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駐旅大部隊

蘇軍駐旅大部隊是1945年駐1955年蘇軍中國東北旅大地區的駐軍。由第39集團軍司令統一領導指揮旅大地區的蘇聯空軍、防空部隊與旅順海軍基地。

蘇軍駐旅大部隊
Советские войска в Монголии
存在時期1945-1955
效忠於蘇聯工農紅軍 (1945-1946)
蘇聯武裝力量 (1946-1955)
參與戰役日蘇戰爭

歷史

編輯

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編輯

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與蘇聯在莫斯科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旅順口作為純粹的海軍基地,僅由中蘇兩國艦船使用,為期30年;海軍基地設立中蘇軍事委員會進行管理,委員會由2名中國代表和3名蘇聯代表組成,蘇聯為主,中國為副;旅順地區的民事行政權力屬中國,但人員任免須徵得蘇聯軍事當局同意;大連為自由港,對各國貿易及航運開放;大連行政權屬中國,但如發生對日作戰,則受該區域所設定之軍事統制;大連港口的工事及一半設備無償租與蘇聯,為期30年。

蘇軍進駐旅大

編輯

1945年5月1日蘇聯第39集團軍(司令伊萬·伊里奇·柳德尼科夫上將,副司令格奧爾基·基里洛維奇·科茲洛夫中將(即高茲洛夫),軍事委員會委員博伊科少將,參謀長摩西·伊薩科維奇·西米諾夫斯基俄語Симиновский, Моисей Исаакович少將,炮兵司令尤里·帕夫洛維奇·巴扎諾夫俄語Бажанов, Юрий Павлович炮兵中將,後勤部長帕升科夫斯基少將)從波羅的海因斯特堡地區調入大本營預備隊,然後調入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6月20日編入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的外貝加爾方面軍。第39集團軍以6個步兵師、1個坦克師、2個坦克旅向索倫進攻;在哈勒欣河東岸步兵第94軍俄語94-й стрелковый корпус的2個步兵師作為輔助突擊干擾海拉爾-索倫日軍的協同。第39集團軍共有262輛坦克、133門自行火炮。[1]

1945年8月,蘇聯最高統帥部下達命令:準備兩棲登陸突擊作戰,配合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部隊進占大連港和旅順港、遼東半島。太平洋艦隊航空兵第117團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蘇霍多爾灣接受了空降運輸訓練。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8月9日零時5分,外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一方面軍遠東第二方面軍太平洋艦隊阿穆爾河區艦隊在4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對日軍展開軍事行動。第39集團軍攻占了索倫、王爺廟白城子開通四平街(巴扎諾夫中將兼任城防司令)。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令第39集團軍迅速進駐中國東北南部的瀋陽、營口、安東。8月31日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奧列舍夫俄語Олешев,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中將指揮的步兵第113軍俄語113-й стрелковый корпус的先遣隊進駐營口。[1]

1945年8月18日,大連偽商會會長張本政和大地主兼資本家邵慎亭等人成立了「大連地方自衛委員會」(「自衛會」很快改為「大連地方治安維持會」)。蘇軍進駐旅大的第二天,張本政等便拜見蘇軍警備區司令官,提出要協助蘇軍維持地方治安,得到蘇軍的許可,並從蘇軍那裡領取了槍支。

8月22日,阿列克謝·亞歷山德羅維奇·亞馬諾夫俄語Яманов, 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少將也率956名空降兵乘坐海軍航空兵第117團的27架水上飛機從符拉迪沃斯托克起飛,在大連海域降落,乘橡皮筏上岸,占領了一個造船廠、一個干船塢(修理船隻的結構)、儲存設施。亞馬諾夫本人因此被授予二級庫圖佐夫勳章。8月31日亞馬諾夫被任命為大連市與大連港警備司令。後由高宇洛夫中將接替

8月22日下午15點蘇聯外貝加爾方面軍副司令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伊萬諾夫中將、偵察部門負責人鮑里斯·利哈喬夫率205名空降兵乘10架飛機從奉天起飛,在旅順口土城子機場着陸,並就任旅順警備司令。日軍駐旅順守備司令官小林海軍中將向蘇軍投降,駐旅順日軍武裝被蘇軍解除。當天下午,一批蘇軍乘火車抵達金縣石河驛。8月22日,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先遣部隊進駐錦州

1945年日本投降後,8月22日中共中央電示山東分局

「(蘇聯)紅軍占領滿洲,紅軍在滿洲的政策尚未完全明了、我為迅速爭取控制滿洲起見,你們應即抽謂大批幹部在紅軍占領旅順、大連之後,穿便衣到滿洲去,進行建立地方黨、地方政權、發動與組織群眾、出版報紙等工作。如果紅軍能允許山東八路軍部隊進入滿洲(先去交涉),肅清散敵與漢奸,則應從山東抽調部隊用東北義勇軍名義進入滿洲。到滿洲工作的幹部和部隊,均應在紅軍所能允許的範圍內進行工作。」

山東分局指令膠東區黨委派人帶小股部隊渡海到遼東先遣偵察。中共七大代表,膠東區委原常委呂其恩柳運光中共中央城工部派遣赴東北開展工作,二人從延安返回膠東準備渡海進入東北。8月26日膠東區黨委派出原區委組織部長呂志恆(即呂其恩)、原區委統戰部長柳運光、區委聯絡部長鄒大鵬、膠東行署公安局長兼區委城工部長於克、區委聯絡部科長陳雲濤等攜帶電台,率領東海軍分區獨立團兩個排約80人的武裝,組成「挺進東北先遣支隊」,呂其恩任司令,鄒大鵬任政委,於克任副司令,柳運光任政治部主任,共110餘人。[2]9月1日,先遣支隊派呂賽率領一個排渡海,結果呂賽被大連蘇軍扣押。9月5日晨先遣支隊乘2艘機帆船渡海,6日晚抵達莊河縣王家島燈塔山,8日20時乘汽輪抵達莊河縣搭拉腰子上岸,以「東北軍第五十一軍挺進東北先遣支隊」名義於9日拂曉進駐莊河縣城。[3]呂其恩進入大連與蘇軍聯絡,9月10日電報膠東區委「蘇軍只控制大城市,對八路軍在鄉村的活動不干涉,八路軍可以在城市裡以非武裝組織的形式活動」並轉報中央。9月11日中央致電八路軍山東軍區:「據膠東區黨委派人在大連偵察,我黨我軍目前在東北極好發展。為利用目前國民黨及其軍隊尚未到達東北以前的時機,迅速發展我之力量,爭取我在東北鞏固地位,決定從山東抽調4個師12個團共2.5萬至3萬人,分散從海路進入東北,並派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蕭華前去統一指揮。」「一律不事聲張,不再八路軍名義,而用東北義勇軍及東北其他地方軍隊名義,首先進駐鄉村、小城市及紅軍尚未占領之中等城市和交通線,發動群眾壯大力量,建立地方政權,改編偽軍,組織地方武裝,協助紅軍建立民主秩序。對紅軍亦不用八路軍及黨的名義進行正式交涉(非正式交涉是可以的),而用地方軍及群眾面目與紅軍交涉。此外,另派城市工作幹部到東北紅軍占領的各大城市及交通要道,組織群眾團體,改善人民生活,出版報紙,發動民主運動。上述任務,望以極大注意去進行」。9月17日,陳雲濤李光奉命帶領一支部隊由莊河西進,當天進駐了城子坦,以遼東人民自治軍的名義接收了城子坦地方維持會,建立了城子坦區人民政府。18日,接收了貔子窩,摧毀了日偽殘餘勢力。貔子窩地區當時的情況非常混亂,日偽警察、漢奸、國民黨特務、土匪到處橫行。為了維持社會秩序,他召集貔子窩地區商會、地方維持會頭頭開會,宣布:限三日內解散地方維持會及其保安隊,將槍支、彈藥全部上繳遼東人民自治軍司令部,違者依法懲處。並張貼布告,廣為傳播,使大批槍支、彈藥和各種戰刀等被上繳到遼東人民自治軍。1945年9月25日,在貔子窩小學操場召開群眾大會,新金縣民主政府成立,陳雲濤新金縣第一任共產黨縣長,並在縣民主政府成立大會上宣讀了《施政綱要》。宣布立即廢除敵偽統治時期的會村屯統治機構;嚴懲一切罪大惡極的漢奸、特務、與日偽勾結欺壓百姓的惡霸地主;肅清土匪,保衛人民;發展生產,興辦教育;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之自由權等。10月4日,普蘭店地方維持會會長薛彗堂、保安隊長陳光甫等人拒絕陳雲濤派去的2名代表接管普蘭店地方維持會,並在普蘭店北街設下埋伏,準備伏擊共軍。陳雲濤為避免武裝衝突,遂帶領部隊於10月5日傍晚繞道長山寺、華家屯從普蘭店南開進街里,並與普蘭店蘇軍警備司令部取得聯繫。在蘇軍的協助下,陳雲濤以人民自治軍司令員的身份,帶領自治軍大隊長李光、政委劉戈趙恩光)、副政委孫悌清與普蘭店維持會談判,迫使該會解散,保安隊交出武器,服從共軍改編,沒費一槍一彈,順利接管了普蘭店,成立了普蘭店特別區公署。[4]10月7日繼續向瓦房店前進,用相同方式於10月8日把瓦房店日偽軍警全部繳械,解散了「復縣地方治安維持會」。10月10日,陳雲濤派劉戈接管金縣未成,但從金縣蘇軍秘密要來了92式步兵炮、擲彈筒、輕重機槍、步槍等武器5000多件與大量彈藥。

8月23日蘇軍解除了1萬名日本陸海軍武裝;釋放了大約100名在押犯人。8月23日蘇軍在旅順降下日本國旗,舉行升起蘇聯國旗典禮。

8月23日中共大連「抗盟」分會的張世蘭張壽山等共產黨員,連夜趕寫歡迎蘇聯紅軍,慶祝解放的標語,貼遍大連市各交通要道。8月26日,大連地方黨組織又召開全體黨員大會,決定組織武裝,配合蘇軍維持社會秩序。9月2日。由原大連中華工學會副委員長唐韻超等人發起,召開了有52個大型廠礦工人代表參加的會議,成立了總工會籌備委員會,後改稱為大連職工總會。在不長的時間裡大連職工總會發展會員2萬多人,建立了700多人的護廠隊,有效地維護了各個廠區的生產秩序。

8月24日,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的首批坦克部隊抵達旅大地區。第39集團軍坦克第61師阿基洛夫中校的一個支隊攻占了大石橋關東軍第17方面軍司令部。在奉天和大連,大批美國士兵和軍官被蘇聯軍隊從日本俘虜中解救出來。

8月25日,由太平洋艦隊海軍航空兵副司令葉夫根尼·尼古拉耶維奇·普列奧布拉任斯基俄語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 Евген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中將率領6艘水上飛機運來了海軍265人在旅順港空降。

8月底蘇軍進駐旅大地區的兵力約一萬餘人。

8月31日,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令伊萬·伊里奇·柳德尼科夫上將率領第39集團軍2個步兵軍、1個機械化軍及配屬部隊進駐旅順口[1]。9月1日,柳德尼科夫上將率領第39集團軍作戰指揮組飛抵旅順。

1945年9月9日中共北海地委根據膠東區黨委的指示,派遣長山列島特區工委書記兼武裝大隊政委郭壯和地工幹部王澤民,帶領14名武裝戰士,攜帶膠東軍區司令員孫端夫、政委劉浩天致蘇軍司令部的信件,由砣磯島乘木船首批前往旅大。經交涉取得蘇軍的信任,確認小分隊是中共的部隊後,蘇軍同意他們留在旅順發動群眾,開闢工作。

9月13日,東北抗聯教導旅董崇彬中尉、劉玉泉少尉、季喜林少尉、李紹剛少尉、王福少尉、於慶蘭少尉、董金山少尉7人工作組進抵大連。董崇彬被任命為沙河口區蘇軍警備司令部副司令,王福、李紹剛為副官;任命劉玉泉為甘井子區蘇軍警備司令部副司令,於慶蘭為副官;任命季喜林為西崗區蘇軍警備司令部副司令,董金山為副官。隨同蘇軍來大連的還有蘇軍少校身份的劉亞樓(化名王松)。1945年11月15日,工作組接周保中命令撤回長春,董崇彬先後擔任德惠縣衛戍副司令、公主嶺市公安局局長。

