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進政策 (高麗)
北進政策 | |
諺文 | 북진정책 |
---|---|
漢字 | 北進政策 |
文觀部式 | Bukjin jeongchaek |
馬-賴式 | Pukchin chŏngch'aek |
背景
編輯渤海國之南京南海府位於今朝鮮咸鏡道附近,與新羅相接。據《新唐書·渤海傳》載:渤海「南比新羅,以泥河為境」。又載:渤海「以沃沮故地為南京,曰南海府」。由上述史料可知,渤海之南海府與新羅,以泥河為界。泥河為今朝鮮咸鏡道的龍興江,而且南海府又是渤海通往新羅的必經要道,即「南海,新羅道也」。上述渤海與新羅東段邊界的記述,朝鮮史書也有明確的載錄。據《大東地誌》載:「晉初,新羅北界止於泥河,唐中宗時,渤海國南界至於永興。」[2]永興位於朝鮮龍興江南岸,與《新唐書·渤海傳》記載完全吻合。
後三國時期,泰封國越過大同江宣誓主權。
1044年(高麗靖宗十年),高麗在今朝鮮半島咸興以南、永興以北之間修築長城,抵都連浦,並築定州、宣德、元興三關(均在今朝鮮咸鏡南道)。此後,遼與高麗東北部就以這一線長城和三關為界。
歷史
編輯10世紀的高麗外交家徐熙認為高麗繼承高句麗,並承諾向契丹稱臣納貢,斷絕與宋朝關係,但是女真阻礙高麗向契丹納貢的道路,高麗要求得到鴨綠江南部土地,並出兵打擊鴨綠江以南的女真勢力,契丹主動撤兵並把鴨綠江以南的土地讓給高麗。高麗隨後在此建立了江東六州新城鎮。
混淆高句麗與高麗
編輯隋唐之際,對高句麗一律簡稱高麗。668年,高句麗滅亡,「高氏君長遂絕矣』[3]。其後,高句麗舊疆一分為二:朝鮮半島大同江和龍興江以南之地落入新羅,闢為漢、朔、冥三州。余者為唐朝府州。其遺民分別成為上述二者的編戶,並很快融入所在民族中。特別是高句麗人中的骨幹成員,被唐朝遷往內地,分散雜居,使其徹底失去復興的基礎和可能。
半島僅存的新羅政權,至景明王二年(918年),北部松岳郡人王建稱王,國號高麗,儼然以復高句麗而自居,重新勾起人們對昔日高句麗舊事的記憶,並藉以鼓動人們為恢復高句麗舊疆而奮鬥。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北宋史館撰修官曾鞏曾質疑高句麗與高麗的繼承關係,連發十問,試圖搞清其始末緣由,並通過宋神宗命典客之臣向高麗使臣進行詢問。但是,其使臣不敢直言,託辭遮掩,曾鞏所問,未能得到回答,不了了之。1083年,曾鞏死後,再無人過問此事,成了歷史積案。[4]
朝鮮王朝時期的正憲大夫鄭麟趾,在《高麗史》卷首之《高麗世系》中稱:「高麗世系,史闕未詳」。接下來引《太祖實錄》稱:「即位二年(919),追王三代祖考,冊上始祖尊諡曰元德大王,妣為貞和王后。懿祖為景康大王,妣為元昌王后。世祖為威武大王,妣為威肅王后。」鄭麟趾大段引錄金寬毅《編年通錄》所載王建先人的荒怪傳說,將其先祖追至第六代。稱「有名虎景者,自號聖骨將軍,自白頭山(今長白山)進歷至扶蘇山左谷,娶妻家焉」,並「以獵為業」。後虎景遭遇猛虎,斗而脫險,又遇山神寡婦,結為夫妻。但「虎景不忘舊妻,夜常如夢來合,生子曰康忠」。康忠成人後,娶西江富人女具置義為妻,生二子,長曰伊帝建,次曰寶育。寶育出家修道,「嘗夢登鵠岺,向南便旋,溺溢三韓山川,變成銀海。明日,以語其兄伊帝建。伊帝建曰:『汝必生支天之柱』,以其女德周妻之」。又有新羅術士,見寶育所居木庵曰:「居此必大唐天子來作婿矣」。後德周生二女,長名失載,次曰辰義。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時為太子的唐肅宗,曾隱姓潛邂至松岳郡,投宿寶育家,自稱為大唐貴姓。