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動員令/存檔1

動員令戰功勳章實體化

Template:User 動員令III Template:User 動員令II Template:User 動員令I 左:{{User 動員令III}} 中:{{User 動員令II}} 右:{{User 動員令I}} 動員令三、二、一等戰功的勳章出來了,歡迎使用。

動員令的散發

我不是很喜歡目前這種散發動員令的方式(在用戶討論頁加入留言),好像是junk mail(垃圾郵件)。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維基人有一天可能需要設計用戶留言「垃圾過濾器」了。-下一次登錄 2007年4月4日03:34留言

動員令的通知

我已收了3次4月份動員令的通知...大家有沒有同樣的情況?! 希望有心人日後宣傳時注意一下。Stewart~惡龍 2007年4月20日 (五) 22:16 (UTC)

真的嗎?至今還沒有人向我發出動員令。--Sam Li 2007年4月21日 (六) 22:47 (UTC)

太不乖,第四次剛結束就在想第五次...

第五次動員令我想把大小統合在一起...沒有限制領域,但要分類。另外為了增強合作性,鼓勵合作編輯條目XD|||—陋室茶話第四次維基質量戰 2007年5月1日 (二) 08:26 (UTC)

我想起碼要到七月以後了。上次(第二次)也是差不多時間的……-費兒(費兒的留言簿) 2007年5月1日 (二) 16:03 (UTC)
希望今後的動員令不要給所有人(認識不認識的)的對話頁發「垃圾郵件」了,至少應該找比較熟悉(比如一起討論過問題)的用戶留言。-下一次登錄 2007年5月2日 (三) 10:35 (UTC)
不過這就和他們發起動員活動的初衷相違了 (笑)。-- 百楽兎 2007年5月3日 (四) 07:50 (UTC)
也沒理由一個月發3次給我吧 >3< Stewart~惡龍 2007年5月3日 (四) 08:54 (UTC)
據歷史經驗回答:有,請見三顧茅廬 (笑)。
P.S. 由於以上惡龍的寫法可能會引起他人誤會,我在此鄭重聲明:「本人從未發過動員令給任何用戶。 -- 百楽兎 2007年5月3日 (四) 09:02 (UTC)
不好意思,抱歉。Stewart~惡龍 2007年5月8日 (二) 05:43 (UTC)
依我的觀察,很多新人的對話頁除了歡迎內容就是動員令,也不去考察考察用戶是否掌握了編輯維基的基本技巧。而且動員令就是一個統一的留言,沒有一點個人化(Personalise),所以給人一種垃圾郵件的感覺。如果某位真的對動員令感興趣,應該至少有耐心針對不同用戶寫不一樣的動員令,比如針對用戶的興趣愛好等,這樣的動員應該更受歡迎。-下一次登錄 2007年5月4日 (五) 10:37 (UTC)
同感,所以我不散發動員令。想參加的人不動員也會參加,不想參加的人再動員也沒有用。—木木 2007年5月4日 (五) 13:21 (UTC)
還有,動員令加分方法的討論我覺得意義不大,大家不是為了分數高低來參加動員令的。畢竟,這不是比賽。還有把門檻放低一點,不會再出現有人因為5個條目太多完成不了而泄氣。—木木 2007年5月4日 (五) 13:21 (UTC)
是沒有錯。或許第五次只需要指定條目就可,寫完可以移去。—陋室茶話 2007年5月4日 (五) 15:34 (UTC)

我認為反對散發「動員令」是沒有道理的,那只是一個通知而已,之前的動員令參與者很多都是從而得知有動員令這活動,不要隨便抹殺其功勞。如果不散發動員令?那要如何通知大家?尤其是完全不知道有這活動,又沒有看公告欄習慣者?收到動員令,要參加者就參加,不參加就不參加,不了解為何有這麼大的反感?請說明一下。

至於通知書要個人化,說來簡單做來難,建議者請想一想實際上的操作。

一個月5條目已經很少了,再少動員令活動舉不舉辦也一樣,很多人一個月本來就寫一,兩個條目,太少活動變得沒有意義,多此一舉。--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5日 (六) 13:52 (UTC)

(!)意見關於發送通知,可以這樣做,通過用戶Category,給不同的用戶發不同主題的動員令,比如某用戶愛好體育,就只給他發關於體育的動員令,或者以此為主。這樣可能更有針對性。也可以選擇一批編輯次數在一定數量以上的用戶來發,這樣可以解決用戶編輯能力的問題。再有就是動員令類型,我覺得這裡可以參考百度百科,只給出一個大主題,圍繞這個主題的內容都行。以往的動員令有點限制範圍的嫌疑。Woc2006 2007年5月5日 (六) 14:04 (UTC)
「動員令」是通知書,告訴大家所有小動員令類型,若他有興趣參與任何小動員令的話,就點擊入動員令頁面,裡面有詳細介紹,個人認為方便又簡單,沒有什麼不好。但「通知書」要個人化不是不可以,只要有人肯做這工作就好。
我設計動員令的理念是所有人都可以參與,新用戶也歡迎參與,要通知書個人化我不反對,但沒有必要去選擇,限制任何人參與動員令。
你似乎不太了解動員令的過去,前三次動員令都是沒有限制範圍的「大動員令」,任何條目都可上。只有第四次嘗試舉辦限制範圍的「小動員令」,這是為了提升某個領域條目的數量與質量而設的動員令。
體育,寰宇這些主題已經算是大主題了,而且有六個主題,我不認為主題範圍過小。--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6日 (日) 03:24 (UTC)

