齡以「換帖姐妹」相稱。三房太太張氏,九江人。四房太太顧柏筠是二房顧竹筠之妹。
評價
編輯熊式輝主政江西十年(1931-1941),對江西的現代化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抗戰勝利後,東北接收失敗,牽動大局,一般認為熊式輝應負最大責任。熊式輝受命出任東北行營主任後,即建議政府將東北三省改爲九省,[6]鎮日安插親信,貪贓枉法,以致一再延誤接收時間,無視中共勢力的坐大。反觀林彪至哈爾濱後,立即收編滿洲國部隊,接收由蘇俄移交解繳日本七十萬關東軍之軍火,勢力急遽擴張,僅僅一年就發展成百萬大軍。東北局勢迅速惡化。[7]
注釋
編輯- ^ 《熊式輝》. [2021-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 ^ 《中央日報》,上海:中央日報社,1931年12月16日,第一張第四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江西省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135頁
- ^ 「一九四二年五月,熊式輝主張中國自行廢除不平等條約,宋子文反對,胡適不甚熱心。六月,熊改向白宮行政助理居里獻策,謂美國對華援助物資有限,正應取消不平等條約,給以精神鼓勵。美國政府認為這是惠而不費之舉,經與英國交換意見後,十月九日,國務卿赫爾通知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準備與中國談判放棄在華特權及有關問題的條約,另訂新約。同日,英國亦有此表示,繼之為加拿大、荷蘭、巴西等國。」(引自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 ^ 5.0 5.1 5.2 5.3 5.4 5.5 5.6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7月.
- ^ 《文史資料選輯》第42輯,中國文史出版社版,第174頁。
- ^ 《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談到東北接收失敗:「我看熊式輝是小官僚而非政治家,有小聰明,善耍把戲,對東北根本不了解。那時中央調到東北的軍隊,除孫立人部而外都是驕兵悍將,熊一點辦法都沒有,而熊又不能與杜聿明、孫立人合作。中央派到東北去的文武官員驕奢淫逸,看到東北太肥,貪贓枉法,上下其手,甚至對東北人還有點對殖民地的味道,弄得怨聲載道……中央在東北最大的致命傷莫過於不能收容僞滿軍隊,迫使他們各奔前程,中共因此坐大。林彪就是利用東北的物力、民力,配上蘇軍俘來的日軍和僞軍的武器組成第四野戰軍,一直從東北打到廣州和海南島。」 認為中共接受了日本關東軍全部軍火的說法,最初源於陳誠,說80萬關東軍的武器。事實上,重武器全部運回蘇聯,輕武器的部分給了國軍,大部給了共軍並有少量火砲。 1945年底,蘇軍移交給「東北人民自治軍」的裝備,有「槍10萬,炮300」。 1946年2月統計:東北民主聯軍當時共有340102人,全軍裝備步槍98389支,輕機槍2661挺,重機槍450挺,迫擊砲104門,擲彈筒436具,各種火砲212門。1945年到1947年,共軍在東北各處深山老林的撒網,共搜索到七百多門火砲和六十三萬發砲彈。1946年7月共軍共有坦克20輛,多數是廢棄修好的。1947年,共軍用農產品由蘇聯換了數十車皮的日式軍火包括重武器。在繳匪和遼沈戰役中,共軍繳槍43萬支,其中遼沈戰役20萬支。火砲迫擊砲近9000門,其中遼沈戰役繳獲火砲5100門。所以共軍把蔣介石叫做運輸大隊長。
參考書目
編輯- 張憲文、方慶秋、黃美真主編:《中華民國史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