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历史上成立最早的一所现代军事学府,位处直隶(今河北省)保定城东郊,占地3000余亩,前身为清朝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 |
---|---|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河北省保定市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12年—1923年 |
编号 | 6-897 |
登录 | 2006年 |
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共办九期,毕业生有6300余人;若从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02年)算起,保定各军事学堂(校)共培养、训练了11000余名军官。而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中,取得少将以上头衔的将军达1,700余人。
由将军的总数,可了解保定军校毕业的职业军官,为民国军阀中最重要的基础战力,在中国所有军事阵营中都有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包括北洋政府、中国国民党及中国共产党。
校区历史编辑
- 1901年11月 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举办小站练兵教学,但是根据《辛丑条约》不准驻扎天津附近,于是亦移至保定。
- 1902年5月 于保定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雷震春任总办。
- 1903年2月 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为保定军校前身。每省设一所陆军小学堂,学制三年。全国设四所陆军中学堂,学制两年。保定设陆军入伍生总队,分为步、马、炮、工、辎重各队,学制4个月。保定设陆军兵官学堂,学制一年六个月,入原队半年为“学习官”。毕业后入个部队为排长。在部队任职2年以上择优入陆军大学堂,学制两年。
- 1906年 于保定校址非别开办:陆军速成学堂(定额八百,学制2年加6个月实习)、陆军军官学堂(1910年7月更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
- 1912年 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东郊3里地的陆军预备大学堂与陆军速成学堂原址创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1920年暑假 驻扎在军校的军人因未得薪饷发生哗变,抢劫军校,之后校舍被放火烧毁。
- 1923年8月 保定军校停办
- 1993年7月,军校旧址成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 1995年,军校旧址上建起了保定军校纪念馆。
- 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学制设计编辑
保定军校的设立规划,始于清朝时期为训练新军,而在1904年制定公布的陆军学堂办法。在该办法中,将正规军事教育设定为四阶段:小学堂、中学堂、兵官学堂、大学堂。保定军校定位为清朝未开办的兵官学堂,作为正规初级军官培训所用。
保定军校学制章程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教育课程2年,自预备学校升学至保定军校前须进行半年的入伍训练。学校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五种兵种科系。军校教官则多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学成归国之毕业生担任,留日资历的校长亦不在少数。
到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代,军校办理方针作出调整,自四级制缩减为三级制。陆军中学堂改名为陆军预备学校,小学堂停招,在现有学生毕业后关闭,形成预备学校、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等三级制。
保定军校的学生来源,在前七期仅招收陆军预备学校(清制之陆军中学堂)之毕业生,至第八期始扩大招考。而承袭清制的陆军中学堂则是仅招收各省开设的陆军小学堂毕业生,理论上在入学前已经接受5年的军事专业教育(陆小3年、陆中2年),在未扩大招生之前的保定军校毕业生是具备7年以上的军事专业教育,整体素质上较为整齐。
历任校长编辑
曾就读保定的名将编辑