動員令計算「分數」的做法,是為了讓人注重條目的質量。之前的動員令由於沒有強調質量,造成小條目一大堆,動員令活動被人質疑只是製造小條目的活動而已,有「生存危機」,所以才有此設計,結果現在動員令條目的質量不錯。若取消,可能又回到從前的狀況,又出現「生存危機」。

動員令活動看似容易,其實並不那麼簡單,若辦不好,隨時會有被取消的可能。創辦之初,就有阻力存在,動員令的支持者一起設法改良動員令,才會存活到今天。請大家提意見時不要以為動員令是很簡單的活動,而掉以輕心,應多了解一點動員令才提意見,做出改革比較好,一個弄不好動員令活動被人批判,結果撤消,那可不是開玩笑的。--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6日 (日) 03:24 (UTC)

個人並不反對舉辦動員令,也參加了兩次,但對其有效性表示保留看法。如果不想寫的,發了他也不會寫;想寫的,不發也會寫,最多是原先寫3個變成多寫2個寫5個罷了。從Wikipedia:統計看,只有第二次動員令在條目數量的成長上相對成功,其他三次的效果都極其有限。而第四次動員令在條目質量上提升的效果則是較好的,整個4月中文維基特色條目增加7條,其中5條是動員令主題。但是四月的優良與新條目推薦的成長並不強過3月和2月。—出木杉 2007年5月6日 (日) 03:36 (UTC)
動員令才舉辦了四次,下結論太早些,也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發動員令只是通知而已,又沒有約束力,當然是「如果不想寫的,發了他也不會寫;想寫的,不發也會寫」,不需要期望太大。「原先寫3個變成多寫2個寫5個」已經很好了,若有30個人這樣做,那就多出60條條目了,也算不錯了。
做活動不可能一舉成功。新創的活動當然是問題重重,好的活動是千錘百鍊而成。我要說的是,太害怕失敗者,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做所有事情都會面臨失敗,尤其是新的,沒做過的事情,過於懼怕失敗,就等於什麼事都不能去做。既然不做,又何來成功?
大家請不要以一時的成敗,就完全否定某類事物,嘗試。這在人類社會中是很常見的,尤其是懼怕失敗者眾的社會,結果令大家步步為營,害怕創新,整個社會死氣沉沉,難以進步,失敗真的有這麼可怕嗎?其實真正可怕的,就是這鼓阻礙社會進步的力量,由於這些人懼怕失敗,結果使整個社會更加失敗。近代中國就是如此,一些人懼怕失敗的心理過大,一旦失敗就承受不了,怪罪於老祖宗,拼命去攻擊自己的老祖宗,破壞中華文化,結果使得中國更加失敗,沉淪。現在想想,有這種必要嗎,不覺得愚昧嗎?
我認為動員令活動只要不斷改進,其成效當會慢慢增加,現在才舉辦四次,就能夠影響特色條目,已經很好了。希望將來動員令一發出,就有百人響應,那動員令就成功了。--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6日 (日) 04:54 (UTC)

(!)意見,如果要求質量與數量並重,可以以「頁平均字數」為標準,而不單看條目數量。關於動員令的範圍,我記得先前有人提出:專攻某個領域的動員令。我覺得這裡可以綜合一下,我們可以提出一個領域以及其附屬的領域,引導大家針對其中的一個部分廣泛而高質量的創建,比如,生物領域,參與者選擇DNA作為編輯對象,就順帶把鹼基對,核酸,脫氧核糖核酸等一系列相關的條目創建。以用戶創建的關聯度大小和頁平均字數來判定其貢獻大小。—Woc2006 2007年5月6日 (日) 03:51 (UTC)