寶育「認是中華貴人」,令其女辰義「薦枕,留期月,覺有娠」,生作帝建。王建稱王后,尊寶育為國祖元德大王,其女辰義為貞和王后。作帝建遇西海龍王,遂納龍王長女翥旻義為妻,生四男,長曰龍建,後改曰隆。後王建追作帝建為懿祖景康大王,龍女翥旻義為元昌王后。隆路遇一女子,貌似夢中所見之美人,「遂與為婚,不知所從來,故世號夢夫人,或雲以其為三韓之母,遂姓韓氏」,生子名曰王建。後王建追尊父隆為世祖武威大王,母韓氏為威肅王后等等。
按上述金寬毅所記,王建之曾祖母為辰義,曾祖父當為「大唐貴姓」者,而王建非姓王,寶育為曾祖父之岳父,不當追尊為國祖。王建之名,按金寬毅所記,是在其未出生之前,為新羅桐里山祖師道洗所賜,所謂仙人指點的產物。鄭麟趾雖然作了上述引錄,自知其說荒誕不經,遂又引錄高麗後期名臣李齊賢對金寬毅所記提出的質疑和評論,予以全盤否定。李齊賢稱:「金寬毅雲聖骨將軍虎景生阿干康忠,康忠生居士寶育,是為國祖元德大王。寶育生女,配唐貴姓而生懿祖,懿祖生世祖,世祖生太祖。如其所言,唐貴姓者,於懿祖為皇考,而寶育皇考之舅(岳丈)也,而稱為國祖,何也?又言太祖追尊三代祖考,及其后妃。考為世祖武威大王,母為威肅王后。祖為懿祖景康大王,祖母為元昌王后。曾祖母為貞和王后,曾祖母之父寶育為國祖元德大王,略曾祖而書曾祖母之父,謂之三代祖考,何也?」明確指出未追尊曾祖,而以曾祖之岳父為國祖的荒唐世系。
最後,鄭麟趾在卷末《論曰》中稱:金寬毅所記唐肅宗等事,「皆無所據,不足信也。況龍女之事,何其荒怪若是之甚邪!」又貶斥金寬毅「乃毅宗時微臣,且去太祖260餘年,豈可舍當時實錄而信後代無稽雜出之書邪!」完全持否定和輕蔑之態度。這種既引述之,又否定之,不外乎是強調「史闕未詳」,徒勞追問。在《高麗史·太祖世家》中,鄭麟趾僅稱太祖姓王氏,諱建,字若天,松岳郡人,其父為松岳郡沙粲,母韓氏。余者一概無從知曉。
鄭麟趾無從考稽王建先世,而金寬毅所記王建先世的荒怪神話傳說,顯然是新羅人或王氏高麗人的傳說,與久已滅亡的高句麗人不沾邊際。按金寬毅所說,虎景自長白山進歷到扶蘇山,即由高句麗故地到新羅。但至王建時,已是第七代人,即虎景—康忠—寶育—辰義—作帝建—隆—王建。王建生於新羅憲康王三年(877),按通常30年為1代計算,王建生前180年前後,為虎景生活年代,相當於新羅聖德王執政時期(702一737)。此時長白山已為渤海國疆域,仍與高句麗無涉。況且按封建社會以父係為主體的血統觀,辰義為王建的曾祖母,而寶育、康忠、虎景3世,皆為王建的外家,或稱作外戚,非父系血統,而「唐之貴姓」,當是其曾祖父,如此這般,王建又非姓王。
王建定國號為高麗,儘量擺脫與新羅的統屬關係。此前,雖有的學者根據松岳郡的地望和歷史演變過程,推測王建及其先世,很可能是樂浪郡的漢人。但因缺乏相關證據,難成定論。同時,按金寬毅和鄭麟趾所記王建先世,皆不言其姓氏。古有避其名而無諱其姓的通例,按金寬毅所記,其曾祖為唐之貴姓,而其祖則為未婚而孕的私生子,故而不知其父姓。在封建禮教制度下,此為難於啟齒之事,故而出現「史闕未詳」的尷尬局面。但是,這也是一種揣測,不足採信。按金富軾《三國史記》所載,王建生於新羅,長於新羅,非是高句麗遺民。[5]