由于保定校区内曾有多间军事教育机构成立,因此许多在该处接受教育的军人会自称在保定接受教育,但此为广义概称,与狭义之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有所区分。
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编辑
武国栋 施从云(年二十一弃去投天津镇吴长纯部下为材官,稍迁外委入保定将弁速成学堂卒业,时清光绪三十年也)
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编辑
孙传芳(一期)、李树春(三期德文班)、齐燮元(炮兵二期)、王承斌(步兵二期)、蒋鸿遇、李炳之、商震(加入同盟会被退学)
北洋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编辑
马晓军、刘郁芬、陈树藩、张群、王柏龄(肄业)、蒋中正(陆军速成学堂留学生预备班)
陆军军官学堂编辑
第一期编辑
(1912年8月秋入学、1914年11月毕业、1114名,括弧中数字代表各科人数,来源:张力云-《从北洋武备学堂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步兵科(565):万耀煌、唐生智、李树春、孙震、李品仙、王天培、杨爱源、孙楚、傅汝钧、张樾亭、曹士杰、夏首勋、邱林
- 骑兵科(189):郑大章、龚浩、门炳岳、张钺、荣鸿胪、王镇淮、郑润成
- 炮兵科(185):董宋珩、周玳、魏益三、荣臻、李思愬、邓演存(汉阳兵工厂厂长兼任汉阳兵工专门学校校长)
- 工程兵科(94):张定璠、李必蕃
- 锱重兵科(81):张维藩
第二期编辑
(1914年初入学、1916年5-6月毕业、956名)
- 步兵科(555):熊式辉、刘峙、秦德纯、赖世璜、廖磊、陶峙岳、祝绍周、陈继承、刘尚志、刘兴、陈骥、周斓、朱传经、王懋功(第一期肄业)、鲍文越、甄纪印
- 骑兵科(137):郑大章
- 炮兵科(118):刘文辉、施北衡、冯鹏翥、刘超常
- 工程兵科(80):李云杰、蔡润生
- 肄业:陈铭枢
第三期编辑
(1914年8月入学、1916年8月毕业、801名)
- 步兵科(505):白崇禧、张治中、徐庭瑶、何键、夏威、黄绍竑、贺维珍、陈安宝、萧山令、戴戟、刘和鼎、毛秉文、于达、姚纯、林薰南、李善后、张责夫、吴石、郑仰榕、叶琪
- 骑兵科(90):
- 炮兵科(127):刘建绪、周碞、陈焯、张义纯、徐祖贻、孔庆桂、吕焕炎、蔡忠笏
- 工程兵科(41):不明
- 锱重兵科(38):不明
- 肄业:周凤歧
第四期编辑
(1915年秋入学、1917年秋毕业、209名)
第五期编辑
(1916年6月入学、1918年9月毕业、630名)
第六期编辑
(1917年初入学、1919年春毕业、1333名)
- 步兵科(875):顾祝同、上官云相、郝梦龄、余汉谋、邓龙光、吴奇伟、韩德勤、欧阳驹、赵博生、黄镇球、缪培南、周浑元、陈公侠、李汉魂、叶肇、阮玄武、韩汉英、朱晖日、周毓英、胡祖玉、吕瑞英、孔繁瀛、谭邃、华振中、李文田、吕竞存
- 骑兵科(141):覃连芳、何柱国、彭毓斌、魏文华
- 炮兵科(148):彭位仁、郭忏、黄琪翔、邵百昌、朱焕文、方清湘
- 工程兵科(88):邓演达、叶挺、樊崧甫、杨宏光、李振球、林廷华、甘芳、卢佐、于永泉(鋆生)、郝庭桂
- 锱重兵科(81):刘茂恩、李扬敬
- 肄业:薛岳
第七期编辑
(1917年秋入学、1919年秋毕业、191名)
第八期编辑
(1918年8月入学、1922年7月毕业、638名)
- 步兵科(411):周至柔、裴昌会、刘膺古、王以哲、刘珍年、胡伯翰、刘春荣、王育瑛、刘奉滨、刘广济、韩锡侯、孔令恂、李士林、王景宋、史泽波、古鼎华、郜子举、傅仲芳、曾德威、陈孔达、杨晓轩 金德洋
- 骑兵科(65):郗恩绥
- 炮兵科(97):陈诚、于浚都、罗卓英、宋肯堂、邹洪、史文桂、郭思演、马法五、高卓东
- 工程兵科(37):柳际明、马凤岗
- 锱重兵科(28):不明
第九期编辑
(1919年8月入学、1923年8月毕业、702名)
辎重科六期一连同学录编辑
信文灿、唐宗尧、程堪、杨正坤、李宗程、李如枫、黄志勋、赵恩煦、胡祖舜、彭德云、成杰、万耀中、侯尊召、江孝纯、窦桂芳、梁殿枢、金锋、侯谷、 范树珍、饶汉杰、侯光龙、郭之缙、周庆桐、卢景鉴、温力正、陈国梁、任为凯、粟福畴、梁宗标、张联辉、刘珩、高岳嵩、尹邦光、徐鸿晋、魏朝纲、 彭济伟、蔡嗣雄、叶裳、沈文诰、刘福德、岑荣宗、金履新、曾泽寰、温定国、李务滋、陈荣宗、杨义、谭时、张伟、梁毓藻、王世康、李扶疏、李扬敬、林振镛、林廷华、黄盛昆、简作桢、马克仑、徐金龙、刘茂恩、李经田、孙毓英、王经邦、李世儒、汤文彦、孙棣生、张家锟、马负龙、蔡春田、段桂明、王清瀚、李铨、贺学礼、董汝梅、范锡庚、董汝桂、杨泽沛、陈宝增、王得来、董玉玢、贾成勋,共81名。
参考文献编辑
-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学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提供。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