字數多並非代表質量好,所以採取動員令與推薦條目、優良條目、特色條目掛鉤的做法,這樣做也省去了主持人的工作量,要一條條去查條目的質量不只枯燥,每個人的學識也有限,難以勝任。
你的設想不錯,但維基的專才不多,現在生物動員令這樣廣闊的範圍寫的人已經不多,何況將範圍縮小至DNA?我建議將來在舉辦小動員令時,你可以提出你的設想,若投票能夠通過,就舉辦看看有無成效。--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6日 (日) 04:54 (UTC)
(:)回應,不是縮小至DNA,而是編輯者在整個生物領域中,自己選擇DNA作為編輯主題,於是整個動員令中,他都以DNA為編輯中心。字數問題,雖然多不一定就是好,但是字數不多是一定不會好的...所以寧可取前者了.
看看英文版的DNA,包含了研究歷史、結構、功能、相關生化反應和蛋白質、重組、演化、生物技術。那絕不是一個人有辦法在動員令期限內可以完成的,除非他時間真很多,否則不如去寫一些範圍沒這麼大的東西。bstleetalk 2007年5月6日 (日) 12:48 (UTC)
個人以DNA為編輯範圍,這種自己設立主題範圍的做法沒問題,舉行大動員令時你可以嘗試。--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6日 (日) 14:00 (UTC)
題外話,大動員令中的小動員令?—費勒姆 費話連篇 2007年5月6日 (日) 15:06 (UTC)
他個人在大動員令中設寫作範圍,其實就是一種個人的小動員令,沒有任何問題。--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6日 (日) 15:14 (UTC)

關於散發動員令

散發動員令似乎造成某些維基人的困擾,但動員令又不能不散發,看來有必要進行討論,以解決此事。

我的看法是「散發動員令」只是為了通知大家有這活動而已,因為動員令歡迎所有人參與,是以向所有人發出無差別的邀請。在實際操作上,用無差別的「動員令通知書」,對散發者比較省事,也傳播得比較快。

「動員令通知書」也不會太長,相信也不會占去討論頁的多大頁面。是受到陌生維基人的通知感到不適?還是有其他原因?到底是造成何種困擾?請說明一下,我實在不太了解。也請說出你希望要如何解決此事的看法。--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6日 (日) 14:35 (UTC)

用軟性的方法會比較好,我使用這個方法,成功遊說四名維基人參與或協助該次動員令,下次動員令也不妨參考,至於新人物,只有用機械方法宣傳。—費勒姆 費話連篇 2007年5月6日 (日) 15:04 (UTC)
遊說是有成效的,我也很贊成,下次鼓勵大家找熟悉的維基人遊說。但這與散發動員令,廣為通知大家有舉行這活動並無衝突,現在有人認為廣為散發有問題,所以需要討論解決,否則下次動員令被人投訴亂分發「垃圾郵件」就不好了。--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6日 (日) 15:11 (UTC)

(!)意見,為什麼不能做成像這個「2007年國際維基年會現已開放報名」這樣的掛在頁面頂端的懸浮呢,比如可以就寫兩行:第五次動員令以開始,領域是AAA,BBB,CC,DDD,EEE,,歡迎參加,詳情->。這樣一來,保證了所有動員令期間登錄的維基人都能看到,且只有他們能看到,那些不登錄的就不必發放了,節約了人力。似乎好處多多—Woc2006 2007年5月6日 (日) 15:28 (UTC)

是很好,但動員令能否掛在頁面頂端的懸浮,還是一個疑問。--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6日 (日) 15:32 (UTC)
這似乎濫用了頁頂告示了,頁頂告示只發佈特別的消息。而且,連老牌的條目提升計劃也沒有上那個位置,動員令就更加不可能。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7日 (一) 10:16 (UTC)
我覺得可以在「最近更改」的「公告欄」置頂展示一定期間(如一個禮拜),達到宣傳效果。─懷德WiDE 2007年5月7日 (一) 10:22 (UTC)
「動員令」早已寫到公告欄上,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看公告欄的習慣,本人就沒有這個習慣。如果不能放在頁頂告示,那下次也只能以散發「動員令」的方式來廣泛通知大家有這活動。認為這種做法造成困擾者請提出意見,我不希望下次舉辦時造成任何人的困擾。
不過個人認為維基成立的目的就是收集知識,編輯條目是最重要的工作,各種編輯條目的活動能否上頁頂告示,還是值得商討的。--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8日 (二) 01:28 (UTC)
我不介意收動員令的消息,但不要重覆發放就好。Stewart~惡龍 2007年5月8日 (二) 05:43 (UTC)
下次會提醒大家不要重複發放。--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8日 (二) 13:59 (UTC)
其實給每個人留言通知,是比「頁頂告示」對系統更嚴重的濫用,如果允許這樣,我倒更傾向於把頁頂告示給他們用。-下一次登錄 2007年5月9日 (三) 04:46 (UTC)


關於擴大動員令的影響力

雖然個人不喜歡百度百科,但他的一些好的版面設計還是可以學習的。百度動員令叫做「百度任務」,百度任務每次只有一個主題,且把入口放在首頁右側,登錄百度第一眼就能看到。這也是百度任務每次參與人數眾多的原因之一。而wikipedia把動員令入口藏了....我似乎每次都要從「最近更改」進入動員令....我不看最近更改怎麼辦。靠人工發動員令不是辦法,浪費人力,而且動員令極類QQ群的小廣告。我覺得需要把動員令入口放到一個醒目,易查的位置,且要在內容範圍上做一定修改。—Woc2006 2007年5月8日 (二) 11:24 (UTC)

