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华夏天子祭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也是东亚各地雅乐的共同祖先。雅乐是汉文化礼乐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六艺之一,[1]以西周以来的祭祀音乐为主,是周礼吉礼的组成部分。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2]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周礼共同构成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内外支柱,分别载于礼经乐经。雅乐相当于《诗经》中的大雅和颂。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正因为借《诗经》之便,而恢复了古代“韶乐”、“武乐”、“雅乐”与“颂乐”,才使“礼乐”教化成为现实,其“王道”才得以完备,“六艺”才趋于齐备。[3]《咸池》(黄帝乐)、《六茎》(颛顼乐)、《五英》(帝喾乐)、《大章》(尧乐)、 《大韶》(舜乐)、《大夏》(禹乐)、《大濩》(汤乐)等,皆被儒者奉为雅乐的典范。[4]历代华夏王朝设太常,司礼乐教化,内有雅乐部,从事祭祀演奏。儒家经学和二十四史《礼乐志》是研究雅乐的基础。

中国音乐
概述
流派
特殊形式
宗教音乐
传统音乐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历史 编辑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它包含了始自远古的图腾巫术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咸》、舜帝的《九韶》、禹帝的《大夏》、商汤的《大燕》,配上周朝的《大武》,合称六代之乐,构成了祭祀天地山川、先妣、先祖的完整的祭祀系统。"雅"就是"正"的意思, "雅乐"就是"正乐" ,这是对于地方之乐而说的。[5][6]《诗经》二雅所收之诗, 多为西周王畿以内的诗歌。周天子建都的王城,此外还仿照这些雅乐,制作了一系列的雅颂诗乐,就是《诗经》的大雅三颂

周礼》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其中与雅乐有关的有:

礼乐教化中乐舞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礼仪活动中,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的音乐。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 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少数属于“南”。

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步代替了雅乐。贵族们对雅乐渐感厌烦而去欣赏俗乐,如《乐记》所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因此孔子曾感叹地说:“礼崩乐坏”。《颂》、《雅》、二《南》原为雅乐,可以弦歌;但在春秋之时,礼坏乐崩,不能尽合,孔子正之。故曰: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儒家把"乐"作为君子必修的六艺之一,推崇"雅乐"。孔子对音乐就极有研究,他精通乐理韵律,善于咏唱弹奏。[7]《诗经》中的风、雅、颂, 很多是周代雅乐曲目,秦、汉以后的雅乐,除袭用周代雅乐(如《韶》、《武》)之外,或另有创作,或自民间俗乐加以改造。汉代以来,太常寺太乐署执掌雅乐,乐府执掌俗乐。三国时杜费仍能演奏诗经雅乐,曹操令他创制雅乐。[8]

宋代之后,经靖康之变金人灭宋,原本宫廷乐师随徽、钦宗北俘,雅乐消亡。至明代复兴雅乐,由隶属礼部教坊司负责,后来负责俗乐的钟鼓司取代了教坊司的职能,内廷俗乐成为宫廷用乐的主导和主流,这时雅乐用的音乐已被俗乐取代。

乐器编制 编辑

雅乐的主要乐器编钟编磬。两者皆分上下两层悬挂,大小不同的钟与磬,敲击可传高低乐音。 雅乐悉在宫调。征、羽、角,自为俗音。[9]

一般雅乐编制包括如下乐器:

  • (金)ㄓㄨㄥˉ:编钟,分为钟、钮钟甬钟
  • (石)ㄑㄧㄥˋ:编磬。
  • (丝)ㄑㄧㄣˊ:七弦琴,传统上以蚕丝制弦。
  • (丝)ㄙㄜˋ:琴的伴奏乐器,弦数不等。
  • (竹)ㄒㄧㄠˉ:直吹的竹管乐器。
  • (竹)ㄔˊ:横吹的竹管乐器。
  • (竹)ㄩㄝˋ:即排箫
  • (匏)ㄕㄥˉ:簧乐器,能吹奏自身的和声,因此又称作“和”;大型的笙也称作“竽”。
  • (革)ㄍㄨˇ:即中式大鼓
  • (革)ㄅㄛˊ:又称“搏拊”,双面小鼓
  • (土)ㄙㄨㄣˉ:形如柚子般的圆形陶瓷乐器,表面有孔,口吹即可发音。
  • (木)ㄔㄨˋ:形方如,上广下狭,以槌击之可发声;声音类似今日的木鱼
  • (木)ㄩˇ:虎型木雕乐器,背上凹凸处,刷过就会发出乐音;类似西洋的刮葫英语Guiro

周朝的乐器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大约葬于战国初期),出土的古乐器有一百二十四件之多,其中五十六件为一套的编钟制作尤为精美。

乐谱 编辑

礼记·投壶》中的鼓谱是现存最早的乐谱。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收录了南宋所传《风雅十二诗谱》的雅乐乐谱,用律吕字谱记写,是传世最早的诗经乐谱。[10]《乐星图谱》用俗字谱符号说明八十四调音阶,并对照排列雅乐燕乐调名。宋末熊朋来撰《瑟谱》载有瑟的历史,演奏技法,《诗旧谱》,《诗新谱》,《孔子庙释奠乐章谱》以及制作瑟的《瑟谱后录》。明代《乐律全书》也收录了很多雅乐乐谱。刘民悦辑《文庙礼乐全书》,明末避乱日本的魏双候四世孙魏鹄《魏氏乐谱》。清代有《律音汇考》。

风雅十二诗谱 编辑

风雅十二诗谱》中包括了12首诗经国风和小雅的乐谱。这12首诗是《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𬞟》。用律吕字谱记写,每字一音。

影响 编辑

雅乐影响到汉字文化圈周边国家,包括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但这些地区的雅乐所用的乐曲与乐器与周朝的不尽相同。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黄炳寅,1982,《中国音乐与文学史话集》“既谓雅歌自有雅乐,这些音乐在早年乃是六艺基本课之一,士大夫书香子弟龆龄学乐诵诗,习以为常,所以研究庙乐郊祀,民歌整理过程时,每见历代帝王什九深谙这些学问。孔子兴礼乐在乐器方面极为讲究,钟鼓丝弦金石与跑竹管革之区别甚至用尊卑观念加以认定。”
  2. ^ 《汉书》
  3. ^ 李强,2006,《中外剧诗比较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 汉书·礼乐志》“昔黄帝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作大章,作招,作夏,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招,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华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
  5. ^ 郑樵《六经奥论》卷三《风雅颂辨》:“《风》者出于土风,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其意虽远,其言浅近重复,故谓之“风”。”
  6. ^ 朱熹《诗集传》卷一《国风序》:“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7. ^ 《史记,孔子世家赞》"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8. ^ 《晋书》:杜费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处》,三曰《伐植》,四曰《文王》,皆古声辞。
  9. ^ 《隋书·音乐志》“荀勖论三调为均首者,得正声之名,明知雅乐悉在宫调。已外征、羽、角,自为谣俗之音耳。”
  10. ^ 宋末《事林广记》后集卷十二“音乐类”“音谱类”以及续集卷四“文艺类”也载有部分散佚乐谱资料。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