1945年9月20日,膠東區黨委組織部、敵工部派遣一批幹部去遼西開展工作,因在海上遇風,其中1艘船與領船失掉聯繫,漂流到旅順雙島灣,船上53名幹部於9月21日登陸。姜文閣隊長、王世明指導員為代表去旅順與蘇軍司令部聯繫。蘇軍代表表示給予解決所提要求外,並表示希望留下8個人,在旅順工作。商定留在旅順的有姜文閣、王世明、於亮、蘇菲、孫明齋、單文華等8人,其餘同志繼續去遼西。留在旅順工作的同志立即深入群眾中,通過與工人、進步知識分子的廣泛接觸,了解情況,發動群眾,整頓和健全民眾聯合會組織,很快打開了工作局面。蘇軍對此十分滿意。蘇軍提議要他們儘快地組建旅順市政府,維護社會秩序,組織群眾,發展生產,共同建設和鞏固旅順海軍根據地。經在旅順工作的20餘名同志商定,向蘇軍推薦王世明為市長,蘇方提議由旅順社會上層代表人物陳民立為副市長。經過籌備, 1945年11月25日,旅順市政府正式宣告成立。1945年10月,王澤民回膠東向區黨委匯報工作。膠東區黨委研究決定組建中共旅順市工作委員會,隸屬於膠東區黨委、北海地委領導。調北海地委城工部吳善昌來旅順任工委書記,於亮郭壯為工委委員。隨同吳善昌來旅順工作的還有沈西牧等40多名幹部,在雙島灣登陸後,經蘇軍審查,確認是我黨派來旅順的幹部,當即表示歡迎他們來旅順工作。11月初,旅順市工委正式開始工作。根據形勢和工作需要,又增加了王世明王澤民為工委委員,工委對外以「旅順市民主建設訓練處」 和旅順市民眾聯合會為掩護開展黨的各項工作。1945年11月,北海地委調地委秘書室主任楊希萍來旅順任工委宣傳部部長兼《民眾報》社長。1945年底,大連市委又派延安來的王其人等同志來旅順工作,並改旅順工委為旅順市委。原工委書記吳善昌調任旅大地委組織部幹部科副科長,王其人任旅順市委書記。

9月28日,蘇聯太平洋艦隊部分軍艦開入旅順口,齊帕諾維奇海軍少將任旅順口海軍基地司令官。

1946年4月蘇軍從中國東北撤軍回國後,在旅大地區駐軍為:

1946年底步兵第262、338、358師撤編,人員轉入近衛第25機炮師。

國共戰爭中的旅大地區

編輯

蘇軍根據蘇聯同中國國民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進駐旅大並實行軍管,在各區、縣設有警備司令,東北抗聯幹部擔任各警備司令部副司令。蘇聯駐軍在大連設民政局,專職懂中文的蘇聯軍官與地方黨政領導經常聯絡。

1945年8月27日,斯大林對美國駐蘇聯大使哈里曼說:「希望中國政府近期派遣中國軍隊到滿洲,從俄國人手中接管治安和對日本破壞者的防範。」哈里曼認為這證明了斯大林和宋子文的協議紅軍在3個月內撤出滿洲,並把這消息轉告美國駐華大使館建議中國政府立即把蘇聯撤軍和部署中國軍隊的計劃聯繫起來考慮。蔣介石通過魏德邁與美海軍作戰部聯繫,「急切地希望提供船隻把中國的幾個師從廣州運到大連」。9月10日宋子文拜訪了代理國務卿艾奇遜,說「12月份以前不能把中國軍隊運送到滿洲顯然是太晚了」,「如果在俄國人撤退時滿洲沒有國民政府的軍隊,中共的軍隊就可能進入那個地區。」9月10日哈里曼通報中共軍隊進入東北地區,這令蔣介石更為急迫,9月11日發電報督促宋子文「國軍急待運送東北各省接防,如照月前運輸計劃,須待十二月初方能開始運輸,如此則俄必藉口我軍屆期未到,彼因急欲撤兵,對東北防務不能負責,因此可讓共黨戰領東北,此為最險之事,希速即向美政府切實商洽,務於本月內先撥給若干船舶,以供東北軍隊運輸之用為要。」9月12日,代理國務卿艾奇遜向杜魯門總統提交了《運送中國軍隊到滿洲》的備忘錄。9月15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在李海的壓力下作出決定援蔣運兵。9月18日,杜魯門總統書面答覆艾奇遜,西太平洋的美國海軍有足夠的船隻按照魏德邁規定的日期和港口運送前往滿洲的中國軍隊。

1945年8月3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向國防最高委員會提出《收復東北各省處理辦法綱要》,派熊式輝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蔣經國為國民政府外交部駐東北特派員,張嘉璈(張公權)為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9月初,國民政府任命沈怡為大連市長,在重慶、上海設立大連市政府辦事處。[5]。9月,國民黨東北黨務專員羅大愚先後從長春派遣2批人到大連。第一批戚作臣、劉志霖、文紀玉、潘寶泰、王鳳桐於9月上旬,由長春第十八區黨部書記汪漁洋帶領來到大連。經羅委任,組成了國民黨大連市黨部,書記長汪漁洋,活動地址設在大連地方治安維持委員會3樓(原關東貿易聯合會,今中山區七一街1號)。第二批劉世德、汪逢璽於9月26日,由長春市黨部第三組織科派來大連,分別任市黨部社會科長、宣傳科長。市黨部初期活動主要是吸收黨員、張貼標語、搜集情報等。他們藉助國民黨政府與蘇聯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向駐大連蘇軍當局登記並要求公開活動。經蘇軍大連警備司令官同意,10月1日在大連地方治安維持會樓上(現今的天津路小學)由汪漁洋主持舉行國民黨大連市黨部公開典禮,並掛出了中國國民黨大連市黨部的招牌,取得了合法地位。時僅5天,蘇軍當局就發現了他們進行反蘇反共宣傳,蠱惑群眾的行徑,於10月5日將登記備案的汪漁洋、戚作臣、劉志霖、文紀玉、潘寶泰、王鳳桐等6人,傳去大連蘇軍警備司令部,當即拘押,並於12月25日遣送回長春。10月間,三青團大連分團成立,代理書記接桂喬,發展為13個區隊637人。10月6日,由長春來的國民黨督導員張振作,在西崗「四合成」(商號)開會,決定將國民黨市黨部轉入地下,由執委接馨庭任代理書記長。「將登記黨員,依照地下工作原則加以整編,加強訓練發展黨員,以待汪漁洋等釋放聽受指示」。 劉世德、汪逢璽為躲避逮捕,於10月下旬返回長春。羅大愚要求:必須繼續從事地下工作,由殷明春來連領導,殷為代理書記長。12月20日汪逢璽從奉天(今瀋陽)來連,帶來羅大愚建立地下武裝的命令。 1946年1月初,汪逢璽派劉治撲到奉天報告建軍成功,請求給他委任。羅大愚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遼寧先遣軍總司令部名義,委任汪逢璽為先遣軍第四獨立團團長。汪以市黨部骨幹力量為基礎,網羅敵偽殘餘社會渣滓,在不足20天的時間,糾合成立了第四獨立團,汪為團長,隋雲崶(關東州廳特高刑事)為副團長,亦稱司令、副司令,共有「800人左右」,「都有槍支」,「都是『治安隊」,從大連延伸至旅順、普蘭店。市黨部第四獨立團還採取募捐、敲詐等手段,捐款18.5萬元,其中7萬元為其黨務所用,餘11.5萬元用於建軍。根據繳獲敵人的名冊,國民黨大連市黨部共有地下黨員860名,其中區分部執委以上的骨幹分子165名,地下武裝有800名左右,排以上的骨幹分子約有60~70人。為了實現其「翻底」策略,有的鑽進了政權機關,甚至鑽到公安機關內部,竊居要職,掌握武裝。據當時統計:已打入內部的有175人。1946年1月26日被大連市公安總局破獲。

1945年9月11日在倫敦召開的五國外長會議,蘇聯建議由美蘇中英四國代表組成擁有實權的對日管制委員會,遭到美國反對,美國獨占日本,使得蘇聯在遠東構建安全緩衝帶的計劃失敗,與此同時美國軍隊於9月11日在青島登陸、9月30日於天津登錄、10月1日在秦皇島登陸,迅速在中國部署駐紮了12萬美軍,形成了對遼東半島的包圍、威懾態勢。蘇聯只能放棄參加對日管制,退一步在旅大強化軍事存在。

1945年10月1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德羅夫照會行政院長宋子文:

一、蘇聯統帥部業已開始將蘇聯軍隊自東三省部分撤退。
二、蘇聯主力將於本年是月下半月自東三省開始撤退,以便於本年十一月底撤退完畢。
三、蘇聯政府已派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為全權代表,進行關於蘇軍自東三省撤退問題之談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預備於本年十月十日至十五日與中國統帥部關於該項問題所適當派定之全權代表等在長春晤會。

中華民國外交部於10月1日照會蘇聯駐華大使:「查中國方面之第十三軍部隊,現已定於本月十日前後,自九龍乘美國船隻,由海道前往大連登陸。為此照會貴大使,請煩查照,轉電蘇聯政府,令飭該區蘇聯部隊司令官知照為荷。」10月3日外交部次長甘乃光會晤蘇聯駐華大使彼德羅夫,通知「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可於本月十日左右到長春,並請蘇聯軍隊俟我方軍隊到達東九省接防時,逐步撤退。」10月5日,蘇聯外交副人民委員洛佐夫斯基邀請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談話,對「中國方面沒有同蘇聯方面商量這個問題」十分怨恨。10月6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德羅夫拜訪外交部次長甘乃光,聲明「根據中蘇條約的規定,大連是商務港口,是運輸貨物而不是運輸軍隊的地方。蘇聯政府堅決反對大連有任何部隊,因為這違背中蘇條約的規定。」參加會談的外交部次長劉鍇反駁:大連也有蘇聯的軍隊。與此同時,蘇聯外交副人民委員洛佐夫斯基會見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陳述了相同的說法。10月9日,外交部長王世傑親自邀請蘇聯駐華大使彼德羅夫會談,表示中國政府同意經大連港進口的蘇聯貨物免關稅,指派蘇聯公民擔任大連港負責人,港口設施租借給蘇聯使用,以換取蘇聯允許中國軍隊經大連港登陸進入東北。但遭到彼德羅夫嚴詞拒絕。

10月10日9時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外交部東北外交特派員蔣經國、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嘉璈、東北行營政治委員會委員莫德惠由重慶動身飛赴長春,下午15時抵北平,留平二晚。10月12日晨10時半離平,下午15時飛抵長春,蘇聯駐軍副參謀長巴佛洛夫斯基中將到機場迎接,下榻偽滿大臣丁鑑修的宅邸。10月13日向蘇聯駐軍總司令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提出海運國軍部隊在大連、營口、安東、葫蘆島登陸,馬利諾夫斯基答覆「大連登陸問題應由兩國政府間解決」,並建議國軍「應循由鐵道運入東北」。10月15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德羅夫書面照會外交部次長甘乃光反對國軍在大連登陸。10月16日蔣介石電示熊式輝、張嘉璈「一面仍交涉由大連登陸,一面準備陸運,積極恢復北寧路為首要工作」。10月17日,熊式輝、張嘉璈、蔣經國三人第二次拜訪馬利諾夫斯基元帥,向蘇方提出11月初2個軍在大連登陸,另2個軍由山海關陸運開入東北;空運若干憲兵、警察派駐各大城市;由行營派員赴各地,將反正的偽滿軍改編若干保安隊;行營擬先派員視察主要城市,作接收前之必要準備,希望蘇方予以便利及協助。10月18日,蔣介石親自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彼德羅夫,請對方儘快向蘇聯政府和斯大林轉達他積極解決大連港的請求。10月20日,蔣介石電何應欽,軍隊「仍準備在大量登陸」。10月19日熊式輝第三次見馬利諾夫斯基元帥,馬利諾夫斯基建議熊式輝親自返渝面陳蘇方意見,以便將中央軍隊運來東北問題早日解決。此後軍事由東北行營副參謀長與蘇軍駐東北部隊司令部副參謀長接洽,10月20日國民政府軍事代表團團長、東北行營副參謀長董彥平向蘇聯駐東北軍隊副參謀長巴甫洛夫斯基中將會見時提出軍隊在大連登陸、設立空軍航空站、派大連市接收委員王洽民赴當地視察的要求。10月21日巴甫洛夫斯基中將答覆:大連在中蘇友好協定中規定為自由商港,如允許我軍登陸,即是違反協定;根據同樣理由,大連設航空站亦不能同意;派往大連之軍事人員,難予同意;改編反正偽滿軍隊,無法同意。借用軍服,亦無法允辦;營口、葫蘆島可以登陸。安東在11月上半月可以登陸,並可在蘇軍未撤退前開始;奉天、長春、哈爾浜三處航空站,可在蘇軍撤退前二三日設立。10月21日,熊式輝返渝向蔣介石、宋子文匯報交涉經過,與此同時蔣經國把董彥平的交涉結果電示「蘇方堅拒我軍在大量登陸」。10月23日蔣介石、熊式輝召見蘇聯駐華大使彼德羅夫,彼德羅夫明告:「斯大林以大連為一商埠,如貴軍在大連登陸,無異破壞同盟條約。」10月24日因國民黨吉林省黨部發行的《光復報》登載斯大林因健康關係不能問政,所有行政悉交莫洛托夫掌管,蘇軍搜查了在長春的吉林省黨部和中央黨部特派員辦公室,帶走了黨部工作人員和黨部所有卷宗,並通知東北行營派往各地的調查人員均不能去。10月25日吉林省黨部人員被蘇軍釋放,蘇方警告黨部人員:「此次事故系因未得蘇軍司令部同意即印發宣傳文字、違反條例。此後黨部須停止一切活動。」蘇軍告東北行營楊作人秘書:行營欲派往各地調查人員,及往奉山路調查路務人員,因治安關係均不能去。10月25日,外交部長王世傑向蘇聯駐華大使彼德羅夫聲明:「由於直到目前為止,對於中國政府排往東北三省的軍隊準備在大連港登陸的問題,在中蘇之間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自然,就此問題的談判需要繼續進行。外交部已經與各軍事機關約定:在中蘇之間沒有就此問題達成一致之前,我們的軍隊暫時不在大連港登陸。」10月26日,熊式輝由重慶飛抵長春,給蔣經國、張嘉璈董彥平帶去了蔣介石的手令:國軍選擇鐵道運輸,同時在葫蘆島、營口登陸。同日董彥平向蘇聯駐東北軍隊副參謀長巴甫洛夫斯基通報了蔣介石的手令內容:借用美國運輸艦運送國軍在營口、葫蘆島登陸;自10月27日起,借用美國偵察機開始空中偵察以明了兩港設備狀況。10月27日運載國軍之運輸艦開抵葫蘆島,岸上有共軍射擊,致未能登陸,運輸艦退回待命。10月最後一周,美海軍運輸艦在艦長西脫爾指揮下,未經蘇方允許在大連港登陸。[6]張嘉璈分析此事:「馬林諾夫斯基一再提及美軍艦駛入大連港,及艦長登陸之事,可見其對於我方藉助美國力量,運送軍隊進入東北不滿。更顯見蘇聯不願見美國勢力侵入東北。」[7]10月28日外交特派員蔣經國往晤蘇軍政治顧問,告以行營方面,以增進中蘇邦交為職志,蘇方所告種種反蘇宣傳與行動,必系漢奸與日人所挑撥,極願共同努力消除之;請蘇方隨時以消息見告;附帶告以蔣委員長已有電令,東北黨務由行營指揮監督,如有不服從中央政策,及有反蘇行為者,即解送中央;如有不服從中央之黨部,一概停止活動。10月29日下午31時熊式輝第四次往晤馬林諾夫斯基,告以自重慶歸時蔣委員長囑為致意。馬林諾夫斯基表示感謝,答覆熊提出各項問題,並聲明在渠職權範圍以內者,可明確答覆:

  1. 大連登陸問題:已得政府訓令,不希望中國軍隊在該地登陸。因遵照中蘇協定,蘇聯認為大連乃一完全商務的自由港,不應充作軍用。故不論中蘇軍隊,均不許通過或登陸。最近發現大連航線有美國軍艦行駛入港,並有軍艦人員登陸,其艦長為西脫爾。蘇方極為驚訝!認為有礙中蘇邦交。因無論港內或航線上,均不應有任何國軍艦。
  2. 營口、葫蘆島登陸一節:蘇方早已聲明不反對。蘇軍在二地無駐軍,不干涉國共之間內政。
  3. 中國方面要求在錦州以南指定地區駐兵一節:錦州以南任何地區,中國軍隊均可駐紮。蘇聯在錦州城內之軍隊,11月10日,如數撤退。在此以前,不希望中國軍隊進入錦州城。蘇方未嘗不想派錦州蘇聯部隊到葫蘆島,使中國軍隊安全登陸,但部隊數目太小,不足保證安全。
  4. 中國方面希望蘇方在營口、錦州供給鐵路車頭車輛一節:今日不能答覆。希望中國方面從天津多運車頭車輛出關。
  5. 中國方面希望改編蘇軍駐地的地方保安部隊一節:蘇方不希望在蘇軍未撤退以前,有此舉動。因若改編,所留者無非原來偽滿隊伍 。此種分子實不可靠。
  6. 中國方面所提擬用飛機運送先遣部隊至長春、奉天一節:蘇政府並不反對,唯要求在蘇軍撤退前三天降落。至於地面上一切工作,可由蘇聯空運航空站員負責。
  7. 中國方面要求蘇聯及外蒙古軍隊退出察哈爾及熱河一節:張家口以北之蘇聯部隊,決定經察哈爾往北撤退,蒙古軍隊亦同時撤退。
  8. 所詢旅順委員會及旅順市長人選以及劃界一節:旅順軍港不屬渠管轄範圍之內,請向莫斯科交涉。劃界自必照協定辦理。
  9. 所詢行政人員往各地接收一節:查行營送來之東北行政機構及人員名單,已報告莫斯科,尚無回音,敢信無阻礙。
  10. 承告國民黨行動一節:查國民黨在長春有許多組織。有說真的,有說假的,究竟誰真誰假,無從分曉。蘇軍只有一條件,即不許有反蘇行動與宣傳。豈知此種行動與宣傳,仍在繼續進行之中。此次搜查黨部,查出武器及各種文件,乃知系有計劃之行動。蘇方被犧牲者,已有二百餘人。最近每日晚間,均有襲擊紅軍之情事。因此,不能不採嚴厲之手段。如再有此種情事,當採取更嚴厲之處置。而查獲之反蘇分子,其中並無日人,乃為滿州國之官吏與解散之兵士。最近尚有拆毀鐵路、擊毀火車情事。此種情形,必有一中心機關發動指使,頗有利用行營威權,廣播其勢力之嫌疑。最近又發現在糧食包內隱藏火藥。因此蘇軍照軍事協定第一條規定,執行其軍事時代之權力,已令飭地區司令部嚴厲執行。豈知長春方面之反蘇行動,尚在積極化。最近有中蘇友好協會之組織,其中心人物為無黨無派分子。某日,在警察分局內為人打死。故決定將市長及公安局長一併撤換。