百度的做法不錯,如果有醒目,易查的位置給動員令,那就不需要散發動員令了。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要好好研究一下。其實動員令通知書中也有動員令的入口,不一定要到「最近更改」。
入口不醒目是維基的一大弱點,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方針列表這對維基人而言非常有用的頁面,入口就很不醒目。各Category也很亂,令許多條目被人探訪的機會少很多。--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8日 (二) 14:13 (UTC)
從通知書進入動員令的確可以,不過也是中間多了一次鏈接。wikipedia的頁面簡潔是個優點,動員令的位置不要擾亂了這個風格才是。參考一下,放在左邊的導航? 幫助?或者在兩者之間增加一欄「活動」,把條目質量提升計劃,動員令,幾個大型活動都放進去。這個似乎對整個版面影響不大。—一葉知秋 2007年5月8日 (二) 14:27 (UTC)
很好的提議,可以找管理員商量一下,若能成事,動員令活動將會更上一層次。但左邊這欄目有很多人也沒注意,我認為還可在首頁挪出一處列出各種活動,令其更為醒目。
散發「動員令」通知書是動員令活動的「傳統」,在通知人參與方面尚有其作用,並非定要取消不可,還是可以當成「紀念傳統」散發一下。--真實事求是() 2007年5月8日 (二) 14:49 (UTC)
非常同意。建議在首頁較顯著的地方增加一個欄目,定期或不定期地針對一些具有時效性或趣味性的主題發布小型動員令。—Hennessy 2007年5月8日 (二) 15:03 (UTC)

以前首頁有一個欄位是發放這類資訊,包括條目提升計劃的主題及每週翻譯的主題等,幾個月前才被「特色內容」欄位取代。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9日 (三) 05:44 (UTC) (!)意見,我覺得放首頁沒有放側欄好,第一,首頁的東西沒有輕重都很重要,不能輕易取代。其次,首頁已經擠得很滿了。添不下什麼東西,說實話,歷史上的今天,你知道嗎這下面的都較少光顧。但不排除可以在特色條目之上加一個橫放的模板。我認為最好的位置還是「搜索」工具下面那個位置,看的人多,也不占地方。—一葉知秋 2007年5月10日 (四) 10:50 (UTC)

動員令機制性質一問

請問,動員令對維基人有強制性嗎?我可以用動員令發起大家消滅某個錯別字情況嗎?如何啟動機制?—Xtctjames 2007年7月24日 (二) 15:36 (UTC)

動員令如同維基任何活動一樣,沒有強制性。自願參與,完成固然很好,完不成也沒有任何關係。不過動員令的目的是為了短期內增加有質量條目的數量,可能是消減錯字的目的有所區別。—木木 2007年9月4日 (二) 07:46 (UTC)
太多錯別字的條目不算是有質量,消滅情況後便可增加有質量條目的數量,與一般動員令有異曲同工之妙。—L1c2h3 (留言) 2009年1月21日 (三) 11:13 (UTC)

動員令分類

動員令頭銜參與動員令活動的維基人底下銜稱重疊,建議取消XXX頭銜等分類,調整相應模板所給予的分類至參與動員令活動的維基人底下。—RalfX2009年9月29日 (二) 18:20 (UTC)

DC

提請修訂動員令的英文簡稱DC至另一個簡稱(未想好),因為DC這個詞語是來自英文版維基百科由用戶Danny舉辦的Danny's contest,而顯然中文版的動員令並不是由Danny發起的。-HW (留言 - 貢獻) *DC9* 2011年7月7日 (四) 13:34 (UTC)

何必呢。--達師198336 2011年7月7日 (四) 14:04 (UTC)
(!)意見:用MO(Mobilization Order)是否可行?(取其直譯的首字母縮寫)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Definition: Mobilization: Act of marshaling and organizing and making ready for use or action. --chehw 2011年7月7日 (四) 15:52 (UTC)

紀念Danny也不是什麼壞事。-魔法少女饅頭卡★無力(饅頭卡住喉嚨.......) (留言) 2011年7月8日 (五) 01:06 (UTC)
Dongyuanling Contest. --達師198336 2011年7月9日 (六) 11:35 (UTC)
哈哈。-魔法少女饅頭卡★無力(饅頭卡住喉嚨.......) (留言) 2011年7月9日 (六) 23:36 (UTC)

問:

我報名動員令無效,說是我沒有貢獻,我現在編輯了一個條目了,我要怎麼做才能提交這個貢獻啊?請說的具體一點,謝謝。--魏晗臨留言2012年8月22日 (三) 13:55 (UTC)

請直接在適當的位置提交貢獻,並把頁面第二行「disq=...」那行去掉即可。不過你的貢獻還未足3000位元組,需要再擴充一條才能提交動員令貢獻。(可以使用「檢視歷史」頁面查閱條目長度)-HW 動員令 2012年8月22日 (三) 14:00 (UTC)

謝謝

動員令導航模板

我創建了 {{動員令/sitemap}},只需填上一兩個參數就能組建動員令導航模板,大家覺得怎麼樣?-- ──★──  2013年7月1日 (一) 12:07 (UTC)

@Great_Brightstar(+)支持--ZLC.lclc 2014年6月17日 (二) 11:46 (UTC)

下一次動員令是何時?

