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源
生平
編輯早年經歷
編輯魯道源為家中次子,其父名魯金邦,雲南昌寧縣魯氏為該區望族。因此魯道源有著可受新式教育的機會。民國元年(1912年)進入昆明私立成德中學就讀。
民國五年(1916年)3月,魯道源考入雲南講武堂,就讀第十三期步兵科。民國九年(1920年)10月畢業。編入滇軍朱旭麾下之軍官。在民國十六年(1927年)龍雲遭到囚禁時,當時任職營長的魯道源的部隊率先衝入昆明救出龍雲。因此魯道源獲得了龍雲嘉獎,並得到破格提拔。
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晉升國民革命軍第99師第4旅少將旅長,為滇軍體系中最年輕之少將。
抗日戰爭
編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戰爆發後,滇軍的現役部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同時以新募雲南籍壯丁編成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八軍,軍長為孫渡,轄新編第10、新編第11、新編第12師。魯道源任五十八軍新編第11師中將師長。五十八軍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8月自昆明發兵移防武漢,在武漢會戰後期參加崇陽縣一帶防禦戰,在移防過程中魯道源因病未能同時赴前線指揮作戰。1939年五十八軍投入南昌會戰,魯道源在此役反攻南昌作戰中作戰出色,戰後因此戰功升任五十八軍副軍長,該軍後常駐江西省。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由於五十八軍軍長孫渡上任第一集團軍代理副總司令,魯道源因此以副軍長職務出任五十八軍代理軍長。1941年1月四日,日軍以步炮聯合約二聯隊的兵力,大舉進犯通城縣九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電告五十八軍軍長孫渡,命令副軍長魯道源立即赴前線督戰收復九嶺,並授予生殺大權。舊疾復發的魯道源抱病於元月七日午夜冒風雨出發,僅帶高級參謀一人,衛士及通信兵各一排,步兵一營。九日下午五時,魯道源到達夏家洞,立即部署-,嚴命部隊「只進不准退」。十一日九嶺重歸中國軍隊手中,魯道源即題詞「滇南健兒鎮此間,三捷長沙敵膽寒;立馬九嶺殲頑敵,屢教倭奴棄甲還。」[1]中央社一月十三日發出戰訊:西瞰洞庭,茫無涯際;北望武漢,原野蒼茫。敵軍爭奪此處山頭,已有二次,前年長沙會戰時為第一次,今為第二次。敵糾集一萬五千餘之兵力,於一月六日起向我九嶺包圍,欲將其通城外衛線擴展至九嶺。當敵猖獗進犯時,我左翼之黃岸市、保定關,右翼之陽台尖、雪堂嶺均被敵竄擾。九嶺前進少數據點因地形突出,我軍乃主動轉進。九日起我軍實施全面殲滅戰,至十一日將敵各個擊破,不僅將進犯兩翼之敵軍驅逐盡淨,九嶺正面各前進據點,亦悉復舊觀……以沿途所見敵之屍體與傷兵,再證以俘虜供狀,證明敵此次進犯,死亡至少在三千以上。
此後包括第一次長沙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魯道源率領五十八軍持續獲得優異評價。1941年秋第二次長沙會戰,魯道源奉命轉戰於大雲山、汨羅江、新牆河之間,或迎擊、或尾追,多有斬獲。魯道源寫《二次長沙會戰即景》:「強渡新牆可奈何,汨羅江上又揮戈。錐形突進成功少,剪式夾攻勝算多。雲晴兩湖日鬼哭,風傳三島月婆娑。瀏陽煙雨岳陽外,灑遍洞庭水不波。」
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五十八軍在長沙以北影珠山構防,全殲日軍的突擊部隊,使日軍對長沙城的攻勢受挫。此役幾乎全殲了日軍第3師團、第9混成旅團以及第6師團,共斃敵三萬三千九百餘人,繳獲戰馬千餘匹和大批彈藥及輜重。其中五十八軍殲滅日寇萬餘人。魯道源特建烈士紀念碑一座,並作《影珠山烈士碑歌》:「君不見三次長沙會戰兮將匝月,頑敵慘敗兮如豺豕之奔蹶。又遭我福臨鋪之堵擊兮,如障狂瀾而無闕。敵作困獸之鬥兮,乃大戰於影珠山之岩穴。雲密密兮天雨,雪風怒號兮聲悲切。血肉橫飛兮,炮火掀天而狂熱。前仆而後繼兮,嗟我戰士之英烈。鏖戰七日兮,彈盡而糧絕。乃白刃以肉搏兮,齊衝鋒而浴血。敵終不支兮,竟被我一鼓而殲滅。屍骨枕藉兮,既盈萬而纍百。俘獲無算兮,振國威之赫赫。冀死事之不朽兮,爰作歌以記石。」魯道源又築萬人冢,盡收敵人屍骨葬入。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6月,魯道源率領五十八軍投入贛東會戰,因此戰役戰功,魯道源在同年7月真除五十八軍中將軍長。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間,五十八軍主要駐防在江西省萍鄉,後轉移到井岡山一帶,防守砂子嶺機場避免日軍破壞。