10月29日蘇方將長春市公安局長趙萬斌免職,易以共產分子張慶和。10月29日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中將飛抵長春,與東北行營熊式輝主任商軍隊登陸計劃。11月4日下午,蔣經國往晤蘇軍政治顧問,蘇方稱:「營口發見有大批第八路軍,蘇方駐營口軍隊不多,無法抵抗,故在撤退中。」「各地陸續發見反蘇運動之組織,故行營欲改編反正隊伍一節,無法同意。」11月5日下午31時,熊式輝、蔣經國、張嘉璈第五次去見馬林諾夫斯基,對方稱:營口發現八路軍系來自關內,經錦州而入營口,為數甚眾,且曾經抗日作戰者。故蘇軍無法繳彼等之械;留駐營口之少數蘇軍,只好為八路軍逼走;葫蘆島之蘇方少數部隊,亦為八路軍逼走;蘇軍若欲採取行動,必須調回軍隊,以致延緩撤兵期限,此為蘇軍所不願為;「蘇方不干涉」在營口、葫蘆島的國共軍事衝突;行政人員可前往各省接收,但只能利用當地警察,不能改編偽滿軍隊,以免收容親日分子;各地方郵電機構亦可接收,唯長春偽機構尚不能接收;鐵路尚在蘇軍統一軍運組織之下,不能接收;國軍盡可空運來東北,不反對借用美國飛機運輸,但美方空運人員不能在地面工作。11月7日熊式輝、蔣經國、張嘉璈、董彥平往蘇軍駐長總司令部參加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十月革命28周年招待會,熊式輝致答詞:「蘇聯不特第一國家放棄治外法權,亦系第一國家幫助中國抗戰,再加以中蘇友好協定之締結,中國政府與人民之感激,固不待言。此次馬元帥在東北之使命,更有重大之歷史意義。」11月8日蔣介石召集決策圈高層商談東北問題,王世傑反對撤回東北行營,蔣介石決定先電令熊式輝回渝匯報。11月9日張嘉璈到中長鐵路長春路局開始辦公。11月9日下午17時,熊式輝招待蘇方馬元帥及空軍元帥與參謀長暨紅軍軍官等三十人,國方陪客三十人,先由熊式輝致詞,馬元帥答詞,嗣張嘉璈起立致詞。11月10日熊式輝飛重慶匯報;董彥平副參謀長與巴佛洛夫斯基中將副參謀長接洽空運部隊,決定自11月17日起先在瀋陽降落,自11月20日起在長春降落,沈長兩機場之地上勤務及警備均由蘇方負責,蘇方並準備在兩地劃出地區以備空運部隊駐紮,在瀋陽以11月20日為限,長春以11月23日為限,此後即歸國方負責。1945年11月11日(另說為8日)下午14點,在蘇聯紅軍謝德林少校的陪同下,劉居英走進長春市政府大樓(現中共長春市委辦公樓)接任長春市長曹肇元交出圖章、人員名單、金庫存款單,又交出八百零幾元的滿洲國貨幣,劉居英一一簽收,但對維持會圖章沒有接收。[8]。長春市公安局公安總隊第一大隊大隊長吳樹勛亦解職,易以共產黨員賀炎藩。11月12日從萬毅的東北挺進縱隊調來的山東八路軍進入長春市區與機場周邊。11月12日熊式輝向蔣介石匯報共產黨軍隊已經進入長春市區。11月13日王世傑約見蘇聯駐華大使,稱中共軍隊進入營口、長春使國軍接收不可能。11月14日蔣介石決定撤回東北行營。11月15日王世傑找回蘇聯大使館,將召回東北行營,並通報給美、英使館以取得支持。11月15日,國軍第十三軍第五十二軍從秦皇島猛攻山海關,16日攻占山海關,25日攻占錦州。11月15日下午16時半,蔣經國約張嘉璈到外交特派員公署通知:行營奉命移駐山海關,其所有人員一律空運山海關;留一軍事代表團隨同蘇軍總司部進止以保持聯繫;以董彥平副參謀長彥平為軍事代表團團長,胡世傑為團員。當夜22時,董彥平副參謀長約晤巴佛洛夫斯基中將通告撤退日期。11月16日上午10時,張嘉璈召集東北行營所屬全體接收人員,宣布撤退命令:「奉委員長命令,本行營暫撤退至北平待命。」 16日,長春市公安局撤換原派守衛行營之警察,易以武裝警察。11月17日,東北行營160餘人乘3架飛機離開長春。11月17日蘇聯駐華大使照會外交部:中國政府軍隊無阻礙在長春及瀋陽降落,蘇軍將予應有之協助;蘇軍嚴守中蘇條約,對於東三省之共產黨過去未曾予以任何協助,現在亦然,其撤退區內之共產活動,乃由中央政權未樹立之故。如中國政府希望蘇軍緩撤,可延緩一月或二月。11月18日蔣介石召集軍政高層商討東北問題及對蘇政策,王世傑主張蘇軍緩撤1個月得到會議同意。11月19日蘇軍通知東北局:中長鐵路及沿線城市必須交給國軍,紅軍駐軍之處不許共軍與國軍交戰,共軍必須退出鐵路沿線數公里之外以便國軍接收。11月19日駐長春蘇軍城防司令卡爾洛夫中將召集新聞記者,宣布宣傳方針:不許反對國民政府、反對蔣委員長、反對中蘇友好、反對英美盟邦,以及刺激國共關係;只許解釋中蘇友好條約之精神,及蘇聯解放東北之意義;街上所貼之詆毀中央各項標語,一律撕下,而易以擁護聯合政府及國際合作之標語。11月19日中長鐵路護路總隊長孫九思,被長春市公安局長張慶和撤換為於天放。11月19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復甦聯駐華大使照會:蘇軍須負責解除長春、瀋陽市區及其飛機場附近非政府承認之各種武裝部隊,並允中國運送飛機地面工作人員,先到長春、瀋陽指揮飛機起降;中方如須利用北寧鐵路及各港口,須予以可能之便利;對我接收工作人員,予以道義及物質的協助,並協助該項人員等赴各地籌組團警;以上如經蘇方同意,則蘇軍撤退時間可延長一個月。11月20日蘇聯駐華大使復外交部19日照會:蘇政府已指示空軍司令部,採取必要辦法,保證中國軍隊無阻礙在長春及瀋陽降落;中國方面派地面工作人員至長春及瀋陽飛機場,照料中國軍隊之來往飛機,蘇政府無反對意見;任何非政府軍隊,從未開入長春;中國軍隊在長春降落之阻礙,過去未曾存在,現在亦不存在;可能仍須商討之個別問題,認為仍由馬林諾夫斯基元帥與中國方面代表在當地決定。11月21日,蔣經國乘飛機從長春抵達大連,但在蘇軍的嚴密掌控下,毫無收穫,蔣經國自稱這是一次「痛苦之旅」、「失望之旅」;蔣經國於12月1日返回了長春,並通知在瀋陽的國民黨大連市政府有關人員跟他一起回到重慶,而將接收旅大的後續事項交給董彥平處理。11月22日下午2時,董彥平董副參謀長依照中央命令,東北行營撤退後,以軍事代表團團長之資格,率領團員朱新民邱楠等八人首次訪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馬帥稱:「已下令撤換公安局長,希望中方介紹可繼任之人選,但此並非意味貴方接收長春市公安局,僅系協助蘇方物色繼任人選。其目的在對於貴代表團及市民盡保護之責。」「希望行營早日返長,蘇軍在中國政府軍隊未到達,及中央政府行政基礎未確實奠立之前,暫不撤退。」11月23日張嘉璈往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辭行。11月23日蘇方下令原任長春市長曹肇元復職。11月24日下午13時,張嘉璈率領東北行營最後一批撤退人員乘軍用飛機,17時抵北平。11月25日張嘉璈自北平飛抵重慶,當晚與熊式輝、蔣經國謁蔣介石,報告東北局面有轉機,中央軍五萬人去東北當無問題;經濟合作方案宜早日決定,庶幾省市接收,可望順利進行。1945年11月25日蘇聯駐華使館參贊米克拉舍夫斯基〈Miklashevsky〉對王若飛談到美軍是否進入滿洲時說:「根據現有的情報資料,美國人在北平——天津——秦皇島集結了大批軍隊,大概是準備尾隨國民黨軍隊進入滿洲地區。」11月26日蔣介石決定自山海關前進之軍隊,先至錦州為止,外交部擬定照會答覆蘇大使:我方正準備以空運部隊至長春、瀋陽;瀋陽以南地區,蘇政府現聲明蘇軍已撤退,我軍已派軍隊進入該地區,並於日內即可到達錦州一帶;其他未經商定問題,及蘇軍撤退延期一個月問題,我方當照蘇方提議,即派代表來長春現地商定。11月28日,行政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世傑反對在行政接收東北完成前與蘇聯談判在東北的經濟、工業合作事宜,並以此答覆蘇聯。1945年11月29日,主持北滿分局工作的陳雲主持起草,以陳雲、高崗、張聞天的名義給中共東北中央局並轉中共中央的電報指出:「蘇聯對滿洲的政策基本上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把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幹線交給國民黨;另一方面,援助我黨在滿洲力量的發展。保持遠東和平和世界和平,是蘇聯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某一時期由於國際國內條件的變動及鬥爭策略上的需要,蘇聯對於執行中蘇協定的程度,及對我援助的程度會有所變化。但蘇聯這些政策的本質,是一貫的,不變的。」「在美國積極支援下的國民黨軍隊,現在已經占領了山海關到錦州一線,雖然國民黨的處境甚為困難,但它的部隊仍均集結,準備向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幹線前進。蘇聯除要我們軍隊退出大城市外,現在更要我們交還已接收的政權,禁止我們在三大城市中一切足以妨礙他們公開執行中蘇協定的措施。為了執行中蘇協定,蘇聯採取這樣的措施是必須的,是應該被我們諒解的。蘇聯軍隊原定於十一月底撤退完畢,現在又重新開回。這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將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幹線正式移交給國民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以實力為後盾,拒絕美國力量直接滲入滿洲。」[9]「他們還是盡力幫助我們的。」[10]由於需要顧及國際關係及條約義務,蘇聯的「這種援助必然是不公開的,這種支持必然是暗示式的。」[11]11月30日張嘉璈晤中共駐渝代表董必武,告以馬林諾夫斯基元帥認為國軍有必要榆(關)沈間鐵路打通,蘇軍正待中央軍到可自錦州向北撤退,請其通知八路軍在瀋陽錦州間退出鐵路線以外。11月30日蘇聯駐華大使照會王世傑:同意蘇軍緩撤1個月。12月4日,張嘉璈、蔣經國由北平飛抵長春,次日與董彥平訪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通知蘇方:空運1個師的部隊來長;鐵路輸送2個師的部隊至瀋陽;省市行政人員到任,準備帶少數憲兵和警察,為維持地方秩序須組織若干保安部隊;希望蘇方解除區內非法武裝;省市行政人員蒞任後,凡未經中央承認之政權,一律取消,如有抗拒,蘇軍協助解決之。馬帥答覆部隊來長沈無異議,瀋陽以南無蘇軍。當晚張嘉璈、蔣經國電告重慶:催各市長即日來長;奉天〈瀋陽〉市長保薦董文琦;空運部隊自12月10號起運;到達錦州部隊立即開始北進;蘇軍撤兵期限建議展至2月1日。12月6日董必武轉告延安復電,八路軍可自北寧路沿線撤退,希望國軍不予追擊,藉免戰釁。12月9日張嘉璈、蔣經國與董彥平往晤馬林諾夫斯基,通告:蘇軍自東北撤退完了日期,中國政府同意延期至1946年2月1日,將由外交部與蘇駐華大使交換文件;中國空運部隊,擬自12月12至15日開始運送,中國軍隊自錦州進駐瀋陽之日期一俟確定通知蘇方;擬先接收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四市,各省主席,候命赴任。馬帥答覆:中國空運軍隊至長春,隨時可來;已命令駐瀋陽蘇軍隨時與中國自錦前進軍隊取得聯絡;長、沈、哈三市可先接收,大連市因歸濱海軍區司令管轄,當即請示莫斯科。12月16日至28日美英蘇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發表公報要求中國成立團結民主政府,三國信守不干涉中國內政原則。12月22日行政接收長春。12月27日行政接收瀋陽。12月底,中方又請求蘇聯緩撤1個月至1946年2月1日。1946年1月1日行政接收哈爾濱。1月8日在四平行政接收遼北省。1月12日接收松江省。國軍自錦州發動攻勢,1月12日進占新民縣,1月15日接收瀋陽市鐵西區。1月15日,進駐瀋陽的國軍運兵列車遭到蘇軍射擊。1月16日,蘇軍把國方新編組的1000多保安隊繳械。1月16日發生張莘夫事件。1月16日,國民政府經濟部特派員孫越崎飛抵長春,帶來了國民政府對蘇經濟合作問題之指示及經濟部關於《中蘇合辦東北工礦事業辦法原則》,實質是選擇幾個工礦企業與蘇聯合作,但東北完全行政接受前不能簽訂正式協議。1月19日,張嘉璈兩次致函蔣介石與翁文灝,希望在經濟問題上在做讓步,遭到蔣介石嚴詞拒絕:「關於經濟合作方針,此時只可緊縮,不易太寬。此事已考慮再三,不能不如此。。。總要使我主權與法理不發生惡影響,不為他人引以為例得矣。」1月20日,王世傑致電蔣經國:「我方對經濟合作事業處理,就實際項目磋商。對戰利品問題,我方不可故弄理論的立場(即日人在滿洲經營之事業,應視為對華賠償品)。」1月25日張嘉璈將《中蘇合辦東北工礦事業辦法原則》及合作項目送交蘇方。2月1日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正式拒絕了提案,蘇軍並未開始大規模撤軍。2月5日,張嘉璈飛回重慶。2月5日,王世傑約談張嘉璈,決定請蘇聯代表至北平與翁文灝非正式會談。2月7日,蔣介石約請王世傑、翁文灝、張嘉璈、蔣經國、張君勵商討對蘇經濟合作案,決定增加鞍山鋼鐵廠、鶴崗煤礦對蘇合作,撫順煤礦必須交還中國,遼東鹽場與東北民航可合作。2月9日王世傑與翁文灝、張嘉璈擬定了對蘇經濟合作最後方案。2月9日,美國向蘇聯、中國遞交了一份相同內容照會,要求東北工礦合作問題上違背了門戶開放政策,日本在東北的資產以戰利品處理必須經盟國共同協商決定。2月10日蔣介石召集宋子文、翁文灝、王世傑、張嘉璈、蔣經國的會議上通過。2月11日雅爾塔會議周年之際,美英公布了《雅爾塔協定》全文,在中國激起強烈反響。2月15日,王世傑約集孫科、王寵惠、邵力子、陳布雷、翁文灝、蔣經國討論東北問題,未有結論。2月16日一批東北人在重慶舉行反蘇遊行。2月16日晚王世傑面見蔣介石,最後決定張嘉璈、蔣經國返回長春,與蘇方做最後交涉,經濟合作僅限於三、四個公司,「不得含有獨占性」,必須在蘇聯撤軍,完成東北接收後才能簽協議。2月18日,王世傑帶蔣介石手諭回重慶,指示張嘉璈對蘇做最後嘗試,「但切不可有一字增加」。2月19日,王世傑約見蘇聯駐華大使,通報張嘉璈、蔣經國返回長春與蘇方再做談判。2月20日,蔣介石通過長途電話,指示張嘉璈、蔣經國暫緩赴東北。2月22日,重慶沙坪垻各大中學2萬餘人舉行了反蘇反共大遊行,其口號為:蘇軍立即撤出東北;徹查張莘夫慘案;某黨應該愛護祖國;蘇聯應該尊重中國主權完整;擁護政府採取強硬外交;打倒新帝國主義等。北平、上海、南京、武漢、青島、太原也發生了學生響應東北問題請願遊行。一些大學教授與文化人公開發表談話或者宣言反蘇。2月26日蘇聯駐華大使提交抗議照會職責中國政府人士參與反蘇遊行。3月1日,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在重慶召開,全面批判政協問題、中蘇條約與東北問題。3月5日王世傑在六屆二中全會上做外交報告,遭到右派中委鄒魯、白崇禧、王正廷齊世英張道藩黃宇人任卓宣胡秋原胡健中蕭錚劉健群谷正綱唐縱王星舟張九如羅霞天等的激烈攻擊。3月6日,王世傑首次照會蘇聯駐華大使,要求蘇聯即行撤兵。3月7日,駐瀋陽的蘇軍突然北撤,至12日全部撤完,隨即國軍由瀋陽出發沿鐵路尾隨撤退蘇軍向北進攻。3月10日,王世傑告訴顧維鈞準備將東北提交安理會。3月15日,駐四平蘇軍全部北撤。3月18日,東北民主聯軍攻克四平。3月19日,王世傑委託駐蘇大使傅秉常向蘇方表示:蘇聯必須提早撤兵,並勿予非法武裝阻撓國軍之機會,否則中國國民對蘇聯的反感難以消除,「倘蘇聯不顧中國輿情,我政府或被迫放棄直接交涉」(即交由聯合國處理)。3月22日,蘇聯駐華大使照會王世傑,表示蘇軍至遲於4月底從東北撤軍完畢。3月25日,蘇聯駐華大使約見王世傑,聲明蘇聯同意中蘇經濟合作談判由長春遷至重慶;王世傑表示談判難以進行。3月27日蘇聯大使向王世傑提交了《中蘇經濟合作提議草案》,只要求7項合作。4月4日,王世傑突然向蘇聯大使表示立即在重慶開始談判。4月12日蘇軍開始從長春撤退,4月14日徹底撤出後,4月15日東北民主聯軍發起長春進攻戰役,至4月18日全殲守軍。中蘇經濟合作談判再無下文。5月3日蘇軍全部撤離東北。

董彥平在回憶錄中認為:蘇聯嚴詞拒絕國軍在大連登陸,是因為「山東沿海的匪共部隊,正源源不斷在大連登陸。」[12]王世傑、張嘉璈當時在日記中認為,根本原因是由於使用美艦運輸,即美方插足東北,刺痛了蘇聯最敏感的神經。

1945年10月初,原中共中央東北工作委員會常務書記韓光作為東北局代表到大連,為八路軍、新四軍從膠東過海北上事宜同蘇軍當局交涉。蘇軍駐旅大地區司令官高茲洛夫中將回答:「這個事情好辦。你們若是白天來,穿軍衣,拿武器,我還得給你繳械,收起來;晚上,我一個人不剩的、一支槍不留的、一顆子彈不少的都送去石河驛(指蘇方軍管旅大地區北部境界線)還給你們。」隨後,他指派剛剛喚來的政治部一名中校「你記下來,通知下去。」高茲洛夫問韓光,「你的事,我已經給你滿意地回答了。現在我還有事,要向你提出,蘇軍進駐大連已經快兩個月了,國民黨市黨部的牌子都掛出來了。你們中國共產黨要不要大連?」[13]韓光說:「怎麼不要?我們不僅要大連,而且還要全東北、全中國呢!」,高茲洛夫又問:「那你們為什麼還不派人來? 你們再不來,國民黨會把你們的脖子卡住!希望你們儘快派一位市委書記來,把市委建立起來,把市政府也建立起來。」高茲洛夫告訴韓光,「大連市政府的市長已經由莫斯科方面選定,是大連本地的一個商人……一個商人當市長並不妨礙你的工作,你們有副市長,再派一個秘書長和公安局局長,實權還是在你們手裡。」為什麼這個市長要由莫斯科決定,而且要用本地的一位商人,高茲洛夫就此對韓光進行了解釋。這是蘇聯出於外交上的需要而採取的策略。因為依據國民黨政府與蘇聯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關於大連之協定》、《關於旅順口之協定》,大連為一自由港,大連之行政權屬於中國。如果蘇軍明顯表示支持中共旅大組織,國民黨政府就會攻擊蘇聯破壞條約,干涉中國內政,從而造成蘇方外交上的被動。而啟用本地大商人當市長,則避免給美蔣以口實導致蘇方外交上的不利局面。高茲洛夫說:「教育局、民政局,應由你們派局長,廣播電台、報紙是宣傳輿論工具,要牢牢掌握。你們可派一個台長和報紙的主管。」韓光問:「為什麼沒有提到財政局長?」高茲洛夫說:「財政、工業、商業、銀行的正職已從本地工商界人士中選了,你們選派副職,一樣掌握實權。」10月12日,完成了在大連與蘇軍的交涉,韓光乘坐蘇軍的飛機返回瀋陽,把大連的情況向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彭真、委員陳雲作了匯報。東北局當即任命韓光為大連市工委書記,並要伍修權蕭華從山東來的幹部中優先選派一些人同韓光一起去大連工作,在當地吸收、訓練了一批知識青年。彭真指示:要搶形勢,搭起大連市黨、政、警、群領導機構的架子,儘快開展工作。陳雲指示[14]:要充分認識蘇軍對大連實行軍事管制這一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這種情況對我有利的方面,放手開展工作,恢復發展工業生產,安定人民生活,努力支援前線;工作中,要照顧蘇聯的外交關係,不使蘇聯在應付美、蔣方面發生額外的困難。大連工委很快建立起黨、政、軍(以公安警察部隊面貌出現)、群眾團體等地方組織。旅大地區就成為蘇軍控制、中共實際領導管理的一個特殊的解放區。當時,劉亞樓化名王松少校,在旅大的蘇軍政治部門做民政工作,實際是蘇方同中共聯繫的一名聯絡官,對韓光說[15]:「蘇方是支持我們搞土改的,開會鬥爭地主消滅封建剝削也應該做,只是要求我們採用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進行。蘇方主要是顧忌美、蔣抓住把柄攻擊蘇聯,從而給蘇聯在外交上造成被動。只要我們把鬥爭大會關在屋子裡開,不讓美、蔣特務拍照登報,蘇方是不會再干涉的。」1945年11月,東北局批准正式成立大連市委(此前以「工委」名義開展工作),旅大地區普遍建立起市、縣、區委和支部。與其他解放區一樣,在旅大的中共各級黨組織與黨員身份不公開,大連市委以公安總局訓練處為掩護,韓光的公開社會身份是公安總局訓練處處長。韓光在1990年所作的《旅大八年》回憶錄中寫在旅大地區的工作方針[16]:第361—366頁