唉,又錯過了一次動員令了... 當時我也有上來甚至貢獻的,竟然看不到有消息... 下次動員令會在何時? -- 派翠可夫 (留言按此) 2014年1月15日 (三) 09:43 (UTC)

最近幾年的動員令都在每年的7-9月--Wolfch (留言)-歡迎擴充基礎條目 2014年1月15日 (三) 16:43 (UTC)
現在我也想問同一個問題了,下一次動員令是何時?會在今年嗎?--Wolfch (留言)-歡迎擴充基礎條目 2014年5月4日 (日) 16:02 (UTC)
在各位主持人的努力上,還好今年還是有動員令--Wolfch (留言)-DC12, 基礎條目 2014年8月20日 (三) 16:02 (UTC) 

我想問動員令的事

因為我看了一下動員令的說明頁,可是我從2011年註冊維基以來只有做一些條目的小修改,那交條目是要交自己創作的條目是不是?不好意思我今天是上維基以來第一次在對話頁收到來自別人的動員令,但我對這沒概念--阿鈞留言2014年8月20日 (三) 15:51 (UTC)

把這些內容列為下一次動員令的一部份

這些都是翻譯不完整的 希望大家來翻譯

paralympic

olympic

綜合運動會

棒球

以色列棒球代表隊等多國代表隊

足球

沙盒

使用者:Simon 1996/沙盒1


我認為體育專題條目專注度且條目數都太少了!因此藉由不斷建立及擴充Olympics、Paralympics、Asian Games等等相關條目來提高對於體育賽事的專注程度。

不論是本人還是看到這個訊息的人,歡迎來編輯。希望可以在201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前能夠完成所有的代表團的「總結」部分。 Simon 1996留言2017年3月21日 (二) 14:37 (UTC)

還有運動服裝跟校服,還有可不可以有人來教程一下怎麽辦動員令

Pigppp留言2017年8月1日 (二) 08:33 (UTC)

關於第十六次動員令

很多人都覺得體育條目、外交條目欠缺嚴重,能夠在下一次有那些條目。Simon 1996留言2017年10月26日 (四) 12:39 (UTC)

我可以發動動員令嗎?

如果可以,我想將外交、體育、動畫、最多語言版本的待撰條目作為中小動員令的目標。

Simon 1996留言2018年1月14日 (日) 16:34 (UTC)

要如何「報名」?以及為什麼有些人沒收到動員令通知呢?

如標題,請問動員令要如何「報名」呢? Jerry Bill Wu留言2018年7月4日 (三) 14:38 (UTC)

以及為什麼有些人還沒收到動員令通知呢?Jerry Bill Wu留言2018年7月4日 (三) 14:42 (UTC)


動員令要如何「報名」?以及為什麼沒收到動員令通知呢?

如標題,請問動員令要如何「報名」呢?

以及為什麼有些人還沒收到動員令通知呢?

Jerry Bill Wu留言2018年7月5日 (四) 02:48 (UTC)

@Yiu man ho您好,根據以往慣例,在每次動員令開始時才可報名。屆時該次動員令主頁面(本次動員令的主頁面如右:Wikipedia:動員令/第十七次動員令)會出現對應的報名欄位,您只要輸入您的使用者名稱後點擊「報名」按鈕,並依指示填寫各項參數並發布頁面即可完成報名。關於本次動員令的其他介紹,請見Wikipedia:動員令/第十七次動員令/說明書。「動員令通知」則是由維基人自己發送給其他使用者的邀請函,由於動員令籌備工作仍在進行,所以目前尚未開始發送本次動員令的邀請函。如果您想要在每次動員令開始前都收到邀請函,您可以將自己的使用者名稱加入此清單:Wikipedia:動員令/邀請名單。屆時會有人利用大量訊息發送功能發送邀請函給您。如有其他問題歡迎提出!--Bowleerin留言2019年6月20日 (四) 11:29 (UTC)

有關動員令期間FA/FL/FP/GA/DYK評審的相關問題

這是繼第16和17次動員令所看到的幾個現象,(&)建議各位能的話就直接在第17次結束後對第18次動員令討論吧(知道現在還早,不過很明顯第18次動員令應該有可能在隔年暑假期間開辦)。純粹問問,至於會否考慮第18次動員令主持人再看了。第16次和17次其看到的問題有以下幾個,如有更好提議可以自行提出:

  1. 首先我們知道,動員令期間無論FA/FL/GA也好,甚至DYK也好(高峰時期曾到達了一次100多個DYK),不過為什麼任一個通過的評選卻都要由報名參加動員令的自己提報貢獻給動員令主持人後再等評分呢?
  2. 第17次動員令與16次不同的地方就是在於「新增圖片/影像加分」的問題。不過要如何讓每一個主持人都知道這些圖片/影像確實和條目內容都有關係? 第17次動員令中有看到@Leiem提議將FP加分但時間太晚只好等第18次。那事實上可以得知,一個頁面要同時是FA/FL/GA而且再加上這頁面也要有FP,那麼一張FP價值幾分才合理? 圖片/影像的加分也有看到有「一定上限」,可是FP呢? FP的規則是只要「淨支持4票以上」就能通過,可以知道這門檻相當相當的低。若果要動員令FP加分,應當考慮比如「FP需淨支持N票以上」的FP才可以加分而且這加分「必須加不少」這樣才合理吧?
  3. 第三,在第一點的時候就有說過需都得自己提報貢獻等主持人審查後才能確定,問題來了:在動員令模板中的參數其實都不能自己更改,尤其是移動評選的時候都知道只能改相對應的專題參數不能自己改動員令參數。如果今天是主持人,想請問主持人是否能自己移動評選+改動員令參數的問題,而不用一一都叫做出貢獻的人自己申報貢獻?
  4. 我們也得知,有的FA/FL/GA的分數卻會比通過DYK的分數少,這個原因是什麼? 明明第16次和17次的動員令,達標條目的上限都是28分,怎麼還會有達標條目超過28分甚至超越一個FA/FL/GA的情況? 可否順便舉例幾個沒有過DYK評選,最後還是算達標條目的現象嗎,達標條目似乎不等同就是要通過DYK條目評選的意思?--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7月14日 (日) 02:40 (UTC)
  • 達標條目的標準目前不等於DYK通過標準,我今年有提出將達標標準跟DYKC切齊的提議,不過沒有獲得採納。——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7月14日 (日) 05:43 (UTC)
  • 有一點,當時討論評選與動員令關係,有編輯指出,是否參與評選和參與何種評選是主編的自由,因此動員令的達標標準也不應與DYK掛鉤,依託DYK來判定達標條目。雖然本來想過和評選聯動,但是看到那個想法後,我是贊成的。--Kirk★ 0討論│圖書館0 2019年7月14日 (日) 06:14 (UTC)
    • 在下愚鈍,有以下幾個(?)疑問希望解答:(以及一些意見)
      1. 如果遇到有條目評審的條目參加 DC,正確應該是提交條目評審後(或之前)在個人貢獻頁修改參數知會主持人,條目評審通過後主持人再修改參數。為什麼要在通過之後再修改個人貢獻頁參數呢?如果您的意思是正確的步驟,我認為這是一種防止有人亂改參數的做法。
      2. 為什麼要把審核照片質量的責任交給動員令主持人,而不是社群呢?如果您認為 FP 票數或標準過低,為什麼不提請修改相關規則呢?
      3. 您說的「專題參數」指{{DC17/art}}還是{{DC17/talk}}?
      4. FA 比 DYK 分數少,我想是因為那個 FA 字數比那個 DYK 少,且 DYK 為改善工程或參加小動員令而 FA 是大動員令等原因,希望您舉出相關例子。至於達標條目超過28分的情況也請您舉出例子。
      5. DC 的達標條目和 DYK 通過條目,哪個標準高一直沒有定論,討論這個也沒啥意義。另外,DC 條目通常只有一名主持人審核,而DYK 則要接受社群 4 人以上的審核。
      6. 最後,WP:IAR,謝謝。--Rowingbohe♬歡迎參加第十七次動員令台州專題 2019年7月14日 (日) 06:25 (UTC)
      • (:)回應第2和第3點的問題:
        1. 第2點的部份,Leiem提議動員令希望將FP加分,是否FP本身需要該頁面同時符合FA/FL/GA,又或者單一張FP即可得分? 這點想必是第18次動員令可以討論的部分之一
        2. {{DC17/talk}}的模板是否應在任一個評選完之後,主持人可以立即更正而且應規定只能請主持人更改這個模板的問題?
      • 而達標條目超過28分的例子,還是希望以前當過動員令主持人的用戶可以舉例看看--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7月14日 (日) 06:36 (UTC)
        • 圖片跟文本本身就沒有關係,故可想而知 FP 的加分和 FA/GA/FL 不掛鉤。第二點請自行 IAR--Rowingbohe♬歡迎參加第十七次動員令台州專題 2019年7月14日 (日) 06:58 (UTC)