1943年年底,五十八軍投入常德會戰。12月4日,五十八軍趕到沅水南岸常德戰場。12月6日中國軍隊開始總攻常德,五十八軍擔任正面主攻。魯道源將指揮所移至何家沖。9日清晨新十師屬部追擊退往石公廟之敵,新十一師32團主力向常德攻擊前進,並令占領南站之部受炮火掩護強渡過江,協攻常德。十二時許,國軍冒死力戰,奮勇突入常德城。敗退之敵會合增援部隊,在飛機掩護下向常德西北門猛力反撲。竄入城內之敵與我短兵相接,三小時內雙方死傷奇重,國軍於下午四時許退出。形勢嚴重,魯道源當即命新十一師主力漏夜渡河增援。十日,魯道源下達手令:「子夜之前仍不能肅清常德之敵,指揮官提頭來見!」11日,新十一師一面穩定陣地,一面準備夜間攻擊:派部分兵迂迴常德城西北地區攻擊敵左側背,主力則由東門向正面之敵攻擊。新十師屬部進至南站,攻上下南門。此時,日寇主力分批撤離常德,尚余殘部是頑敵,與進入常德的中國軍隊進行拼死巷戰。魯道源即寫詩:「兒郎對對武陵圍,血肉霜風向北飛。城破負廓猶巷戰,問他倭虜幾時歸?」12日拂曉,常德終於收復。魯道源騎着日本戰馬進城,即興賦詩:「動地驚天泣鬼神,軍稱長勝克名城。月明江畔朔風起,似有嗷嗷倭寇鳴。」國民政府授予魯道源三等雲麾勳章。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魯道源率五十八軍進駐南昌,代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第五受降區受降主官薛岳,受降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官笠原幸雄中將所部。1945年9月14日在南昌中山路中央銀行舉行受降儀式。魯道源接過笠原呈上的投降書後,對笠原等進行簡短訓話:「深盼自此莊嚴之時刻以後,由過去流血中產生更完美之世界,以信義諒解為基礎,同致力於和平光明之大道。」魯道源當場口贈詩「八年一覺侵略夢,贏得屍灰半袋歸。」
戰後時期
編輯1946年,第五十八軍縮編為整編第58師,魯道源續任該師中將師長。整編58師後編入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投入中原一帶與中國共產黨軍之作戰。魯道源同時兼任第十四綏靖區主任、第十五綏靖區主任之職務。並在在原籍雲南省昌寧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徐蚌會戰後,魯道源轉任武漢守備區副司令,在白崇禧麾下服役。後升任守備區司令。民國三十八年5月10日,武漢防衛司令魯道源將留下掩護撤退,並進行爆破工作;白崇禧只在武昌留下一個指揮所[2]:2146。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魯道源升任第11兵團司令兼第五十八軍軍長。
魯道源在武漢撤守後,率領第11兵團撤入廣西省,投入廣西戰役。廣西戰役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擊潰後,魯與11兵團殘部撤入越南,為富臺部隊之一部分。魯道源於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撤回臺灣,出任中華民國國防部中將參議、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等虛職。退伍後從事一般農務與勞動職務。魯道源晚年因攝護腺腫大及腎臟機能萎縮問題至榮民總醫院治療後住院月餘,時年因已年逾八旬而不便再施行手術。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3月12日,因病逝於台北。
家庭
編輯魯道源元配袁桂芝為風慶人,與魯育有生三子四女,抗日時期在江西辭世。繼配譚正良與魯育有三子二女,魯道源辭世後譚正良仍於臺灣居住,其他諸子女分散定居於昆明、臺灣或定居於美國、澳大利亞等地。[3]
參考資料
編輯- ^ 记者周鹏通讯员刘建平:通城重立“立马九岭”抗战纪念碑,来源:《楚天都市报》,2017-08-22. [2022-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4).
- ^ 王景弘編譯 (編). 《1949大流亡:美國外交檔案室密錄》. 台北市: 玉山社出版. 2011. ISBN 978-986-294-000-6.
- ^ 王成斌.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 5. 解放軍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