新羅末年,其國人甄萱「以雪義慈宿憤」為號召,900年甄萱「遂自稱後百濟王』[6]。但其自身與昔日的百濟歷史毫不相干。弓裔原為新羅王室子弟,生而被棄,流落民間,遁入佛門,自號「善宗」,發願與新羅政權勢不兩立,891年,弓裔「乘亂聚眾,可以得志」,投竹州賊首箕萱,落草為寇。892年,改投北原梁吉,勢力壯大。892年,王建隨其父王隆投奔弓裔。898年,弓裔以王建為精騎大監,勢力空前壯大。901年,弓裔稱王,聲稱「往者新羅請兵於唐,以破高句麗,故平壤舊都鞠為茂草,吾必報其仇』904年,立國號為摩震,飽含東方佛國之意,911年,改國號為泰封,自稱彌勒佛,並「以長子為青光菩薩、季子為神光菩薩」再一次打上佛門印記。[7]918年,王建發動兵變,驅逐弓裔,自立為王,國號高麗。
《高麗史·地理志》稱「後高麗王弓裔」,或弓裔「自稱後高麗王」。《三國遺事·王歷》中,有「後高句麗」一欄,並稱弓裔「辛酉(901)稱高麗』,《三國史記·弓裔傳》和《高麗史·太祖世家》對此無記載。《三國史記·弓裔傳》稱:「天復元年(901)辛酉,善宗自稱王」,904年「立國號為摩震,年號為武泰」。因此弓裔是否立國號為後高句麗,有爭議。[8]
弓裔904年立國時,「設百官依新羅制』[9]。由於仇恨新羅,其衙署、吏員名稱,皆為其獨創,不與新羅同。但也沒有高句麗官制的影子。王建取代弓裔另立國號高麗。
877年,王建生於新羅北部的松岳郡,其父是新羅松岳郡沙粲,為一郡之首。王建隨父以郡投降弓裔,反叛政府,本是新羅內戰,但是弓裔造反,打出為高句麗復仇的口號,王隆為一郡之長,參預造反,屬於亂臣賊子。故而王建隱瞞自己的身世,稱自己為高句麗後裔,定國號為高麗,利用新羅與高句麗的舊怨,並藉助昔日高句麗之威望為號召,又欲佔有整個高句麗舊疆。
操雞搏鴨
編輯後梁貞明四年(918)三月,王建發動兵變之前,來用圖錄讖緯之類的騙術,蠱惑人心。有位名叫王昌瑾的唐朝客商,在鐵圓市廛,從一位狀貌魁偉,鬢髮盡白,着古衣冠的老者手中購得一面古鏡。拿回去後,發現鏡面上隱約有細字,讀之若古詩。略曰:「上帝降子於辰馬,先操雞後搏鴨。於巳年中二龍見。一則藏身青木中,一則現形黑金東」。接着,王昌瑾認為此鏡非常物,遂告知弓裔。弓裔也感到蹊蹺,則「命有司與昌瑾物色求其鏡主,不見,唯於牧颯寺佛堂有鎮星塑像如其人焉」。弓裔嘆息良久,只好命文人宋含弘等3人予以解釋其意。宋含弘等私相謂曰:「上帝降子於辰馬者,謂辰韓、馬韓也。二龍見,一藏身青木,一顯形黑金者,青木,松也,松岳郡人以龍為名者之孫也,今波珍冶侍中之謂欽?」[10]
王建之父出生後,取名龍建,後改曰隆。[11]弓裔於其水德萬歲三年(913)癸酉,以王建「為波珍餐侍中』,故宋含弘認為藏身青木者暗喻王建。又稱「黑金,鐵也,今所都鐵圓之謂也。今主上初興於此,終滅於此之馬念也」。謂指弓裔。「先操雞後搏鴨者,波珍飡侍中先得雞林,後收鴨綠之意也」。宋含弘等對鏡文的此番私房解釋,是對王建發動政變的預報和長遠政治意圖的揭示。然而這一切又當出自王建本人的預謀。隨後,宋含弘等又相謂曰:「今主上虐亂如此,吾輩若以實言,不獨吾輩為葅醞,波珍字食亦必遭害。」同年六月,王建部將洪儒等人,夜詣其私宅,請王建「行湯武之事」,除暴安民,發動兵變,取代弓裔。稱「今之德望未有居公之右者。況王昌瑾所得鏡文如彼,豈可雌伏,取死獨夫之手乎」王建取代弓裔,王氏高麗政權在鏡文歌謠聲中誕生了。
鏡文中所謂的「先操雞後搏鴨」,就是不僅要奪取新羅政權,還要佔有高句麗的舊疆。高麗忠宣王盛讚王建「我太祖即位之後,金傅(新羅敬順王)未賓,甄萱未虜,而屢幸西都,親巡北鄙。其意亦以東明舊壤為吾家青氈,必席捲而有之,豈止操雞搏鴨而已哉?」[12]對王建的「搏鴨」又有進一步發揮,要吞併全部高句麗舊壤吞併遼東。
史料誤記
編輯徐兢的《高麗圖經》和《新五代史》、《宋史》記載高麗的前身是高句麗,實際是王氏高麗的自己的主張。