          • 另外,{{DC17/art}}模板的部分也應當在任一評選完之後就歸咎分數是誰的。這種模板計分方式還有一個疑慮是,動員令的貢獻計分頁面通常是「Wikipedia:動員令/第[次數]次動員令/個人貢獻/[用戶名]」,記得以前好像有提過如果是多位用戶來寫同一頁面那計分怎麼計,似乎「平分分數」也有爭議。建議的話還是盡量以個人去寫一個頁面為佳,而且動員令的貢獻頁面,也不會有頁面是寫「Wikipedia:動員令/第[次數]次動員令/團體貢獻/[用戶名1]、[用戶名2]、...」這種的吧? 也有一個部分沒有提到阿,圖片是圖片,FP也是圖片。假如第18次動員令要用FP額外加分究竟計算方式是什麼,實在有待討論。如果今日要計算FP或者圖片的分數,那是否也應當和該頁面有關? FP評選的提名方式也有提到:「候選圖片必須上傳至維基共享資源,並在中文維基百科最少一個條目中被使用」,表示這個被使用的條目是否也應當有FA/FL/GA才可以另外加分的問題?--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7月14日 (日) 07:08 (UTC)
            • 1.孫中山是男性不用來源,這個道理在這裡也是一樣的,圖片是圖片,FP 也是圖片,當然是按照 FP 來計分了,難道 FA 還要按照達標條目來計分嗎?至於 FP 怎麼計分,是 DC18 籌備討論的事情、2.我不明白「並在中文維基百科最少一個條目中被使用」和「被使用的條目也應當有FA/FL/GA才可以另外加分」之間的關係。協作方面的內容籌備討論時已有過,但未獲通過,希望您在明年 DC18 籌備討論時提出,而不是現在在這裡分散主持人及社群精力。--Rowingbohe♬歡迎參加第十七次動員令台州專題 2019年7月14日 (日) 10:26 (UTC)
  • 對了,達標條目分數超過28分那是計算公式得出來的結果吧,我們也無法控制啊。還有為什麼最多28分?——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7月14日 (日) 07:09 (UTC)
  • (:)回應
    • 用戶有參與DC與否的自由。參與DC,意味著條目要接受DC組委的修改和意見,自己需要續寫的可能。維基是自由的平台,用戶有權利不接受DC的管理。
    • 圖片內容是否有闗,由主持人決定。一般建築物條目需要實拍圖片,翻譯條目可同時翻譯圖片。FP的情況留待下年處理。
    • 「申報貢獻」的重點,在於將條目置於DC組委的管轄權(jurisdiction)之下。本步驟不可能取消。
    • DC 和DYK評選兩邊獨立。要有例子的話,沒有提交DYK的條目就是例子--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是一個。分數方面就公式運算而得,主持人一般不會干涉。--Temp3600留言2019年7月14日 (日) 10:09 (UTC)
      • 那就(?)疑問
      1. 首先,「1KB=1000位元組」,就光拿一個第16次動員令的「西咪替丁」來看好了,18年結束的最後一筆顯示為36,651位元組,相當於這個條目大小為36.651KB,而這個條目在第16次動員令時卻因為還有改善加分,總共拿了49分。想請問的是,所以如果今天某個條目超過了100,000位元組(也就是所謂的100KB),那是否會有「被扣分」的疑慮? 另外,改善工程的加分計算方式又是怎麼計算,顯然在第16次和17次動員令都沒有對外說明。導致類似這種有含改善工程的加分之總分49分中,卻不知道改善工程加分是加了幾分,這點應當在之後假如還有第18次動員令時一併說明。
      2. 在第17次動員令中,所謂的「達標條目」是指「至少含有3500位元組」的條目嗎? 可是再看DYK的標準是說「不少於3000位元組」。Ericliu1912的提議不錯,可惜了。如果就拿「中國駐法國大使館」這個來說好了,它在第16次動員令有2分。如果它在第16次動員令提DYK有通過,想問它的分數又是怎麼算;又或者在DYK,DYK也不可能每個條目都一定是4個人投票,那請問DYK中的每一個支持票要算幾分? 想必也是之後動員令能討論的部分。
      3. 條目中或者各種動員令中的得分,每1分代表多少位元組,之後的動員令是否應當說明? 那改善工程加分的部分,是否也應該要請申請貢獻的人據實說明是改善了「幾位元組」才合理?
      簡單來說,動員令計分方式就像FA/FL/GA評選一樣「會存在隱藏的bug」,而這些bug可能很難解決。哪怕是隔年再討論,不如直接說了吧,反正問題都是會存在的,何時能完全解決沒人知道。--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7月14日 (日) 11:17 (UTC)
      • 最後回應@Rowingbohe,至於「為何不要提請FP修改規則」,那只是因為過往也從來沒有太多人會去在意這個問題而已(連淨支持票門檻也沒太多人會在意),而且暫時也有由@Sanmosa創建但尚未正式使用的「{{yesFP}}」和「{{noFP}}」模板。如果Sanmosa有想到比較好的方案,歡迎再開一個討論串,這個動員令問題在此就不再討論FP門檻或FP在動員令分數計算方式相關問題了。--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7月14日 (日) 11:37 (UTC)
