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是臺灣日治時期所設的綜合教育機構,後期轉型為以師範教育為主的師資培育機構。[1]該校早年與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並列為兩所台人最高學府,之後經過多次改制和變遷,演變為今日的臺北市立大學以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兩所學校。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 |
---|---|
地址 | 臺北廳南門街 |
其它名稱 | たいわんそうとくふこくごがっこう |
類型 | 國語學校 |
隸屬 | 臺灣總督府 |
創辦日期 | 1896年 |
學區 | 日治臺灣臺北廳 |
校長 | 隈本繁吉 |
學生人數 | 845(1917年)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国語学校 |
假名 | こくごがっこう |
平文式羅馬字 | Kokugo gakkō |
校史
編輯經歷芝山巖事件後,1896年(明治29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總督府直轄學校官制〉,開始著手設立國語學校與國語傳習所的相關事宜。同年5月21日臺灣總督府頒布〈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的名稱位置〉,決定將國語學校設置在台北城內;另設三所附屬學校,提供學生實習之用,並做為區域內其他小學校的模範。其分別為位於原芝山巖學堂的第一附屬學校,整修艋舺學海書院設立之第二附屬學校,以及原訂設立於大稻埕、因找不到合適地點而改借用大龍峒保安宮作為校舍的第三附屬學校,皆為以本島人為對象之初等教育機構。
6月1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成立,當時臺灣總督府民政局事務官町田則文擔任首任校長,臨時事務所設於第一附屬學校。7月11日將事務所遷移到第二附屬學校所在的學海書院,展開籌備建校工作。9月25日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規則》,招收學生分為師範部與語學部。12月於台北城南門街開始動工興建新校舍。
1897年(明治30年)1月4日,因學海書院老舊殘破,臨時校舍跟著第二附屬學校遷移至附近的艋舺清水祖師廟。6月29日,臺灣總督府以府令第27號發布增設第四附屬學校,以內地人學齡兒童為招生對象。[2]:3249月11日國語學校本部新校舍完工,10月20日舉行落成典禮。學校位在台北城南門前,後方則是總督官邸與台北新公園,另一邊為總督府法院本院。
1898年(明治31年)7月28日《臺灣公學校令》發布後,臺灣總督府於8月16日以告示第53號公布附屬學校之改廢。第一附屬學校及第三附屬學校廢止改辦公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改稱第一附屬學校,第四附屬學校改稱第二附屬學校,而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則改制為第三附屬學校。[2]:325
1902年(明治35年)3月30日,臺灣總督府以告示第34號及第35號公布附屬學校之改廢。第二附屬學校廢止改辦小學校,第三附屬學校改稱第二附屬學校。[2]:328
國語學校分為師範部與語學部,語學部底下又分為土語(臺語)科與國語科,修業年限皆為三年。土語科專收15歲到25歲小學校畢業以上的日本人,國語科則提供附屬學校與國語傳習所畢業的台灣人。1898年土語科改制為土語專修科,1902年廢除。
師範部最初入學資格限制為18到30歲,中學四年級以上學歷之日本人,目的在培育台灣各地國語傳習所、師範學校等教育師資,修業年限兩年。1902年7月6日總督府修訂國語學校規則,將師範部分為甲乙兩科。甲科維持培育日籍教師,乙科則將被廢校的臺北、臺中兩所師範學校學生併入,專門培育臺籍公學校教師。同時也將原本第四附屬學校的中學部併入,國語學校因而有了自己的中學部,並於日後成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
不諭是師範部或是語學部 ,臺語語文的教學都在課桯中佔有相當的份量。最初師範部每週34節課,土語課佔了10節。加上每週2節的漢文課,實際上就是以臺語來朗誦中國古文,所以課程相當於每週有12節課是在研究臺語。[3]
1918年國語學校改名為臺北師範學校,1920年3月臺北師範學校設預科及本科,並改稱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預科由小學考入,修業4年,本科係由預科畢業後直升,修業2年。設「教員養成講習班」,修業六個月至一年不等,畢業後以代用教師任教。1927年,當局修正各級學校官制,將臺北師範學校分割為臺北第一師範學校及臺北第二師範學校;臺北第一師範學校(小學校師範部,後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舍使用南門校舍,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公學校師範部)校舍使用新建之芳蘭校舍。1940年,臺北第二師範學校設「女子講科」,並廢止高等女學校師範科,將師資培育業務完全導入師範教育系統。1943年,臺北第一及第二師範學校再度合併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但仍保留兩校區;其中,南門校區專收預科及女子部,芳蘭校區專收本科生。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兩校區分別獨立,南門校區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芳蘭校區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日後兩校分別演變為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任職期間 | 姓名 |
---|---|
1896-1900 | 町田則文 |
1901-1906 | 田中敬一 |
1906年9月18日-1907年5月21日 | 持地六三郎 |
1908-1910 | 本庄太一郎 |
1911-1919 | 隈本繁吉 |
校園生活
編輯國語學校採取全部住宿制,並有舍監與學生共同起居。學生每日起床後,先進行十五分鐘的晨操,然後才進入食堂用早餐。食堂的黑板會寫上當天的修養課題(德目),由值日生就此題目作答,其他學生就此默想五至十分鐘,然後才開始早餐。上午八點到下午三點為課堂時間,下課後進行農業實習。傍晚洗完澡後會有短暫的休息,然後回到自習室讀書至九點就寢。宿舍早晚都要點名,晚自習結束時舍監會巡視各室,學生要行禮後才能入睡。[3]
附屬學校
編輯-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1896年改制):由1895年所創立的芝山岩學堂改制而成,1898年獨立並改制為「八芝蘭公學校」,即今日的士林國小。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1897年創設):1898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1902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1910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1919年獨立為「臺灣公立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即今日的中山女中。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1896年創設):1898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1910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公學校」,1919年獨立為「艋舺公學校」,即今日的老松國小。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1896年創設):1898年獨立並改制為「大龍峒公學校」,即今日的大龍國小。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1897年創設):1898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1902年獨立並改制為「臺北第二小學校」,即今日的東門國小。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增設尋常中等科(1898年創設):同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中學科」,1902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1907年獨立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即今日的建國中學。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1904年創設):1905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高等女學校」,1907年改制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附設高等女學校」,1909年獨立為「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即今日的北一女中。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代用附屬小學校(1913年代用):由1905年創立的「臺北第三尋常高等小學校」代用,1913年廢止代用,該校即今日的南門國小。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1913年創設):1927年改稱為「臺灣總督府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即今日的北市大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