「我受命來大連工作之時,東北局彭真等領導同志曾明確指出:與蘇方關係只能搞好,不能搞壞。要認識蘇軍駐在並對大連實行軍事管制這一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這種情況對我有利的方面,放手開展工作。要充分發動和依靠工人階級,恢復發展生產,安定人民生活,努力支援前線。工作中,要照顧蘇聯的外交關係,不使蘇聯在應付美蔣方面發生額外的困難。在當地實施我黨的各項政策,要同蘇軍當局充分協商,取得相互諒解。工作方法不可照搬其他解放區的模式。當時.我根據上述指示精神和當地實際情況,肯定過『以蘇為主』的方針。所謂『以蘇為主』,主要是我們的各項工作,必須考慮到蘇軍實行軍管這一特殊環境。

在1945—1948年間,旅大地區的防務與 外交,貨幣與銀行的管理,報紙、廣播的監督與檢查,港務、海關、電力、自來水等企業的管理等方面,都是蘇軍當局直接擔當的。而由於彼此在大局上有着共同利益,『以蘇為主』實際上也就是『以我為主』。決不像有些人指責的那樣,『以蘇為主』,即是『以我為奴』。」

「(旅大地委的工作方針:)第一、我地方黨政領導與蘇軍當局在高層次始終保持密切聯繫,出現不同意見及時交涉、協商、疏通,改進關係,使我們的政策得以順暢實施……
第二、認清共同利益所在,實行充分合作,分清哪些方面只能以蘇為主,哪些應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要顧全大局,求大同存小異,才不致造成頂牛局面。如遲子祥任市長的問題,開始我也不理解,蘇方怎麼讓這樣一個人當市長呢?我們很多同志也一直想不通,經常找我提意見。我們數次向蘇方提出換掉此人,蘇方都未同意。他們堅持用遲子祥任市長。1948年冬,隨着國內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我們再提出撤換遲子祥時,蘇方就不管了,並說:「這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可見這時蘇方已不再需要這塊『頂門磚』了。
第三、我們幹部注意在實踐中向蘇聯同志學習,是很重要的一點。蘇聯黨和人民,革命成功比我們早,鬥爭經驗和管理城市經驗比我們豐富。在大連這種特殊環境中,管理具有現代水平的城市,對於我黨幹部來說,是個新課題。我們只有虛心地向蘇聯同志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較好地完成黨賦予我們的各項任務。」

據此,韓光領導的旅大地委採取了「以蘇為主」的工作方針:

  1. 開展減租減息、反奸清算鬥爭不採取戴高帽遊行、罰跪等做法,而把鬥爭會改在室內進行。
  2. 中蘇合營公司普遍實行廠長或經理負責制
  3. 人民警察着國民政府的警服,戴國民政府的警銜。
  4. 充分發揮司法、檢察機關作用。
  5. 宣傳上以地方自治的面貌出現。
  6. 幹部進城後,改變解放區的着裝,穿長袍馬褂
  7. 我方經營的支前軍工企業及「黨產」均以民間「公司」、「商行」的面貌出現。

當時蘇聯為顧及國際關係與條約義務,在東北各大城市對中共活動設置種種限制,但中共在旅大的活動基本未受到蘇聯限制。中共組織通過種種合法與變通的方式,採取半隱蔽的形式工作,只做不說,對外不公開,也不見於報刊文字記載。韓光認為[16]:39:「這種半隱蔽工作方式,是我們自己經過反覆思考,主動採取的策略,不是蘇方不允許我們『公開』。反之,他們是主張我們『公開』的,要我們市委公開掛出牌子。」在黨的思想和組織建設、黨內工作方法與作風建設上,旅大地委則採取與我黨在其他解放區完全一樣的做法。蘇方對韓光表示:「相信你們中國共產黨會把事情辦好的,無論你們怎樣做,蘇聯都站在中國共產黨方面。」[16]:307

1945年10月24日,蘇軍警備司令高茲洛夫、蘇軍警備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巴森簽發委任狀,任命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趙傑化名趙東斌(對外宣稱是東北軍于學忠駐山東濱海的第111師的少將旅長)為旅大警察總局局長。高茲羅夫要求「現在趕快把警察搞好,維持好大連的秩序。」蘇軍警備司令部少校翻譯劉亞樓(1937年在延安抗大任訓練部長時, 趙傑是學員)說:「老兄,注意,把槍桿子握住啊!」韓光兼任總局政委(不公開)。次日韓光召集 趙傑唐韻超朱秀春柳運光呂賽等人開會研究成立警察總局,傳達東北局書記彭真指示:「大連形勢很好,對我非常有利,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把大連市的黨、政、警、群等領導機構的『架子』趕快搭起來。在組建市委的同時,儘快先安上個副市長、警察總局局長,然後迅速開展工作。大連工人階級力量強,有革命傳統,要把工會建設搞好,把工業生產搞好,把黨的建設搞好。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和蘇軍搞好關係,同他們合作好。要很好研究《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特別是這個條約里有關旅大地區地位的條款,充分利用有利於我們的那些方面。由於旅大實際上是蘇軍管轄的,因此,我們黨既要放手開展工作,又要考慮對蘇聯外交方面的影響,便於他們在外交上講話,不授美蔣以柄」。會議決定:

  1. 要指定幾名同志去了解各警察局的底數並密切注視其動向;
  2. 要認真研究《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各條款及蘇聯有關外交政策;
  3. 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方法,加強與蘇軍的聯繫,爭取他們對我們工作的協助;
  4. 在籌建總局的同時,加強與工會組織的聯繫,依靠群眾,團結各界進步人士,並從中物色我們需要的人員;
  5. 確定了總局辦公機關的地址——斯大林廣場東大樓(即現在大連市公安局辦公樓)。

1945年10月下旬,旅大市委開始組建新的警察總局,同時接管和改組下面部分區、縣警察的領導機構。8月下旬大漢奸張本政等人組織的「大連治安維持委員會」成立了區、縣的警察局(署),設有大廣場、沙河口、西崗、旅順、金縣等警察局,有警察近3000人,並由蘇軍發了日式武器。其中只有少數幾個局有幾個抗聯幹部和地下黨員以蘇軍警備副司令的名義在裡面工作,能控制一部分警力,如甘井子、沙河口、金縣等局。為此,第一步先把總局成立起來,然後以總局的名義陸續接收各區局,並把各種不同名目的治安隊等分別解散、淘汰或整編。同時,將上級黨派來的部分幹部,派到已接收過來的部分局(如甘井子局和嶺前大隊),以加強領導,使其成為共產黨手中的主力。第二步,陸續向其他各局派局長、中隊長及機關幹部,基本是上級派來一個,就派下去一個。下派幹部一般都要經過同蘇軍協商,他們同意才行(尤其是職務高一點的)。第三步,對情況複雜,問題特別多的大廣場等警察局,先摸底,然後採取組織措施。

1945年10月27日大連市職工總會、大連治安維持會、醫師公會、佛教會、商會等各界十餘人集會,成立大連市自治政府,推舉治安維持會的遲子祥為市長,職工總會的陳雲濤(膠東幹部)為副市長,治安維持會結束。中共本來不同意遲子祥任市長,蘇方告訴中共[16]:302-303:「一個商人當市長並不妨礙你們的工作,你們有了副市長,再派個秘書長和警察總局長,實權還是在你們手裡。」陳雲指示[14]:「如果用我們的人當市長,就會給美蔣以口實,攻擊蘇聯破壞條約,將大連新政權交給了中國共產黨,造成外交上的被動。蘇方用當地商人做市長,例行公事,既不影響我們控制大連政權,又可堵住美蔣的嘴,我們何必計較這些。」

11月初召開警察總局成立籌備會議,議定了總局的機構設置、機關領導幹部及工作人員的配備等問題。基本根據舊警察局原有的框框和當時的任務,設立了保衛科、督察科、總務科、交通科、司法科和衛生科等部門。總局領導、科室領導及一般工作人員總共30多人。

11月7日,大連警察總局正式成立。11月25日改為大連公安總局,縣局改稱為公安局,區局改為公安分局。11月下旬成立了中共大連公安總局黨總支,韓光同志為書記,王華同志為副書記,當時總局領導加機關工作人員只有七八個黨員。逐步改組各局的領導機構和懲治極少數壞分子之後,對其他表現較壞的警官、警士採取了淘汰、洗刷措施,有的被撤職回家,有的被撤職暫留警察局教育、改造;對已不勝任工作的老弱病殘人員亦遣返回家。到1946年2月,被淘汰人員有近千人。對大多數被淘汰人員發給了必要的生活補助費。在淘汰原警察人員的同時,陸續招收了新的人員,他們絕大多數是經過工會組織輸送的一批又一批的產業工人。還招收了農民、市民及少數青年學生。

11月7日,大連市民在體育場集會,紀念蘇聯十月革命28周年。當張本政出現在會場主席台時,由大連職工總會組織的成千上萬的工人高呼口號,要求懲辦大漢奸張本政。隨後,在集會遊行之中,「治安維持會」武裝分子將一名工人糾察隊員開槍打死。於是,剛剛成立的大連公安總局在工人糾察隊的配合下,把「治安維持會」繳了械。翌日,「治安維持會」被市政府取締。陳雲濤任大連市副市長、旅大地委委員。韓光任市委書記;柳運光任市委副書記;呂賽任市委組織部長;張致遠任教育局長;左友文任黨校校長;於會川任市委社會部部長、公安總局副局長,後兼任法院院長兼首席檢察官;王西萍任市委秘書長兼宣傳部長、民運部長;唐韻超任臨時參議會議長、職工總會主席。1946年5月於會川病逝後,由邊慎齋周克侯政喬理清等繼任市委社會部部長和副部長。

蘇聯根據中蘇條約把瀋陽交給國民政府後,中共從旅大運送物資的陸地交通被阻塞,一切支前物資的運出都經過蘇軍控制的海道。蘇方對中共在旅大運送物資的情況是清楚的,多次向旅大地委表示,把東西都拿走不利於大連本地生產的恢復,會把大連拿垮。旅大黨組織的很多人對蘇方意圖也不摸底,始終對蘇方是否會把大連像瀋陽、長春、哈爾濱那樣交給國民黨也無把握。不少人認為,與其坐等蘇聯把大連交出去,不如讓解放區多拿一些東西為好。劉亞樓把了解的情況告訴旅大地委,尤其對旅大政權交不交的問題,認為蘇聯不會把當地政權輕易交給國民黨,從對蘇利益角度來說,蘇方認為旅大掌握在我們手中會對他們更有利。[15]

為了應對國民黨接收旅大,11月25日成立旅順市政府[17]。蘇軍當局與中共大連市委商定,並經東北局同意,在大連市郊設立大連縣,將「大連自由港」的市區範圍縮到最小程度:「通過擴大大連縣的面積,縮小市內區的面積,使市內只含港灣橋、中山廣場、南山、勞動公園、西崗及馬欄河以東的小部分地區,其他市區劃給大連縣。這樣,即使國民黨接收了大連,大連也是個被封閉的彈丸之地,市內交通運輸,副食品供應等方方面面都受制於大連縣。而蘇軍當局和中共就可以以大連縣為根據地,同國民黨進行鬥爭,進一步取而代之。」1945年12月25日,大連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並選舉王西苹為縣長、李成德為副縣長。1946年1月30日在新甘井子小學校舉行了大連縣政府成立大會。大連縣下設甘井子區、南關嶺區、革鎮堡區、西山區、營城子區、岔溝區、大山區、小平島區等8個區(1946年5月,大山區併入小平島區)。全縣陸域面積為428平方公里,耕地28萬畝,人口約22萬人。境內擁有包括煉鋼、兵工、紡織、水泥、白灰、皮革、釀酒、發電、榨油等在內的大量工業企業。至此在蘇軍支持下,中國共產黨在旅大地區陸續建立大連市旅順市金縣大連縣4個地方政權。

1946年初,大連市公安總局增加了2名老紅軍副局長周光傅忠海韓光兼總局政委。內設:

  • 司令部(總局辦公室)
  • 政治部(總局訓練處):政治部主任宋光
  • 後勤部(總局總務處):部長胡俊(即毛遠耀)。負責搞自力更生、生產自救,以減輕當地的經濟負擔,同時支援解放戰爭前線。為籌備經費和物資,成立了一個沒收物資委員會,由呂賽、胡俊、謝謙、於宏海等幾個人組成,由胡俊負責,專門挖掘、沒收敵偽財產。開始沒收了幾久屋、浪華洋行等幾家大百貨店,還挖到一些彈藥,沒收了一些糧食和幾十輛日產汽車(破車送到王贊升管的勝利汽車廠處理)。之後,又接管了北崗子皮革廠(日偽時期日本陸軍所屬的軍工廠)和嶺前的1個皮革廠,還有日本資本家開的「勝又洋服店」等。由總局派去幹部當廠長或經理,具體組織營業、生產。開始派謝謙、孫文瑞等同志負責組建起了總局被服廠,又以接收過來的日偽幾家大商店為基礎,成立了新華公司,由謝、孫二同志任正副經理。公司下屬中華(原幾久屋,現天津街百貨大樓)、新華(原浪華洋行,現百貨批發站)兩大商場。還有於宏海等同志負責經營的皮革廠、民生精糧加工廠;王贊升等同志負責經營的勝利汽車廠及2個捲菸廠。記得還接收了1家醫院,用來保障總局及下屬部隊的醫療,收治遼東、安東等地從前線下來的傷病員。
  • 大連駕駛學校:對外公開名稱「警察學校四大隊」。李國華丁鐵石等主持工作,周光兼校長。為遼東軍區培訓汽車司機和坦克駕駛員。

至1946年4月份,各地派來的幹部基本到齊,這時各區、縣局的領導幹部都已是黨員。中隊長一級的幹部都是比較好的,其中有不少是從工人出身的警士提起來的,也基本是黨員的發展對象。成立了消防公安局。還成立了由總局直轄的2個警察大隊(其中二大隊是改編的)共有400餘人和1個手槍隊(150餘人),共500餘人,是歸總局直接指揮的機動部隊。每個區、縣公安局有3~4個中隊,也按建制配備了武器。1個區(縣)公安局就有相當1個團的兵力。到1946年底,公安部隊已發展到近萬人。實際上公安總局歸大連市委和遼東軍區領導和指揮。在幹部的調配任免上,區、縣局以上中層幹部歸遼東軍區(如幹部)。軍事方面也歸遼東軍區指揮,如支前、動員兵員、籌備武器彈藥、大的軍事行動等。1946年2月,成立了總局黨委,黨委書記宋光

1946年1月6日,蘇軍駐東北總司令部參謀長特羅增科英語Yefim Trotsenko中將在給董彥平的復函中稱到:「已接獲大連方面的復電,中國政府在大連建立政權,蘇聯方面可無阻礙」。在得到蘇軍的「鼓舞人心」的答覆後,董彥平隨即在第2天的談判中提出,既然大連接收經准,蘇聯方面明確答覆無阻礙,那麼國民黨方面的接收人員即刻將前往大連。此後東北行營與蘇聯紅軍當局就如何進入大連,及進入大連後如何開展工作等內容展開了馬拉松式的談判。

東北局副書記羅榮桓,1946年2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大連休息治療腎病,指出「大連是我最重要、最可靠的依託。只要我們善於利用合法形式,甚麼工作都能展開」。[18]還說:「你們要與蘇聯紅軍搞好關係。旅大地區的戰略地位重要,如旅順是軍港,大連是很好的商港。我們共產黨管理這樣的城市還是第一個。應當很好地總結管理大城市的經驗,這對全國解放後開展大城市工作是件重要的事情。然後他用強調的語氣說,有了大連這個好條件,你們也要好好學學搞經濟工作呀!全國解放後是大有用場的。」[19]

1946年4月,大連公安總局實行了警銜制,全體警察幹部、戰士戴上了國民黨的帽徽、領章,穿上了國民黨的警服。局長趙東斌為少將。

1946年6月,大連公安總局為鞏固隊伍、培養幹部、發展力量,支援解放戰爭,根據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羅榮桓「要培養公安幹部,迎接全國解放」的指示,決定創辦旅大公安總局警察學校。1946年8月經請示遼東軍區同意,開始籌建警察學校。校址選擇在西崗區保健街42號(今大連第三十六中學)。1946年8月底旅大公安總局警察學校正式成立。1946年9月初正式開學,警校設副校長、訓練處、總務科,至1946年末警校教職工為51人。隨着學校學員增多,建制擴大,後來改為旅大公安總局警官學校。公安總局代局長邊慎齋兼校長,張梓禎任副校長兼副政委,設教育科、訓練處、教務處、總務科。教職工為185人。其間,校址遷至嶺前白雲街。1947年4月,學校改為關東公安總局警官學校,增設教務處。1948年10月,校址遷回西崗區原警校校址。

1946年7月5日,大連公安總局改為旅大公安總局,有警員8000餘人。

1946年9月29日,成立大連市、旅順市、大連縣、金縣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為當地最高的行政機關,遲子祥任主任,劉辛垣(劉順元)任副主任。

1946年11月間國軍南下推進到金縣石河驛以北地區,對旅大實行嚴密的陸上經濟封鎖,造成4萬餘人處於失業與半飢餓狀態,市民要靠野菜和豆餅坯充飢。國民黨海軍對旅大地區的封鎖一直持續到1948年。扣押、擊沉、燒毀了來往大連的船隻90餘艘。1946年11月,國民政府任命龔學遂為大連市長。為粉碎對旅大地區的經濟封鎖,解決大連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1947年初,旅大地委作出了《關於開展生產運動的決定》。把種糧、種菜作為開展生產生活自救主攻方向。種糧的不僅有農民,還有工人、警察、黨政機關幹部以及其他階層的市民。機關、企業的房前屋後,居民住宅的院內牆外,甚至馬路邊都種上了莊稼。駐大連蘇軍在海參崴把糧食、植物油、罐頭和蔬菜等裝上軍艦海運大連港。蘇軍還把繳獲的日本輪船交給旅大地方當局從事水上運輸經營。1946年10月至1947年7月,大連市政府先後組成100多支采糧隊伍,從膠東、北滿、遼西等地採購糧食13萬噸,千方百計突破陸上和海上封鎖,千辛萬苦運進大連。1947年9月,韓光代表中共旅大地委作《關於目前形勢和黨的任務》報告,提出了「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的工作方針。當時,中共旅大黨組織和政府機關緊縮機構,減少開支,派大批幹部到農業生產第一線組織生產。金縣、旅順和大連市郊的農民,響應黨的號召,深耕細作,顆粒歸倉,使糧食產量逐年增高,1948年基本解決了全旅大地區人民的口糧需要。

1946年底,滯留在旅大地區的20餘萬日本僑民被陸續遣返回國,大批日式住房空了出來。旅大地委決定,在市民中開展住宅調整運動(史稱「搬家運動」),讓那些居住在「風來透,雨來漏」棚戶區裡的工人、城市貧民搬進洋房。大連先後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住宅調整,15895戶居民、6萬餘名長期蜷伏在貧民窟里的群眾,搬進了日式住宅。原日本「遣返協議會經濟部長」石堂清倫曾目睹和感受了當時的「搬家運動」,說:「在大連的20餘萬日本占有了全市五分之四的地區,平均每人有六張榻榻米的空間。而60萬中國人卻生活在五分之一的地區,平均每人只有三分之一榻榻米的空間,並且大連的電、煤氣、水、電話等設施首先由日本人享用,形成了生活質量上的無法對比的差異。」

1946年12月,公安總局局長趙傑調遼寧軍區前線,邊慎齋代局長。

1946年11月,國民政府任命龔學遂為大連市長。蘇聯駐華大使彼得洛夫約見蔣經國,希望中國就一切問題包括旅大問題提出討論。1946年12月2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得洛夫向外交次長甘乃光正式表示:蘇聯政府將嚴格履行中蘇協定義務,在旅大建立中國行政權。1947年1月美國駐華公使與美國駐蘇大使分別照會中蘇兩國外交部,要求中蘇政府應「迅予考慮」履行中蘇條約有關大連之條款,「以期將大連目前不正常之狀態,早日予以終止」。英國駐華大使表示了同樣態度。1947年1月27日,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蘇聯駐華大使:「查日本投降,業已年余,中國政府對於大連,以種種原因,迄未能加以接收。中國政府頃已排定接收人員,並令飭率同地方保安團隊前往接收大連行政,俾早日恢復大連之正常狀態。」「中國政府當電令接收人員,與旅順軍港防區蘇軍當局,密切聯繫」,以免「發生誤會」,請蘇方對接收人員「惠予交通通訊及其他便利」,對非法分子「迅予鎮壓」。此時,討論戰後對德國管制的美英蘇外長會議(即「三國外長會議」)即將於3月中旬在莫斯科召開。為了避免外交被動,1947年3月7日蘇聯駐華大使照會外交部長王世傑請中國政府從速在旅順及大連建立中國行政機關。3月13日蔣介石與王世傑、張嘉璈商議,「決定於最短期內派軍政人員經海陸兩道前往旅大,辦理接收事宜。」「如果蘇聯同意國軍開入,則可以斷開中共在山東與東北間的一條聯絡路線,所以大連一地,在戰略上比哈爾濱更為重要。」蔣介石認為,「旅大如不能收復,則膠東之匪甚難肅清,故決心收復旅大,此其時矣。」1947年3月15日至24日的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上[20]

但是雙方就派遣軍隊一事始終不能達成一致,蔣介石只好決定先派遣視察團對大連的情況進行考察。中共旅大地委為應對國民黨可能接收大連市的局面,1947年4月10日召開縣團級黨內幹部會議,韓光在會議上作了《目前形勢與我黨之對策》的講話。採取應對措施:

  • 以臨時機構大連市、旅順市、大連縣、金縣聯合辦事處名義召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關東公署。1947年4月,在旅順成立關東公署,遲子祥任主席,大連市長由市總商會會長徐憲齋接任。關東公署副主席劉順元(旅大地委第二書記)。為旅大地區最高行政領導機關,統轄大連市、旅順市、金縣、大連縣。1947年12月,關東公署由旅順市遷至大連市西崗區。
  • 成立大連市政府
  • 民主政府以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各階層代表各占三分之一
  • 掌握警察隊伍,旅大公安總局改稱關東公安總局,設七個分局,加強鐵路公安局力量。公安局警察該穿國民政府警察制服、總局長帶中將警銜。
  • 建立隱蔽的軍工基地。華東局派出幹部攜帶大量黃金渡海到旅大地區籌建「建新公司」,累計生產炮彈50多萬發、引信80多萬枚、無煙火藥450多噸、迫擊炮430多門,生產與試驗中犧牲吳屏周等17人。
  • 貨幣登記,兌換加貼花,加貼了「面值簽」的10元和100元的「紅軍票」。蘇軍進駐中國東北後,使用的是蘇軍發行的軍用幣(紅軍票)。蘇軍從東北其他地方撤軍後,紅軍票只限在旅大地區使用,導致大量流入旅大造成通貨膨脹。蘇軍當局1947年春秘密準備貨幣改革。1947年5月17日,為防止董彥平為首的旅大視察團帶入大量紅軍票衝擊旅大金融,蘇方決定把流通於旅大的紅軍幣在三日內實現實行登記、兌換、加貼印花和鋼印。時任旅順市長王世明在1987年4月寫的回憶錄中記載:[21]:114

「我與蘇軍政治部聯繫,巴申上校夜間來我家作了說明,劉順元副主席和陳瑞光秘書長不同意這樣幣改。理由是,蘇軍規定在10元票上粘貼1元小票並加蓋鋼印,10元即貶值為1元,而且每戶每人兌換限額30元,工人將吃虧。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最後巴反問劉:你是公署副主席,工資比工人多吧?按你家人口計算是否吃虧?劉不語。巴又說,幣改規定是經過調查研究決定的,放心吧,工人不會吃虧,真正吃虧的是投機大商人,大量蘇幣集中在他們那裡。機不可失,勢在必行。最後經過動員,終於如期實現了這次幣改。」

旅大地委發出《關於在關東地區實行蘇軍用票和滿票登記蓋印的通知》,要求「在5月23日至28日,限期完成貨幣的登記及蓋印工作」。這就是「加貼面值簽」的由來。1949年12月10日至31日,以東北銀行發行的東北幣30元折合紅軍票1元對紅軍票予以收兌。

1947年4月關東公署成立後,蘇軍主要負責人出面正式邀請關東公署主席遲子祥和副主席劉順元(地委第二書記)商談成立幾個中蘇合營公司問題,蘇方拿出幾個合營企業的具體方案和議定書(草案),中方由關東公署主席、副主席代表地方政府簽字。蘇方在議定書上簽字的是駐軍指揮部一位少將代表。這些合營公司的股金,中方占51%,蘇方占49%(並非各半),盈利按比例分成。議定書還規定,合營的各工廠、企業,根據地方政府規定的稅率,每月按時將稅款交到中方銀行。幾個合營公司均設理事會(董事會),中方任理事長,蘇方任公司總經理,每月(後來為兩三個月)開一次理事會,討論決定經營的大政方針、主要產品、生產指標、財務、利潤分配指標等等。合營企業主要為:

  • 中蘇合營造船公司,經營大連造船廠,當時全廠有3000多名工人,年修造船能力為30萬噸。
  • 中蘇合營石油公司,經營甘井子石油加工廠,年加工原油能力8萬噸。
  • 中蘇合營遠東電業公司,除幾個發電廠外還經營金屬機械等30多個大中型工廠。
  • 中蘇合營鹽業公司,經營大連、旅順、金縣的幾個大鹽場。

中蘇合營企業開工後,數以萬計的工人生活得到了保障。中蘇合營企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旅大地區工業的復甦,市場、貿易和經濟也隨之活躍起來。到1949年,韓光和中共旅大黨組織領導廣大人民經過艱苦奮鬥,並在蘇軍的援助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對若干企業實行中蘇合營「簽訂中蘇合作協定」,韓光《旅大八年》回憶錄中敘述此事的歷史背景和具體情況:[16]:334一335