高麗成宗十二年(993)閏十月,因「契丹蕭遜寧攻破蓬山郡」,「遣徐熙請和,遜寧罷兵」。[13]徐熙同蕭遜寧議和,蕭遜寧對徐熙說:「汝國興新羅地,高句麗之地,我所有也,而汝國侵蝕之。又與我連壤而越海事宋,故有今日之師。若割地以獻而修朝聘,可無事矣。」徐熙則反駁說:「非也,我國即高麗之舊也,故號高麗,都平壤。若論地界,上國之東京(遼陽),皆在我境,何得謂之侵蝕乎?且鴨綠江內外,也我境內」 。[14]徐熙將高麗故意作為高句麗後身。
高麗仁宗時的金富軾奉王命而撰進《三國史記》,明確認定高麗繼承新羅,但卻將高句麗歷史納入了高麗先世的歷史體系中,成為「三國鼎峙」說的創始者,此外,忠烈王時和尚一然又著《三國遺事》,捏造檀君朝鮮,從而將中國東北地區稱為其國故土。
北犯實例
編輯王建開拓疆土,在泰封國越過大同江的基礎上,大量向平壤移民,改平壤為西京,在平壤及其周邊大力建城,收容渤海流民,到清川江宣誓主權,在東北面收留女真人。向後唐、後晉提議合擊契丹。然而只有後晉出帝對此感興趣。不久後王建去世,合擊契丹流產[15]。胡僧襪囉曾受王建委託遊說後晉高祖,"勃海,我婚姻也,其王為契丹所虜,請與朝廷共擊取之。"十一月,戊戌,後晉出帝派通事舍人郭仁去高麗冊封王武為大義軍使、高麗王,郭仁到高麗,見其兵極弱,隨即取消夾擊想法[16]。
徐熙在高麗契丹戰爭後談判,以女真阻擋高麗臣服契丹為理由,與宋朝斷交為前提,要求遼承認鴨綠江以東兩百餘里的領土屬於高麗,第二年,徐熙親自領兵驅逐女真,並在鴨綠江附近建造了「江東六州」,擴展到了鴨綠江沿岸。
遼與高麗的戰爭結束後,遼國一直控制着保州。金朝建立以後,高麗仍然提出對鴨綠江東擁有主權。金太祖對高麗的要求沒有拒絕,但提出「爾自取之」的要求。遼國耶律寧與金國交戰,牒告高麗借糧,高麗則乘機以歸還保州城相威脅,耶律寧放棄來遠、保州二城給高麗[17]。高麗接收保州城中「兵杖及錢貨寶物甚多」,並改保州為義州,「以鴨綠江為界,置關防」,「百官賀表」,「刪石紀功」。金有言在先,只好默許。1128年12月金遣使高麗告以封宋朝二君為昏德、重昏侯事,重提保州問題。高麗國王指出,保州本高麗領土,以蒙金朝先帝賜予。「不愛其地,特賜割賜,而只許保州一城,不許旁側小土,此豈朝廷以至仁大德撫字小邦之意乎?」1129年11月高麗遣使入金進奉誓表,正式成為金的屬國。金朝要求高麗遣返保州全部人口。1130年2月金宗室完顏勖上疏切諫,金太宗放棄了對保州逃移戶口的追索。「自是保州封域始定」。
1104年二月,高麗將領林乾等率兵由定州出關侵入曷懶甸,遭女真軍痛擊,高麗戰敗,不過在尹瓘的遊說之下,女真休戰。後高麗改派尹灌為『東北面行營都統』,再次率兵入侵曷懶甸,遭頑強抗擊。高麗軍「 陷沒死傷者過半,勢不能振,遂卑辭講和,結盟而還」。[18]尹瓘向高麗肅宗請命重組高麗軍隊並培訓一支精銳部隊。1107年,尹瓘率1萬7千人的重組部隊攻打女真並最終取勝。尹瓘在奪取的土地上(朝鮮半島東北部)修建了9座城堡,設立公嶮鎭定界碑,對此地宣誓主權。從1108年至1109年,烏雅束指揮女真軍收復失地曷懶甸。高麗軍議和,『宋崇寧三年,女真將石適歡破高麗於曷懶甸之境,追入辟登水,逐其殘眾。高麗懼而請和。'「約以還逋逃之人,退九城之軍,復所侵故地」。1109年秋,高麗從曷懶甸撤軍,此後這一地區一直由遼國女真控制。後由金朝、元朝管轄。高麗和朝鮮王朝在明朝初期以「九城」之說向明朝索要領土[19]。
靖康之變後,高麗謠傳宋軍北伐,金兵大敗。妙清建議聯絡劉齊共同伐金。
