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
茶類
綠茶是茶葉的一種。經過殺青、揉捻、乾燥,大部份白毫脫落,熱水浸泡後依種類呈淡綠色至黃綠色的茶湯。
類型 | 茶 |
---|---|
起源地 | 中國 |
地區 | 東亞 |
顏色 | 綠色 |
原料 | 茶葉 |
相關產品 | 茶 |
綠茶 | |||||||||||||||||||||
正體字 | 綠茶 | ||||||||||||||||||||
---|---|---|---|---|---|---|---|---|---|---|---|---|---|---|---|---|---|---|---|---|---|
簡化字 | 绿茶 | ||||||||||||||||||||
字面意思 | Green tea | ||||||||||||||||||||
|
製作
編輯綠茶依照殺青工藝的不同可分為四種:炒青茶、蒸青茶、烘青茶、曬青茶。中國大陸與台灣在綠茶製作上以炒青為主;日本製作綠茶的方式則以蒸青為主。
炒青即將茶葉鮮葉在攝氏120度左右的鐵鍋中翻炒,使其水分散失、變得綿軟,以便做形。傳統工藝為徒手翻炒,來到現代為機械翻炒。綠茶沒有焙火工序,所以可以稱為生茶[1]。
品種
編輯中國大陸大部分名茶為綠茶,例如產於杭州西湖的龍井、蘇州洞庭山碧螺春、四川蒙頂山的蒙頂甘露、安徽黃山的黃山毛峰等。在清明之前、茶樹剛發芽時採摘的,稱為「明前茶」、「蓮心」、「銀針」;在穀雨前採摘的,為「雨前茶」,因茶葉已展開也稱為「旗槍」;在立夏前採摘的為「三春茶」,因已經有兩片葉展開也稱為「雀舌」;立夏後再採摘,葉片已變厚,為「四春茶」、「梗片」。
以青茶為主流的台灣,在新北市三峽區亦生產龍井茶及碧螺春等綠茶[2],至2010年時三峽為臺灣龍井茶唯一的產地[3]。台灣龍井茶茶樹的品種主要是以青心柑茶與青心烏龍為主,此區產出的綠茶茶湯清澈黃綠色,味道屬於清香型。台灣碧螺春是在台灣綠茶中產量最多的,產區也在新北市三峽區一帶,茶樹種類主要以青心柑仔為主,茶葉細長彎曲有點類似螺旋形,牙間有白毫所以喝起來帶有清甜香,也是台灣碧螺春被喜愛的原因。還有八川綠茶,八川綠茶相比碧螺春茶,風味是屬於更甘醇清香的,並且以茉莉花燻製,可以算是花茶的一種,是綠茶中比較特別的茶品。[4]
中國綠茶
編輯- 西湖龍井:中國綠茶的代表,浙江省杭州西湖周邊產,古代作為貢茶。特徵是扁平狀的炒青綠茶,帶綠的葉片, 帶有翡翠色的茶色,散發著草或豆的清香,甘甜。在清明節前後(4月5日左右)以一芯一葉方式摘取的,被視為最高級品。其中又數獅子峰的獅峰龍井最為珍貴,被視為特級品。
- 黃山毛峰:安徽綠茶的代表,產於世界遺產黃山。特徵是帶黃白色毛的烘青綠茶,帶有透明黃金色的茶色,散發著栗子的氣味。以一芯二葉方式摘取的特級品被稱為「雀舌」。1955年被認定為中國十大名茶。
-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的東山及西山,尤以產於東山柑橘果園旁的被視為高級品。和龍井茶同為炒青綠茶,但其形狀是如捲貝般的螺旋狀,古代作為貢茶。春分到穀雨時期,以一芯一葉方式摘取的。
- 黃山綠牡丹:產於安徽省,清明節到穀雨期,用一芯一葉到一芯三葉的方式摘取葉片,再用線綁成牡丹花的形狀。加入熱水後,會如牡丹花般的優雅盛開,澀味少,持久的甘甜及清香[5]。
- 蒙頂甘露:產地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蒙頂山(也稱蒙山),捲曲型綠茶的代表。茶湯似甘露,碧清回甜。
注意事項
編輯飲用濃茶會導致胃腸動力異常。[6]綠茶裡含有單寧酸,因此茶喝太多都很傷腸胃,可能會導致胃痛、噁心等症狀。
綠茶會減慢身體吸收鐵質的速度,因此原本就缺鐵、貧血,或是生理期到來的女性,都不應該大量攝取綠茶。
參考文獻
編輯- ^ 生茶.熟茶搞不清楚! 再加上茶的發酵度分類,那就更說不清楚了!.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6).
- ^ 陳俊雄、許哲瑗. 新故鄉願景》老葉新釀 三角湧再飄茶香. 《中國時報》. 2018-12-24 [202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中文(臺灣)).
- ^ 林富貴. 三峽鎮農會今舉辦優良茶比賽. 新網新聞網. 2010-04-19 [202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中文(臺灣)).
- ^ 綠茶種類有哪些?這 5 大綠茶功效不可不知! - ABoxTik 一盒精品. aboxtik.com. 2022-07-12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2) (中文(繁體)).
- ^ 日本文藝社 日本茶紅茶中國茶健康茶
- ^ 蔣易容. 胃不好怎么办?. 丁香醫生.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1).
延伸閲讀
編輯- Battle, Will. The World Tea Encyclopaedia: The World of Tea Explored and Explained from Bush to Brew. Troubador Publishing Ltd. 2017 [2020-03-14]. ISBN 978-1-78589-3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 Benn, James A. Tea in China: 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istor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5 [2020-03-14]. ISBN 978-988-8208-7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 Chow, Kit Boey; Kramer, Ione. All the Tea in China. China Books. 1990. ISBN 978-0-8351-2194-1.
- Heiss, Mary Lou; Heiss, Robert J. The Story of Tea: A Cultural History and Drinking Guide. Ten Speed Press. 2007. ISBN 978-1-58008-745-2.
- Mair, Victor H.; Hoh, Erling. The True History of Tea. Thames & Hudson. 2009 [2020-03-14]. ISBN 978-0-500-2514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NCCIH - Green Tea Side Effects and Caut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