旅大的「中蘇合營企業」,可以說是我黨執政下最早出現的中外合資經營的企業。它是怎樣形成和進行經營管理的呢? 1946年中,旅大新的政治、社會秩序開始建立起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大批大中型工廠、企業煙囪都不冒煙,處於停工停產的狀態,而工人生活也就難以維持了。當時,我們地委和各級領導幹部,為此實在着急,實在傷腦筋。那時,我們黨在全國尚未取得政權,無暇也無力顧及大連一般工業恢復、發展問題。至於東北、華東、華北等解放區投來的資金,只能用來恢復與發展軍工和軍需工業。哪有多少錢用於恢復一般工業呢? 只有一條出路,就是和蘇軍當局商量,並取得他們的協助,儘快地把大連的工業全面恢復生產。這件事,不僅關乎大連20萬工人的生活出路,也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地方民主政權的鞏固。 經過多次研究商談,到1947年初,在一次與蘇聯駐軍總指揮會見時,他們透露,蘇聯的經濟貿易部門正在考慮搞中蘇合營的可能性,問我方有何意見。我們地方幾個主要領導人認為,這樣做在當時是最好的辦法。大部分大中型企業當時都在蘇軍手裡看管,他們能拿出來雙方合營,有蘇聯政府及其經濟部門做後盾,企業定會搞活的。但是,中蘇合營的具體方案,蘇方並未先拿給我們地委研究。

簽字後的次日早上劉順元來到韓光家,說昨天被迫簽字辦了錯事。韓光說:這是對我有利無害的事,如果有人指責這是「喪權辱國」,地委首先是我會承擔這個責任的。中蘇合營的幾個公司所屬工廠加上建新公司所屬各廠開始經營以後,大連市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人都有工做,生活有保障了。初期,廠長、經理一般都由蘇方派任,中方人員任副職,後期,中方人員學會了經營管理,越來越多的擔任了經理、廠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聯政府按照《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及有關協定,將大連的中蘇合營企業及蘇方代管企業,無償移交我國,周恩來總理指定韓光為中方談判首席代表,蘇方談判代表是駐大連總領事。逐廠談了兩個多月,雙方形成交接議定書及移交的工廠、企業清單,由韓光帶到北京向周恩來總理匯報,周恩來總理逐項看過後批准可以簽字。韓光回大連後正式舉行簽字儀式。至此,除蘇方留用的旅順軍港及修造船廠及其他軍用設施外,其他工廠、企業、鹽場等都 全部移交過來,到1955年蘇軍撤離時,其留用的企業、設施也統統交回中國。

1947年春末,南滿分局書記陳雲在臨江主持召開遼東地區省、地委和區黨委以上幹部會議,研究土改問題,韓光與會。大連作為一個特殊地區,韓光單獨向陳雲做了匯報。陳雲聽後說:你們那裡農業人口才4萬戶,而城市人口20多萬戶,可見農民不是主體,土改晚些搞也沒關係,要緊的是先把黨的工作、工會工作、工業、公安、支前工作做好。[14]

1947年5月29日晨,韓光召開旅大地委緊急會議,對國民黨視察團來連的企圖和活動作了分析研究,決定採取「拖延、孤立、留難、限制、監視」的對策。由於此時東北夏季攻勢接近尾聲,遼南國軍一敗塗地,陸路交通中斷,1947年6月3日12時,董彥平為首的旅大視察團乘坐「長治」號軍艦從葫蘆島抵達旅順口,成員有:外交部東北特派員張劍非中長鐵路局副局長王竹亭、大連港口副主任徐祖善、國防部代表葉南陳思永、視察團秘書長邱南東北行轅政治顧問朱新民、國民黨大連市政府社會局長兼東北敵偽財產接收委員會大連分會副主任王洽民(旅順人)、副官王源燮、郭中祺及吳文甫共計12人。國民黨視察團在向蘇聯紅軍當局提交的視察提綱中,曾設想分三組從九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視察,但在蘇聯紅軍當局和旅大地委有組織,有計劃的限制,拖延下,使計劃大部分落空。視察團僅僅參觀了旅順博物館、大連港、大連鐵道工廠、船渠(造船)公司、金縣等地,訪問了市振幅和美、蘇駐旅大領事館。6月12日乘「長治」號艦,由旅順駛往葫蘆島。6月25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照會蘇聯駐華大使,歷數了董彥平等人在旅大地區所受的阻礙。同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還發表公報將中蘇雙方為接收旅大而進行的交涉公之於眾,引起世界對旅大問題的關注。但此時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全境掌握了戰爭主動權,遼南國軍節節敗退、收縮,國民黨接收旅大的問題也就無從談及了。

1947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由金縣析置旅順市,治所在旅順口(今遼寧省大連市西南旅順口區),屬遼寧省

遼東軍區司令員蕭勁光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伍修權,都曾為軍需供應、軍工生產等戰爭大局事情,先後取道平壤赴旅大視察和指導工作。遼東分局副書記蕭華於1947年6月到大連視察並代表分局批准地委領導成員名單。

中共充分利用旅大的安定的政治軍事環境、近代化工業基礎和交通運輸的便利條件,建立了一塊穩定的後方工業基地,向華東、東北及華北解放戰場源源不斷的支援大炮彈。旅大的兵工生產是在中共中央軍委直接關注下,由東北局華東局協同籌劃,華東局派出幹部投入資金(膠東生產,由旅大地委具體領導與組織進行的。旅大地委把支援前線任務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為統一支援前線和當地經濟恢復發展工作,於1947年6月,成立了地委財經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書記先後由地委書記韓光、地委副書記李一氓兼任(李同時兼任建新公司政治委員)。地委第二書記劉順元兼任與財經委員會同時成立的地委群眾工作委員會書記,主要精力放在政府工作和發動組織人民群眾同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作鬥爭,開展生產自救上面。1947年7月1日建新公司成立時,地委書記韓光親宣出面與蘇聯駐軍當局交涉,把當時大連幾個主要的大型重工業工廠,如大連化學廠、大連機械廠、大連鋼鐵廠、鑄鋼廠、鍋爐廠、金屬廠等從蘇軍軍管改劃給大連建新公司。建新公司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電力、煤炭及廢鋼鐵也得到蘇方的支援。由於大連化學廠、大連鋼鐵廠原來就在甘井子區,新建立的炮彈加工和總裝等廠也設在甘井子區的市郊,並配套個軍工企業專用的易爆危險品碼頭。建新公司1948年初開始大批量生產炮彈,海上運輸供應華東戰場。[22]大連民政局負責人巴申上校1948年3月16日同旅大地委主要負責同志談話記錄中記載:「巴申同志說:蔣介石和蘇聯訂了中蘇條約,結果對他竟無利益,對中共對世界與遠東和平反而大大有利;只要外交上說得過去,對敵人無利,對革命有利,我們為什麼不做呢?比如軍工生產、織布、做(軍)鞋等等,我們當然要加強。北滿在嚴重的戰爭情況下,還在節衣縮食幫助我們糧食、棉花,難道我們在此和平環境下.還不積極幫助他們嗎?」[21]:303建新公司在戰爭期間生產炮彈50萬發、引信80萬枚、無煙火藥450餘噸、迫擊炮1200餘門及各種兵工生產設備,絕大部分供應了華東戰場。陳毅司令員給韓光寫親筆信表示感謝。戰爭期間,大連每年給軍隊生產被服6萬套、棉軍服4萬套,從1947年2月到1948年底製作軍鞋236.5萬雙,成為東北7個兵工生產基地中最大的一個。

1947年9月間,時任中共旅大地委第二書記、關東公署副主席的劉順元,被蘇聯駐軍當局以他「不執行蘇方政策,工作不力」等理由,要求東北局將他撤出旅大;同時被要求撤出的還有地委常委、關東職工總會主席唐韻超「拒絕執行蘇方所提的工資政策」。在大連黨的活動史上,歷來稱之為「劉、唐撤退」。[23][24]1947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旅大地委召開全體委員會議(「十月會議」)討論改進中蘇雙方關係,邀請與旅大地委聯絡的一位聯共黨員少校列席。劉順元參加十月會議後,被東北局調走。[25]韓光根據東北局歷次指示精神,結合兩年工作實踐的體會和會上大多數同志的共同認識,作了總結髮言,在中蘇關係上着重進行了自我檢討,確定了「協同蘇軍建設、鞏固海軍基地,建設我黨隱蔽後方,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的正確方針。十月會議後,地委根據東北局及遼東分局的指示.對劉、唐撤退問題進行了專門討論。旅大地委從劉、唐撤退問題深切地認識到:旅大黨組織及黨員幹部,如果對這個地區的形勢、特點、任務和黨所應採取的方針政策缺乏明確一致的認識,同蘇方關係繼續這樣下去,實際上是關係到中共能否繼續在這裡立足的問題。1947年1O月30日旅大地委向遼東分局、東北局的報告中,首先對這個問題承擔了主要責任。報告中說:「蘇方這一建議的提出,並非偶然的,而是長期的積累……地委一致認為,蘇方此舉實際上不僅是對兩個同志的批評,應看成是對整個地委的。不過表現於兩個負主要公開工作同志的身上。因而,地委應負主要責任。」 地委報告認為,中方與蘇方關係不好的關鍵問題是財經問題。蘇方認為地委對於旅大經濟缺乏長期建設思想與方針,不能很好掌握與運用關東公署這一工具,整頓財政經濟工作的混亂。這種混亂就在於各解放區都派人來旅大亂抓軍需、民用物資,蘇方懷疑地委與其他解放區合作隱瞞他們,將物資免稅減稅出口而不換東西回來。因此旅大人民生活困苦,地委應負很大責任。針對上述情況,地委表示,今後必須和蘇方取得一致,搞好關係,搞好工作,首先搞好財經工作,充分運用關東公署這一工具,發展生產,安定民生。11月24日,關東公署擴大政民聯席會議通過,公署副主席劉辛桓辭職,東北局決定韓光繼任公署副主席。1983年12月6日大連市黨史工作者為了收集、整理中蘇在旅大關係的史料,到南京登門訪問中顧委委員、原中紀委副書記劉順元。在場的有劉順元當時的秘書。訪問者把談話記錄帶回送存大連市黨史工作部門。劉順元在談話開頭表示,他在大連工作的一段經歷「從來不願意談,更不給別人寫材料。你們要寫中蘇關係在旅大的歷史,很有必要,要以中央的看法為準」。「蘇軍駐在大連是根據蘇聯與國民黨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規定,屬於軍管。蘇軍進駐大連對我軍有好處,條約規定不准中國在大連駐紮軍隊,國民黨軍隊就進不去。國民黨雖然在大連公開掛牌子(兩個月後被蘇軍當局取締),但蘇軍不准他們進政權機關,而讓我們掌握政權,組織公安局。這對我們黨建立根據地很有利。你們應該看到這一點,如果國民黨占領大連,恐怕我們黨在東北的活動就不那麼方便……」「我離開大連後,毛主席、少奇同志跟我談話.要我以團結為重,以中蘇兩黨、兩國的團結為重.以當時出現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為重,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關係為重,解決好我在大連一段工作的問題。我聽了少奇的意見,認識到我在大連的工作,沒有領會中央的政策與策略,看得不遠、不深,與蘇軍沒有處理好關係……」 「蘇軍在大連的歷史總得寫。不論中蘇關係怎樣發展,一個根本的觀點不能丟,即蘇軍進駐大連,對我黨開闢東北根據地以及遼瀋戰役和全國解放.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連這個後方可起了不小的作用,總的方面要充分肯定。」[21]:76-78

與「劉、唐撤退」同時,1947年11月29日伊萬·伊里奇·柳德尼科夫上將調任列寧格勒軍區近衛第10集團軍司令,阿法納西·帕夫蘭季耶維奇·別洛博羅多夫繼任駐大連的第39集團軍司令。

1947年12月,關東公署從旅順市遷至大連市西崗區斯大林廣場1號,統轄大連市、旅順市、金縣、大連縣[26]

是蘇聯作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捷潘諾夫俄語Степа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исатель)撰寫的長篇小說《旅順口》曾獲得1943-1944年度斯大林獎金文學獎一等獎。1947年蘇聯外文書籍出版局翻譯出版了中文本,在中國大量發售。

1948年3月間,旅大地委經過認真研究,向蘇聯駐軍最高負責人別洛博羅多夫上將提出一份6000字意見書《關於聯共與中共同志在完成鞏固蘇聯海軍基地共同任務中的工作關係問題的幾點意見》,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有理有據地提出蘇方和中方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批評意見。蘇聯駐軍當局於收到意見書的次日,即由大連民政局負責人巴申上校約請旅大地委書記韓光和組織部長、宣傳部長袁牧化三人會晤,表示過去雙方聯繫不夠密切,尤其是蘇聯同志未經常主動地找中共地委同志們交換意見,這是不對的;並說蘇方應該實行自我批評,也要更多地聽取旅大地委同志們的批評,歡迎旅大地委同志們向他們提意見;還提出了進一步加強相互間聯繫、改進工作關係的具體辦法。自此以後雙方的關係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旅大地委意見書《關於聯共與中共同志在完成鞏固蘇聯海軍基地共同任務中的工作關係問題的幾點意見》和當時旅大地委宣傳部長袁牧化整理的「談話記錄」,見1995年大連史志辦公室編寫的《蘇聯紅軍在旅大》一書。[21]