1356年以評理印(王當),同知密直司事姜仲卿為西北面兵馬使,司尹辛王旬、俞洪,前大護軍崔瑩、前副正崔夫介為副使,率軍攻鴨綠江以西八站。六月癸丑,引兵渡鴨綠江攻婆娑府等三站破之。又遣樞密院副使柳仁雨攻取元朝雙城總管府,並收降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李子春(蒙古名吾魯思不花)。吾魯思不花之子李成桂,後來成為高麗名將,建立朝鮮王朝。高麗攻佔「和、登、定、長、預、高、文、宜及宣德、寧仁、輝德、靜邊等鎮。」至此,1258年後歸屬元朝的部分土地被高麗收回。高麗又繼續北進,攻佔曷懶甸之戰時設立的咸州,即元之合蘭府(今咸鏡南道咸興)至三散(今咸鏡南道北青)的土地,勢力達至伊板嶺(即朝鮮摩天嶺)。
但是,咸州至三散地區原本並非屬於高麗,高麗王朝在向元中央和遼陽行中書省呈文中聲稱:不僅雙城,而且三散等地也是高麗「舊疆」。這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1362年2月、7月元朝遼陽行省丞相納哈出意圖收復三散、忽面等地,被東北面上萬戶李成桂擊敗。1364年2月李成桂侵入和寧(今咸鏡南道永興、現在的金野郡)以北討伐女真。1363年崔榮戰勝殘留在濟州島、平壤等地的元朝軍隊。
1364年,元軍萬人渡鴨綠江圍義州,高麗派李成桂率軍救援。這時,海洋女真首領三善、三介乘機聚集女真,南下攻取咸州、和州等地,一度奪回和州。
1370年高麗發動也頓村之戰。海洋女真萬戶弓大獻方物,以部落100戶請求歸附高麗。同年「女真達麻大遣使獻地,以達麻大為大將軍鎮邊都護府。」[20]1371年,女真千戶李豆蘭帖木兒遣百戶甫介以百戶來投。1382年, 「海洋萬戶金同不花遣其子夫耶介為質」,不久,「金同不花以所管人民來投。」[21]明朝命故元降將胡拔都深入到東女真地區,招撫當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進抵端州,女真首領金同不花降附,高麗命令其大將李成桂率兵出擊,雙方戰于吉州平,女真敗退。1384年,明又派女真千戶白把山率70餘騎至北青州,這是明準備接管故元合蘭府轄區的又一次試探,但由於兵力單薄,為高麗軍擊退。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原雙城總管府之地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由於高麗已經佔領該地32年,王禑不願放棄該地,高麗君臣急忙派密直提學朴宜中赴明申辯說:「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咸諸州以至公山僉鎮,自來系本國之地。」接着敘述了睿宗時如何討東女真,和州等地如何被元佔領的過程。高麗在這一表文中顛倒歷史,首先掩蓋了渤海、遼朝時,其定、長一線長城之北不屬於高麗這一事實,也掩蓋了高麗睿宗攻佔曷懶甸為時不到兩年,此後這一地區一直由金、元兩朝管轄的事實。同時,高麗向明政府指出:「伏蒙陛下度擴包容,德敦撫綏,遂使數州之地,仍為下國之疆」[22]的要求,明廷未予答覆。
這年三月,高麗西北面都安撫使崔元(氵止)報告說:「遼東都司遣指揮二人,以兵千餘人來至江界,將立鐵嶺衛。帝豫設本衛鎮撫等官,皆至遼東。自遼東至鐵嶺,置七十站,站置百戶。」於是在判三司事崔瑩建議下,準備進攻遼東,守門下侍中李成桂反對無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五月,曹敏修、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於是在威化島回軍,回師松都,流放崔瑩。六月,王禑退位,其子王昌即位。高麗政局的變化,緩和了高麗與明朝的緊張關係。明朝尚無足夠實力在東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置和維持一套地方軍政機構。因此,明朝改變了原來設置鐵嶺衛的計劃,撤回遼東立衛,但對領有鐵嶺以北的土地和人民仍持明確態度。在給高麗國王敕諭中明確表示:「數州之地,如高麗所言,似合隸之;以理勢言之,舊既為元所統,今當屬於遼?高麗之言,未足為信。」[23]
