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中國民歌包括用以演唱和用於吟誦兩種形式。中國民歌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一部分,由民間創作,口頭傳唱,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民歌多為以吟誦為主的韻文。公元前5世紀左右編成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的部分,就是當時各地的民歌。戰國時期屈原宋玉等人所著《楚辭》中也搜集了楚地的民歌。西漢時期,政府設立「樂府」,收集各地民歌,以察民情。宋朝的宋詞,元朝的元曲也都是有代表性的中國民歌。

中國音樂
概述
流派
特殊形式
宗教音樂
傳統音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的民歌多以紅色革命題材為主。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民歌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與西方文化交融,並逐漸類似於西方的流行音樂。

分類

編輯

按體裁、節奏、曲調、情感分

編輯

按體裁、節奏、曲調、情感分類,基礎三分法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還有的學者將其分為號子、山歌、小調、長歌與多聲部歌曲四大類;還有的學者將其細化,分為號子、山歌、小調、兒歌、搖兒曲、宗教歌曲、長歌與多聲部歌曲等。

最基礎的三分法:

  1. 號子:(也稱之為勞動號子)是人們在體力勞動時候編唱、並直接為之服務的民歌。在中國,號子有不同的稱呼:北方常稱之為「吆號子」,南方常稱之為「喊號子」。號子具有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歌曲節奏與勞動節奏統一,旋律節奏固定,一般演唱時為領者即興,和者襯詞的形式。號子從歌詞題材上分為農事號子、工程號子、林業號子、船工號子、搬運號子與作坊號子。
  2. 山歌:是指各種山野歌曲,它是人們在上山砍柴、田間勞作、野外放牧、停腳小歇時,為抒發內心情感,或向遠處的人傳遞情意、對答傳語的即興編唱,多在戶外演唱。具有直暢性、單純性、自由性,同時旋律起伏大,多採用上下句結構,句子多對偶。可大致分為爬山調、山曲、信天游、花兒、客家山歌、閩粵贛山歌。
  3. 小調 (中國音樂):小調即「里巷之樂」,也稱「小令」,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休息、娛樂、集會等場合中演唱的民間歌曲,也就是說,除了勞動號子、山歌以外的各種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歸入這一類之中。小調常由職業或半職業的藝人演唱,流傳性廣,節奏均勻,旋律豐富,歌詞多採用長短句。

按內容分

編輯

內容最基礎六類:

  1. 勞動歌:指勞動號子等各種在勞動中唱的歌。有的直接配合勞動動作,節奏十分鮮明;有的只是調節勞動情緒,如採茶歌、草原牧歌等。
  2. 儀禮歌:專門用於各種民間儀式民間禮俗的民歌。如民間婚禮上使用的撒帳歌,民間建房時使用的建房歌。
  3.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時事政治評論的民間歌謠。其政治意義高,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4. 生活歌:表現群眾一般的家庭生活勞動生活內容的民歌。如反映農民生活的《十二月長工歌》,集中揭示了長工地主之間的尖銳矛盾。
  5. 情歌:即有關愛情的民歌。它是民歌中數量最多,也最動人的一種。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樹槐》,它所表現的是一位姑娘久等情人不至後的悵惘。情歌在中國部分少數民族中是青年人戀愛、擇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
  6. 兒歌:兒童演唱或朗誦的民間歌謠。中國古代特定時期產生的童謠由於是時政預言性質的民歌,不屬於兒歌。兒歌的內容主要是遊戲兒歌,繞口令以及大人逗小孩的歌。

新民歌

編輯

美聲唱法在20世紀初引入中國之後,源於民間民歌和戲曲的中國民族唱法受到了它的衝擊。1940年代延安的一些文工團和藝術家開始在其創作的音樂作品中使用民族唱法。1949年後中國的音樂教育界開始構建「專業民族唱法」,形成所謂「土洋之爭」和「唱法問題」爭論,結果為專業民族唱法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擁有一席之地[1]文化大革命後,中國音樂學院教授金鐵霖在民族唱法教學中融入和美聲唱法技巧[2][3],樂評界及聲樂界稱之為「金氏唱法」[4][5][6]

1990年代後隨着音樂電視在中國的傳播,開始出現了新民歌晚會民歌的新類型。這類音樂通常使用民族唱法,內容以體現民族歷史文化或宣傳「主旋律」——即歌頌中國共產黨、國家、解放軍的領導集體為主,代表歌手有宋祖英彭麗媛王宏偉[7][8]。對此,2006年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評委、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副所長田青曾表示「現在對『民歌』的概念是在亂用……包括宋祖英唱的,那都不是『民歌』,而是民歌風格的創作歌曲」[9],《音樂周報》記者周永澤亦於2022年指出此類有明確詞曲作者的創作歌曲一旦納入民歌便會對民歌著作權歸屬問題形成挑戰,並表示「民歌與流行歌曲、藝術歌曲是兩碼事,還是不要混為一談的好」[10]

各地民歌

編輯

中國民歌的形式非常豐富。不同地區各有區別。

中國民歌依照地區可分成以下幾種種:

中國民歌四句一段者居多,但北、西北有兩句一段的民歌。除七言體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以至十幾言的詩句。在用韻方面,中國人民歌基本上都押尾韻。南方的較為柔美含蓄,北方的較為直率粗放。

陝北民歌

江蘇民歌:

安徽民歌

0

河南民歌多分佈在偏遠山區和省域邊沿地區,風格鮮明,品種數量較多,有些民歌還和民間的舞蹈緊密聯繫。—部分發展成為曲藝或戲曲,或者被曲藝,戲曲吸收應用,比較有名的民歌有[11]

東北民歌

河北民歌

0

湖南民歌

四川民歌

湖北民歌

新疆民歌

0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張強. 建国初期声乐界"土洋之争"研究 (碩士論文). 南京藝術學院. 2009. doi:10.7666/d.D069488. 
  2. ^ 金铁霖:中国声乐需要重视对传统民族音乐的继承(4). 中新網. 2012-06-13. 
  3. ^ Zhang, Hongxia. The Evolution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13. 
  4. ^ “金氏唱法”:误导了一个时代的口味. 新京報. 2004-08-04 [2024-11-20]. 
  5. ^ “民族唱法”诞生记:土洋结合的一统天下. 中國周刊. 2014-04-30 [2024-11-20]. 
  6. ^ 金兆鈞. 青歌赛与“民通”唱法. 北京青年報: B03. 2024-09-11 [2024-11-20]. 劉歡大談「個性」:比如吧,現在的民族唱法歌手聽起來大多是「金氏唱法」(咱們金鐵霖老師的方法),就比較沒個性 
  7. ^ 侯軼男. 原生态民歌演唱的轮回. 大舞台. 2007. 
  8. ^ 穆建華. 中国音乐电视的民族特色. 大眾文藝:學術版. 2010-08-23. 
  9. ^ 田青:宋祖英唱的不是民歌.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06-07-30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9). 
  10. ^ 民歌概念不容“发展”——与照耀商榷. 音樂周報. 2022-05-18 [2024-11-20]. 
  11. ^ 《河南民歌演唱专辑》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新華網——轉自河南日報. 2008-12-29 [2014-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