1948年6月在遠東軍區空軍司令斯捷潘·阿基莫維奇·克拉索夫斯基領導下舉行大型實兵演習。模擬敵軍大規模登陸、大規模轟炸。

1948年7月,一些在旅大工作過或休養過的黨的高級幹部對旅大地委的工作方針和實行的多項政策有不同的意見,見到大連的幹部西裝革履,大街上巡邏執勤、指揮交通的共產黨警察穿着國民黨警察的服裝戴着警銜,感覺不舒服,批評大連雖是解放區,可這裡沒有一點革命的味道,有人挖苦諷刺這裡是「三光」「四不像」,即韓光周光(公安局長)、柳運光;不像蘇占區,不像日占區,不像國統區,不像解放區,有人指責大連地委領導「過分強調本地區特點」,「有某些類似鬧獨立性的表現」等。這些幹部到東北局等候分配工作時,東北局應這些人的要求,責成東北局組織部召開了旅大幹部座談會。張聞天到會聽取意見,並代表東北局作了重要講話,針對到會一些同志的不同意見,對旅大地委執行的工作方針表示了看法:「以蘇為主是對的。蘇方在旅大所實行的方針與我方在那裡所執行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工作方式上應有所不同。十月會議前,各解放區亂抓一把是非常混亂的,這是不對的。各解放區亂抓,這不能說是真正的支援解放區。當時蘇軍嚴格管制是完全正確的,目的也就是把生產恢復發展起來。(旅大地區)不實行土改,採取減租減息,在城市保護工商業,停止沒收,也是對的。在上層與遲子祥合作,依蘇軍意見擺個牌位,在策略上講也很有必要。把生產搞起來,工人生活才有辦法。」[21]:289-290東北局派歐陽欽任旅大地委書記;韓光任第一副書記,主管政府工作;李一氓為第二副書記,主管支前和財經工作。歐陽欽於1948年8月到任。

1949年4月1日,旅大各黨組織、各企事業單位與政府機構的黨員身份正式公開,與群眾見面的全地區黨的活動分子大會。應邀出席的是與旅大地委領導經常交往的蘇軍民政局少將負責人並在大會上代表蘇方致祝詞。

1949年4月27日,關東公署改為旅大行政公署,轄區不變。旅大行署區由此建立,行政公署直屬東北人民政府,駐今遼寧省大連市。1945年10月至1949年9月,旅大地區動員、調出57 135人參加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旅大地區

編輯

1949年初,斯大林派米高揚秘密訪問西柏坡的中共中央,轉達了斯大林關於旅順海軍基地的處理意見:由於形勢的改變,蘇聯政府已經決定,一旦同日本簽訂和約,美國從日本撤軍,蘇聯就從旅順撤軍;但如果中共認為蘇聯軍隊立即撤出旅順地區為宜,那麼蘇聯準備滿足這一願望。米高揚還訪問了旅大地區。

1949年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尚在籌備期間,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奉命秘密訪問蘇聯。在蘇聯期間,劉少奇同斯大林等蘇聯主要領導人就旅順問題多次交談。當時蘇共中央內部決定,一旦對日和約簽訂,美國自日本撤軍,蘇聯也會從旅順撤軍。歸國後,劉少奇向中共中央書記處匯報了斯大林和蘇聯政府的態度,毛澤東感到欣慰。[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毛澤東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從12月16日毛澤東抵達莫斯科直到談判結束,旅順問題始終是中蘇雙方會談及私下交談的重點話題。1950年2月14日,周恩來維辛斯基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克里姆林宮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27]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陸海空三軍大規模參戰,遠東地區局勢驟然緊張起來。

1950年12月1日撤銷旅大行政公署,改設旅大直轄市

1951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組成一支200多人的潛艇學習隊,赴旅順西港老虎尾蘇軍潛艇支隊學習。隊長兼政委傅繼澤(華東海軍第六艦隊參謀長),副隊長李克明,副政委劉恆。隊部轄業務長、教員、翻譯、政工、後勤人員。下設第一(艇長辛福元,政委陳克東,副艇長戚貴峰)、第二(艇長劉蘊蒼)、第三(艇長張繼業)、第四艇員隊。每隊包括艦務、航海、聲納、魚雷、槍炮、機電等業務部門。岸上學習時分為13個業務學習班及岸勤等。

1951年9月8日,美英等國在舊金山與日本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同時,美日還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鑑於抗美援朝戰爭不可能短期內結束,中國尚無精力建立起一支真正的海軍,而協定規定的蘇聯從旅順撤軍的最後期限1952年末即將到來,1952年3月28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提出:「由於非法的美日和平條約,特別是美日安全條約的締結,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有根據也有必要請蘇聯政府讓蘇軍留在旅順口地區,並在1952年底不撤出旅順口。」斯大林4月2日回電:「迄今為止,我們一直認為蘇軍儘快撤出旅順口完全符合您的願望。正因為如此,在1950年根據您的願望締結條約時已作出決定:即使不締結對日全面和平條約,蘇軍也不遲於1952年底撤出旅順口。您3月28日電報提出的問題就完全不同了。您現在拋開條約而認為蘇軍應不定期和在1952年以後留在旅順口,說是因為日美締結和平條約而使情況發生了變化。如果您堅持這一點,則我們同意滿足您的要求。但這裡必須注意,這種違約應合理地向外界提出論據,以免得出印象,認為是蘇聯作出這樣的決定來束縛您。可能需要締結新的旅順口條約。關於這一切,應當同您或您的代表團進行談判。」1952年8月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再度訪問蘇聯,討論中國的經濟發展計劃和朝鮮戰爭問題。會談中斯大林指出,延長共同使用旅順海軍基地期限的倡議應由中方提出。我們在那裡是客人,而客人是不提這種問題的。於是,周恩來建議以互換照會的方式,由中國政府向蘇聯提出相應的請求。9月15日,中蘇交換了《關於延長共同使用中國旅順口海軍基地期限的換文》。中國的照會在陳述了理由後,請求蘇聯政府同意「延長中蘇關於旅順口協定第二款中規定的蘇軍撤出旅順口的期限,共同利用中國旅順口海軍軍事基地,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以及蘇聯與日本簽署和平條約」。[27]

1951年11月19日,為了統一領導大連、旅順口地區的防空、情報、戰爭動員、兵役徵集、復員安置及民兵工作,經中央軍委批准,東北軍區下達隊政字第65號命令,決定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旅大軍事部。軍事部部長夏德勝。1952年1月11日,東北局與東北軍區聯合發布《關於旅大軍事部任務、組織、關係的決定》,規定旅大軍事部隸屬東北軍區,下轄旅順市、金縣、長海縣人民武裝部。1953年5月13日,東北軍區奉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將旅大軍事部改為旅大警備司令部,隸屬東北軍區,下轄旅順市、金縣、長海縣人民武裝部。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空缺,政委歐陽欽(兼)/1954年10月郭述申兼,第一副司令員陳美福,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夏德勝,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曾祥煌。1954年1月,旅大警備司令部改編為旅大警備區。1954年4月,旅大市公安總隊合併於旅大警備區。1956年5月,撤消旅大警備司令部,所屬的兵役局改編為旅大市兵役局,隸屬於遼寧省軍區。

1953年2月22日,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飛抵旅大市,慰問駐旅順口地區蘇軍部隊。同日下午,周恩來出席慶祝蘇聯建軍35周年、慰問旅順口地區蘇軍部隊大會,並在會上發表講話說:「中國人民曾以十分關切的心情注視着蘇聯軍隊所走過的艱辛的、英雄的、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道路」,「蘇聯軍隊在擊敗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中給予中國人民的巨大援助,中國人民將永誌不忘」。「旅順口地區在歷史上是帝國主義者進攻中國東北的橋頭堡,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在目前的形勢下,蘇聯軍隊駐在旅順口地區,對於制止和打擊帝國主義的任何侵略陰謀,都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會上,周恩來代表毛澤東將錦旗和紀念章授予蘇軍將士。次日,周恩來向旅大市蘇軍烈士紀念塔敬獻花圈。[28]

1953年5月18日瓦西里·伊萬諾維奇·什維佐夫俄語Швецов, 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上將繼任第39集團軍司令。

1955年中蘇交接旅大防務

編輯

1954年10月12日在中南海頤年堂簽署了《關於中蘇會談的公報》和《關於旅順口海軍根據地問題的聯合公報》。《聯合公報》稱:「鑑於朝鮮戰爭停止和印度支那和平恢復以來遠東國際形勢所起的變化,並且注意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力量的鞏固和根據兩國間已經建立的日趨鞏固的友好合作關係,現議定蘇聯軍隊自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根據地撤出,並將該地區的設備無償地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蘇聯軍隊的撤退和旅順口海軍根據地地區的設備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於1955年5月31日前完成。」中蘇兩國政府代表周恩來、米高揚在北京簽署了《關於蘇聯軍隊自旅順海軍根據地撤退,並交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支配的協定》。毛澤東、劉少奇、朱德、赫魯曉夫、布爾加寧等兩國領導人出席了簽字儀式。赫魯曉夫、布爾加寧米高揚等人在回國途中於10月13日到旅順海軍基地視察。國務院、中央軍委隨即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接收蘇軍防務暨駐旅海軍部隊組建事宜。[27] 對口接收。 1955年5月24日下午4時,中蘇聯合軍事委員會在旅順蘇軍司令部舉行會議,簽署了最後議定書,確定駐旅順口地區的蘇聯軍隊將在1955年5月31日以前全部撤離回國。5月25日至27日,蘇聯駐軍指揮機關及陸、海、空三軍約12萬人分批撤離。1955年5月26日,曾紹山副司令員在歡送蘇軍大會上講話。

組建旅大防衛區

編輯
 
遼東半島軍事大演習中,觀摩演習的劉少奇和彭德懷。

1955年9月29日經中央批准成立旅大防衛區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伊萬·伊里奇·柳德尼科夫:《翻過大興安嶺》,莫斯科1967年版。中譯本:《越過大興安嶺——伊萬·伊里奇·柳德尼科夫回憶錄》,譯者:張大賢,《大連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269-280頁。
  2. ^ 《他们指挥的先遣队侦察结果改变了对东北的战略决策》,2019-02-10,搜狐历史频道.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2). 
  3. ^ 長海縣委黨史辦:「莊河登陸第一船」,《黨史縱橫》,1988(11):57-58.
  4. ^ 姜鳳林:「文武雙全寫春秋——記中共在大連市的第一任副市長陳雲濤」,《黨史縱橫》,1994年06期,第34-35頁。
  5. ^ 被冤殺的街坊大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錢大川 REMEMBRANCE_No57 第 16 期 2010-09-13
  6. ^ 邁克爾·沙勒:《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第276頁。
  7. ^ 姚崧齡:《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第537頁。
  8. ^ 张贤达:“刘居英将军 在长春的往事”,《长春日报》,2019年6月26日第7版。. [2021年7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7月17日). 
  9. ^ 《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见《陈云文选(1926年-1949年)》,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页。. [2021-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4). 
  10. ^ 《遼瀋決戰》,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頁。
  11.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編:《周恩來1946年談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6頁。
  12. ^ 董彥平:《蘇俄據東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蘇俄侵略東北折衝紀要(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 綜述》第16頁。
  13. ^ 韓光:「港灣初晴——光復後我黨在大連的公安工作」,《黨史縱橫》,1990年4期,第10-13頁。
  14. ^ 14.0 14.1 14.2 韓光:「丹心照日月剛正炳千秋——紀念陳雲同志逝世一周年」,《人民日報》,1996年4月1日第11版。
  15. ^ 15.0 15.1 韓光:「功勳昭世憶亞樓」,發表於《人民日報》1989年8月30日第六版。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韓光黨史工作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版。
  17. ^ 史海钩沉民国时期:大连政权性质最复杂(图). 網易,來源:東北新聞網. 2006-11-18 [201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18. ^ 黃瑤主編:《羅榮桓年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7頁。
  19. ^ 趙傑:「特殊的戰鬥——回憶大連解放初期的公安工作」
  20. ^ 汪朝光:「危機中的因應——中國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研究」,《歷史研究》,2008年03期,第82-94頁+第191-192頁。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大連史志辦公室編寫:《蘇聯紅軍在旅大》,1995年。
  22. ^ 大連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大連建新公司兵工史料》,1988年。
  23. ^ 《劉順元與「旅大事件事件》《世紀風采》第一期
  24. ^ 史文瑞、赵阳春:所谓旅大事件的历史真相 ——评刘顺元与“旅大事件”. [202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5). 
  25. ^ 盧立菊 付啟元:「劉順元被『冷凍』的前前後後」,《檔案春秋》,2009年05期,第53-55頁。
  26. ^ 史海钩沉民国时期:大连政权性质最复杂(图). 網易,來源:東北新聞網 . 2006-11-18 [2018-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簡體中文). 
  27. ^ 27.0 27.1 27.2 27.3 1955年解放军海军接收苏占旅顺基地始末. 華夏經緯網. 2007-01-26 [2018-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7). 
  28. ^ 單文俊,李尚華,劉影,宋文官:《深切的關懷 不盡的思念——周恩來總理在大連》,《黨史縱橫》,1998年12期,第6-8頁+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