明朝準備在元雙城總管府地區立鐵嶺衛的舉動,促進了高麗加快向東北面發展的步伐。1390年,高麗越過伊板嶺(摩天嶺)於海洋設吉州萬戶府。[24]翌年七月,派李必等「齎榜文招諭東女真地面諸部落」。[25]
影響
編輯1392年李成桂代高麗即王位後,元代合蘭府轄區內的女真人,已大都附於朝鮮。如哈蘭(咸興)都達魯花赤奚灘訶郎哈,三散(北青)猛安古論豆蘭帖木兒,海洋(吉州)猛安括兒牙火失帖木兒,甲州(甲山)猛安雲剛括,洪肯(洪原)猛安括兒牙兀難,禿魯兀(端川)猛安夾溫不花,斡合(鏡城)猛安奚灘薛列,阿沙(利城)猛家朱胡引答忽等部,均受招撫。《朝鮮王朝實錄》頌揚李成桂開拓東北面的功業時說:「自孔州迤北至於甲山,設邑置鎮,以治民事,以練士卒」,「延袤千里,皆入版籍,以豆滿江為界。」[26]其實,當時朝鮮勢力僅達圖們江下游,其標誌是1398年慶源(慶興)設治派官置鎮。不過,即使在圖們江下游,其勢力也不很鞏固。1399年,朝鮮慶源萬戶李清被兀良哈女真殺死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混淆地理
編輯高麗與遼東一些地名相同,因此高麗末年混淆高麗與遼東地理,要求明朝「歸還」文、高、和、定州,李原名駁斥:「數州皆入元版圖,屬於遼,高麗地以鴨綠江為界。今鐵嶺已置衛,不宜。」[27]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李基白:《高麗의 北進政策과 鎭城》,《軍史》創刊號,1980年。
- ^ 刁書仁.中朝相鄰地區朝鮮地理志資料選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 ^ 《舊唐書》卷一九九上《高麗傳》
- ^ 史長樂:《曾鞏對高麗世次的十問》,(東北史地》2006年第3期
- ^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史長樂 王建為何定國號為高麗
- ^ 《三國史記》卷五O《甄萱傳》
- ^ 《三國史記》卷五O《弓裔傳》
- ^ 《古代中國高句麗歷史叢論》第一編之八
- ^ 《三國史記》卷一二《新羅孝恭王紀》
- ^ 《三國史記·弓裔傳》
- ^ 金寬毅《編年通錄》
- ^ 《高麗史》,太祖世家 李齊賢贊曰
- ^ 《高麗史》卷三《成宗世家》
- ^ 《高麗史》卷九四《徐熙傳》
- ^ 高麗外交史 19 20頁 韓國 盧啟鉉著. 紫荊, 金榮國譯. 延邊大學出版社
- ^ 資治通鑑 卷二百八十五
- ^ 試論金與高麗的「保州」交涉 趙娟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 高麗史 肅宗世家
- ^ 《高麗史》辛禑 14年: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咸等諸州以至公嶮鎮,自來悉是本國之地
- ^ 高麗史 卷42
- ^ 高麗史 卷134
- ^ 高麗史 卷137
- ^ 明太祖實錄 卷190
- ^ 東國輿地勝覽 卷50
- ^ 高麗史 卷46
- ^ 朝鮮王朝實錄 太祖實錄 卷8,龍飛御天歌
- ^ 明史 卷136