        • 一、為什麼要「知道改善工程加分是加了幾分」?二、100 KB = 100*1024 = 102400 字節;三、「那請問DYK中的每一個支持票要算幾分」?0分。這兩個活動除了規則有丶相似,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四、「條目中或者各種動員令中的得分,每1分代表多少位元組,之後的動員令是否應當說明?」多此一舉。五、關於 FP 我要復讀一遍:【為什麼要把審核照片質量的責任交給動員令主持人,而不是社群呢?如果您認為 FP 票數或標準過低,為什麼不提請修改相關規則呢?】--Rowingbohe♬歡迎參加第十七次動員令台州專題 2019年7月14日 (日) 11:50 (UTC)
        • 另外,在 DC18 籌備討論得上結論前,請各位不要把動員令和 DYK 掛上關係。--Rowingbohe♬歡迎參加第十七次動員令台州專題 2019年7月14日 (日) 11:52 (UTC)
          • 那很好,既然身為一個動員令主持人都不願說明那些分數中占的比率或各動員令大小的kb數的話,沒有關係。反正這些就是無法解決的bug,那還要多說什麼? 另外第4點實在無法理解,既然每一種大中小動員令的得分中,1分代表多少位元組都無法說明的話,那為何還要搞所謂「大動員令」、「中動員令」和「小動員令」區分? 為何不乾脆廢除這些大中小之分? 沒有關係,回應的結果可以得知沒有肖想要參與動員令主持人或參與編輯動員令恐怕「剛剛好」而已,反正主持人對於這些bug提議修改方式就是認為「多此一舉」,因為連怎麼計算出那些分數的,恐怕就只有主持人自己知道且「不對外公開」了。--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7月14日 (日) 12:00 (UTC)
            • 自己看WP:DC17。所有計分方法頁面上都有說明,如您有疑問您可以自行計算。主持人沒有義務什麼都跟您說明的。順便復讀一遍Temp下面的話:【本屆組委反對將DC與DYK的審批合併。DYK方面的任何決定不影響DC的分數計算。】--Rowingbohe♬歡迎參加第十七次動員令台州專題 2019年7月14日 (日) 12:47 (UTC)
            • (:)回應:沒有關係阿,反正不參加動員令的用戶是沒差。但對於有參與動員令的用戶,主持人仍然不想對每一個參與動員令的人分數怎麼算卻說叫人「可以自行計算」,說這種話到底哪一個用戶可以接受主持人叫人「分數自行計算」的說法? 所以主持人意思就是說叫人看DC17的分數計算說明每一個用戶都能看得懂囉?--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7月14日 (日) 13:24 (UTC)
    • (:)回應
      • 如果今天某個條目超過了100,000位元組,而又不是GA/FA,很可能條目支節太多,結構不佳,因而不應該單純因為長度增長而繼續加分。編輯應集中改善條目結構,去蕪存菁。100KB的條目本質上已到達拆分標準。
      • 改善工程於達標條目為加分5%,GA10%、FA15%。您可在WP:DC17查閱有關分數計算的資訊。
      • 本屆組委反對將DC與DYK的審批合併。
      • 「達標條目」的其中一項最低要求是「至少含有3500位元組」。
      • DYK方面的任何決定不影響DC的分數計算。
      • 在不同條目中,每一分代表的位元組數有所不同。我們鼓勵參與者寫出小動員令範疇的GA/FA,其分數一定是最高的。
      • 改善工程的加分字節數,由主審按實際情況考慮,並無統一原則。您可直接向有關主審查閱該條目的批核理據。
    • 以上。--Temp3600留言2019年7月14日 (日) 12:13 (UTC)

有關DC18

建議DC18的大動員令可打破限制建立或充實一定數量的條目的習慣,也可建立或充實一定數量的模板模組,此外,不應限制只有自動確認用戶確認用戶可加入。
也可加入偏將頭銜(動員令單個主題積分排名前十,又沒有在這次動員令中有健將的,可獲得此頭銜),以鼓勵在單一主題內有一定貢獻的用戶。--Wiki emoji | 🅔🅜🅞🅙🅘🅦🅘🅚🅘 來笑一下 𝔑𝔬𝔳𝔦𝔠𝔢 ℭ𝔩𝔲𝔟  Main User 2019年9月1日 (日) 07:53 (UTC)

提議利用腳本實現半自動化提報內容評選

想問下大家,能不能像這次動員令一樣製作一個腳本實現半自動化提報內容評選,省去手動填報模板參數的功夫?--百戰天蟲留言2020年8月5日 (三) 05:06 (UTC)

返回專案頁面「動員令/存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